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单元检测 (培优卷)
一、单选题
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 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
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 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
2.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
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云瀑指云雾顺风向翻过山岭,受重力等因素影响,形成白云倾泻成瀑的景观(如下图)。怀化某研学小组去川西牛背山等地野外考察,有幸欣赏到比水瀑更为壮观的云瀑景色,当云瀑消散时,他们还发现“人居半山中、一派桃红柳绿”的田园景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白云倾泻成瀑”相关的是( )
A.晴朗的午后山风 B.湿润的清晨山风
C.晴朗的黄昏谷风 D.湿润的夜晚谷风
4.据材料推断,“人居半山中”可能是因为( )
A.环境优美,水源充足 B.地势和缓,便于农耕
C.植被茂盛,风力较小 D.气候凉爽,温度适宜
5.云瀑比水瀑更为壮观的主要原因是( )
A.出现在高山峡谷 B.云层广度和厚度大
C.云雾移动速度快 D.暖空气上升强烈
(2022高三上·德阳模拟)我国县级行政区有市辖区、近郊区、县级市和县域四种类型。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部分县级行政区出现人口收缩(人口流失乃至局部空心化)现象。下图为我国城市人口收缩型县级行政区数量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四类县级行政区收缩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区域的( )
A.经济水平发展差异 B.人口数量增长不均
C.生态环境质量不同 D.文化教育发展失衡
7.人口显著收缩的县级行政区将会出现( )
A.城市化水平下降 B.人口出生率减小
C.老龄化比例降低 D.劳动年龄人口增加
8.辽宁省鞍山市是显著的人口收缩型城市,为应对人口收缩问题该市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大量引进人才 B.拓展城区面积
C.优化产业结构 D.提升农业占比
下图为2000-2015年我国4类迁移人口构成比例变化图(单位:%).完成下面小题。
9.甲、乙、丙分别代表( )
A.乡→城迁移、乡→乡迁移、城→乡迁移
B.乡→城迁移、城一乡迁移、乡→乡迁移
C.城一乡迁移、乡→城迁移、乡→乡迁移
D.城→乡迁移、乡→乡迁移、乡→城迁移
10.城→城迁移占总迁移比率在2010年后迅速升高,主要是从中、小城市迁往大城市,该现象会引起( )
A.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B.大城市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C.小城市就业机会增多 D.大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2023高二下·孝感开学考)生态适度人口是指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考虑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下表为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4省区生态适度人口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份 生态适度人口(万人) P1(万人) P2(万人) 现实人口(万人)
广西 3276.2 2970.6 7203.2 5331.4
新疆 1957.3 1937.2 4303.3 2164.4
四川 2990.3 3229.2 6574.5 9001.3
内蒙古 1825.8 3912.3 4014.3 2453.2
注:P1表示将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后各省区人口容量,P2表示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各省区人口容量。
11.广西生态适度人口比新疆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位于珠江流域中下游,地形平坦开阔
B.油气资源和煤炭丰富,能源充足
C.地域面积大,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D.水热条件好,生态环境相对适宜
12.推测内蒙古现实人口低于P1的主要原因是( )
A.距经济发达地区(京津唐地区)较近
B.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C.草场广阔,畜牧业比较发达
D.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
13.读“俄罗斯亚洲部分地图”,完成下列各题。制约俄罗斯亚洲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条件为( )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土地资源 D.气候条件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据图可知,该地区(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B.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15.图中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
A.资源环境承载力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必须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16.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地区多,湿润地区少 B.山区多,平原少
C.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D.北方多,南方少
(2022高一下·龙岩期末)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将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将城市群流入人口按照流动范围分为县内、省内县际和省际3类,如图示意2000—2010年我国五大城市群流入人口流动范围结构及其变动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2000—2010年我国五大城市群( )
A.县内流动人口占比上升 B.流入人口流动范围有所扩大
C.省内县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 D.省际流动人口增幅最大
18.形成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流动范围结构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吸纳能力强
B.矿产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容量大
C.人口老龄化程度高,迁移率较低
D.户籍管理制度宽松,落户门槛低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灾后重建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图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区人口超载类型的分布图。其中第Ⅰ类:资源环境承载力差且受灾极重的山区县;第Ⅱ类: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虽然受灾严重,但原有人口容量较大,尚能满足当前需要;第Ⅲ类:与灾害的关联度较弱,原有的环境承载力较弱,造成人口超载。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灾后该区域环境人口容量( )
A.茂县趋于合理 B.平武县没有变化
C.汶川县小于北川县 D.汶川县进一步下降
20.为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北川今后应( )
A.放弃灾毁耕地 B.大力开发梯田
C.加强对外联系 D.提高消费水平
二、综合题
