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单元检测 (培优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一下·临湘期末)下图为南美洲部分大城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大城市主要分布于( )
①湿润的沿海②平坦的高原③凉爽的山区④开阔的平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亚马孙河流域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矿产匮乏 B.气候湿热 C.土壤肥沃 D.地势平缓
【答案】1.C
2.B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城乡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是不均的,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沿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亚马孙平原、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如北冰洋沿岸、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地如青藏高原地区都是人口稀疏区。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根据图中城市分布、海拔信息以及南美洲地形分布可知,图中大城市主要分布于平坦的高原(如巴西高原)凉爽的山区(如西部山区),②③正确。北部沿海地区气候湿热,大城市分布少;亚马孙平原地区气候湿热,不利于人类定居,大城市分布少,①④错。故答案为:C。
2.亚马孙河流域属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不利于人类定居,人口稀少,B正确。其矿产并不匮乏,土壤受雨水淋溶强,加之生物循环旺盛,土壤肥力低,AC错。如只考虑地势,地势平缓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人口不会稀少, D错。故答案为:B.
(2022高一下·潮安期末)阅读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完成下面小题。
3.诗句描述的是聚落( )
①乡村②城市③平原④山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诗句描述的聚落具有特点( )
①规模较小②空间分布相对分散③聚居的人口较少④呈团块状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产生诗句中聚落形态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答案】3.C
4.D
5.A
【知识点】乡村的空间结构;城乡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一、乡村聚落的特点:
平原地区因地形平坦开阔,村落规模较大,房屋密集且较集中,呈团块状分布,人口多;
山区因地形起伏大,平地狭小分散,导致村落规模较小,房屋稀疏且分散,呈带状分布,人口少。
二、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抓住题中诗句的关键字“板桥斜”说明地形崎岖,是山地地形;“鸡鸣”“村路”都是乡村的景物和活动,①④正确,C正确。城市规模大,聚居的人口多;平原地区因地形平坦开阔,村落规模较大,房屋密集且较集中,呈团块状分布,人口多,与诗句不相符,②③错误,ABD你错误。故答案为:C。
4.“雨里鸡鸣一两家”,一个聚落,只听到一两家鸡鸣,说明住户少,人口少,聚落的规模小且分散,故诗句描述的聚落人家少,规模小,①正确;空间分布相对分散,②正确;聚居的人口较少,③正确;该地住户稀少分散,是山区聚落的特点,平原区村落住户多,团聚型是平原地区聚落形态的特点,④错误。①②③正确,D正确;④错误,A、B、C错误。故答案为:D。
5.“雨里鸡鸣一两家”说明住户少,人口少,聚落规模小且分散,这种分散的聚落形态是山区聚落的特点,平原地区聚落多呈团块状。影响该聚落形态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形,A正确。气候、河流、土壤不是影响该聚落形态特点的最主要因素,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一下·海南期末)圆形土楼是客家乡村传统建筑,依山傍溪而建,夯土成形,形似“蘑菇”,状若“飞碟”,二三成环,外高内低,墙体厚度不小于0.9米。2008年,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吸引了众多游客。下图为客家圆形土楼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起初客家圆形土楼最主要的功能是( )
A.仓储 B.防卫 C.居住 D.娱乐
7.圆形土楼依山傍溪而建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少台风侵袭 B.方便取材和生活
C.扩大使用空间 D.增加太阳光照
8.圆形土楼反映出的当地的地域文化是( )
A.崇尚自由 B.追求公平 C.长幼有序 D.御外凝内
【答案】6.C
7.B
8.D
【知识点】地域文化的内涵;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上的体现
【解析】【点评】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用材较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力学和美学的特点。产石地区多石构,产木材地区多木构,产竹地区多竹楼,黄土地区多土筑窑洞。
6.土楼是客家乡村传统建筑,客家人来到福建,没有居住场所,修建圆形土楼供人们居住使用,所以起初客家圆形土楼最主要的功能是居住,C正确;圆形土楼首先是起居住功能,然后才会有仓储、防卫、娱乐等功能,ABD错误;故答案为:C。
7.土楼依山傍溪而建,可以利用山区土壤和木材,同时溪流可以提供水源,方便取材和生活,B正确;台风侵袭频率主要与台风发生频率和台风强弱有关,依山傍溪而建不能减少台风侵袭,A错误;土楼使用空间主要与土楼内部修建方式有关,依山傍溪而建不能扩大使用空间,C错误;传统建筑接受到的太阳光照多少,主要与房屋朝向、房屋能接受到的光照面积大小等有关,依山傍溪而建不能增加太阳光照,D错误;故答案为:B。
8.圆形土楼成环状,外高内低,墙体厚,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外敌,反映出的地域文化是御外凝内,D正确;土楼成环状,并未体现崇尚自由,A错误;圆形土楼不能体现追求公平、长幼有序,BC错误;故答案为:D。
(2022高一下·萍乡期末)客家土楼是民居建筑奇葩,更是保护家族的坚固堡垒,先民用垒筑的方式,大多建起了三至四层的圆形外部墙体。外部墙体一二层没有窗户,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则设有大窗。内部则以某个点为中心(如:图二中间位置的单层建筑),圆中有圆,圈中套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土楼外部墙体一二层没有窗户主要原因是( )
A.利于减轻台风的危害 B.防止蛇、鼠等野生动物入内
C.利于抵御敌人入侵 D.利于减小地震带来的危害
10.图二为土楼内部结构,推测楼内中心的单层建筑最初的主要功能可能是( )
A.公共功能 B.商业功能 C.居住功能 D.仓储功能
【答案】9.C
10.A
【知识点】乡村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上的体现
【解析】【点评】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9.一般情况下,高处的风力更大。土楼在遭遇台风时,由于其一二层由于高度较低,受到台风的影响比高楼层更小,A错误;蛇、鼠等生物善于钻洞,而土楼的墙体在长期使用后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裂缝空隙,不易防止蛇、鼠等生物进入,B错误;根据材料“客家土楼是民居建筑奇葩,更是保护家族的坚固堡垒”可知,土楼一二层没有窗户的原因是为了有利于抵御敌人,使敌人不易翻窗进入,C正确;土楼一二层是否有窗户对于整个土楼的结构强度影响不大,抗震意义较小,D错误。故答案为:C。
