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基础过关]
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暴雨、水土流失、沙漠化和
低温冻害等。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中,属于干旱、洪涝与低温冻害多发区的是 (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东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黄淮海平原
2.我国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是 ( )
A.江南丘陵 B.太行山区
C.西南山地 D.四川盆地
3.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干旱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B.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和西南山区
C.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等地
D.低温冷害主要在华南地区和黄淮海平原
4.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条件复杂
B.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C.我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
D.我国地质灾害诱因多
5.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上游
B.黄土高原全部位于干旱地区
C.黄土高原区气候干旱,极少有暴雨发生
D.黄土高原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土流失和干旱
下图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第6题。
6.该年发生地质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 )
A.横断山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7.读下图,E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区,下列与该地地质灾害产生无关的因素是 ( )
A.地质状况 B.地形状况
C.气温状况 D.植被状况
8.云南小江流域的灾害链模式是 ( )
A.地震—台风—泥石流 B.地震—水土流失—泥石流
C.暴雨—泥石流—滑坡 D.地震—山崩—泥石流
[能力提升]
下图是“黄淮海地区8级及以上风力出现天数统计图”,3、4、5三个月出现8级以上风力的天数最多。读图回答9~10题。21教育网
9.上述月份,该地易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 )
A.春旱 B.伏旱
C.洪灾 D.暴雨
10.此时,随着风力的增强,在一些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原地区,还会形成 ( )
A.洼地 B.旱地
C.盐碱地 D.沙地
11.我国东南部灾害点位多,西北部灾害点位稀少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东南部自然灾害多发
B.东南部人多地少,环境问题多而重;西北部人少地多,生态脆弱
C.东南部防灾意识强,西北部减灾能力强
D.东南部季风气候,西北部大陆性气候
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是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最早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县之一,也是全国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的县。在生态建设上,确定了“山顶草灌防护林、山腰坡地经济林、山底沟洼丰产林、荒山荒地防护林、道路村庄美化林、沟坟锁边灌木林”的治理模式。回答12~14题。21·cn·jy·com
12.吴起县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石漠化 D.盐碱化
13.东汉时期的吴起,曾经是“水草丰美、羊群塞道”,后来,吴起县变成了满眼荒山
秃岭,群众生产和生活非常困难。使吴起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处农牧业过渡地带,降水较多
B.长期的战乱和无节制的垦荒
C.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D.土质疏松,流水侵蚀强烈
14.吴起县退耕还林的主要目的是 (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C.过滤空气、降低噪声
D.提供动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15.读“我国某区域位置与地形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1)图B所示地形区为____________,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确保b地区的可持续发展,①、②、③各地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3)近年来,a、b、c等城市沙尘暴天气明显增多,分析其人为原因。
16.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 ( http: / / www.21cnjy.com )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下图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
(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答案
1.B 2.C 3.C 4.C 5.D 6.A 7.C 8.B 9.A 10.C 11.A 12.A 13.B
14.A
15.(1)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2)①为沟 ( http: / / www.21cnjy.com )谷,应打坝拦泥、蓄水固沟;②为黄土塬,应平整土地,营造护田林网;③为坡地,宜育林、育草护坡。 (3)滥垦、过樵、过牧;不合理开矿造成植被、地表形态的破坏。21cnjy.com
16.(1)崩塌、滑坡、泥石流。自然原因: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www.21-cn-jy.com
(2)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章末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图”,分析完成1~2题。
地区 主要灾害种类
亚洲 干旱、洪水、沙漠化、水土流失、台风、龙卷风
欧洲 酸雨、雪灾
非洲 干旱、洪水、沙漠化、蝗灾
北美洲 干旱、洪水、飓风、龙卷风、水土流失、酸雨
南美洲 干旱、洪水、水土流失
大洋洲 干旱、土壤盐碱化、生物灾害
1.亚洲与北美洲相同的自然灾害是 ( )
A.台风、洪水、沙漠化
B.干旱、洪水、飓风(台风)、龙卷风和酸雨
C.干旱、洪水、蝗灾
D.热带气旋、干旱、水土流失、洪水和龙卷风
2.欧洲雪灾明显多于其他大洲的主要原因是 ( )
A.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