21.(2018高一下·双流月考)阅读下列表格,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八五”末期,我国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贫困人口数量最多,总计2000万左右,至1999年在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仍接近600万,与之相邻的西藏贫困人口不足100万。
材料二:我国距海岸不同距离的人口分布。
材料三: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
(1)据材料二,材料三,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规律。
(2)西藏贫困发生率高达10%-20%,但贫困人口总数却较少,试分析其原因。
(3)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你是否赞同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22.(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图为2015年~2019年北京市部分人口数据统计表(常住人口总数包括常住外来人口和常住户籍人口)。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北京市常住人口总数出现下降的年份出现在 年,主要原因是 (填“常住外来人口”或“常住户籍人口”)规模减少。
(2)指出大量常住外来人口迁入北京的原因。
(3)试从北京方面说明常住外来人口减少的原因。
23.(2021高一下·利辛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年中,老年人在原居住地和养老地之间“钟摆式”来回移动,称为“候鸟”养老。候鸟老人整体经济水平较高,能刺激养老地经济发展,同时也造成冷热明显的半年经济现象。近年来,“候鸟”养老形式在中国悄然兴起。每年入秋后,数十万来自东北、北京等北方地区的老人涌入海南岛,使其逐渐成为重要的冬季养老地。下图示意海南岛的位置。
(1)海南岛吸引候鸟老人的原因有哪些?
(2)推测候鸟老人在海南岛养老会选择哪个城市,为什么?
(3)分析冷热明显的半年经济现象对海南岛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
24.(2021高一下·吉林月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各区域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3)在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B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根据四地人口分布特点及人口密度大小可知,①③人口分布稀疏,①人口密度最稀疏,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可以判断出①为澳大利亚,则③为美国;②④人口稠密,④人口主要分布于东北部,故④为印度,②人口主要分布于中西部,故②为德国。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2.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澳大利亚,其中部、西部为沙漠,人口稀少,A错误;②国为德国,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德国工业主要位于中西部,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B正确;③为美国,③国西部多山区,人口稀少,C错误;④为印度,④国中部德干高原,气候较干旱,人口相对较少,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3.B
4.D
5.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夜晚山谷地区较热,气压较低,山顶地区较冷,气压较高,近地面风从山顶吹向山谷,形成山风;白天山谷地区较冷,气压较高,山顶地区较热,气压较低,近地面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形成谷风。
3.根据材料“云瀑指云雾顺风向翻过山岭,受重力等因素影响,形成白云倾泻成瀑的景观”可知,“白云倾泻成瀑”气流下沉,为山风,CD错;晴朗的午后,山坡温度高于同高度的大气,气流上升,吹谷风,A错;清晨可能吹山风,B正确。故答案为:B。
4.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四川,四川属于亚热带,夏季气温高,半山腰处气候凉爽,温度适宜,D正确;该地区气候湿润,水源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山地地势起伏大,B错;半山腰处风力较大,C错。故答案为:D。
5.云瀑和水瀑都可出现在高山峡谷中,A错;云层广度和厚度大,使得云瀑比水瀑更加多姿多态,气候磅礴,B正确;云雾移动速度没有瀑布快,C错;云瀑是气流沿山坡下沉所致,与暖空气上升无关,D错。故答案为:B。
【答案】6.A
7.B
8.C
【知识点】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 1、人口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人口变动情况,可分为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种形式,人口自然增长,即新出生的人口和已死亡人口之间的差值; 人口机械增长由于人口迁移导致的人口增长,即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的差值。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从总体上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经济因素。
6.由材料“人口收缩(人口流失乃至局部空心化)现象”可知,人口收缩表现为人口流失,其主要原因一般是经济原因造成的人口流失,四类县级行政区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在区域的地位不均等,造成人口流失程度的差异,故A正确;人口数量增长、生态环境质量、文化教育发展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不是主导因素,排除BCD。故答案为:A。
7.人口显著收缩,主要表现为大量人口迁移至发达地区和城市,迁移人群有可能原本就是城市人口,也可能是乡村人口,不一定造成城市化水平下降,A错误;由于外出人口多以青壮年人口为主,由此造成生育率下降,出生率减小,B正确;青壮年外出比例较大,老龄化比例提高,C错误;劳动年龄人口以外出就业、经商为主,造成劳动年龄人口减少,D错误。故答案为:B。
8.面对人口收缩,人口外流,应积极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吸引人口留在当地发展,C正确;大量引进人才首先要具备吸引人才到来的就业条件和社会福利条件,A错误;拓展城区面积要与整体发展和规划一致,不能盲目进行,B错误;提升农业占比,不能带来就业机会等的增加,不能留住人才,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9.A
10.D
【知识点】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析】【点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有加剧了人地矛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影响社会治安。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有利影响:缓解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增加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不利影响有人才流失;造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9.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方向。由图可知,甲类迁移人口构成比例在四类中是最高的,且在2000年—2010年逐年上升,符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因此甲代表乡→城迁移的方向,C、D错误。乙类迁移人口构成比例逐年下降,结合我国人口迁移的实际情况,应代表乡→乡迁移;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等不断完善,部分人开始回乡创业,丙类迁移人口构成比例先下降后上升,符合由城→乡迁移的方向,A正确,B错误。故答案为:A。
