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 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 环境与国家安全单元检测 (基础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三上·六安期末)碳排放强度指单位GDP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图示意1997-2010年我国三大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结合图文信息,我国三大地区农业碳排放的特点是( )
A.碳排放量总体呈减小趋势 B.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C.区域间差异总体呈减小趋势 D.中部碳排放总量不断减小
2.导致我国三大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差异的最根本因素是( )
A.人口增长数量 B.农业生产规模
C.农业科技水平 D.农业生产经验
3.(2021高二下·昌平期末)富碳农业是指:在人工密闭环境中,利用光、气、温、水、肥、种等最佳条件组合,创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大量地使用,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作物供给人类生活。下图为富碳农业生产模式示意图。发展富碳农业能够( )
A.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保证土壤肥力
B.增加农产品供给,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C.与企业实施联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D.实现工厂化生产,缓解耕地紧张状况
(2022高二上·电白期末)第22届世界杯足球赛在中东国家卡塔尔举行,与历届世界杯足球赛在5-7月举办不同,本届赛事在11-12月举行。主办国卡塔尔首承诺:让2022年的赛事成为首届“碳中和”世界杯。图为卡塔尔位置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卡塔尔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主要原因是( )
A.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
B.临近沙特阿拉伯,沙漠广布,空气干燥
C.受寒流影响,沿岸海水温度低,蒸发弱
D.四周多高原山地,湿润气流难进入内陆
5.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选择在11-12月举行,主要原因是( )
A.11-12月降水较多,用水量较充足
B.新冠疫情影响,赛事安排被迫推迟
C.沙漠广布,11-12月风沙活动较少
D.属热带气候,11-12月气候较凉爽
6.为实现“碳中和”世界杯,卡塔尔可充分利用( )
A.风能 B.太阳能 C.石油 D.核能
(2021高二下·威海期末)我国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该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污染物跨境转移形式属于同一类的是( )
①酸雨②油船泄漏③废旧服装④电子废物⑤废塑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8.我国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将主要推动我国( )
A.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B.提升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水平
C.加快产业结构优化
D.提高就地处理有害废弃物的能力
(2021高二下·铁岭期末)几内亚比绍政府曾经和美国及西欧几个国家的废物公司秘密签订了一项合同,合同规定几内亚比绍政府在今后5年内要接受该财团15吨有毒废物,获得6亿美元现钞,后因舆论压力而取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污染物跨国转移的实质是( )
A.资源短缺
B.任意排放废弃物
C.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D.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10.有关污染物转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带来危害,即使几内亚比绍属于热带气候,其环境自净能力也是有限的
B.几内亚比绍地广人稀,少量的污染也可能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
C.获得巨额的经济赔偿促进几内亚比绍经济的长期发展
D.倾倒的污染物会给几内亚比绍带来环境污染
11.(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3.3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同步练习)洋垃圾指进口固体废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洋垃圾的进口热潮开始于20世纪末。2017年7月18日,中国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从2017年年底开始将不再接收外来垃圾,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与纺织品。面对中国的禁令,英、美两国正在积极制定政策彻底解决塑料等垃圾问题,但是在相关技术研制成功以及政策出台前,英、美两国在塑料等垃圾处理上仍以寻找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为主。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中国曾大量进口洋垃圾的主要原因是( )
A.废弃物处理能力强 B.弥补工业原料短缺
C.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D.环境承载力大
(2)最有可能成为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乌克兰
C.新加坡
D.印度尼西亚
(2022高二下·广州期末) 2016年3月23日,中国和湄公河五国领导人一致发表《首次领导人会议三亚宣言》,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初期优先发展互联互通、水资源和农业减贫等五方面合作。2021年12月3日,中老两国最高领导人共同见证通车的中老铁路(昆明到老挝万象)是高质量共建绿色环保的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下图是澜湄经济圈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叙述正确的是( )
A.全流域均适宜发展梯级水电站保障能源需求
B.全流域均适宜发展河运,增强经济互联互通
C.建立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中心增强综合利用
D.加快建设引水灌溉工程减轻旱灾对农业影响
13.中老两国交界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建立,有利于( )
A.有效沟通和促进两国人民友好来往和发展旅游
B.减轻中老铁路开通带来的对大气、水资源污染
C.体现铁路对途经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绿色环保
D.保护自然森林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
14.联系中老两国的钢铁巨龙和澜湄经济圈体现了( )
A.共同保护流域自然环境 B.建设国家间命运共同体
C.科技创新促进互联互通 D.标志一带一路建设完成
(2022高二下·玉溪期末)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图)属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9.5万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重点保护的藏羚羊、雪豹、兰科植物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保护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
16.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最主要目的是( )
A.防止水源污染 B.维护生态平衡
C.增加木材蓄积量 D.禁止滥捕滥杀
(2022高三上·浙江月考)下表为某机构设定的四种情景下土地利用的模拟条件。下图为某地2030年两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情况。完成下列小题。
情景类型 土地利用的模拟条件
Ⅰ自然发展 根据历史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进行模拟
Ⅱ经济发展 根据区域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发展政策进行分析预测
Ⅲ生态保护 严格控制耕地以及建设用地面积的增长,加强对林地、草地、湿地和水源等的保护
Ⅳ可持续发展 追求整体效益,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土地的利用需求
17.该地可能位于( )
A.内蒙古 B.新疆 C.浙江 D.广西
18.乙种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类型属于( )
A.自然发展 B.经济发展 C.生态保护 D.可持续发展
(2022高二上·南阳月考)发展绿色食品,增强环境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9.绿色食品是指( )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 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 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20.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 )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B.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C.减少固体垃圾 D.移风易俗
二、图文分析题
21.(2022高三上·诸暨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印度尼西亚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且埋藏较浅,几乎都是露天开采。2021年,印尼提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
材料二:下图是印度尼西亚含煤地层分布简图。
(1)从碳循环角度,推测印度尼西亚煤炭丰富且埋藏较浅的原因。
