【精品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检测 (培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检测 (培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25 22:03:09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检测 (培优卷)
一、单选题
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全球典型的人口稀疏区之一,但内部人口地域分异明显。下图分别从经度、纬度、极向(最大与最小人口密度连线方向)和垂直四个维度反映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按“胡焕庸线”思想,学者提出一条青藏高原的人口地理划分线。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青藏高原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光照 B.降水 C.水源 D.热量
2.图c为极向距离的人口密度差异。则人口极端稀疏区大致最接近(  )
A.37° N,85° E B.30° N,90° E
C.35° N,100° E D.30° N,80° E
【答案】1.D
2.A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平原和低山丘陵区,人口较密集;而高山与高原人口较稀疏。②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人口分布较多区大多气候适宜。如热带地区,大多在高原地带(海拔高,气温凉爽)。③河流:人口最早大多聚集在河流附近(水路交通便利;用水方便;河流附近土壤有可能肥沃)。④淡水资源:淡水资源丰富地,比如河湖众多,可以解决生产与生活用水。所以干旱区的人口分布大多依水源呈点、线、片状分布。⑤土壤:土壤肥沃,便于从事农业活动。⑥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工业活动,会吸引人口集聚,同时资源的开采,也易形成矿业城市。⑦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频发地,人口数量少。比如河流人口多分布在地势较高区域,低洼处人口较少。
(2)社会经济因素:①水陆交通:交通便利处有利于人口集聚,人口较多。②开发历史:开发历史早,经济水平较高,人口多。③工农业基础:工农业发展水平好,则人口密度大。④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高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较为显著。⑤政治因素、宗教、习俗、政策等:同种信仰、习俗相同、政治信仰相同的人易于聚集在某一区域。
1.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受热量的限制,气温和热量对人类生存和农业生产活动影响突出,因此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的河谷地区,农业生产活动对人口的影响非常明显,D正确。光照、降水和水源对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分布影响相对较小,ABC错误。故答案为:D。
2.根据图a和图b推测,青藏高原在70°—87°E人口密度接近为0,在纬度约25°N、37°N、39°N等纬度地区人口密度接近0;表明青藏地区人口极端稀疏区大致接近青藏高原的西北部,结合选项分析,(37° N,85° E)的可能性较大,A正确。故答案为:A。
(2022高一下·恩施期末)下图示意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巴西人口的分布特征是(  )
A.北多南少 B.西多东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东北多,西南少
4.为了提高巴西人口分布的均衡性,可以(  )
①改善内陆地区基础设施
②在东部地区规划建设大城市
③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卫星城
④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人口向北部迁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3.C
4.B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是不均的,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沿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亚马孙平原、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如北冰洋沿岸、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地如青藏高原地区都是人口稀疏区。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3.据图可知,巴西人口分布大致是东南多,西北少;沿海多,内陆少;巴西高原多,亚马孙平原少,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4.改善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可提高巴西人口分布的均衡性,①正确;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卫星城有利于分散大城市的人口,促进人口分布均衡,③正确,故B正确。东部地区人口分布集中,在东部地区规划建设大城市将加剧巴西人口分布不均衡的现象,②错误;北部地区为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区,不适合居住,应加强保护,不适宜鼓励人口向北部迁移,④错误,故ACD错误。故答案为:B。
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5.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6.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答案】5.C
6.B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有加剧了人地矛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影响社会治安。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有利影响:缓解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增加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不利影响有人才流失;造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5.根据表中迁入、迁出人口的年龄段,该地有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入。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C对。劳动力人口技术水平低,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不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A错。人口迁入不能扩大环境人口容量,B错。减缓区域人口老龄化进程,D错。故答案为:C。
6.表中数值表示,有大量0-14岁人口迁入郊区,需要入学接受教育。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中小幼教师,B对。郊区人口大量迁入,与增加环卫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建筑设计师的关系不大,A、C、D错。故答案为:B。
(2022高一下·雅安期末)“积分入户”指外来人口取得政策规定分值后即可申请落户,是迁入地促进外来人口融入的有效方式,东莞市于2010年推出“积分入户”政策,学历、职称、技能是主要积分项。下图为2010~2015年东芜市积分入户和外来人口的数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据图可知统计期间(  )
A.外来人口数量始终多于积分入户数量
B.外来人口数量持续增多
C.积分入户数与外来人口数呈正相关
D.东莞户籍人口先减少后增加
8.“积分入户”政策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  )
A.拓展城市空间范围 B.加速人口老龄化
C.加大人口管理难度 D.提升劳动力素质
【答案】7.A