10.本题考查人口由中、小城市迁往大城市带来的影响。人口由中、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人口是在城市之间流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没有提高,故没有体现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A错误。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聚集,会增加大城市的环境压力,B错误。中、小城市人口的大量流失,说明就业机会在减少,C错误。中、小城市人口迁往大城市,给大城市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促进其产业结构升级,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11.D
12.B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1、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
2、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是既要提高生活质量,又要保持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将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而发达国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追求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力。
11.广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生态环境相对适宜,更适合居住,D正确;新疆油气资源丰富,地域面积大,BC错误;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A错误。故答案为:D。
1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P1是指将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后各省区人口容量。内蒙古现实人口数量低于P1的原因是当地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大量人口居住,B正确。内蒙古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大部分地区距经济发达地区较远,A错误。畜牧业较发达,易导致现实人口量大,不符合题意,C错误。内蒙古现实人口低于P1与二、三产业比重低关系不大,若二、三产业比重低,农业比重大也可能导致现实人口多,D错误。故答案为:B。
13.【答案】D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这都不是制约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A、B、C错误;但由于其纬度较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从而成为制约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答案】14.B
15.D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14.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为6000人,这是考虑了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而估计出的数值,故A错误;t2时期,该地区人口数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该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B正确;t3时期,该地区实际人口数量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故C错误;t4时期,该地区实际人口数量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较t1时期差,故D错误,故答案为:B。
1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故A错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故B错误;读图可知,t3时期人口数量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故C错误;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故D正确。故答案为:D。
16.【答案】C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总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 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 开发早的地区多,开发迟的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 交通不便的地区少,A、B、D均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以黑河—腾冲一线为分界线,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
【答案】17.B
18.A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环境适宜程度、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经济收入)、城市化推进、大型项目建设、区域开发、交通条件等;政治因素(政治中心的建立和迁移、人口迁移和经济政策、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地域文化差异等)。
17.读图可知,2000~2010年我国五大城市群县内流动人口占比呈下降趋势,A错误;读图可知,流入人口中,县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省内县际、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上升,因此流入人口流动范围有所扩大,B正确;图中显示,省内县际流动人口占比在长江中游、成渝、京津唐等城市群明显上升,长三角和珠三角变化不大,C错误;读图可知,除了长三角外,其它四个城市群省际流动人口增幅都不是最大的,D错误。故答案为:B。
18.读图可知,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中,一半以上来自省际,这是因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吸纳能力强,吸引省外、区域外的人口流入,A符合题意;长三角矿产资源比较缺乏,矿产资源环境承载力小,人口容量大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排除B;由于长三角吸引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当地人口老龄化程度并不高,排除C;由于长三角人口压力相对较高,户籍管理制度并不宽松,落户门槛并不低,且户籍管理制度和落户门槛对流动人口影响不大,排除D。故答案为:A。
【答案】19.D
20.C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19.通过读取图上四县的人口超载类型,结合题干文字情境,汶川、茂县、北川属于第Ⅰ类县,受灾重且环境承载力差,地震灾后,其环境人口容量将进一步下降,AC错误,D正确;平武县属于第II类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虽然受灾严重,但原有人口容量较大,尚能满足当前需要,环境人口容量还是受到一定的影响,B错误。综上所述,故答案为:D。
2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对外开放程度,既有正相关的因素,也有负相关的因素。对北川县来说,地震灾后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利于该地提高环境人口容量,C正确;应逐步恢复灾毁耕地,适当开发缓坡的梯田,降低消费水平,A、B、D错误。故答案为:C。
21.【答案】(1)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少(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