10.根据图片分析,土楼内部建有较多的房间,这些房间一般呈圆环状围绕着中心修建,且根据材料可知土楼主要功能是为了保护家族,可知土楼内部居住的基本上是同一宗族的居民。而土楼内部的中心地区为独立的一幢建筑,这幢建筑极有可能是宗族祠堂或其他公共设施,A正确;由于土楼内部居住的多为同一宗族的居民,且人口数量有限,没有必要在土楼内部发展专门的商业区,B错误;根据图片分析可知,土楼内部的居民多居住在圆环状土楼的外侧,且中心仅有这一幢建筑,几乎没有居住功能,C错误;根据上题可知,土楼一二层没有窗户,适合作为储物间,故中心的单层建筑不是以仓储为主,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一下·恩施期末)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数量变化都是城镇化的重要标志。下图示意甲、乙、丙、丁四座城市人口密度和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其中甲、乙、丙、丁代表伦敦市、成都市、海口市、唐山市四座城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城镇化进程最快的城市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针对乙城市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发展经济,提供就业岗位
B.迁移大量人口入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C.扩大城市用地规模,提高城市等级
D.大幅增设城区交通线路,减少交通拥堵
【答案】11.B
12.A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较慢;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在30%-70%;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发展变慢,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的表现主要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增加等。
11.由材料可知,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数量变化都是城镇化的重要标志。读图可知,乙地在四地中城市用地规模增长最快,人口密度增长率较低,是因为人口的涌入导致城镇规模的迅速扩大,人口密度下降,处于城市化的加速阶段,B正确;甲、丙用地规模增长小,人口密度增长小,城市化发展缓慢,A、C错误;丁城市用地规模增长为0,人口密度增长率较低,处于城市化缓慢发展阶段,D错误。故答案为:B。
12.由上题分析可知,乙城市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最快,大量人口涌入,城镇用地规模迅速扩大,容易产生就业问题,则需要大力发展经济,解决人口的就业问题,A正确;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的大量涌入易加重就业问题,不能迁移大量人口入城,B错误;扩大城市用地规模,提高城市等级,并不能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就业问题、环境问题等,C项错误;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初期,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就业问题,交通拥堵情况一般,首要的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城市人口的就业,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一下·南充期末)下表为南充市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人口数 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人口数
常住人口 5607565 6278614
城镇人口 2815934 2254665
13.与第六次普查南充市常住人口数相比,第七次普查常住人口数产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低出生率 B.南充市老龄化问题突出
C.自然增长率进一步降低 D.南充市人口大量外迁
14.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南充市城镇人口数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B.全市常住人口数上涨
C.大量市外人员迁入 D.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15.南充市城镇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大致是( )
A.初期缓慢增长 B.中期加速阶段
C.后期低速阶段 D.末期稳定阶段
【答案】13.D
14.A
15.B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
【解析】【点评】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较慢;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在30%-70%;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发展变慢,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的表现主要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增加等。
13.读取表中数据分析,与第六次普查南充市常住人口数相比,第七次普查常住人口数数量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南充市大量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D正确;之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出生率较低,但并不会使常住人口数量减少,A错误;老龄化问题突出是强壮年人口大量外迁的结果,不是导致常住人口数量减少的原因,B错误;2016年之后随着二孩、三孩政策的实施,自然增长率有所升高,C错误。故答案为:D。
14.读取表中数据可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南充市城镇人口数量增多,最可能的原因是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迁入,A正确;全市常住人口数下降,B错误;南充市以人口迁出为主,城镇人口数增多主要来自城镇内的农村人口迁入,C错误;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民收入提高,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错误。故答案为:A。
15.读图表中数据分析,目前南充市的城镇化率=2815934/5607565≈50.22%,可知大致处在城镇化的中期加速阶段,B正确;初期缓慢增长阶段城镇化率在30%以下,A错误;后期低速阶段城镇化率在70%以上,C错误;没有末期稳定阶段,D错误。故答案为:B。
16.指出下列各组城市与图中所示的城市功能相符的是(图内表示某城市的主要功能)
A.①新加坡,②桂林,③伯明翰,④香港
B.①伯明翰,②香港,③新加坡,④桂林
C.①香港,②新加坡,③桂林,④伯明翰
D.①新加坡,②香港,③伯明翰,④桂林