(2)从碳减排角度,简述印度尼西亚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22.(2022高二下·台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熊猫国家公园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公园内森林覆盖率72.07%,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151种。为改变公园内大熊猫栖息环境的孤岛状局面,有关部门长期致力于大熊猫廊道建设,避免种群分割、物种退化。2021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公园名单。
材料二:大熊猫喜阴湿环境,嗜好饮水,多以箭竹为主食。研究发现,四川片区生活着80%的野生大熊猫,其活动多在2000-3500米的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的河谷阶地等地区。图1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示意图,图2为Y县某景观图。
(1)简述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意义。
(2)分析大熊猫分布区环境特点对其生存的有利影响。
(3)从交通建设角度,简述Y县修建大熊猫廊道的合理举措。
23.(2021高二下·宁德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东部,海拔1000-2802m,是汉江、渭河支流的发源地。被誉为"天然基因库"、"西安市后花园"。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生态保护情况时强调:各级干部要当好秦岭生态的卫士。下图示意秦岭及其周边地区地形。
(1)比较渭河、汉江的水文特征差异。
(2)分析牛背梁被誉为“天然基因库”的原因。
(3)分析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对周边河流的生态作用。
24.(2022高二下·清远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污染产业是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能耗高、废弃物排放量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污染产业的转移不仅重塑了区域发展格局,也改变了环境污染的分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污染产业的转移方向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和模式,污染产业的转移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下图为世界和某区域污染产业地理转移的趋向示意图。
(1)分别指出世界及该区域污染产业的转移趋向。
(2)推测影响污染产业跨国、跨区域转移的因素。
(3)为了防范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系统性风险,简述污染产业转入地区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知识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解析】【点评】本题以农业碳排放强度为材料,涉及地理图表的分析、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阐释和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的问题,培养地理学科专业素养。导致东中西部碳排放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科技)。
1.碳排放总量包括西部、中部与东部的总量,在1997~2001年有增加的趋势, A选项错误。碳排放强度先上升后下降,持续下降错误, B选项错误。西部、中部、东部从差异较大到2005年后,差异总体上有减小的趋势,C选项正确。中部碳排放量在1998~1999有增长趋势,在2005~2006有增长趋势, D选项错误。
2.农业碳排放强度是指农业GDP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农业碳排放强度与人口增长并无关联,A选项错误。目前中国农业生产规模保持稳定,农业碳排放强度在下降,故与之无关,B选项错误。随着农业科技不断的增强,育种技术、灌溉技术以及机械化收割等相关农业技术的不断使用,农业GDP增长的同时,农业碳排放强度在不断减少,C选项正确。农业生产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减少农业碳排放的强度,但这并不是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快速下降的根本因素,D选项错误。
3.【答案】D
【知识点】碳循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大量地使用,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作物供给人类生活”可知,发展富碳农业能够增加农作物的的光合作用,改善土壤肥力结构,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但不能保证土壤肥力,A错误;富碳农业能够增加农产品供给,缓解一部分粮食短缺问题,但不能解决粮食短缺问题,B错误;根据生产模式示意图可知,图中粮食经过收集、分类、仓储、物流、生物质供应商,产品附加值没有明显增加,C错误;富碳农业是在工厂中进行的高效工业化生产,能够有效缓解耕地紧张局面,D正确。
【点评】富碳农业是指:在人工密闭环境中,利用光、气、温、水、肥、种等最佳条件组合,创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大量地使用,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作物供给人类生活。
【答案】4.A
5.D
6.B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解析】【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类活动等。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4.由图中可知,卡塔尔位于26°N附近,根据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知识可知,该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的影响和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为热带沙漠气候,A正确;由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卡塔尔位于阿拉伯半岛上,地势较低,伸入波斯湾里,受寒流影响较小,C、D错误;卡塔尔位于低纬度地区,近岸海域水温较高,海水蒸发量较高,空气湿度较大,B错误。故答案为:A。
5.11~12月是卡塔尔的冬季,卡塔尔冬季举行世界杯的主要原因是该国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非常炎热,不适宜举办足球比赛,而冬季气温相对较低,气候凉爽,适宜举办足球比赛,D正确;该地终年降水较少,A正确;国外疫情已经全面放开,B错误;风沙活动不是影响赛事举办时间的主要因素,C错误。故答案为:D。
6.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卡塔尔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较少,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太阳能清洁无污染,适宜用作“碳中和”清洁能源,B正确;风能不稳定,且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较长,风力较小,A错误;石油时传统化石能源,会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C错误;核能对技术要求较高,短时间难以建成,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7.D
8.B
【知识点】污染物跨境转移及其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环境污染的原因:
1、自然原因:(1)地形:盆地或谷地地形,地形封闭,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2)水域:水域封闭、流速慢,水体交换周期长,更新慢,自净能力差;(3)气候:逆温天气,风力微弱,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使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
2、人为原因:(1)过排:过量排放废弃物,超出环境自净能力;(2)结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污染物排放量大;(3)技术:生产技术落后,对废弃物的处理能力低;(4)管理、宣传:环保意识不强,环保执法不严,违法成本低。
7.根据题目要求,选择跨境转移形式的污染物,酸雨是由于排放酸性气体造成的,与其他项不属于同一类,①错误;油船泄露属于海洋水污染,与其他项不属于同一类,②错误;废旧服装、电子废物和废塑料都属于固体废物,属于同一类,D项的③④⑤污染物跨境转移形式属于同一类,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8.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需要相关的技术及节约用水,禁止进口固体废物对水资源利用率没有影响,A错误;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可尽可能利用国内固体废弃物,提升我国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水平,B正确;产业结构优化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精尖产业,禁止进口固体废物,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小,C错误;提高就地处理有害废弃物的能力与处理技术有关,与禁止进口废弃物关系不大,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9.D
10.C
【知识点】污染物跨境转移及其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污染物跨境转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境外输出污染物的行为。污染物跨境转移减少了输出国的资源损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置成本,缓解了国内的公众舆论压力,但这种行为将导致污染接受国的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受损。
9.美国和西欧几个国家的公司向几内亚比绍政府转移污染物,是利用了该政府比较贫穷,急需资金改善国内的条件,其实质是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D正确;污染物属于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关系不大,A错误;污染物排放到几内亚比绍,是有目的区域的排放,并不是任意排放,B错误;污染物跨国转移是利用自然资源中已经产生的废弃物,而不是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C错误。故答案为:D。