(2)总人口数量少。
(3)不能。因为西藏地区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科技水平较差,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环境人口容量小。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分布特点、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1)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分布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读图分析可知,从距海岸不同距离的人口分布可知,我国沿岸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少;从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来看,我国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2)贫困人口的数量等于贫困发生率乘以人口数量,西藏贫困发生率高达10%-20%,但由于总人口数量少,因此贫困人口总数少。(3)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恶劣,该加上该地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开发资源和利用资源的能力较差,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环境人口容量小,因此不适合大量的迁入人口。
【点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来满足人类的社会需求;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承受巨大压力,难以维持人口增长的需求,因此保证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前提下,一个区域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22.【答案】(1)2017;常住外来人口
(2)北京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等
(3)北京房价、房租大幅度上升,生活成本增加;环境监管加强,部分企业搬迁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北京非首都功能区被疏解等。(任答两点即可)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1)由图中柱状的数据信息可知,常住人口总数2017年少于2016年,故北京市常住人口总数出现下降的年份出现在2017年,由图中折线的数据信息可知,常住外来人口一直下降,故主要原因是常住外来人口规模减少。
(2)北京是大城市,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主要有: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等。
(3)常住外来人口减少说明北京对外来人口有一定的推力因素:如北京房价、房租大幅度上升,生活成本增加;北京非首都功能区被疏解,就业机会减少等。
【点评】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综合反映。如图: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3.【答案】(1)南岛位于20°N以南,冬季气温(持续)较高;冬季白昼时间较长,多晴天,阳光充足;四面环海,空气湿润;雾霾少,空气质量优良,利于老人身体健康。
(2)海口珠海三亚,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气候凉爽,空气湿润;森林植被多,空气中氧含量较高;旅游基础好,配套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
(3)夏半年候鸟老人北回,导致经济萎缩;经济对省外(候鸟老人)依赖严重,经济发展不稳定;(老人到来前,为获取高额利润)易过度投资,重复建设造成浪费;(老人回归后)因客户较少导致季节性经营困难,失业率上升,影响社会治安。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1)海南岛吸引北方地区老人冬季前往养老的原因主要是气候。我国东北和北京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从图中可读出,海南岛位于20°N以南,冬季气温较高,利于老人过冬。海南岛纬度低,冬季白昼时间较长。海南岛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少,多晴天,阳光充足。海岛四面环海,空气湿润,空气质量优良,有利于老人身体健康。
(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口、珠海、三亚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气候凉爽,空气湿润;森林植被多,空气中氧含量较高;旅游基础好,配套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
(3)冷热明显的半年经济现象使海南岛夏半年会出现季节性经营困难,失业率上升,影响社会治安。夏半年经济萎缩,经济发展不稳定,资源利用率不高。
故答案为:(1)海南岛位于20°N以南,冬季气温(持续)较高;冬季白昼时间较长,多晴天,阳光充足;四面环海,空气湿润;雾霾少,空气质量优良,利于老人身体健康。
(2)海口、珠海、三亚;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气候凉爽,空气湿润;森林植被多,空气中氧含量较高;旅游基础好,配套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
(3)夏半年候鸟老人北回,导致经济萎缩;经济对省外(候鸟老人)依赖严重,经济发展不稳定;(老人到来前,为获取高额利润)易过度投资,重复建设造成浪费;(老人回归后)因客户较少导致季节性经营困难,失业率上升,影响社会治安。
【点评】影响人口迁移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主导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有加剧了人地矛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影响社会治安。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有利影响:缓解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增加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不利影响有人才流失;造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24.【答案】(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2)防治土地沙漠化;加速节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结合;发展经济
(3)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因此应控制人口。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1)从图中提供的信息看,准噶尔盆地南部有石油、煤炭资源,说明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好;有铁路说明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2)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环境承载力,必须围绕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及区域环境、资源特点进行分析。
(3)赵先生的观点是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当地生态环境特点两方面考虑的。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实际人口密度必须低于这个值,如不加以控制,人口密度很快会逼近极限值;从环境角度分析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较差。