【答案】A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策等。图中新加坡主要因为交通位置优越;桂林是旅游城市;伯明翰是英国重要的工业城市;香港是世界贸易中心之一。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7.读下图,图中箭头代表数值增大的方向,回答下题。
若x代表平原所占的比重,y代表水源,则d代表的城市可能是 ( )
A.上海 B.巴西利亚 C.乌鲁木齐 D.重庆
【答案】A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策等。该城市水源条件充足,地形以平原为主,所以最可能为上海。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8.(2018高一下·仙游期中)垂直绿化是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物立面攀附、固定、贴植、垂吊形成的绿化方式。植物墙作为一种垂直绿化方式,其最大特点是不需要土壤和种植基质,以管线方式传输水分和养料维持植物生长。新型植物墙技术是一套完整的绿化体系,由支撑系统、灌溉系统、栽培介质系统、植物材料系统等组成。下面图A示意毛毡式建筑垂直绿化系统结构,图B为植物墙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植物墙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加室内能耗 B.增加绿化面积
C.缩短建筑物使用寿命 D.增加室内光照
(2)城市植物墙所种植物的特点不包括( )
A.根系深 B.抗贫瘠 C.耐旱 D.多年生
(3)目前高层建筑没有大规模采用植物墙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不足 B.破坏建筑景观
C.安装维护费用高 D.相关技术不够成熟
【答案】(1)B
(2)A
(3)C
【知识点】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垂直绿化是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物立面攀附、固定、贴植、垂吊形成的绿化方式。
A,植物墙主要位于室外,不会增加室内能耗,则A不符合题意。
B,植物墙作为一种垂直绿化方式,植物墙功能是增加绿化面积,则B符合题意。
C,不需要土壤和种植基质,以管线方式传输水分和养料维持植物生长,不影响建筑物使用寿命,则C不符合题意。
D,植物生长,可能减少室内光照,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A,城市植物墙所种植物不需要土壤和种植基质,也就是不需要扎根到土壤中,特点不包括根系深,则A符合题意。
BCD,城市植物墙是沿建筑物立面攀附、固定、贴植、垂吊形成的绿化方式,具有抗贫瘠、耐旱、 多年生的特点,则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A,新型植物墙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市场需求大,则A不符合题意。
B,新型植物墙美化建筑景观,没有破坏,则B不符合题意。
C,新型植物墙是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物立面攀附、固定、贴植、垂吊形成的绿化方式,目前高层建筑没有大规模采用植物墙的主要原因是安装维护费用高,则C符合题意。
D,新型植物墙技术是一套完整的绿化体系,由支撑系统、灌溉系统、栽培介质系统、植物材料系统等组成,说明技术成熟,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影响城市的大气环流,出现城市热岛效应,改变城市内的风向,增加城市的降水几率。城市化会改变生物的生存空间,使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城市建设用地改变了水循环,使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地下径流减少。合理城市化也会使地理环境向着更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改变。不合理城市化会增加城市的环境问题,出现污染问题和其他社会环境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医就业困难难等)
二、综合题
19.(2021高一下·启东期中)读某城市空间扩张比较图,回答问题。
(1)该城市1950年城市空间形态为 。从1980年建成区范围看,城市主要向 (方向)扩展,主要原因是 。
(2)该城市的物流园区的布局特点是 。商业圈的地租价格最高,其原因是 。
(3)A,B两地, 更适合建立高新技术区,其理由是 。
(4)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请你提出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
【答案】(1)集中团块型;向西向北;城市沿铁路向西、向北延伸
(2)靠近火车站和公路;位于市中心地租高,靠近火车站和公路,交通便利,地租高
(3)A;临近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技术水平高,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邻近公园,环境优美,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大气污染小
(4)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1950年建成区的范围可以判断,城市空间形态为集中团块型,对比1980年和1950年城市建成区的范围可以判断,城市主要向西向北方向扩展,主要原因是城市沿铁路向西、向北延伸。
(2)通常物流园区占地较广、货物运输量大,对交通条件要求高,该地靠近火车站和公路,交通便利。商业圈的布局原则是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通常位于市中心和沿主要交通干线及街角、路口处,地租最高或次高处。
(3)比较A、B两地,A更适合建立高新技术区,原因是临近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技术水平高,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邻近公园,环境优美,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大气污染小,空气质量好。
(4)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解决的措施主要有: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完善交通网,加强交通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错开高峰时段出行等。
【点评】功能区类型的判断方法和步骤:看清楚图名和图例。注意分布的关系,一般商业区分布在中心位置,从里向外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抓住各种功能区的典型特征,如住宅区为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区内部所占面积最大;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沿交通线分布;商业区所占面积比例最小,更为集中。注意各种功能区人口密度随时间的变化。
20.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但地域文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建筑物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理环境特点。
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分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
(1)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共同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怎样的特点?