8.D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对人口迁移影响最大的。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入地来说,人口迁入为迁入地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但大量的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对迁出地来说,人口迁出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以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但是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7.从图中可以看到外来人口数量一直处于390万人以上,积分入户的数量在1800人到5500人之间,外来人口的数量始终多于积分入户的数量,A选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到2013年后外来人口数量下降,外来人口减少,B选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到积分入户数量越少,外来人口数量越多,积分数入户数量越多,外来人口数量越少,说明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C选项错误。本题图表仅提供外来人口数量变化和积分入户数量的变化,因缺少其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变化,无法具体判断东莞户籍人口的变化, 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
8.从材料中可知积分入户政策中学历、职称、技能是主要的积分项,对能够落户的人群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会促使落户的人群其劳动力素质更高,D选项正确。积分落户可以增加户籍人口数量,但与城市空间拓展并无关联,A选项错误。积分落户增加了户籍人口数量,落户的人群多为劳动力人口,可以缓解当地的老龄化,B选项错误。积分落户减少了落户的随机性,使得制度透明化,减小了人口的管理难度,C选项错误。故答案为:D。
下图为“山东省1953~2010年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图”,图中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线说明人口分布越均衡。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山东省1953年以来,人口分布状况是(  )
A.趋于均衡 B.极度集中
C.不均衡趋势加强 D.60%土地集中80%人口
10.引起山东省1953年以来人口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  )
A.环境 B.气候 C.资源 D.经济
【答案】9.C
10.D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9.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区域的人口分布状况。此题关键是对面积——人口洛伦茨曲线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图中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说明人口分布越均衡。结合图例的年份,1953年以来,面积——人口洛伦茨曲线绝对均衡线越来越远,说明山东省1953年以来人口分布不均衡趋势加强,A错误,C正确;60%土地集中40%人口,D错误;也不是极度集中,B错误。故答案为:C。
10.根据上题结论,山东省人口分布不均衡趋势加强,主要是由于山东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导致人口分布发生变化,D正确;气候和资源随着年份变化小,BC错误;环境目前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弱,还不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A错误。故答案为:D。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湖南省常住人口为6644.49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6570.08万人相比,增加74.41万人,增长1.13%,年平均增长率为0.1%。常住人口中,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90%,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24%,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34%,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04%。户别人口中,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7人,比2010年的3.32人减少0.65人。据此回答小题。
11.关于湖南省各年龄段人口结构的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抚养比呈下降趋势
B.青壮年比重下降,说明人口红利已经消失
C.常住人口10年来持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D.环境人口容量不断缩小
12.湖南省家庭户人口规模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每户3.32人下降至2.67人,原因可能是(  )
①生育水平的下降②迁移流动人口的增加
③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④生育政策的变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答案】11.C
12.C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点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我国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较多。由于人口结构的原因,中国人口总量仍在继续增长,但占世界比例逐年降低,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
11.从材料中可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0~14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有所上升,15~59岁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说明人口抚养比呈上升趋势,A错误;材料中显示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但并不能判断出人口红利是否已经消失,B错误;湖南省常住人口10年来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1%,可知持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C正确;随着科技、教育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不断增大,D错误。故答案为:C。
12.家庭户人口规模的减少与生育水平的下降、迁移流动人口的增加和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有关,而当前生育政策的变化会增加家庭户人口规模。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答案为:C。
13.人口流动的强度取决于(  )
A.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 B.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C.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 D.交通运输条件
【答案】A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均对导致人口迁移。但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城市化、区域规模开发等),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的差异对人口流动影响最大。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原因。由于本题选项中均属人口流动的原因,易错选。但掌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便可准确作答。
14.下列城市中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吸引人口大量迁入的是(  )