10.污染物转移到几内亚比绍会带来危害,即使几内亚比绍属于热带气候,其环境自净能力也是有限的,A正确,不合题意;几内亚比绍虽然地广人稀,但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少量的污染也可能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B正确,不合题意;获得巨额的经济赔偿只能短期内促进几内亚比绍经济发展,并不能长期促进,C错误,符合题意;倾倒的污染物会给几内亚比绍带来环境污染,D正确,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
11.【答案】(1)B
(2)D
【知识点】污染物跨境转移及其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对原材料需求增大,进口洋垃圾可以弥补部分短缺的工业原料,节约制造成本。(2)洋垃圾虽然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为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发达国家对固体废物进口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而发展中国家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对固体废物进口监管较松,所以最有可能成为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印度尼西亚。
【点评】污染物跨境转移根本原因: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领域的制度建设、市场监
管、治理成本和公众参与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是导致污染物人为跨境转移的根本原因。
污染物跨境转移主要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污染物主要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这包括了污染物的直接输出,以及伴随国际产业转移而发生的污染物间接输出。
【答案】12.C
13.D
14.B
【知识点】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一带一路”战略;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点评】“一带一路”线路经过了东南亚、西欧、中亚、非洲等地。能够促进整个亚、非欧三大洲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同时可实现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适合各地区之间的共赢发展。中国政府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自身发展,而且惠及亚洲、欧洲、非洲乃至世界,对提升世界经济发展繁荣与和平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12.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下游为平原,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水能不丰富,不适合发展梯级水电站;中上游地区河流湍急,不适宜发展河运,AB错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丰富,但受季风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主要是通过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而不是重点建设灌溉工程,D错误;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自北向南流经中国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和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为增强对河流的综合利用,应建立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中心,C正确。故答案为:C。
13.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系统。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14.中老铁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和东盟以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体现了建设国家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AC错误、B正确;“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上的标志性工程,但不代表“一带一路”建设完成,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5.A
16.B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点评】公平性原则是指,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是平等的。持续性原则是指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所以人类应该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是指地球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人民、物种之间都是相互联系,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15.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重点保护的藏羚羊、雪豹、兰科植物等,体现了公平性原则,A正确。保护性原则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C错误。持续性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力的能力,B错误。共同性原则是必须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动,D错误,故答案为:A。
16.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属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重点保护的藏羚羊、雪豹、兰科植物等。所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最主要目的是维护生态平衡,B正确。三江源保护区是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而不是防止水源污染,A错误。增加木材储蓄量不是建立三江源资源保护区的目的,C错误。禁止滥捕滥杀是三江源保护区成立后的措施与原则,不属于其目的,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7.B
18.C
【知识点】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生态文明及其建设
【解析】【点评】一、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从而做到因地制宜。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既需要研究各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要分析各区域与区外的关联性。
二、生态保护情境下,我国主要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植树造林等措施,所以耕地面积会较小,草地林地以及水域面积会相应扩大。
17.结合材料,根据该机构模拟的该地土地利用情况,研究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草地、冰川等,由此可知该地可能位于新疆。内蒙古、浙江和广西三省区土地利用类型均不全。选B。
18.根据题干信息,四种情景类型比较,自然发展情景下,保持历史土地利用变化趋势,2030年与2020年比较,应该变化不大;经济发展情景下,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发展,人造地表会增加;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用地规模扩大,裸地等面积缩小;可持续发展情景介于经济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之间。根据图示可知,乙种土地利用变化草地、湿地、水体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扩大,耕地和裸地面积减小,所以应该为生态保护情境下的土地利用变化。选C。
【答案】19.D
20.B
【知识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解析】【点评】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为了和一般的普通食品区别开,绿色食品有统一的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有特定图形。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由三部分构成: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间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标志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
19.绿色食品是指环保、无公害的食品,故不是指绿色植物的食品,故D项正确。不一定是绿颜色、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经济附加值不一定高,故答案为:D。
20.“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是为了减少木材的使用,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其出发点是节约木材,保护森林,故答案为:B。
21.【答案】(1)地质时期,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固定到植物体内;大量植物遗体堆积,地质作用下形成碳酸盐岩石储存在地层中;板块碰撞挤压后,地壳抬升,外力侵蚀,使含煤地层埋藏变浅甚至出露地表。
(2)煤炭开发利用,释放温室气体,增加碳排放,增强大气温室效应;露天开采煤炭,破坏植被,减少碳汇,加剧气候变暖现象。
【知识点】碳循环;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解析】【分析】(1)煤炭的形成是在地质历史时期,森林植被掩埋地下而成的。印度尼西亚煤炭丰富说明植被数量多,该地位于热带,水热条件好,光合作用强,二氧化碳从大气圈固定到生物圈即植被体内,后植被掩埋进地层储存在岩石圈,形成丰富的煤炭。埋藏较浅可能是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抬升,海拔较高易于侵蚀,使含煤地层埋藏变浅甚至出露地表。
(2)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即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到大气圈,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煤炭开采会破坏地表,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植被的光合作用减弱,固碳能力下降,加剧了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点评】全球气候变暖