(2)仔细观察有关图片,说出南北方民居的建筑结构反映了各自怎样的地理环境特点,列表说明。
【答案】(1)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
(2)
地域 民居结构特点 民居反映的地理环境特点
北方 低矮,门、窗户均较小,严实 冬季寒冷,多风沙天气
南方 高敞,门、窗户宽大,通透性好,屋檐多长廊 潮湿多雨的天气
【知识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上的体现
【解析】【分析】(1)根据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景观特征可知,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
(2)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多风沙天气,北方的四合院房屋比较低矮,门、窗较小,严实,利于冬季保暖,减弱风沙的影响;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潮湿多雨,房屋高敞,门窗宽大,通透性好,利于通风透气,屋檐多长廊,利于排水。
故答案为:(1)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2)
地域 居民结构特点 居民反应的地理环境特点
北方 低矮,门、窗户均较小,严实 冬季寒冷,多风沙天气
南方 高敞,门、窗户宽大,通透性好,屋檐多长廊 潮湿多雨的天气
【点评】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1.建筑布局:
形成原因:
美:移民国家,历史短,建立在市中心高档次的工商业活动——中心商务区
欧:受历史的影响,城市中心是广场或教堂,外围是工业区、住宅区,城市具典型的老城区与新城区之分。
2.建筑结构:
北京的故宫于巴黎的凡尔赛宫虽然都曾经是皇宫,但却有东西方不同的气派和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的建筑中,围墙的地位重要。西方的建筑中,无围墙,或篱笆墙
园林:
中国:隔景、障景、框景,曲径通幽。西方:喷泉、雕塑、花园、绿林、草地,无藏无遮。
反映了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
中:内向性与封闭性;西:外向、开放。所以郑和下西洋是去交流,而西方探险史却是一部殖民史。
3.建筑风格:
民居:
中国的四合院,美国的别墅(建筑物居中,四周为绿地)反映了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
中:内向性与封闭性,西:外向、开放。
宫殿:
北京:皇宫的位置是处于城市的中心,其它重要建筑物则以此为轴线的排列。反映出封建王朝皇帝主宰天下的意志和我国封建时代的文化传统。
华盛顿: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个轴及其交汇处成为城市中心,但国会大厦处于高处,体现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主和法制精神。
城市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景观,“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
总体风格: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和地位差异;西方受宗教的影响较大。不同宗教文化形成有同的城市景观,特别是寺庙教堂建筑物的形态和风格。
4.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的长期性。
主要体现了非物质文化的持久性。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不同地域的文化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
21.(2021高一下·安康期末)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图1)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图2),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2推测上海地区城市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并说明判断理由。
(2)长三角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从自然和人文角度简述原因。
(3)简述上海市的快速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4)请为安康地区新型城镇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1980年;1980年后上海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而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
(2)(自然角度)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人文角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3)生物多样性减少;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加强特色城镇建设;引进外资,兴办乡镇企业;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培育当地主导产业等。(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角度)
【知识点】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980年之前,市区面积变化不大;1980年之后,市区土地面积不断扩大,郊县区土地面积逐渐缩小,因此上海地区城市化快速开始的时间约为1980年。
(2)自然方面主要分析:位置、气候、地形地势、水源等,即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人文方面主要分析交通、经济、劳动力等,即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3)城市化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城市病”,主要有:生物多样性减少;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新城镇建设的措施主要从基础设施、创业环境、经济发展角度说明。可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城镇;为促进经济发展可以引进外资,兴办乡镇企业;还可以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培育当地的主导产业等。
【点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公开资料显示,长三角城市群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2.3%,拥有2.25亿人口,贡献了全国1/4左右的GDP,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 。
22.(2018高一下·成都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阜阳是安徽的西北门户,这座享誉盛名的农业大市,也是安徽省劳务输出最大的城市。“十二五”期间,阜阳市政府提出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力争实现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500亿元,由“百亿粮仓”向“江淮厨房”转型。下左图为安徽省各个地级市人口构成状况。
材料二: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心城市以经济区和城市群为依托,是经济区生产布局和城市群功能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是具备较强聚集扩散、服务和创新功能的区域经济中心。2016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下右图为我国中部六省区位置示意图。
(1)据图描述安徽省各个地级市人口构成状况。
(2)分析阜阳市成为安徽省劳务输出最大基地的原因。
(3)简述阜阳的产业转型对当地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4)推测与郑州相比,合肥未能获批国家中心城市的原因。
【答案】(1)大部分地级市人口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铜陵、芜湖、马鞍山、淮南非农业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半。
(2)阜阳市农业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经济相对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人口迁移的推力大;处于铁路干线交会处,交通便利,利于劳务输出;距离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比较近,就业机会多。
(3)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迁出人口减少;迁入人口增加;区域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
(4)合肥位置偏东,对中部省区崛起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小;合肥的交通枢纽地位不突出;合肥的经济实力较弱,中心城市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城乡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读左图,可以看出人口构成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两种,并且从图中也可直接读出大部分地级市人口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铜陵、芜湖、马鞍山、淮南非农业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半。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可从推力和拉力两方面分析。推力有阜阳市地处华北平原,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经济相对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拉力有距离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比较近,就业机会多。中间因素为处于铁路干线交汇处,交通便利,利于劳务外输。