【点评】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而又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概念,它反映了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环境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单元检测 (培优卷)
一、单选题
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 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
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 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
2.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
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答案】1.D
2.B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根据四地人口分布特点及人口密度大小可知,①③人口分布稀疏,①人口密度最稀疏,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可以判断出①为澳大利亚,则③为美国;②④人口稠密,④人口主要分布于东北部,故④为印度,②人口主要分布于中西部,故②为德国。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2.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澳大利亚,其中部、西部为沙漠,人口稀少,A错误;②国为德国,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德国工业主要位于中西部,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B正确;③为美国,③国西部多山区,人口稀少,C错误;④为印度,④国中部德干高原,气候较干旱,人口相对较少,D错误。故答案为:B。
云瀑指云雾顺风向翻过山岭,受重力等因素影响,形成白云倾泻成瀑的景观(如下图)。怀化某研学小组去川西牛背山等地野外考察,有幸欣赏到比水瀑更为壮观的云瀑景色,当云瀑消散时,他们还发现“人居半山中、一派桃红柳绿”的田园景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白云倾泻成瀑”相关的是( )
A.晴朗的午后山风 B.湿润的清晨山风
C.晴朗的黄昏谷风 D.湿润的夜晚谷风
4.据材料推断,“人居半山中”可能是因为( )
A.环境优美,水源充足 B.地势和缓,便于农耕
C.植被茂盛,风力较小 D.气候凉爽,温度适宜
5.云瀑比水瀑更为壮观的主要原因是( )
A.出现在高山峡谷 B.云层广度和厚度大
C.云雾移动速度快 D.暖空气上升强烈
【答案】3.B
4.D
5.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夜晚山谷地区较热,气压较低,山顶地区较冷,气压较高,近地面风从山顶吹向山谷,形成山风;白天山谷地区较冷,气压较高,山顶地区较热,气压较低,近地面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形成谷风。
3.根据材料“云瀑指云雾顺风向翻过山岭,受重力等因素影响,形成白云倾泻成瀑的景观”可知,“白云倾泻成瀑”气流下沉,为山风,CD错;晴朗的午后,山坡温度高于同高度的大气,气流上升,吹谷风,A错;清晨可能吹山风,B正确。故答案为:B。
4.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四川,四川属于亚热带,夏季气温高,半山腰处气候凉爽,温度适宜,D正确;该地区气候湿润,水源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山地地势起伏大,B错;半山腰处风力较大,C错。故答案为:D。
5.云瀑和水瀑都可出现在高山峡谷中,A错;云层广度和厚度大,使得云瀑比水瀑更加多姿多态,气候磅礴,B正确;云雾移动速度没有瀑布快,C错;云瀑是气流沿山坡下沉所致,与暖空气上升无关,D错。故答案为:B。
(2022高三上·德阳模拟)我国县级行政区有市辖区、近郊区、县级市和县域四种类型。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部分县级行政区出现人口收缩(人口流失乃至局部空心化)现象。下图为我国城市人口收缩型县级行政区数量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四类县级行政区收缩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区域的( )
A.经济水平发展差异 B.人口数量增长不均
C.生态环境质量不同 D.文化教育发展失衡
7.人口显著收缩的县级行政区将会出现( )
A.城市化水平下降 B.人口出生率减小
C.老龄化比例降低 D.劳动年龄人口增加
8.辽宁省鞍山市是显著的人口收缩型城市,为应对人口收缩问题该市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大量引进人才 B.拓展城区面积
C.优化产业结构 D.提升农业占比
【答案】6.A
7.B
8.C
【知识点】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 1、人口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人口变动情况,可分为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种形式,人口自然增长,即新出生的人口和已死亡人口之间的差值; 人口机械增长由于人口迁移导致的人口增长,即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的差值。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从总体上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经济因素。
6.由材料“人口收缩(人口流失乃至局部空心化)现象”可知,人口收缩表现为人口流失,其主要原因一般是经济原因造成的人口流失,四类县级行政区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在区域的地位不均等,造成人口流失程度的差异,故A正确;人口数量增长、生态环境质量、文化教育发展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不是主导因素,排除BCD。故答案为:A。
7.人口显著收缩,主要表现为大量人口迁移至发达地区和城市,迁移人群有可能原本就是城市人口,也可能是乡村人口,不一定造成城市化水平下降,A错误;由于外出人口多以青壮年人口为主,由此造成生育率下降,出生率减小,B正确;青壮年外出比例较大,老龄化比例提高,C错误;劳动年龄人口以外出就业、经商为主,造成劳动年龄人口减少,D错误。故答案为:B。
8.面对人口收缩,人口外流,应积极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吸引人口留在当地发展,C正确;大量引进人才首先要具备吸引人才到来的就业条件和社会福利条件,A错误;拓展城区面积要与整体发展和规划一致,不能盲目进行,B错误;提升农业占比,不能带来就业机会等的增加,不能留住人才,D错误。故答案为:C。
下图为2000-2015年我国4类迁移人口构成比例变化图(单位:%).完成下面小题。
9.甲、乙、丙分别代表( )
A.乡→城迁移、乡→乡迁移、城→乡迁移
B.乡→城迁移、城一乡迁移、乡→乡迁移
C.城一乡迁移、乡→城迁移、乡→乡迁移
D.城→乡迁移、乡→乡迁移、乡→城迁移
10.城→城迁移占总迁移比率在2010年后迅速升高,主要是从中、小城市迁往大城市,该现象会引起( )
A.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B.大城市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C.小城市就业机会增多 D.大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答案】9.A
10.D
【知识点】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析】【点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有加剧了人地矛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影响社会治安。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有利影响:缓解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增加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不利影响有人才流失;造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9.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方向。由图可知,甲类迁移人口构成比例在四类中是最高的,且在2000年—2010年逐年上升,符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因此甲代表乡→城迁移的方向,C、D错误。乙类迁移人口构成比例逐年下降,结合我国人口迁移的实际情况,应代表乡→乡迁移;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等不断完善,部分人开始回乡创业,丙类迁移人口构成比例先下降后上升,符合由城→乡迁移的方向,A正确,B错误。故答案为:A。