(1)原因:①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②大量砍伐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森林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削弱。
(2)危害:①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造成人口迁移;②导致原有生态系统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风暴潮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④影响城市和港口功能的发挥,造成经济损失;⑤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
有利——高纬度地区变暖,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高纬度地区受益不能补偿中低纬度受损。
(3)措施:①(不排)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②(少排)控制污染源,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废气回收利用;③(达标排)加强环境监测,对污染物处理后达标排放;④ 植树造林,提高森林的覆盖率;⑤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⑥加强环保执法;⑦ 加强国际合作。
22.【答案】(1)①保留原始生态系统;②保存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遗传基因和栖息地;③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等;④维护生物多样性。
(2)①气候温凉湿润,适宜大熊猫的生存;②山高林密,栖息环境的隐藏性较好;③竹子生长好,食物来源丰富;④河谷阶地临近水源,饮水方便。
(3)①合理规划交通路线:②废弃部分山路;③兴建隧道和桥梁;④设置隔音、防误入屏障;⑤减少植被破坏,恢复竹林等植被;⑥加大交通建设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等。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分析】(1)大熊猫国家公园在整合原有各类保护地的基础上,以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为目标;大熊猫国家公园能够让大熊猫更好栖息、生存和繁衍,有利于保存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遗传基因和栖息地;大熊猫国家公园为生态系统的长期保护提供保障,维护生物多样性。
(2)由材料可知,四川片区80%的野生大熊猫多活动在2000-3500米的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的河谷阶地等地区。四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熊猫活动于2000-3500米的河谷地区,海拔较高,气候温凉湿润,适宜其生存;大熊猫分布区森林茂盛,海拔也高,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有利于大熊猫栖息环境的隐藏;该地区箭竹生长良好,大熊猫的食物来源丰富;分布区多在河谷阶地,临近水源,大熊猫嗜好饮水,方便其引水。
(3)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孤岛化”,为改变公园内大熊猫栖息环境的孤岛状局面,有关部门长期致力于大熊猫廊道建设,避免种群分割、物种退化。当地政府废弃部分山顶的公路,兴建隧道和桥梁;在熊猫廊道附近建设的一些重大工程,采取迂回避让措施,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合理规划交通路线,建立全天候监控网络,加大交通建设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等;减少人类活动的同时,还要把当地生态改造成熊猫‘宜居’的状态,模拟原来的针阔混交林环境,恢复竹林等植被,减少植被破坏。
【点评】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1、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
2、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对于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的准则。
3、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
4、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
5、保护区中的部分地域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6、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答案】(1)与汉江相比:渭河水量更小;含沙量更大;汛期更短;有结冰期(而汉江没有结冰期)。
(2)牛背梁水热条件较好,物种较丰富;南北坡水热差异大,物种差异大;相对高度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显著;为自然保护区,受人类干扰较小,物种易得以保存。
(3)该保护区处于河流发源地,利于提供优质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于降低河流含沙量;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轻旱涝灾害。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分析】(1)水文特征从径流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分析;汉江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渭河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汉江流域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汛期长;读图汉江两岸地势坡度较大,流速快,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大于渭河,汉江无结冰期。
(2)"天然基因库"可从水热条件、自然环境差异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牛背梁纬度较低,水热条件较好,适合多种生物生存;地势起伏大,垂直分异明显,为生物生存提供多样的生存环境;成立自然保护区,受人类影响小,为生物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
(3)该保护区位于河流上游,森林资源丰富,有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降低河流含沙量,减少洪涝灾害;净化水质,提供优质水源;有利于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点评】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破坏植被:地表径流量增加,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增加。
②植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少,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少。
③修建水库: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水库下游河段河流水位平稳,含沙量减少。
④围湖造田: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⑤硬化路面:增加地表径流,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⑥铺设渗水砖: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24.【答案】(1)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由城市转向农村。
(2)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的差异;土地租金、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差异;科技水平的差异;污染治理成本差异。
(3)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的发展权和环保权;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引入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
【知识点】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污染物跨境转移及其应对措施;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解析】【分析】(1)由左图可知,污染产业由欧洲转向非洲和西亚,由日本转向中国、东南亚、菲律宾,由美国转向中美洲和南美洲,即均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由右图可知,污染产业由城市转向农村和乡镇。
(2)本题主要从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的差异,导致成本存在差异,促进产业转移;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土地租金、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差异,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污染产业发生转移;科技水平的差异,导致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不同,促进产业转移;不同区域和国家的污染治理成本存在差异,为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产业发生转移。
(3)为防范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系统性风险,对迁入地而言,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减少产业对该地区的污染,维护国家的发展权和环保权;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用法律手段维护国家的环保权,减轻环境污染;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减轻污染转移的现象;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减少高污染产业的迁入,降低环境污染;引入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维护国家的发展权。
【点评】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移出区和产业迁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面框图所示。