①开罗 ②伯明翰 ③攀枝花 ④悉尼 ⑤新德里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伯明翰和攀枝花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5.(2018高一下·南昌期中)人口迁移率是指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迁入为正,迁出为负。左图为“人口增长曲线图”,右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迁移率与自然增 长率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左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人口增长曲线,符合图2所示地区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③ B.② C.④ D.①
(2)右图所示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时间大约出现在(  )
A.2005年 B.2010年 C.1910年 D.1970年
(3)下列地区中,与右图所示地区人口迁移特征最符合的是(  )
A.西藏 B.三峡库区 C.黑龙江 D.上海
【答案】(1)A
(2)B
(3)C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考查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
(1)读图,根据图甲曲线,1970年前,人口迁移率增长快,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下降,但为正值,说明该地人口增长快,曲线坡度大。1970年后,迁移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增长速度减慢,曲线平缓。与图1中的③相符,则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人口增长率要结合迁移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二率的和大于0,则人口总数增加。读图根据图图一曲线判断,二率和大约在2010年为0,所以人口达最大值,则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图甲所示地区人口迁移特征是在1970年前迁入人口增长快,是政策移民,开发北大荒。之后迁入人口迅速减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2002年后人口迁出增加。对应的地区最可能是黑龙江,则C符合题意。西藏、三峡库区、上海1970年前无大规模人口迁入,则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1)气候 2)淡水 3)土壤 4)矿产 5)自然灾害
社会经济因素: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2)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3)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婚姻和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政治因素:1)政策 2)战争 3)政治变革
16.(2017高一下·石家庄期末)下图为我国1949—2015年出生人口变化统计图,下表为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与变化进程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图中三次婴儿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婴儿潮规模小的原因是生育率低
B.第二次婴儿潮规模最大的原因是人口基数最大
C.第三次婴儿潮规模较小的原因是育龄妇女人数少
D.对我国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第二次婴儿潮
(2)不少学者曾预言2010年尤其是2013年以后会出现第四次婴儿潮,理由可能是(  )
①人口惯性 ②“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 ③经济的快速发展 ④医疗条件的极大改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从目前情况看,第四次婴儿潮并没有如期出现,原因可能是(  )
①生育观念的改变 ②受人口政策的影响 ③抚养成本的提高 ④经济结构的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1)D
(2)A
(3)B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由表可知,第一次婴儿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没有采取计划生育的政策,当时人口生育率高,故A项错;
第三次婴儿潮时期比第二次婴儿潮规模更大,B错;
第三次婴儿潮时期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相应的育龄妇女人数也较多,故C项错;
由于第二次婴儿潮规模最大,时间长,增长人口数量多,故对我国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影响最大,D正确。
(2)从时间来看,与上次人口生育高峰相差20多年,人口每隔20年左右会出现一次生育期,即人口惯性会促成婴儿潮的出现,①对 ;
相对原来的独生子女政策而言,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会使生育率增加,可能导致新的婴儿潮出现,②对;
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影响生育观念的改变,导致生育率下降,③错;
医疗条件总体较好,对婴儿潮的形成影响不大,④错误。故①②正确。
(3)受生活压力增大等原因影响生育观念的改变,一些人不愿意生育,①对;
“单独二孩”政策会使生育率增加,可能导致新的婴儿潮出现,故②错;
抚养成本的提高会使人们不愿意多生孩子,③对;
经济结构的调整可能影响极个别生育期女性就业的行业,故几乎不影响婴儿潮的出现,④错。
故答案为:(1)D;(2)A;(3)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自然增长。一个国家人口的的增长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就中国而言这些因素主要有国民的生活水平,农业的发展状况,国民的受教育文化状况、国家的医疗卫生状况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之而带来的子女的养育费用的变化以及自身养老保障的改变。随之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子女的预期教育费用、医疗保障费用、衣食住行费用、文化娱乐费用增长很快,因此导致子女的养育费用急剧增长,所以家庭更意愿采取少生优生的策略。
二、综合题
17.(2021高一下·邯郸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2020年世界部分国家面积、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统计表。
国家 日本 巴基斯坦 蒙古 澳大利亚
面积/×10'km2 37.8 79.6 156.6 768
人口/万人 12470 20089 327 2477
人口密度/(人/km2) 329 252 2.08 3.22
(1)日本与澳大利亚同为发达国家,但人口密度差异显著。从自然环境角度说明造成差异的原因。
(2)蒙古人口密度较低,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1)日本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利于人们生存;开发历史悠久,人们在这里世代繁衍;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不适宜人们生存;人口主要分布在面积狭小的温暖湿润地区。
(2)蒙古国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面积大,淡水资源短缺,土地承载力较低;经济落后,发展速度缓慢。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分析】(1)注意设问强调从自然环境角度说明,日本与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差异在自然环境方面主要从气候角度分析。日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利于人们生产生活,开发历史悠久,人们在这里世代繁衍;而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区所占比例较大,大部分地区全年高温,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的沿海地区,故日本与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差异显著。