(3)阜阳由“百亿粮仓”向“江淮厨房”的产业转型,是指从商品粮基地向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转变,对当地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主要表现是区域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并因为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迁出人口减少,迁入人口增加。
(4)读右图可知,合肥位置偏东,对中部省区崛起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小。读文字材料可知:中心城市是“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合肥的交通枢纽地位不突出。读文字材料可知: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中心”,合肥的经济实力较弱,中心城市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故答案为:(1)大部分地级市人口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铜陵、芜湖、马鞍山、淮南非农业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半。(2)阜阳市农业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经济相对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人口迁移的推力大;处于铁路干线交会处,交通便利,利于劳务输出;距离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比较近,就业机会多。(3)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迁出人口减少;迁入人口增加;区域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4)合肥位置偏东,对中部省区崛起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小;合肥的交通枢纽地位不突出;合肥的经济实力较弱,中心城市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点评】本题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第(1)题读图即可得出答案,第(2)、(3)题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第(4)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单元检测 (培优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一下·临湘期末)下图为南美洲部分大城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大城市主要分布于( )
①湿润的沿海②平坦的高原③凉爽的山区④开阔的平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亚马孙河流域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矿产匮乏 B.气候湿热 C.土壤肥沃 D.地势平缓
(2022高一下·潮安期末)阅读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完成下面小题。
3.诗句描述的是聚落( )
①乡村②城市③平原④山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诗句描述的聚落具有特点( )
①规模较小②空间分布相对分散③聚居的人口较少④呈团块状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产生诗句中聚落形态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2022高一下·海南期末)圆形土楼是客家乡村传统建筑,依山傍溪而建,夯土成形,形似“蘑菇”,状若“飞碟”,二三成环,外高内低,墙体厚度不小于0.9米。2008年,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吸引了众多游客。下图为客家圆形土楼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起初客家圆形土楼最主要的功能是( )
A.仓储 B.防卫 C.居住 D.娱乐
7.圆形土楼依山傍溪而建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少台风侵袭 B.方便取材和生活
C.扩大使用空间 D.增加太阳光照
8.圆形土楼反映出的当地的地域文化是( )
A.崇尚自由 B.追求公平 C.长幼有序 D.御外凝内
(2022高一下·萍乡期末)客家土楼是民居建筑奇葩,更是保护家族的坚固堡垒,先民用垒筑的方式,大多建起了三至四层的圆形外部墙体。外部墙体一二层没有窗户,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则设有大窗。内部则以某个点为中心(如:图二中间位置的单层建筑),圆中有圆,圈中套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土楼外部墙体一二层没有窗户主要原因是( )
A.利于减轻台风的危害 B.防止蛇、鼠等野生动物入内
C.利于抵御敌人入侵 D.利于减小地震带来的危害
10.图二为土楼内部结构,推测楼内中心的单层建筑最初的主要功能可能是( )
A.公共功能 B.商业功能 C.居住功能 D.仓储功能
(2022高一下·恩施期末)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数量变化都是城镇化的重要标志。下图示意甲、乙、丙、丁四座城市人口密度和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其中甲、乙、丙、丁代表伦敦市、成都市、海口市、唐山市四座城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城镇化进程最快的城市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针对乙城市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发展经济,提供就业岗位
B.迁移大量人口入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C.扩大城市用地规模,提高城市等级
D.大幅增设城区交通线路,减少交通拥堵
(2022高一下·南充期末)下表为南充市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人口数 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人口数
常住人口 5607565 6278614
城镇人口 2815934 2254665
13.与第六次普查南充市常住人口数相比,第七次普查常住人口数产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低出生率 B.南充市老龄化问题突出
C.自然增长率进一步降低 D.南充市人口大量外迁
14.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南充市城镇人口数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B.全市常住人口数上涨
C.大量市外人员迁入 D.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15.南充市城镇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大致是( )
A.初期缓慢增长 B.中期加速阶段
C.后期低速阶段 D.末期稳定阶段
16.指出下列各组城市与图中所示的城市功能相符的是(图内表示某城市的主要功能)
A.①新加坡,②桂林,③伯明翰,④香港
B.①伯明翰,②香港,③新加坡,④桂林
C.①香港,②新加坡,③桂林,④伯明翰
D.①新加坡,②香港,③伯明翰,④桂林
17.读下图,图中箭头代表数值增大的方向,回答下题。
若x代表平原所占的比重,y代表水源,则d代表的城市可能是 ( )
A.上海 B.巴西利亚 C.乌鲁木齐 D.重庆
18.(2018高一下·仙游期中)垂直绿化是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物立面攀附、固定、贴植、垂吊形成的绿化方式。植物墙作为一种垂直绿化方式,其最大特点是不需要土壤和种植基质,以管线方式传输水分和养料维持植物生长。新型植物墙技术是一套完整的绿化体系,由支撑系统、灌溉系统、栽培介质系统、植物材料系统等组成。下面图A示意毛毡式建筑垂直绿化系统结构,图B为植物墙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植物墙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加室内能耗 B.增加绿化面积
C.缩短建筑物使用寿命 D.增加室内光照
(2)城市植物墙所种植物的特点不包括( )
A.根系深 B.抗贫瘠 C.耐旱 D.多年生
(3)目前高层建筑没有大规模采用植物墙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不足 B.破坏建筑景观
C.安装维护费用高 D.相关技术不够成熟
二、综合题
19.(2021高一下·启东期中)读某城市空间扩张比较图,回答问题。
(1)该城市1950年城市空间形态为 。从1980年建成区范围看,城市主要向 (方向)扩展,主要原因是 。
(2)该城市的物流园区的布局特点是 。商业圈的地租价格最高,其原因是 。
(3)A,B两地, 更适合建立高新技术区,其理由是 。
(4)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请你提出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
20.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但地域文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建筑物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理环境特点。
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分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
(1)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共同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怎样的特点?