1 / 1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 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 环境与国家安全单元检测 (基础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三上·六安期末)碳排放强度指单位GDP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图示意1997-2010年我国三大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结合图文信息,我国三大地区农业碳排放的特点是( )
A.碳排放量总体呈减小趋势 B.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C.区域间差异总体呈减小趋势 D.中部碳排放总量不断减小
2.导致我国三大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差异的最根本因素是( )
A.人口增长数量 B.农业生产规模
C.农业科技水平 D.农业生产经验
【答案】1.C
2.C
【知识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解析】【点评】本题以农业碳排放强度为材料,涉及地理图表的分析、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阐释和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的问题,培养地理学科专业素养。导致东中西部碳排放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科技)。
1.碳排放总量包括西部、中部与东部的总量,在1997~2001年有增加的趋势, A选项错误。碳排放强度先上升后下降,持续下降错误, B选项错误。西部、中部、东部从差异较大到2005年后,差异总体上有减小的趋势,C选项正确。中部碳排放量在1998~1999有增长趋势,在2005~2006有增长趋势, D选项错误。
2.农业碳排放强度是指农业GDP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农业碳排放强度与人口增长并无关联,A选项错误。目前中国农业生产规模保持稳定,农业碳排放强度在下降,故与之无关,B选项错误。随着农业科技不断的增强,育种技术、灌溉技术以及机械化收割等相关农业技术的不断使用,农业GDP增长的同时,农业碳排放强度在不断减少,C选项正确。农业生产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减少农业碳排放的强度,但这并不是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快速下降的根本因素,D选项错误。
3.(2021高二下·昌平期末)富碳农业是指:在人工密闭环境中,利用光、气、温、水、肥、种等最佳条件组合,创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大量地使用,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作物供给人类生活。下图为富碳农业生产模式示意图。发展富碳农业能够( )
A.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保证土壤肥力
B.增加农产品供给,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C.与企业实施联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D.实现工厂化生产,缓解耕地紧张状况
【答案】D
【知识点】碳循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大量地使用,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作物供给人类生活”可知,发展富碳农业能够增加农作物的的光合作用,改善土壤肥力结构,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但不能保证土壤肥力,A错误;富碳农业能够增加农产品供给,缓解一部分粮食短缺问题,但不能解决粮食短缺问题,B错误;根据生产模式示意图可知,图中粮食经过收集、分类、仓储、物流、生物质供应商,产品附加值没有明显增加,C错误;富碳农业是在工厂中进行的高效工业化生产,能够有效缓解耕地紧张局面,D正确。
【点评】富碳农业是指:在人工密闭环境中,利用光、气、温、水、肥、种等最佳条件组合,创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大量地使用,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作物供给人类生活。
(2022高二上·电白期末)第22届世界杯足球赛在中东国家卡塔尔举行,与历届世界杯足球赛在5-7月举办不同,本届赛事在11-12月举行。主办国卡塔尔首承诺:让2022年的赛事成为首届“碳中和”世界杯。图为卡塔尔位置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卡塔尔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主要原因是( )
A.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
B.临近沙特阿拉伯,沙漠广布,空气干燥
C.受寒流影响,沿岸海水温度低,蒸发弱
D.四周多高原山地,湿润气流难进入内陆
5.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选择在11-12月举行,主要原因是( )
A.11-12月降水较多,用水量较充足
B.新冠疫情影响,赛事安排被迫推迟
C.沙漠广布,11-12月风沙活动较少
D.属热带气候,11-12月气候较凉爽
6.为实现“碳中和”世界杯,卡塔尔可充分利用( )
A.风能 B.太阳能 C.石油 D.核能
【答案】4.A
5.D
6.B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解析】【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类活动等。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4.由图中可知,卡塔尔位于26°N附近,根据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知识可知,该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的影响和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为热带沙漠气候,A正确;由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卡塔尔位于阿拉伯半岛上,地势较低,伸入波斯湾里,受寒流影响较小,C、D错误;卡塔尔位于低纬度地区,近岸海域水温较高,海水蒸发量较高,空气湿度较大,B错误。故答案为:A。
5.11~12月是卡塔尔的冬季,卡塔尔冬季举行世界杯的主要原因是该国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非常炎热,不适宜举办足球比赛,而冬季气温相对较低,气候凉爽,适宜举办足球比赛,D正确;该地终年降水较少,A正确;国外疫情已经全面放开,B错误;风沙活动不是影响赛事举办时间的主要因素,C错误。故答案为:D。
6.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卡塔尔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较少,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太阳能清洁无污染,适宜用作“碳中和”清洁能源,B正确;风能不稳定,且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较长,风力较小,A错误;石油时传统化石能源,会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C错误;核能对技术要求较高,短时间难以建成,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二下·威海期末)我国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该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污染物跨境转移形式属于同一类的是( )
①酸雨②油船泄漏③废旧服装④电子废物⑤废塑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8.我国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将主要推动我国( )
A.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B.提升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水平
C.加快产业结构优化
D.提高就地处理有害废弃物的能力
【答案】7.D
8.B
【知识点】污染物跨境转移及其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环境污染的原因:
1、自然原因:(1)地形:盆地或谷地地形,地形封闭,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2)水域:水域封闭、流速慢,水体交换周期长,更新慢,自净能力差;(3)气候:逆温天气,风力微弱,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使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
2、人为原因:(1)过排:过量排放废弃物,超出环境自净能力;(2)结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污染物排放量大;(3)技术:生产技术落后,对废弃物的处理能力低;(4)管理、宣传:环保意识不强,环保执法不严,违法成本低。
7.根据题目要求,选择跨境转移形式的污染物,酸雨是由于排放酸性气体造成的,与其他项不属于同一类,①错误;油船泄露属于海洋水污染,与其他项不属于同一类,②错误;废旧服装、电子废物和废塑料都属于固体废物,属于同一类,D项的③④⑤污染物跨境转移形式属于同一类,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8.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需要相关的技术及节约用水,禁止进口固体废物对水资源利用率没有影响,A错误;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可尽可能利用国内固体废弃物,提升我国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水平,B正确;产业结构优化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精尖产业,禁止进口固体废物,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小,C错误;提高就地处理有害废弃物的能力与处理技术有关,与禁止进口废弃物关系不大,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二下·铁岭期末)几内亚比绍政府曾经和美国及西欧几个国家的废物公司秘密签订了一项合同,合同规定几内亚比绍政府在今后5年内要接受该财团15吨有毒废物,获得6亿美元现钞,后因舆论压力而取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污染物跨国转移的实质是( )
A.资源短缺
B.任意排放废弃物