B.冬季气候温湿,气旋活动频繁
C.冬季气候寒冷,1月均温低于0℃
D.地形以平原为主,地表水源丰富
3.关于自然灾害空间分布规律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主导性自然灾害,所以不同区域的自然灾害绝不相同
B.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
C.洪涝、干旱、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是平原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
D.灾害损失的大小也受人文环境的影响
4.珠江三角洲近年来城市化速度加快,成为我国重点建设的三大城市群之一,但自然灾
害造成的损失也在加大,原因是 ( )
A.寒潮频频南下
B.台风登陆次数增多
C.人口增长迅速,经济发展快
D.人们消费水平提高,排污量增加
5.读下表,表中灾害发生造成的死亡人数的变化说明( )
发生时间 灾害地点及灾情摘要
1920年 中国华北大旱,灾民2 000万,死亡达50万人
1937年 印度加尔各答飓风,死亡30万人
2008年5月12日 中国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逾6万人
A.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
B.自然灾害的强度越来越小
C.人类已能控制灾害的发生、发展
D.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小
6.我国是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主要是因为 ( )
A.大陆面积最广,地质条件复杂
B.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较大
C.大陆内部断裂构造多,岩浆活动频繁
D.地处两大地震带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我国淮河流域频发洪水,每年都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抗洪救灾。据此完成7~8
题。
7.淮河多水灾的原因是 ( )
①支流多 ②每年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 ③流域内落差小 ④气候异常 ⑤暴雨频繁 ⑥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大 ⑦河道弯曲狭窄 ⑧湖泊淤积21cnjy.com
A.②③④⑥⑦ B.①③⑤⑦⑧
C.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⑦⑧
8.下列治理淮河水灾的措施,正确的是 ( )
A.移民建镇,填湖造田,平垸行洪
B.因洪泽湖泥沙淤积严重,截断淮河与洪泽湖的水道联系
C.加固大堤,利用京杭运河水道排泄洪水
D.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修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整治入海通道
读“我国2009年2月旱灾(阴影区域)分布示意图”,回答9~11题。
9.图中受干旱影响的省区(简称)有 ( )
A.冀、豫、晋、陕 B.桂、秦、甘、鲁
C.皖、湘、陇、赣 D.闽、滇、晋、川
10.受此干旱影响最严重的农作物是 ( )
A.春小麦 B.冬小麦
C.水稻 D.油菜
11.缓解旱情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
①减少用水量 ②发展节水农业 ③跨流域调水
④大力开发地下水 ⑤迁移人口 ⑥培养耐旱农作物品种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读“20世纪50~90年代广东省平均受灾情况统计表”,回答12~15题。
年代项目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受灾人口(万人/年) 242 743 859 1 226 1 590
受灾农田(万公顷/年) 18.1 43.9 53.7 82.0 89.1
12.下列省区与广东省属于同一自然灾害多发区的是 ( )
A.广西、浙江 B.福建、湖南
C.山东、台湾 D.海南、云南
13.上表说明广东省20世纪50~90年代受灾人口和成灾农田的变化趋势是 ( )
A.受灾人口逐年上升
B.受灾人口和成灾农田逐年上升
C.90年代广东省受灾农田和受灾人口最多
D.成灾农田逐年上升
14.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省的自然灾害损失的特点是 ( )
A.损失逐渐增大,但递增率逐渐减小
B.损失逐渐减小,但递增率逐渐增大
C.损失逐渐减小,且递增率逐渐减小
D.损失越来越大,且递增率越来越大
15.下列对于广东省自然灾害频繁的环境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广东省地处热带、亚热带,濒临海洋,台风灾害比较严重
B.广东省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灾害比较多
C.广东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进退快慢的不同,往往会在不同的年份形成旱涝灾害
D.广东省经济发达,人口密度较大,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数量和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都比较大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下表,分析回答问题。(20分)
1960~1998年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表
时段 1960~1969年 1970~1979年 1980~1988年 1989~1998年
灾害事件(次数) 16 29 70 53
经济损失(亿美元) 504 969 1 538 4 793
保险理赔(亿美元) 67 113 310 1 069
(1)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次数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这种趋势的产生原因是什么?21·cn·jy·com
(3)从保险理赔金额的变化中,能够反映出,在抗灾、防灾过程中,人们的_____________正在不断增强。www.21-cn-jy.com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西海固,史称“苦瘠甲天下”的地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地处黄土高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西吉、海原、固原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向北部风沙区的过渡地带,包括六盘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地表以黄土丘陵为主,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400 mm之间,且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蒸发量却在1 000 mm以上,植被匮乏,森林覆盖率不到9%。
(1)结合材料,说出西海固所在的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2)黄土高原成为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原因有哪些?