(2)仔细观察有关图片,说出南北方民居的建筑结构反映了各自怎样的地理环境特点,列表说明。
21.(2021高一下·安康期末)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图1)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图2),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2推测上海地区城市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并说明判断理由。
(2)长三角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从自然和人文角度简述原因。
(3)简述上海市的快速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4)请为安康地区新型城镇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22.(2018高一下·成都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阜阳是安徽的西北门户,这座享誉盛名的农业大市,也是安徽省劳务输出最大的城市。“十二五”期间,阜阳市政府提出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力争实现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500亿元,由“百亿粮仓”向“江淮厨房”转型。下左图为安徽省各个地级市人口构成状况。
材料二: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心城市以经济区和城市群为依托,是经济区生产布局和城市群功能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是具备较强聚集扩散、服务和创新功能的区域经济中心。2016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下右图为我国中部六省区位置示意图。
(1)据图描述安徽省各个地级市人口构成状况。
(2)分析阜阳市成为安徽省劳务输出最大基地的原因。
(3)简述阜阳的产业转型对当地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4)推测与郑州相比,合肥未能获批国家中心城市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城乡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是不均的,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沿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亚马孙平原、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如北冰洋沿岸、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地如青藏高原地区都是人口稀疏区。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根据图中城市分布、海拔信息以及南美洲地形分布可知,图中大城市主要分布于平坦的高原(如巴西高原)凉爽的山区(如西部山区),②③正确。北部沿海地区气候湿热,大城市分布少;亚马孙平原地区气候湿热,不利于人类定居,大城市分布少,①④错。故答案为:C。
2.亚马孙河流域属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不利于人类定居,人口稀少,B正确。其矿产并不匮乏,土壤受雨水淋溶强,加之生物循环旺盛,土壤肥力低,AC错。如只考虑地势,地势平缓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人口不会稀少, D错。故答案为:B.
【答案】3.C
4.D
5.A
【知识点】乡村的空间结构;城乡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一、乡村聚落的特点:
平原地区因地形平坦开阔,村落规模较大,房屋密集且较集中,呈团块状分布,人口多;
山区因地形起伏大,平地狭小分散,导致村落规模较小,房屋稀疏且分散,呈带状分布,人口少。
二、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抓住题中诗句的关键字“板桥斜”说明地形崎岖,是山地地形;“鸡鸣”“村路”都是乡村的景物和活动,①④正确,C正确。城市规模大,聚居的人口多;平原地区因地形平坦开阔,村落规模较大,房屋密集且较集中,呈团块状分布,人口多,与诗句不相符,②③错误,ABD你错误。故答案为:C。
4.“雨里鸡鸣一两家”,一个聚落,只听到一两家鸡鸣,说明住户少,人口少,聚落的规模小且分散,故诗句描述的聚落人家少,规模小,①正确;空间分布相对分散,②正确;聚居的人口较少,③正确;该地住户稀少分散,是山区聚落的特点,平原区村落住户多,团聚型是平原地区聚落形态的特点,④错误。①②③正确,D正确;④错误,A、B、C错误。故答案为:D。
5.“雨里鸡鸣一两家”说明住户少,人口少,聚落规模小且分散,这种分散的聚落形态是山区聚落的特点,平原地区聚落多呈团块状。影响该聚落形态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形,A正确。气候、河流、土壤不是影响该聚落形态特点的最主要因素,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6.C
7.B
8.D
【知识点】地域文化的内涵;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上的体现
【解析】【点评】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用材较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力学和美学的特点。产石地区多石构,产木材地区多木构,产竹地区多竹楼,黄土地区多土筑窑洞。
6.土楼是客家乡村传统建筑,客家人来到福建,没有居住场所,修建圆形土楼供人们居住使用,所以起初客家圆形土楼最主要的功能是居住,C正确;圆形土楼首先是起居住功能,然后才会有仓储、防卫、娱乐等功能,ABD错误;故答案为:C。
7.土楼依山傍溪而建,可以利用山区土壤和木材,同时溪流可以提供水源,方便取材和生活,B正确;台风侵袭频率主要与台风发生频率和台风强弱有关,依山傍溪而建不能减少台风侵袭,A错误;土楼使用空间主要与土楼内部修建方式有关,依山傍溪而建不能扩大使用空间,C错误;传统建筑接受到的太阳光照多少,主要与房屋朝向、房屋能接受到的光照面积大小等有关,依山傍溪而建不能增加太阳光照,D错误;故答案为:B。
8.圆形土楼成环状,外高内低,墙体厚,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外敌,反映出的地域文化是御外凝内,D正确;土楼成环状,并未体现崇尚自由,A错误;圆形土楼不能体现追求公平、长幼有序,B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9.C
10.A
【知识点】乡村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上的体现
【解析】【点评】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9.一般情况下,高处的风力更大。土楼在遭遇台风时,由于其一二层由于高度较低,受到台风的影响比高楼层更小,A错误;蛇、鼠等生物善于钻洞,而土楼的墙体在长期使用后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裂缝空隙,不易防止蛇、鼠等生物进入,B错误;根据材料“客家土楼是民居建筑奇葩,更是保护家族的坚固堡垒”可知,土楼一二层没有窗户的原因是为了有利于抵御敌人,使敌人不易翻窗进入,C正确;土楼一二层是否有窗户对于整个土楼的结构强度影响不大,抗震意义较小,D错误。故答案为:C。
10.根据图片分析,土楼内部建有较多的房间,这些房间一般呈圆环状围绕着中心修建,且根据材料可知土楼主要功能是为了保护家族,可知土楼内部居住的基本上是同一宗族的居民。而土楼内部的中心地区为独立的一幢建筑,这幢建筑极有可能是宗族祠堂或其他公共设施,A正确;由于土楼内部居住的多为同一宗族的居民,且人口数量有限,没有必要在土楼内部发展专门的商业区,B错误;根据图片分析可知,土楼内部的居民多居住在圆环状土楼的外侧,且中心仅有这一幢建筑,几乎没有居住功能,C错误;根据上题可知,土楼一二层没有窗户,适合作为储物间,故中心的单层建筑不是以仓储为主,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1.B
12.A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较慢;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在30%-70%;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发展变慢,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的表现主要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增加等。
11.由材料可知,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数量变化都是城镇化的重要标志。读图可知,乙地在四地中城市用地规模增长最快,人口密度增长率较低,是因为人口的涌入导致城镇规模的迅速扩大,人口密度下降,处于城市化的加速阶段,B正确;甲、丙用地规模增长小,人口密度增长小,城市化发展缓慢,A、C错误;丁城市用地规模增长为0,人口密度增长率较低,处于城市化缓慢发展阶段,D错误。故答案为:B。
12.由上题分析可知,乙城市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最快,大量人口涌入,城镇用地规模迅速扩大,容易产生就业问题,则需要大力发展经济,解决人口的就业问题,A正确;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的大量涌入易加重就业问题,不能迁移大量人口入城,B错误;扩大城市用地规模,提高城市等级,并不能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就业问题、环境问题等,C项错误;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初期,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就业问题,交通拥堵情况一般,首要的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城市人口的就业,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3.D