C.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D.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10.有关污染物转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带来危害,即使几内亚比绍属于热带气候,其环境自净能力也是有限的
B.几内亚比绍地广人稀,少量的污染也可能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
C.获得巨额的经济赔偿促进几内亚比绍经济的长期发展
D.倾倒的污染物会给几内亚比绍带来环境污染
【答案】9.D
10.C
【知识点】污染物跨境转移及其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污染物跨境转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境外输出污染物的行为。污染物跨境转移减少了输出国的资源损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置成本,缓解了国内的公众舆论压力,但这种行为将导致污染接受国的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受损。
9.美国和西欧几个国家的公司向几内亚比绍政府转移污染物,是利用了该政府比较贫穷,急需资金改善国内的条件,其实质是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D正确;污染物属于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关系不大,A错误;污染物排放到几内亚比绍,是有目的区域的排放,并不是任意排放,B错误;污染物跨国转移是利用自然资源中已经产生的废弃物,而不是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C错误。故答案为:D。
10.污染物转移到几内亚比绍会带来危害,即使几内亚比绍属于热带气候,其环境自净能力也是有限的,A正确,不合题意;几内亚比绍虽然地广人稀,但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少量的污染也可能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B正确,不合题意;获得巨额的经济赔偿只能短期内促进几内亚比绍经济发展,并不能长期促进,C错误,符合题意;倾倒的污染物会给几内亚比绍带来环境污染,D正确,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
11.(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3.3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同步练习)洋垃圾指进口固体废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洋垃圾的进口热潮开始于20世纪末。2017年7月18日,中国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从2017年年底开始将不再接收外来垃圾,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与纺织品。面对中国的禁令,英、美两国正在积极制定政策彻底解决塑料等垃圾问题,但是在相关技术研制成功以及政策出台前,英、美两国在塑料等垃圾处理上仍以寻找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为主。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中国曾大量进口洋垃圾的主要原因是( )
A.废弃物处理能力强 B.弥补工业原料短缺
C.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D.环境承载力大
(2)最有可能成为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乌克兰
C.新加坡
D.印度尼西亚
【答案】(1)B
(2)D
【知识点】污染物跨境转移及其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对原材料需求增大,进口洋垃圾可以弥补部分短缺的工业原料,节约制造成本。(2)洋垃圾虽然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为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发达国家对固体废物进口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而发展中国家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对固体废物进口监管较松,所以最有可能成为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印度尼西亚。
【点评】污染物跨境转移根本原因: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领域的制度建设、市场监
管、治理成本和公众参与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是导致污染物人为跨境转移的根本原因。
污染物跨境转移主要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污染物主要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这包括了污染物的直接输出,以及伴随国际产业转移而发生的污染物间接输出。
(2022高二下·广州期末) 2016年3月23日,中国和湄公河五国领导人一致发表《首次领导人会议三亚宣言》,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初期优先发展互联互通、水资源和农业减贫等五方面合作。2021年12月3日,中老两国最高领导人共同见证通车的中老铁路(昆明到老挝万象)是高质量共建绿色环保的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下图是澜湄经济圈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叙述正确的是( )
A.全流域均适宜发展梯级水电站保障能源需求
B.全流域均适宜发展河运,增强经济互联互通
C.建立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中心增强综合利用
D.加快建设引水灌溉工程减轻旱灾对农业影响
13.中老两国交界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建立,有利于( )
A.有效沟通和促进两国人民友好来往和发展旅游
B.减轻中老铁路开通带来的对大气、水资源污染
C.体现铁路对途经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绿色环保
D.保护自然森林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
14.联系中老两国的钢铁巨龙和澜湄经济圈体现了( )
A.共同保护流域自然环境 B.建设国家间命运共同体
C.科技创新促进互联互通 D.标志一带一路建设完成
【答案】12.C
13.D
14.B
【知识点】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一带一路”战略;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点评】“一带一路”线路经过了东南亚、西欧、中亚、非洲等地。能够促进整个亚、非欧三大洲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同时可实现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适合各地区之间的共赢发展。中国政府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自身发展,而且惠及亚洲、欧洲、非洲乃至世界,对提升世界经济发展繁荣与和平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12.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下游为平原,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水能不丰富,不适合发展梯级水电站;中上游地区河流湍急,不适宜发展河运,AB错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丰富,但受季风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主要是通过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而不是重点建设灌溉工程,D错误;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自北向南流经中国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和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为增强对河流的综合利用,应建立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中心,C正确。故答案为:C。
13.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系统。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14.中老铁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和东盟以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体现了建设国家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AC错误、B正确;“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上的标志性工程,但不代表“一带一路”建设完成,D错误。故答案为:B。
(2022高二下·玉溪期末)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图)属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9.5万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重点保护的藏羚羊、雪豹、兰科植物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保护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
16.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最主要目的是( )
A.防止水源污染 B.维护生态平衡
C.增加木材蓄积量 D.禁止滥捕滥杀
【答案】15.A
16.B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点评】公平性原则是指,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是平等的。持续性原则是指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所以人类应该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是指地球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人民、物种之间都是相互联系,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15.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重点保护的藏羚羊、雪豹、兰科植物等,体现了公平性原则,A正确。保护性原则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C错误。持续性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力的能力,B错误。共同性原则是必须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动,D错误,故答案为:A。