(2)蒙古国深居内陆,为世界第二大内陆国,远离海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寒夏热,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分布,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容量有限,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低,人口分布稀疏。
【点评】世界人口稠密区:
1,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北起日本、朝鲜南部、中国东南部,南到包括爪哇在内的东南亚一带。
2,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
3,欧洲的大部分,即大西洋以东、地中海和黑海以北,包括前苏联欧洲部分在内的全部地区。
4,北美洲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特别是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一带。
这四大人口密集区居住着世界3/4以上的人口。
18.(2021高一下·浙江期中)图1为美国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路线图,图2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东北地区人口迁移路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1所示人口迁移类型为   (国内/国际)迁移。图2地区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   (较快/较慢),该现象常见于   (发展中/发达)国家。
(2)中美两国的东北部在自然环境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现阶段,单位面积的土地上   (中国/美国)东北部的人口容量更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
(3)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   。1985年后中国东北人口迁移路线转变的主导因素是   ,简述目前的人口迁移趋势对东北地区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
【答案】(1)国内;较慢;发达
(2)美国;科技或生产力或经济
(3)自然环境(气候);经济;积极影响:促选(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缓减当地的(人口、就北压力,销极影响;造成劳动力或人才流失:产生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1)图1所示人口迁移主要发生在美国境内,故为国内人口迁移,图2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由于老工业基地衰落等原因,人口外流现象严重,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较慢,该现象常见于生育意愿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
(2)中美两国的东北部在自然环境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中国相对落后,美国较发达,科技实力更雄厚,生产效率更高,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因此,单位面积的土地上美国东北部的人口容量更大,主要影响因素是科技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
(3)由图可知,美国东北部老年人主要迁往南方地区,因为美国东北部纬度较高,气候湿冷,且属于老工业基地,环境污染严重,不适合老年人居住,而南部地区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阳光充足,适合老年人居住,故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自然环境。1985年后我国放开了户籍限制,允许农民进入中小城镇落户,东北地区大量人口往南迁移,主要是务工和经商,故1985年后中国东北人口迁移路线转变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东北地区人口外迁现象严重,一方面可减轻当地人口压力和人地矛盾,减轻资源、环境、教育、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劳动力的短缺和人才的流失,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突出。
【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对人口迁移影响最大的。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入地来说,人口迁入为迁入地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但大量的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对迁出地来说,人口迁出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以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但是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9.(2021高一下·舒城期末)读世界人口分布分类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图甲,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地区。
(2)分析图乙,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   。
(3)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   地区、   纬度地区和   地区的趋向性。
(4)这些地区成为人口聚集地,说明了其人口容量大,试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1)平原
(2)终年酷寒,自然环境恶劣
(3)低平;中低;沿海
(4)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适宜于人口居住,因此人口容量大。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1)读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中可知,56%左右人口分布于海拔200m以下。海拔200m以下为平原。
(2)由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可知,南极附近高纬度地区人口比重最少,是因为纬度高,气候酷寒,自然条件恶劣。
(3)读图分析可知,世界人口分布集中的地区位于中低纬度、地势低平的沿海平原地区。
(4)结合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从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等方面分析。读图分析可知,世界人口聚集地,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平坦开阔,气候温暖湿润,生物种类丰富,因此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适宜于人口居住,因此人口容量大。
【点评】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最重要的指标,表示一个地区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资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20.读“中国、美国、印度人均耕地图”(图1—3),分析回答。
(1)指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国家,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A是   ,B是   ,C是   。判断的理由是   。
(2)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反映了我国人口与一些   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
【答案】(1)中国;美国;印度;中国人口约13亿,美国约2.8亿,印度约10亿;从耕地看中国约1亿公顷,美国约1.85亿公顷,印度约1.7亿公顷
(2)三分之一;资源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三个国家美国人口最少,人均耕地最多;中国人均耕地最少。(2)土地资源也属于人类资源,而我国资源普遍具有总量大,人均少的特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三国国情的情况下读图,美国地多人少,印度地多人多,中国地少人多。在掌握我国人口和耕地国情的基础上再作判断。