14.A
15.B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
【解析】【点评】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较慢;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在30%-70%;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发展变慢,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的表现主要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增加等。
13.读取表中数据分析,与第六次普查南充市常住人口数相比,第七次普查常住人口数数量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南充市大量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D正确;之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出生率较低,但并不会使常住人口数量减少,A错误;老龄化问题突出是强壮年人口大量外迁的结果,不是导致常住人口数量减少的原因,B错误;2016年之后随着二孩、三孩政策的实施,自然增长率有所升高,C错误。故答案为:D。
14.读取表中数据可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南充市城镇人口数量增多,最可能的原因是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迁入,A正确;全市常住人口数下降,B错误;南充市以人口迁出为主,城镇人口数增多主要来自城镇内的农村人口迁入,C错误;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民收入提高,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错误。故答案为:A。
15.读图表中数据分析,目前南充市的城镇化率=2815934/5607565≈50.22%,可知大致处在城镇化的中期加速阶段,B正确;初期缓慢增长阶段城镇化率在30%以下,A错误;后期低速阶段城镇化率在70%以上,C错误;没有末期稳定阶段,D错误。故答案为:B。
16.【答案】A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策等。图中新加坡主要因为交通位置优越;桂林是旅游城市;伯明翰是英国重要的工业城市;香港是世界贸易中心之一。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7.【答案】A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策等。该城市水源条件充足,地形以平原为主,所以最可能为上海。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8.【答案】(1)B
(2)A
(3)C
【知识点】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垂直绿化是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物立面攀附、固定、贴植、垂吊形成的绿化方式。
A,植物墙主要位于室外,不会增加室内能耗,则A不符合题意。
B,植物墙作为一种垂直绿化方式,植物墙功能是增加绿化面积,则B符合题意。
C,不需要土壤和种植基质,以管线方式传输水分和养料维持植物生长,不影响建筑物使用寿命,则C不符合题意。
D,植物生长,可能减少室内光照,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A,城市植物墙所种植物不需要土壤和种植基质,也就是不需要扎根到土壤中,特点不包括根系深,则A符合题意。
BCD,城市植物墙是沿建筑物立面攀附、固定、贴植、垂吊形成的绿化方式,具有抗贫瘠、耐旱、 多年生的特点,则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A,新型植物墙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市场需求大,则A不符合题意。
B,新型植物墙美化建筑景观,没有破坏,则B不符合题意。
C,新型植物墙是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物立面攀附、固定、贴植、垂吊形成的绿化方式,目前高层建筑没有大规模采用植物墙的主要原因是安装维护费用高,则C符合题意。
D,新型植物墙技术是一套完整的绿化体系,由支撑系统、灌溉系统、栽培介质系统、植物材料系统等组成,说明技术成熟,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影响城市的大气环流,出现城市热岛效应,改变城市内的风向,增加城市的降水几率。城市化会改变生物的生存空间,使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城市建设用地改变了水循环,使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地下径流减少。合理城市化也会使地理环境向着更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改变。不合理城市化会增加城市的环境问题,出现污染问题和其他社会环境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医就业困难难等)
19.【答案】(1)集中团块型;向西向北;城市沿铁路向西、向北延伸
(2)靠近火车站和公路;位于市中心地租高,靠近火车站和公路,交通便利,地租高
(3)A;临近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技术水平高,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邻近公园,环境优美,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大气污染小
(4)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1950年建成区的范围可以判断,城市空间形态为集中团块型,对比1980年和1950年城市建成区的范围可以判断,城市主要向西向北方向扩展,主要原因是城市沿铁路向西、向北延伸。
(2)通常物流园区占地较广、货物运输量大,对交通条件要求高,该地靠近火车站和公路,交通便利。商业圈的布局原则是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通常位于市中心和沿主要交通干线及街角、路口处,地租最高或次高处。
(3)比较A、B两地,A更适合建立高新技术区,原因是临近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技术水平高,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邻近公园,环境优美,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大气污染小,空气质量好。
(4)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解决的措施主要有: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完善交通网,加强交通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错开高峰时段出行等。
【点评】功能区类型的判断方法和步骤:看清楚图名和图例。注意分布的关系,一般商业区分布在中心位置,从里向外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抓住各种功能区的典型特征,如住宅区为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区内部所占面积最大;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沿交通线分布;商业区所占面积比例最小,更为集中。注意各种功能区人口密度随时间的变化。
20.【答案】(1)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
(2)
地域 民居结构特点 民居反映的地理环境特点
北方 低矮,门、窗户均较小,严实 冬季寒冷,多风沙天气
南方 高敞,门、窗户宽大,通透性好,屋檐多长廊 潮湿多雨的天气
【知识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上的体现
【解析】【分析】(1)根据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景观特征可知,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
(2)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多风沙天气,北方的四合院房屋比较低矮,门、窗较小,严实,利于冬季保暖,减弱风沙的影响;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潮湿多雨,房屋高敞,门窗宽大,通透性好,利于通风透气,屋檐多长廊,利于排水。
故答案为:(1)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2)
地域 居民结构特点 居民反应的地理环境特点
北方 低矮,门、窗户均较小,严实 冬季寒冷,多风沙天气
南方 高敞,门、窗户宽大,通透性好,屋檐多长廊 潮湿多雨的天气
【点评】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1.建筑布局:
形成原因:
美:移民国家,历史短,建立在市中心高档次的工商业活动——中心商务区