16.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属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重点保护的藏羚羊、雪豹、兰科植物等。所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最主要目的是维护生态平衡,B正确。三江源保护区是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而不是防止水源污染,A错误。增加木材储蓄量不是建立三江源资源保护区的目的,C错误。禁止滥捕滥杀是三江源保护区成立后的措施与原则,不属于其目的,D错误,故答案为:B。
(2022高三上·浙江月考)下表为某机构设定的四种情景下土地利用的模拟条件。下图为某地2030年两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情况。完成下列小题。
情景类型 土地利用的模拟条件
Ⅰ自然发展 根据历史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进行模拟
Ⅱ经济发展 根据区域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发展政策进行分析预测
Ⅲ生态保护 严格控制耕地以及建设用地面积的增长,加强对林地、草地、湿地和水源等的保护
Ⅳ可持续发展 追求整体效益,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土地的利用需求
17.该地可能位于( )
A.内蒙古 B.新疆 C.浙江 D.广西
18.乙种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类型属于( )
A.自然发展 B.经济发展 C.生态保护 D.可持续发展
【答案】17.B
18.C
【知识点】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生态文明及其建设
【解析】【点评】一、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从而做到因地制宜。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既需要研究各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要分析各区域与区外的关联性。
二、生态保护情境下,我国主要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植树造林等措施,所以耕地面积会较小,草地林地以及水域面积会相应扩大。
17.结合材料,根据该机构模拟的该地土地利用情况,研究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草地、冰川等,由此可知该地可能位于新疆。内蒙古、浙江和广西三省区土地利用类型均不全。选B。
18.根据题干信息,四种情景类型比较,自然发展情景下,保持历史土地利用变化趋势,2030年与2020年比较,应该变化不大;经济发展情景下,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发展,人造地表会增加;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用地规模扩大,裸地等面积缩小;可持续发展情景介于经济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之间。根据图示可知,乙种土地利用变化草地、湿地、水体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扩大,耕地和裸地面积减小,所以应该为生态保护情境下的土地利用变化。选C。
(2022高二上·南阳月考)发展绿色食品,增强环境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9.绿色食品是指( )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 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 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20.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 )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B.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C.减少固体垃圾 D.移风易俗
【答案】19.D
20.B
【知识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解析】【点评】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为了和一般的普通食品区别开,绿色食品有统一的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有特定图形。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由三部分构成: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间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标志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
19.绿色食品是指环保、无公害的食品,故不是指绿色植物的食品,故D项正确。不一定是绿颜色、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经济附加值不一定高,故答案为:D。
20.“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是为了减少木材的使用,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其出发点是节约木材,保护森林,故答案为:B。
二、图文分析题
21.(2022高三上·诸暨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印度尼西亚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且埋藏较浅,几乎都是露天开采。2021年,印尼提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
材料二:下图是印度尼西亚含煤地层分布简图。
(1)从碳循环角度,推测印度尼西亚煤炭丰富且埋藏较浅的原因。
(2)从碳减排角度,简述印度尼西亚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答案】(1)地质时期,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固定到植物体内;大量植物遗体堆积,地质作用下形成碳酸盐岩石储存在地层中;板块碰撞挤压后,地壳抬升,外力侵蚀,使含煤地层埋藏变浅甚至出露地表。
(2)煤炭开发利用,释放温室气体,增加碳排放,增强大气温室效应;露天开采煤炭,破坏植被,减少碳汇,加剧气候变暖现象。
【知识点】碳循环;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解析】【分析】(1)煤炭的形成是在地质历史时期,森林植被掩埋地下而成的。印度尼西亚煤炭丰富说明植被数量多,该地位于热带,水热条件好,光合作用强,二氧化碳从大气圈固定到生物圈即植被体内,后植被掩埋进地层储存在岩石圈,形成丰富的煤炭。埋藏较浅可能是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抬升,海拔较高易于侵蚀,使含煤地层埋藏变浅甚至出露地表。
(2)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即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到大气圈,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煤炭开采会破坏地表,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植被的光合作用减弱,固碳能力下降,加剧了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点评】全球气候变暖
(1)原因:①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②大量砍伐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森林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削弱。
(2)危害:①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造成人口迁移;②导致原有生态系统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风暴潮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④影响城市和港口功能的发挥,造成经济损失;⑤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
有利——高纬度地区变暖,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高纬度地区受益不能补偿中低纬度受损。
(3)措施:①(不排)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②(少排)控制污染源,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废气回收利用;③(达标排)加强环境监测,对污染物处理后达标排放;④ 植树造林,提高森林的覆盖率;⑤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⑥加强环保执法;⑦ 加强国际合作。
22.(2022高二下·台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熊猫国家公园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公园内森林覆盖率72.07%,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151种。为改变公园内大熊猫栖息环境的孤岛状局面,有关部门长期致力于大熊猫廊道建设,避免种群分割、物种退化。2021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公园名单。
材料二:大熊猫喜阴湿环境,嗜好饮水,多以箭竹为主食。研究发现,四川片区生活着80%的野生大熊猫,其活动多在2000-3500米的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的河谷阶地等地区。图1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示意图,图2为Y县某景观图。
(1)简述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意义。
(2)分析大熊猫分布区环境特点对其生存的有利影响。
(3)从交通建设角度,简述Y县修建大熊猫廊道的合理举措。
【答案】(1)①保留原始生态系统;②保存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遗传基因和栖息地;③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等;④维护生物多样性。