(3)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西海固地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曾一度陷入“人口膨胀—粮食短缺—滥垦土地—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贫穷加剧”的恶性循环之中。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2·1·c·n·j·y
答案
1.D 2.B 3.D 4.C 5.A 6.D 7.B 8.D 9.A 10.B 11.C 12.A ;
13.B 14.D 15.D
16.(1)呈波状变动,明显上升 ①自然灾害产生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因素。自然环境的变
化有自身规律,所以呈波状变动。②人类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能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加重灾害的危害程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所以灾害有上升的趋势。
(2)逐渐上升(或越来越重等)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口密度、社会财富密度不断增大。
(3)防灾意识和社会救助能力
17.(1)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旱涝灾害、水土流失、寒潮、风沙、冰雹、霜冻等。
(2)自然原因:地理位置十分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殊,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陡坡垦耕、过度放牧等。21教育网
(3)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小流域沟道坝系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基础过关]
1.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抗灾能力强,关于其灾
害危害程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B.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
D.很难确定
2.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灾情特别严重的原因是 ( )
①耕地集中 ②人口众多 ③灾种集中 ④农作物播种面积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0世纪后期,非洲成为因自然灾害而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大洲,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灾害的种类多,强度大
B.人口密度大,人口数量多
C.经济发展水平低,抗灾减灾能力弱
D.城市化水平高
4.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时间差异,说法正确的是 ( )
A.自然灾害的损失随时间的发展而逐渐减少
B.自然灾害的绝对损失在增加,相对损失在减少
C.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的次数在不断地减少
D.自然灾害造成的相对损失越来越大,人员伤亡越来越多
5.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B.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
C.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
D.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
自然灾害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灾害发生率会有很大的
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7题。
6.属于干旱灾害突出的地区有 ( )
A.非洲、西亚 B.非洲、中亚
C.中欧、西亚 D.南亚、北美
7.经常遭地震、火山威胁的国家有 ( )
A.中国、日本、澳大利亚
B.日本、美国、巴西
C.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D.墨西哥、智利、印度
8.有关世界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强度相当的同一种灾害发生的时空不同,产生的损失程度也可能大不相同
B.从总体状况看,灾害损失的地域分布在全球范围内并无多大差异
C.与灾害发生次数的情况相呼应,世界各大洲中灾害损失最严重的是非洲
D.欧美主要表现为台风、干旱和寒潮
[能力提升]
9.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
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 )
①干旱 ②洪涝 ③地震 ④风暴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有关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干旱在非洲和西亚十分突出
B.台风经常给东北太平洋沿岸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C.亚洲是全球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大洲
D.常受地震和火山喷发威胁的国家是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亚洲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大洲,澳大利亚大陆、西欧则是自然灾害发生较少
的区域。据此完成11~12题。
11.材料反映出自然灾害的特征是 ( )
A.广泛性 B.区域性
C.频繁性 D.不可避免性
12.西欧自然灾害较少的原因是 ( )
①位于板块内部,以平原地形为主 ②气候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 ④地处温带大陆的西岸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下列有关自然灾害损失程度与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地区灾害损失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也大
B.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地区灾害损失绝对数量小,相对数量大
C.人口密度小、经济欠发达地区灾害损失绝对数量小,相对数量大
D.人口密度小、经济欠发达地区灾害损失绝对数量小,相对数量也小
14.读下表,回答以下问题。
1975~2001年各大洲(南极洲除外)自然灾害统计
灾害类型 非洲 美洲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各类型总计
气象类灾害 11.9 19.0 27.1 10.0 4.3 72.3
地质类灾害 0.9 3.7 7.8 2.7 0.9 16.0
生物类灾害 6.7 1.2 3.1 0.5 0.2 11.7
各大洲总计 19.5 23.9 38.0 13.2 5.4 100
注:表中数据为各大洲各类灾害发生次数占全球总次数的百分比。
(1)表中数据表明,气象灾害居首位的大洲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________,该洲季风气候区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哪些?在夏秋季节该洲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该灾害所属的天气系统是什么?21教育网
(2)非洲和大洋洲的地质类灾害发生次数所占的比重较小,试分析原因。
(3)非洲的生物类灾害发生次数所占的比重较大,试分析原因。
15.下图是“世界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柱状统计图”,据图回答问题。
(1)描述1950~2001年自然灾害损失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说明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年份,灾害损失差异很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要减轻灾害损失,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C 2.C 3.C 4.B 5.C 6.A 7.C 8.A 9.A 10.B 11.B 12.A
13.C
14.(1)亚洲 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 ( http: / / www.21cnjy.com )台风、暴雨、洪涝、寒潮等。台风。热带气旋。 (2)地质灾害中最主要的是地震,而地震往往与板块的交界地带联系在一起,非洲和大洋洲的大陆部分分别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内部,因此发生地质灾害的几率较小。 (3)生物类灾害往往与气候联系在一起,非洲干热的气候特别适宜害虫的生长和繁殖。
15.(1)灾害损失越来越重,1995年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下降的趋势。不断加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发生次数增多;②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次数减少;②防灾、抗灾能力提高。 (2)不同年份重大灾害发生的次数不同。 (3)①遵循自然规律,避免人地关系激化;②研究灾害发生规律,及早预报;③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