1 / 1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检测 (培优卷)
一、单选题
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全球典型的人口稀疏区之一,但内部人口地域分异明显。下图分别从经度、纬度、极向(最大与最小人口密度连线方向)和垂直四个维度反映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按“胡焕庸线”思想,学者提出一条青藏高原的人口地理划分线。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青藏高原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光照 B.降水 C.水源 D.热量
2.图c为极向距离的人口密度差异。则人口极端稀疏区大致最接近(  )
A.37° N,85° E B.30° N,90° E
C.35° N,100° E D.30° N,80° E
(2022高一下·恩施期末)下图示意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巴西人口的分布特征是(  )
A.北多南少 B.西多东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东北多,西南少
4.为了提高巴西人口分布的均衡性,可以(  )
①改善内陆地区基础设施
②在东部地区规划建设大城市
③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卫星城
④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人口向北部迁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5.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6.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2022高一下·雅安期末)“积分入户”指外来人口取得政策规定分值后即可申请落户,是迁入地促进外来人口融入的有效方式,东莞市于2010年推出“积分入户”政策,学历、职称、技能是主要积分项。下图为2010~2015年东芜市积分入户和外来人口的数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据图可知统计期间(  )
A.外来人口数量始终多于积分入户数量
B.外来人口数量持续增多
C.积分入户数与外来人口数呈正相关
D.东莞户籍人口先减少后增加
8.“积分入户”政策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  )
A.拓展城市空间范围 B.加速人口老龄化
C.加大人口管理难度 D.提升劳动力素质
下图为“山东省1953~2010年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图”,图中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线说明人口分布越均衡。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山东省1953年以来,人口分布状况是(  )
A.趋于均衡 B.极度集中
C.不均衡趋势加强 D.60%土地集中80%人口
10.引起山东省1953年以来人口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  )
A.环境 B.气候 C.资源 D.经济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湖南省常住人口为6644.49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6570.08万人相比,增加74.41万人,增长1.13%,年平均增长率为0.1%。常住人口中,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90%,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24%,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34%,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04%。户别人口中,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7人,比2010年的3.32人减少0.65人。据此回答小题。
11.关于湖南省各年龄段人口结构的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抚养比呈下降趋势
B.青壮年比重下降,说明人口红利已经消失
C.常住人口10年来持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D.环境人口容量不断缩小
12.湖南省家庭户人口规模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每户3.32人下降至2.67人,原因可能是(  )
①生育水平的下降②迁移流动人口的增加
③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④生育政策的变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13.人口流动的强度取决于(  )
A.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 B.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C.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 D.交通运输条件
14.下列城市中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吸引人口大量迁入的是(  )
①开罗 ②伯明翰 ③攀枝花 ④悉尼 ⑤新德里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15.(2018高一下·南昌期中)人口迁移率是指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迁入为正,迁出为负。左图为“人口增长曲线图”,右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迁移率与自然增 长率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左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人口增长曲线,符合图2所示地区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③ B.② C.④ D.①
(2)右图所示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时间大约出现在(  )
A.2005年 B.2010年 C.1910年 D.1970年
(3)下列地区中,与右图所示地区人口迁移特征最符合的是(  )
A.西藏 B.三峡库区 C.黑龙江 D.上海
16.(2017高一下·石家庄期末)下图为我国1949—2015年出生人口变化统计图,下表为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与变化进程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图中三次婴儿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婴儿潮规模小的原因是生育率低
B.第二次婴儿潮规模最大的原因是人口基数最大
C.第三次婴儿潮规模较小的原因是育龄妇女人数少
D.对我国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第二次婴儿潮
(2)不少学者曾预言2010年尤其是2013年以后会出现第四次婴儿潮,理由可能是(  )
①人口惯性 ②“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 ③经济的快速发展 ④医疗条件的极大改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从目前情况看,第四次婴儿潮并没有如期出现,原因可能是(  )
①生育观念的改变 ②受人口政策的影响 ③抚养成本的提高 ④经济结构的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17.(2021高一下·邯郸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2020年世界部分国家面积、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统计表。
国家 日本 巴基斯坦 蒙古 澳大利亚
面积/×10'km2 37.8 79.6 156.6 768
人口/万人 12470 20089 327 2477
人口密度/(人/km2) 329 252 2.08 3.22
(1)日本与澳大利亚同为发达国家,但人口密度差异显著。从自然环境角度说明造成差异的原因。
(2)蒙古人口密度较低,分析其主要原因。