10.本题考查人口由中、小城市迁往大城市带来的影响。人口由中、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人口是在城市之间流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没有提高,故没有体现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A错误。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聚集,会增加大城市的环境压力,B错误。中、小城市人口的大量流失,说明就业机会在减少,C错误。中、小城市人口迁往大城市,给大城市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促进其产业结构升级,D正确。故答案为:D。
(2023高二下·孝感开学考)生态适度人口是指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考虑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下表为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4省区生态适度人口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份 生态适度人口(万人) P1(万人) P2(万人) 现实人口(万人)
广西 3276.2 2970.6 7203.2 5331.4
新疆 1957.3 1937.2 4303.3 2164.4
四川 2990.3 3229.2 6574.5 9001.3
内蒙古 1825.8 3912.3 4014.3 2453.2
注:P1表示将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后各省区人口容量,P2表示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各省区人口容量。
11.广西生态适度人口比新疆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位于珠江流域中下游,地形平坦开阔
B.油气资源和煤炭丰富,能源充足
C.地域面积大,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D.水热条件好,生态环境相对适宜
12.推测内蒙古现实人口低于P1的主要原因是( )
A.距经济发达地区(京津唐地区)较近
B.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C.草场广阔,畜牧业比较发达
D.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
【答案】11.D
12.B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1、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
2、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是既要提高生活质量,又要保持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将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而发达国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追求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力。
11.广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生态环境相对适宜,更适合居住,D正确;新疆油气资源丰富,地域面积大,BC错误;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A错误。故答案为:D。
1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P1是指将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后各省区人口容量。内蒙古现实人口数量低于P1的原因是当地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大量人口居住,B正确。内蒙古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大部分地区距经济发达地区较远,A错误。畜牧业较发达,易导致现实人口量大,不符合题意,C错误。内蒙古现实人口低于P1与二、三产业比重低关系不大,若二、三产业比重低,农业比重大也可能导致现实人口多,D错误。故答案为:B。
13.读“俄罗斯亚洲部分地图”,完成下列各题。制约俄罗斯亚洲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条件为( )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土地资源 D.气候条件
【答案】D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这都不是制约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A、B、C错误;但由于其纬度较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从而成为制约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据图可知,该地区(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B.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15.图中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
A.资源环境承载力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必须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答案】14.B
15.D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14.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为6000人,这是考虑了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而估计出的数值,故A错误;t2时期,该地区人口数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该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B正确;t3时期,该地区实际人口数量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故C错误;t4时期,该地区实际人口数量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较t1时期差,故D错误,故答案为:B。
1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故A错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故B错误;读图可知,t3时期人口数量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故C错误;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故D正确。故答案为:D。
16.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地区多,湿润地区少 B.山区多,平原少
C.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D.北方多,南方少
