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外历史纲要》(下)高考试题分课汇编(学生版+教师版)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A 教师版(试题+解析)
2022年题组
1.(2022·海南高考·11)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解析】据材料“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可知中世纪一些城市允许庄园居民恢复人身自由,有利于加速庄园经济的解体,为城市自治经济的兴起奠定法律基础,故选D项;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领主与骑士之间,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西欧封建庄园晚期逐步解体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王权与领主、市民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王权加强的趋势,排除C项。
【答案】D
2.(2022·山东高考·10)图2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解析】路易六世支持城市公社,有利于推动城市工商业发展、缓和与城市市民阶层的矛盾,并获得工商业阶层的支持;御前会议吸收忠于国王的中下层力量,有利于扩大其统治基础;让儿子娶公爵女继承人为妻加强控制一些领土,有利于增强国王力量,即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加强王权,故选B项;10—11世纪,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民族国家指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具有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以及统一的民族文化的、由本国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主权国家,与材料主旨不符,且王权加强为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排除C项;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生产单位,发展庄园经济不利于加强王权,与材料举措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3.(2022·北京高考·12)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
【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议会下院由骑士和城市市民组成,单独议事,一定程度上支持国王,即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故选C项;14世纪,议会取得批准征税、进行立法等重要权力,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增加新税,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排除B项;英国下议院的成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议会,而且当时的贵族议会并未掌握国家行政权,排除D项。
【答案】C
4.(2022·海南高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唐代长安城平面图
君士坦丁堡平面图(5—6世纪)
(1)根据材料,指出两城在城市功能上的相同点和在城市布局上的不同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1)城市功能相同点:都兼具政治管理、商业贸易、军事防卫、居民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等功能。
城市布局不同点:唐代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布局方正、讲究对称、功能分明、形制统一;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布局沿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Y”形。
(2)原因:
政治制度:唐代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突出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继承罗马帝 国政治制度,强调公民权利。
军事防卫:长安城地理位置相对安全,更侧重城市规划布局;君士坦丁堡更侧重军事防卫。
经济发展:唐代生产力发展,商业经济繁荣;君士坦丁堡是欧亚海陆交通枢纽,商业发达。
思想文化:唐代强调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信奉基督教。
地势地形: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城市建设;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山丘之上,紧
邻海峡,建设用地相对较少。
【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图片信息,“勤政务本楼”“元老院”说明两城都具有政治管理功能;“东市”“西市”“狄奥多广场”说明两城都具有商业贸易职能;两座城池都有明确的城郭说明两城都具有军事防卫职能;“小儿坊”“宙克西普斯浴室”“蓄水池”说明两城都有明显的生活设施,说明两城都存在居民生产生活;“光明寺”“布拉彻奈教堂”说明两城都存在宗教活动功能。第二小问不同点,“东市”“西市”“永福坊”说明长安城实行坊市制,而且唐朝长安城形状方正、街道分布呈棋盘状,以太极宫和明德门为中心对称分布,不同的功能区规划严整,坊和市的分布、形制、大小统一规划;君士坦丁堡平面图中的广场、宫殿、元老院、蓄水池和教堂均沿着城市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出“Y”形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分布的特点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军事防卫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首先,政治上,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皇权至上,所以国家对政治中心的规划严谨、统一,实行对称分布,体现皇权至高无上,而君士坦丁堡继承了古罗马的公民制度,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国家对城市规划的干预比较少,广场分布比较多;其次,军事防卫上,长安城地处关中地区,毗邻黄土高原和秦岭,地理位置比较安全,所以国家更重视城市内部的规划布局,而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的交界地带,毗邻土耳其海峡,军事战略地位突出,所以城市侧重于军事防卫,城市功能区分布受到城墙分布的影响;然后,经济上,唐代商品经济繁荣,所以国家对城市街道和商业区规划严整,利于商品交易,而君士坦丁堡是欧亚海陆交通枢纽,所以城市道路交通发达,便于商品交易;再次,思想上,中国古代盛行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皇权至上的思想,所以唐代长安城呈四方形,对称分布,宫城坐北朝南,凸显皇权至上,而东罗马帝国以基督教为国教,所以君士坦丁堡有着教堂分布;最后,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比较平坦,所以整体上城市规划严整、紧凑,有利于城市建设和统一管理,而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山丘之上,紧邻土耳其海峡,适合城市建设用地比较少,所以城市功能分区比较不均衡,大多集中在山丘平坦地区。
2021年题组
1.(2021·湖南高考·12)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解析】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商业纠纷,债的关系由不可转移到转移,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只说债务关系转移,但私产的观念没有动摇,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奴隶和奴隶主,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只讲到了债的关系的转移,并不能体现出所有的法律,构不上法律体系,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民法大全》,排除D项。
【答案】C
2020年题组