18.(2021高一下·浙江期中)图1为美国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路线图,图2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东北地区人口迁移路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1所示人口迁移类型为   (国内/国际)迁移。图2地区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   (较快/较慢),该现象常见于   (发展中/发达)国家。
(2)中美两国的东北部在自然环境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现阶段,单位面积的土地上   (中国/美国)东北部的人口容量更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
(3)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   。1985年后中国东北人口迁移路线转变的主导因素是   ,简述目前的人口迁移趋势对东北地区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
19.(2021高一下·舒城期末)读世界人口分布分类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图甲,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地区。
(2)分析图乙,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   。
(3)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   地区、   纬度地区和   地区的趋向性。
(4)这些地区成为人口聚集地,说明了其人口容量大,试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原因。   
20.读“中国、美国、印度人均耕地图”(图1—3),分析回答。
(1)指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国家,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A是   ,B是   ,C是   。判断的理由是   。
(2)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反映了我国人口与一些   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A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平原和低山丘陵区,人口较密集;而高山与高原人口较稀疏。②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人口分布较多区大多气候适宜。如热带地区,大多在高原地带(海拔高,气温凉爽)。③河流:人口最早大多聚集在河流附近(水路交通便利;用水方便;河流附近土壤有可能肥沃)。④淡水资源:淡水资源丰富地,比如河湖众多,可以解决生产与生活用水。所以干旱区的人口分布大多依水源呈点、线、片状分布。⑤土壤:土壤肥沃,便于从事农业活动。⑥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工业活动,会吸引人口集聚,同时资源的开采,也易形成矿业城市。⑦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频发地,人口数量少。比如河流人口多分布在地势较高区域,低洼处人口较少。
(2)社会经济因素:①水陆交通:交通便利处有利于人口集聚,人口较多。②开发历史:开发历史早,经济水平较高,人口多。③工农业基础:工农业发展水平好,则人口密度大。④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高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较为显著。⑤政治因素、宗教、习俗、政策等:同种信仰、习俗相同、政治信仰相同的人易于聚集在某一区域。
1.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受热量的限制,气温和热量对人类生存和农业生产活动影响突出,因此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的河谷地区,农业生产活动对人口的影响非常明显,D正确。光照、降水和水源对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分布影响相对较小,ABC错误。故答案为:D。
2.根据图a和图b推测,青藏高原在70°—87°E人口密度接近为0,在纬度约25°N、37°N、39°N等纬度地区人口密度接近0;表明青藏地区人口极端稀疏区大致接近青藏高原的西北部,结合选项分析,(37° N,85° E)的可能性较大,A正确。故答案为:A。
【答案】3.C
4.B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是不均的,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沿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亚马孙平原、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如北冰洋沿岸、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地如青藏高原地区都是人口稀疏区。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3.据图可知,巴西人口分布大致是东南多,西北少;沿海多,内陆少;巴西高原多,亚马孙平原少,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4.改善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可提高巴西人口分布的均衡性,①正确;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卫星城有利于分散大城市的人口,促进人口分布均衡,③正确,故B正确。东部地区人口分布集中,在东部地区规划建设大城市将加剧巴西人口分布不均衡的现象,②错误;北部地区为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区,不适合居住,应加强保护,不适宜鼓励人口向北部迁移,④错误,故A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5.C
6.B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有加剧了人地矛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影响社会治安。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有利影响:缓解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增加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不利影响有人才流失;造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5.根据表中迁入、迁出人口的年龄段,该地有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入。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C对。劳动力人口技术水平低,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不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A错。人口迁入不能扩大环境人口容量,B错。减缓区域人口老龄化进程,D错。故答案为:C。
6.表中数值表示,有大量0-14岁人口迁入郊区,需要入学接受教育。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中小幼教师,B对。郊区人口大量迁入,与增加环卫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建筑设计师的关系不大,A、C、D错。故答案为:B。
【答案】7.A
8.D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对人口迁移影响最大的。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入地来说,人口迁入为迁入地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但大量的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对迁出地来说,人口迁出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以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但是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7.从图中可以看到外来人口数量一直处于390万人以上,积分入户的数量在1800人到5500人之间,外来人口的数量始终多于积分入户的数量,A选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到2013年后外来人口数量下降,外来人口减少,B选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到积分入户数量越少,外来人口数量越多,积分数入户数量越多,外来人口数量越少,说明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C选项错误。本题图表仅提供外来人口数量变化和积分入户数量的变化,因缺少其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变化,无法具体判断东莞户籍人口的变化, 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