(2)①气候温凉湿润,适宜大熊猫的生存;②山高林密,栖息环境的隐藏性较好;③竹子生长好,食物来源丰富;④河谷阶地临近水源,饮水方便。
(3)①合理规划交通路线:②废弃部分山路;③兴建隧道和桥梁;④设置隔音、防误入屏障;⑤减少植被破坏,恢复竹林等植被;⑥加大交通建设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等。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分析】(1)大熊猫国家公园在整合原有各类保护地的基础上,以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为目标;大熊猫国家公园能够让大熊猫更好栖息、生存和繁衍,有利于保存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遗传基因和栖息地;大熊猫国家公园为生态系统的长期保护提供保障,维护生物多样性。
(2)由材料可知,四川片区80%的野生大熊猫多活动在2000-3500米的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的河谷阶地等地区。四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熊猫活动于2000-3500米的河谷地区,海拔较高,气候温凉湿润,适宜其生存;大熊猫分布区森林茂盛,海拔也高,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有利于大熊猫栖息环境的隐藏;该地区箭竹生长良好,大熊猫的食物来源丰富;分布区多在河谷阶地,临近水源,大熊猫嗜好饮水,方便其引水。
(3)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孤岛化”,为改变公园内大熊猫栖息环境的孤岛状局面,有关部门长期致力于大熊猫廊道建设,避免种群分割、物种退化。当地政府废弃部分山顶的公路,兴建隧道和桥梁;在熊猫廊道附近建设的一些重大工程,采取迂回避让措施,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合理规划交通路线,建立全天候监控网络,加大交通建设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等;减少人类活动的同时,还要把当地生态改造成熊猫‘宜居’的状态,模拟原来的针阔混交林环境,恢复竹林等植被,减少植被破坏。
【点评】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1、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
2、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对于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的准则。
3、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
4、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
5、保护区中的部分地域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6、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2021高二下·宁德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东部,海拔1000-2802m,是汉江、渭河支流的发源地。被誉为"天然基因库"、"西安市后花园"。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生态保护情况时强调:各级干部要当好秦岭生态的卫士。下图示意秦岭及其周边地区地形。
(1)比较渭河、汉江的水文特征差异。
(2)分析牛背梁被誉为“天然基因库”的原因。
(3)分析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对周边河流的生态作用。
【答案】(1)与汉江相比:渭河水量更小;含沙量更大;汛期更短;有结冰期(而汉江没有结冰期)。
(2)牛背梁水热条件较好,物种较丰富;南北坡水热差异大,物种差异大;相对高度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显著;为自然保护区,受人类干扰较小,物种易得以保存。
(3)该保护区处于河流发源地,利于提供优质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于降低河流含沙量;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轻旱涝灾害。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分析】(1)水文特征从径流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分析;汉江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渭河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汉江流域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汛期长;读图汉江两岸地势坡度较大,流速快,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大于渭河,汉江无结冰期。
(2)"天然基因库"可从水热条件、自然环境差异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牛背梁纬度较低,水热条件较好,适合多种生物生存;地势起伏大,垂直分异明显,为生物生存提供多样的生存环境;成立自然保护区,受人类影响小,为生物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
(3)该保护区位于河流上游,森林资源丰富,有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降低河流含沙量,减少洪涝灾害;净化水质,提供优质水源;有利于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点评】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破坏植被:地表径流量增加,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增加。
②植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少,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少。
③修建水库: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水库下游河段河流水位平稳,含沙量减少。
④围湖造田: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⑤硬化路面:增加地表径流,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⑥铺设渗水砖: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24.(2022高二下·清远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污染产业是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能耗高、废弃物排放量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污染产业的转移不仅重塑了区域发展格局,也改变了环境污染的分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污染产业的转移方向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和模式,污染产业的转移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下图为世界和某区域污染产业地理转移的趋向示意图。
(1)分别指出世界及该区域污染产业的转移趋向。
(2)推测影响污染产业跨国、跨区域转移的因素。
(3)为了防范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系统性风险,简述污染产业转入地区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由城市转向农村。
(2)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的差异;土地租金、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差异;科技水平的差异;污染治理成本差异。
(3)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的发展权和环保权;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引入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
【知识点】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污染物跨境转移及其应对措施;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解析】【分析】(1)由左图可知,污染产业由欧洲转向非洲和西亚,由日本转向中国、东南亚、菲律宾,由美国转向中美洲和南美洲,即均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由右图可知,污染产业由城市转向农村和乡镇。
(2)本题主要从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的差异,导致成本存在差异,促进产业转移;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土地租金、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差异,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污染产业发生转移;科技水平的差异,导致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不同,促进产业转移;不同区域和国家的污染治理成本存在差异,为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产业发生转移。
(3)为防范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系统性风险,对迁入地而言,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减少产业对该地区的污染,维护国家的发展权和环保权;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用法律手段维护国家的环保权,减轻环境污染;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减轻污染转移的现象;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减少高污染产业的迁入,降低环境污染;引入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维护国家的发展权。
【点评】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移出区和产业迁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面框图所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