欧:受历史的影响,城市中心是广场或教堂,外围是工业区、住宅区,城市具典型的老城区与新城区之分。
2.建筑结构:
北京的故宫于巴黎的凡尔赛宫虽然都曾经是皇宫,但却有东西方不同的气派和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的建筑中,围墙的地位重要。西方的建筑中,无围墙,或篱笆墙
园林:
中国:隔景、障景、框景,曲径通幽。西方:喷泉、雕塑、花园、绿林、草地,无藏无遮。
反映了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
中:内向性与封闭性;西:外向、开放。所以郑和下西洋是去交流,而西方探险史却是一部殖民史。
3.建筑风格:
民居:
中国的四合院,美国的别墅(建筑物居中,四周为绿地)反映了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
中:内向性与封闭性,西:外向、开放。
宫殿:
北京:皇宫的位置是处于城市的中心,其它重要建筑物则以此为轴线的排列。反映出封建王朝皇帝主宰天下的意志和我国封建时代的文化传统。
华盛顿: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个轴及其交汇处成为城市中心,但国会大厦处于高处,体现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主和法制精神。
城市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景观,“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
总体风格: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和地位差异;西方受宗教的影响较大。不同宗教文化形成有同的城市景观,特别是寺庙教堂建筑物的形态和风格。
4.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的长期性。
主要体现了非物质文化的持久性。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不同地域的文化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
21.【答案】(1)1980年;1980年后上海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而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
(2)(自然角度)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人文角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3)生物多样性减少;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加强特色城镇建设;引进外资,兴办乡镇企业;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培育当地主导产业等。(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角度)
【知识点】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980年之前,市区面积变化不大;1980年之后,市区土地面积不断扩大,郊县区土地面积逐渐缩小,因此上海地区城市化快速开始的时间约为1980年。
(2)自然方面主要分析:位置、气候、地形地势、水源等,即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人文方面主要分析交通、经济、劳动力等,即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3)城市化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城市病”,主要有:生物多样性减少;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新城镇建设的措施主要从基础设施、创业环境、经济发展角度说明。可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城镇;为促进经济发展可以引进外资,兴办乡镇企业;还可以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培育当地的主导产业等。
【点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公开资料显示,长三角城市群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2.3%,拥有2.25亿人口,贡献了全国1/4左右的GDP,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 。
22.【答案】(1)大部分地级市人口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铜陵、芜湖、马鞍山、淮南非农业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半。
(2)阜阳市农业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经济相对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人口迁移的推力大;处于铁路干线交会处,交通便利,利于劳务输出;距离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比较近,就业机会多。
(3)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迁出人口减少;迁入人口增加;区域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
(4)合肥位置偏东,对中部省区崛起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小;合肥的交通枢纽地位不突出;合肥的经济实力较弱,中心城市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城乡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读左图,可以看出人口构成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两种,并且从图中也可直接读出大部分地级市人口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铜陵、芜湖、马鞍山、淮南非农业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半。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可从推力和拉力两方面分析。推力有阜阳市地处华北平原,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经济相对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拉力有距离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比较近,就业机会多。中间因素为处于铁路干线交汇处,交通便利,利于劳务外输。
(3)阜阳由“百亿粮仓”向“江淮厨房”的产业转型,是指从商品粮基地向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转变,对当地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主要表现是区域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并因为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迁出人口减少,迁入人口增加。
(4)读右图可知,合肥位置偏东,对中部省区崛起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小。读文字材料可知:中心城市是“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合肥的交通枢纽地位不突出。读文字材料可知: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中心”,合肥的经济实力较弱,中心城市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故答案为:(1)大部分地级市人口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铜陵、芜湖、马鞍山、淮南非农业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半。(2)阜阳市农业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经济相对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人口迁移的推力大;处于铁路干线交会处,交通便利,利于劳务输出;距离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比较近,就业机会多。(3)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迁出人口减少;迁入人口增加;区域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4)合肥位置偏东,对中部省区崛起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小;合肥的交通枢纽地位不突出;合肥的经济实力较弱,中心城市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点评】本题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第(1)题读图即可得出答案,第(2)、(3)题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第(4)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