8.从材料中可知积分入户政策中学历、职称、技能是主要的积分项,对能够落户的人群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会促使落户的人群其劳动力素质更高,D选项正确。积分落户可以增加户籍人口数量,但与城市空间拓展并无关联,A选项错误。积分落户增加了户籍人口数量,落户的人群多为劳动力人口,可以缓解当地的老龄化,B选项错误。积分落户减少了落户的随机性,使得制度透明化,减小了人口的管理难度,C选项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9.C
10.D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9.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区域的人口分布状况。此题关键是对面积——人口洛伦茨曲线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图中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说明人口分布越均衡。结合图例的年份,1953年以来,面积——人口洛伦茨曲线绝对均衡线越来越远,说明山东省1953年以来人口分布不均衡趋势加强,A错误,C正确;60%土地集中40%人口,D错误;也不是极度集中,B错误。故答案为:C。
10.根据上题结论,山东省人口分布不均衡趋势加强,主要是由于山东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导致人口分布发生变化,D正确;气候和资源随着年份变化小,BC错误;环境目前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弱,还不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A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11.C
12.C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点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我国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较多。由于人口结构的原因,中国人口总量仍在继续增长,但占世界比例逐年降低,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
11.从材料中可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0~14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有所上升,15~59岁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说明人口抚养比呈上升趋势,A错误;材料中显示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但并不能判断出人口红利是否已经消失,B错误;湖南省常住人口10年来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1%,可知持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C正确;随着科技、教育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不断增大,D错误。故答案为:C。
12.家庭户人口规模的减少与生育水平的下降、迁移流动人口的增加和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有关,而当前生育政策的变化会增加家庭户人口规模。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答案为:C。
13.【答案】A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均对导致人口迁移。但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城市化、区域规模开发等),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的差异对人口流动影响最大。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原因。由于本题选项中均属人口流动的原因,易错选。但掌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便可准确作答。
14.【答案】C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伯明翰和攀枝花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5.【答案】(1)A
(2)B
(3)C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考查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
(1)读图,根据图甲曲线,1970年前,人口迁移率增长快,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下降,但为正值,说明该地人口增长快,曲线坡度大。1970年后,迁移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增长速度减慢,曲线平缓。与图1中的③相符,则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人口增长率要结合迁移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二率的和大于0,则人口总数增加。读图根据图图一曲线判断,二率和大约在2010年为0,所以人口达最大值,则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图甲所示地区人口迁移特征是在1970年前迁入人口增长快,是政策移民,开发北大荒。之后迁入人口迅速减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2002年后人口迁出增加。对应的地区最可能是黑龙江,则C符合题意。西藏、三峡库区、上海1970年前无大规模人口迁入,则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1)气候 2)淡水 3)土壤 4)矿产 5)自然灾害
社会经济因素: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2)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3)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婚姻和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政治因素:1)政策 2)战争 3)政治变革
16.【答案】(1)D
(2)A
(3)B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由表可知,第一次婴儿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没有采取计划生育的政策,当时人口生育率高,故A项错;
第三次婴儿潮时期比第二次婴儿潮规模更大,B错;
第三次婴儿潮时期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相应的育龄妇女人数也较多,故C项错;
由于第二次婴儿潮规模最大,时间长,增长人口数量多,故对我国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影响最大,D正确。
(2)从时间来看,与上次人口生育高峰相差20多年,人口每隔20年左右会出现一次生育期,即人口惯性会促成婴儿潮的出现,①对 ;
相对原来的独生子女政策而言,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会使生育率增加,可能导致新的婴儿潮出现,②对;
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影响生育观念的改变,导致生育率下降,③错;
医疗条件总体较好,对婴儿潮的形成影响不大,④错误。故①②正确。
(3)受生活压力增大等原因影响生育观念的改变,一些人不愿意生育,①对;
“单独二孩”政策会使生育率增加,可能导致新的婴儿潮出现,故②错;
抚养成本的提高会使人们不愿意多生孩子,③对;