【答案】C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总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 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 开发早的地区多,开发迟的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 交通不便的地区少,A、B、D均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以黑河—腾冲一线为分界线,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
(2022高一下·龙岩期末)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将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将城市群流入人口按照流动范围分为县内、省内县际和省际3类,如图示意2000—2010年我国五大城市群流入人口流动范围结构及其变动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2000—2010年我国五大城市群( )
A.县内流动人口占比上升 B.流入人口流动范围有所扩大
C.省内县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 D.省际流动人口增幅最大
18.形成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流动范围结构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吸纳能力强
B.矿产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容量大
C.人口老龄化程度高,迁移率较低
D.户籍管理制度宽松,落户门槛低
【答案】17.B
18.A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环境适宜程度、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经济收入)、城市化推进、大型项目建设、区域开发、交通条件等;政治因素(政治中心的建立和迁移、人口迁移和经济政策、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地域文化差异等)。
17.读图可知,2000~2010年我国五大城市群县内流动人口占比呈下降趋势,A错误;读图可知,流入人口中,县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省内县际、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上升,因此流入人口流动范围有所扩大,B正确;图中显示,省内县际流动人口占比在长江中游、成渝、京津唐等城市群明显上升,长三角和珠三角变化不大,C错误;读图可知,除了长三角外,其它四个城市群省际流动人口增幅都不是最大的,D错误。故答案为:B。
18.读图可知,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中,一半以上来自省际,这是因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吸纳能力强,吸引省外、区域外的人口流入,A符合题意;长三角矿产资源比较缺乏,矿产资源环境承载力小,人口容量大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排除B;由于长三角吸引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当地人口老龄化程度并不高,排除C;由于长三角人口压力相对较高,户籍管理制度并不宽松,落户门槛并不低,且户籍管理制度和落户门槛对流动人口影响不大,排除D。故答案为:A。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灾后重建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图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区人口超载类型的分布图。其中第Ⅰ类:资源环境承载力差且受灾极重的山区县;第Ⅱ类: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虽然受灾严重,但原有人口容量较大,尚能满足当前需要;第Ⅲ类:与灾害的关联度较弱,原有的环境承载力较弱,造成人口超载。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灾后该区域环境人口容量( )
A.茂县趋于合理 B.平武县没有变化
C.汶川县小于北川县 D.汶川县进一步下降
20.为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北川今后应( )
A.放弃灾毁耕地 B.大力开发梯田
C.加强对外联系 D.提高消费水平
【答案】19.D
20.C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19.通过读取图上四县的人口超载类型,结合题干文字情境,汶川、茂县、北川属于第Ⅰ类县,受灾重且环境承载力差,地震灾后,其环境人口容量将进一步下降,AC错误,D正确;平武县属于第II类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虽然受灾严重,但原有人口容量较大,尚能满足当前需要,环境人口容量还是受到一定的影响,B错误。综上所述,故答案为:D。
2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对外开放程度,既有正相关的因素,也有负相关的因素。对北川县来说,地震灾后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利于该地提高环境人口容量,C正确;应逐步恢复灾毁耕地,适当开发缓坡的梯田,降低消费水平,A、B、D错误。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
21.(2018高一下·双流月考)阅读下列表格,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八五”末期,我国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贫困人口数量最多,总计2000万左右,至1999年在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仍接近600万,与之相邻的西藏贫困人口不足100万。
材料二:我国距海岸不同距离的人口分布。
材料三: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
(1)据材料二,材料三,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规律。
(2)西藏贫困发生率高达10%-20%,但贫困人口总数却较少,试分析其原因。
(3)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你是否赞同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少(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
(2)总人口数量少。
(3)不能。因为西藏地区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科技水平较差,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环境人口容量小。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分布特点、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1)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分布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读图分析可知,从距海岸不同距离的人口分布可知,我国沿岸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少;从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来看,我国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2)贫困人口的数量等于贫困发生率乘以人口数量,西藏贫困发生率高达10%-20%,但由于总人口数量少,因此贫困人口总数少。(3)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恶劣,该加上该地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开发资源和利用资源的能力较差,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环境人口容量小,因此不适合大量的迁入人口。