1.(2020.1·浙江高考·15)马克思、恩格斯谈及罗马法时指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商业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因为他们的整个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当工业和商业——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君主们开始照顾它的利益,以便借助资产阶级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所有国家中……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其所阐述的是
①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
②罗马法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规则不够完善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
④罗马法积累了一整套灵活务实的治国经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反映出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立法的影响,故①正确;材料认为“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商业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罗马私法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并非其不够完善,故②错误;材料“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这时候法便在所有国家中……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反映出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故③正确;材料强调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不是对罗马国家发展的影响,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019年题组
1.(2019·全国Ⅱ卷高考·33)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
( http: / / www. / )
图3 15世纪欧洲出现印书坊的城市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解析】由材料可知15世纪欧洲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印书坊的城市,印刷术的发展推动文化的繁荣,这是欧洲文化发展活跃的表现,故选A项;17、18世纪欧洲各国纷纷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政治变革加速,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世纪伴随欧洲城市兴起出现了市民阶级,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C项;新教传播是在宗教改革后,而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2018年题组
1.(2018.4·浙江高考·17)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新的法律——万民法。下列项中不属于该法律体系的是( )
A.贵族垄断立法权 B.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
C.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 D.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解析】贵族垄断立法权,在万民法之前已经存在,不属于该法律体系,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万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属于该法律体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万民法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属于该法律体系,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万民法私法不断完善,属于该法律体系,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017年题组
1.(2017·全国Ⅱ卷高考·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解析】佛罗伦萨市政府扩建“小而简陋”的教堂,且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突出了市民的要求,说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地位更加重要,故A项正确;人文主义广泛传播开始于文艺复兴之后,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且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说明教会权威在下降,故C项错误;新教产生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2016年题组
1.(2016·天津高考·3)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解析】材料“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看出题干材料主要讲述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更多的是强调自己的特色,并没有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故A项错误;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能扩大罗马统治基础,但与材料“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无关,故B项错误;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缓和罗马帝国社会矛盾,有利于帝国统一,但体现不出“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故C项错误;从“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 可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改变了对罗马的感情,从而导致罗马失去了原来的凝聚力,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6.10·浙江高考·17)有学者注意到,罗马的扩张,自共和国起,从无停息,耗费了自己的国民人口资源。罗马人不够了,伊特拉斯坎人不够了,意大利人不够了。“公民权”一次又一次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异族进入了罗马,也改换了“罗马”的性质。此后,“罗马”实施了( )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解析】习惯法是在罗马成文法之前罗马使用的法律,随着罗马的扩张,使用的是万民法,故A项错误;公民法适用的是罗马公民,不适用异族、外邦人,故B项错误;随着罗马扩张,大量的外邦人被纳入罗马的统治范围之内,为了更好地统治,法律的适用范围也要扩大,由适用于罗马共和国的公民法到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故C项正确;自然法是法律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6·上海高考·36)罗马法(12分)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已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4分)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4分)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4分)
【考点】(1)史学理论——史料使用
(2)史学理论——事实的陈述和评价
(3)罗马法体系——自然法思想
【解析】(1)[2]、[3]是当时法律条文和书信材料,属于一手史料;[1]、[4]属于后人对罗马法及罗马历史研究的成果,属于二手史料。
(2)①、③是对罗马奴隶地位和法律条文的陈述;②、④是奴隶释放问题研究的主观性认识,是该学生的评价。
(3)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从外部罗马的对外扩张,带来外来奴隶的增加,内部奴隶的抗争和罗马法体现出的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的理论依据,等方面分析。
【答案】(1)水平1:能准确区分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
·一手史料:[2]、[3];二手史料:[1]、[4]
其他答案。
(2)水平1:能准确区分材料中的客观性事实和主观性认识
·陈述:①、③;评价:②、④
其他答案。
(3)水平1:能根据情景从两个维度进行解释