经济结构的调整可能影响极个别生育期女性就业的行业,故几乎不影响婴儿潮的出现,④错。
故答案为:(1)D;(2)A;(3)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自然增长。一个国家人口的的增长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就中国而言这些因素主要有国民的生活水平,农业的发展状况,国民的受教育文化状况、国家的医疗卫生状况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之而带来的子女的养育费用的变化以及自身养老保障的改变。随之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子女的预期教育费用、医疗保障费用、衣食住行费用、文化娱乐费用增长很快,因此导致子女的养育费用急剧增长,所以家庭更意愿采取少生优生的策略。
17.【答案】(1)日本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利于人们生存;开发历史悠久,人们在这里世代繁衍;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不适宜人们生存;人口主要分布在面积狭小的温暖湿润地区。
(2)蒙古国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面积大,淡水资源短缺,土地承载力较低;经济落后,发展速度缓慢。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分析】(1)注意设问强调从自然环境角度说明,日本与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差异在自然环境方面主要从气候角度分析。日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利于人们生产生活,开发历史悠久,人们在这里世代繁衍;而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区所占比例较大,大部分地区全年高温,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的沿海地区,故日本与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差异显著。
(2)蒙古国深居内陆,为世界第二大内陆国,远离海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寒夏热,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分布,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容量有限,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低,人口分布稀疏。
【点评】世界人口稠密区:
1,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北起日本、朝鲜南部、中国东南部,南到包括爪哇在内的东南亚一带。
2,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
3,欧洲的大部分,即大西洋以东、地中海和黑海以北,包括前苏联欧洲部分在内的全部地区。
4,北美洲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特别是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一带。
这四大人口密集区居住着世界3/4以上的人口。
18.【答案】(1)国内;较慢;发达
(2)美国;科技或生产力或经济
(3)自然环境(气候);经济;积极影响:促选(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缓减当地的(人口、就北压力,销极影响;造成劳动力或人才流失:产生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1)图1所示人口迁移主要发生在美国境内,故为国内人口迁移,图2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由于老工业基地衰落等原因,人口外流现象严重,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较慢,该现象常见于生育意愿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
(2)中美两国的东北部在自然环境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中国相对落后,美国较发达,科技实力更雄厚,生产效率更高,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因此,单位面积的土地上美国东北部的人口容量更大,主要影响因素是科技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
(3)由图可知,美国东北部老年人主要迁往南方地区,因为美国东北部纬度较高,气候湿冷,且属于老工业基地,环境污染严重,不适合老年人居住,而南部地区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阳光充足,适合老年人居住,故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自然环境。1985年后我国放开了户籍限制,允许农民进入中小城镇落户,东北地区大量人口往南迁移,主要是务工和经商,故1985年后中国东北人口迁移路线转变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东北地区人口外迁现象严重,一方面可减轻当地人口压力和人地矛盾,减轻资源、环境、教育、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劳动力的短缺和人才的流失,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突出。
【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对人口迁移影响最大的。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入地来说,人口迁入为迁入地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但大量的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对迁出地来说,人口迁出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以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但是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9.【答案】(1)平原
(2)终年酷寒,自然环境恶劣
(3)低平;中低;沿海
(4)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适宜于人口居住,因此人口容量大。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1)读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中可知,56%左右人口分布于海拔200m以下。海拔200m以下为平原。
(2)由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可知,南极附近高纬度地区人口比重最少,是因为纬度高,气候酷寒,自然条件恶劣。
(3)读图分析可知,世界人口分布集中的地区位于中低纬度、地势低平的沿海平原地区。
(4)结合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从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等方面分析。读图分析可知,世界人口聚集地,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平坦开阔,气候温暖湿润,生物种类丰富,因此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适宜于人口居住,因此人口容量大。
【点评】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最重要的指标,表示一个地区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资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20.【答案】(1)中国;美国;印度;中国人口约13亿,美国约2.8亿,印度约10亿;从耕地看中国约1亿公顷,美国约1.85亿公顷,印度约1.7亿公顷
(2)三分之一;资源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三个国家美国人口最少,人均耕地最多;中国人均耕地最少。(2)土地资源也属于人类资源,而我国资源普遍具有总量大,人均少的特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三国国情的情况下读图,美国地多人少,印度地多人多,中国地少人多。在掌握我国人口和耕地国情的基础上再作判断。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