【点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来满足人类的社会需求;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承受巨大压力,难以维持人口增长的需求,因此保证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前提下,一个区域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22.(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下图为2015年~2019年北京市部分人口数据统计表(常住人口总数包括常住外来人口和常住户籍人口)。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北京市常住人口总数出现下降的年份出现在 年,主要原因是 (填“常住外来人口”或“常住户籍人口”)规模减少。
(2)指出大量常住外来人口迁入北京的原因。
(3)试从北京方面说明常住外来人口减少的原因。
【答案】(1)2017;常住外来人口
(2)北京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等
(3)北京房价、房租大幅度上升,生活成本增加;环境监管加强,部分企业搬迁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北京非首都功能区被疏解等。(任答两点即可)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1)由图中柱状的数据信息可知,常住人口总数2017年少于2016年,故北京市常住人口总数出现下降的年份出现在2017年,由图中折线的数据信息可知,常住外来人口一直下降,故主要原因是常住外来人口规模减少。
(2)北京是大城市,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主要有: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等。
(3)常住外来人口减少说明北京对外来人口有一定的推力因素:如北京房价、房租大幅度上升,生活成本增加;北京非首都功能区被疏解,就业机会减少等。
【点评】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综合反映。如图: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3.(2021高一下·利辛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年中,老年人在原居住地和养老地之间“钟摆式”来回移动,称为“候鸟”养老。候鸟老人整体经济水平较高,能刺激养老地经济发展,同时也造成冷热明显的半年经济现象。近年来,“候鸟”养老形式在中国悄然兴起。每年入秋后,数十万来自东北、北京等北方地区的老人涌入海南岛,使其逐渐成为重要的冬季养老地。下图示意海南岛的位置。
(1)海南岛吸引候鸟老人的原因有哪些?
(2)推测候鸟老人在海南岛养老会选择哪个城市,为什么?
(3)分析冷热明显的半年经济现象对海南岛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
【答案】(1)南岛位于20°N以南,冬季气温(持续)较高;冬季白昼时间较长,多晴天,阳光充足;四面环海,空气湿润;雾霾少,空气质量优良,利于老人身体健康。
(2)海口珠海三亚,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气候凉爽,空气湿润;森林植被多,空气中氧含量较高;旅游基础好,配套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
(3)夏半年候鸟老人北回,导致经济萎缩;经济对省外(候鸟老人)依赖严重,经济发展不稳定;(老人到来前,为获取高额利润)易过度投资,重复建设造成浪费;(老人回归后)因客户较少导致季节性经营困难,失业率上升,影响社会治安。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1)海南岛吸引北方地区老人冬季前往养老的原因主要是气候。我国东北和北京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从图中可读出,海南岛位于20°N以南,冬季气温较高,利于老人过冬。海南岛纬度低,冬季白昼时间较长。海南岛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少,多晴天,阳光充足。海岛四面环海,空气湿润,空气质量优良,有利于老人身体健康。
(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口、珠海、三亚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气候凉爽,空气湿润;森林植被多,空气中氧含量较高;旅游基础好,配套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
(3)冷热明显的半年经济现象使海南岛夏半年会出现季节性经营困难,失业率上升,影响社会治安。夏半年经济萎缩,经济发展不稳定,资源利用率不高。
故答案为:(1)海南岛位于20°N以南,冬季气温(持续)较高;冬季白昼时间较长,多晴天,阳光充足;四面环海,空气湿润;雾霾少,空气质量优良,利于老人身体健康。
(2)海口、珠海、三亚;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气候凉爽,空气湿润;森林植被多,空气中氧含量较高;旅游基础好,配套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
(3)夏半年候鸟老人北回,导致经济萎缩;经济对省外(候鸟老人)依赖严重,经济发展不稳定;(老人到来前,为获取高额利润)易过度投资,重复建设造成浪费;(老人回归后)因客户较少导致季节性经营困难,失业率上升,影响社会治安。
【点评】影响人口迁移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主导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有加剧了人地矛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影响社会治安。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有利影响:缓解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增加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不利影响有人才流失;造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24.(2021高一下·吉林月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各区域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3)在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
【答案】(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2)防治土地沙漠化;加速节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结合;发展经济
(3)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因此应控制人口。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1)从图中提供的信息看,准噶尔盆地南部有石油、煤炭资源,说明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好;有铁路说明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2)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环境承载力,必须围绕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及区域环境、资源特点进行分析。
(3)赵先生的观点是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当地生态环境特点两方面考虑的。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实际人口密度必须低于这个值,如不加以控制,人口密度很快会逼近极限值;从环境角度分析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较差。
【点评】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而又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概念,它反映了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环境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