·从社会层面来说,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大量战俘沦为罗马奴隶,奴隶在人口中的比例剧增,引发了释奴的现实需求;从法学层面来说,作为罗马法思想基础的自然法思想,肯定包括奴隶在内的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为释放奴隶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平2:仅能从一个角度进行解释
其他答案。
2015年题组
1.(2015·海南高考·9)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解析】古希腊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与题干古罗马不符,故A项错误;最早尝试实行民主政治的是古代雅典,不是古罗马,故B项错误;罗马法的某些原则为欧洲法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罗马帝国最终衰亡,因此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江苏高考·14)“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解析】“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表明在具体内容上没有完全继承,故A项错误;万民法是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随着版图的拓展,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己无法应对新变化,所以“吸收了……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故B项正确;“万民法……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这些内容的调整从侧面证明了公民法没有“忽略”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故C项错误;罗马法不断发展,3世纪,随着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因与“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上海高考·3)“每一国的人民,一方面要遵守自身特有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习俗,一方面要遵守全人类共同的法律。……根据自然理性,适用于全人类的法律称为列国通法”。与此理论相关的法律实践是( )
A.汉穆拉比颁布了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法律之大成的法典
B.梭伦改革时期颁布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令
C.罗马共和国政府公布了“十二铜表法”
D.卡拉卡拉皇帝敕令授予罗马帝国全体自由公民以公民权
【解析】材料强调“根据自然理性,适用于全人类的法律”。《汉穆拉比法典》只适用于古巴比伦王国,故A项错误;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的法令,只适用于雅典因欠债为奴的平民,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故C项错误;卡拉卡拉皇帝敕令授予罗马帝国全体自由公民以公民权,罗马境内不同民族的一切自由民也能得到罗马法的保护,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5·上海高考·31)根据所学知识及右侧示意图,以下表述最准确的是( )
( http: / / www. / )
A.西欧封建制度与西周的封建制度本质相同
B.在西欧封建制度中一个人可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
C.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单位
D.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解析】西欧封建制度是契约关系,与西周的封建制度本质不同,故A项错误;封君相对国王而言是封臣,因此在西欧封建制度中一个人可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但不能全面反映图中的契约关系,故B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庄园是图中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单位,但不能全面反映图中的信息,故C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图中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领主给予附庸土地,附庸效忠领主,提供军事支持,准确地反映了图中的信息,故D项是最佳选项。
【答案】D项3分,B、C项1分,A项0分
2014年题组
1.(2014·广东高考·19)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这说明( )
A.《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 B.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
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 D.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
【解析】《社会契约论》属于启蒙思想,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的信息可以看出,王权法没有丧失法律效力,故B项错误;“君权神授”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从“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的信息可以看出,皇帝的权力是法律授予的,这说明古罗马法律的地位很高,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4·上海高考·4)右图反映的情景是( )
( http: / / www. / )
A.柏拉图在雅典学园讲课 B.中世纪大学教师在授课
C.主教与教士讨论教会事务 D.民间艺人吟诵《荷马史诗》
【解析】柏拉图在雅典学院讲课是比较随意的,不像图中有讲台,故A项错误;图中有讲台,下面的认真听讲,符合中世纪大学教师上课,故B项正确;图中没有出现宗教的信息,故C项错误;图中所描述的位置不像在民间,而是很严肃的一个场合,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3年题组
1.(2013·上海高考·9)小张打算赴法国参观巴黎大学,他从网上搜集了有关中世纪西方大学的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A.大学兴起于公元8世纪 B.大学出现了自由探索的世俗教育
C.大学授课的语言以古希腊语为主 D.大学教师的待遇远低于神职人员
【解析】在中世纪晚期,随着欧洲社会的复兴,新兴城市中逐渐出现了一批知识分子.这些知识
分子群体在西方社会缺失专门教育机构的背景下,以学术复兴为契机,组建大学社团,以本民族的语言教授学生,并最终导致西方大学的逐渐形成和西方学术生活的体制化变革。故选B。
【答案】B
2012年题组
1.(2012·上海高考·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这座城市”是( )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解析】“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上”“从爱琴海到黑海的通道”,根据这些地理位置的限制,可知是君士坦丁堡。
【答案】A
2.(2012·上海高考·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 )
( http: / / www. / )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解析】中世纪后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这样的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存在的众多行会组织是城市中同行业的手工业者或商人的联合组织。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即市政厅来对城市进行管理。
【答案】A
3.(2012·北京高考·40)(30分)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的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1)阅读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古代地图的功用。(4分)说两种地图所反映的社会思想背景。(4分)
【考点】中国古代与欧洲中世纪的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从材料可以得出地图在欧洲与中国使用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答案】(1)欧洲中世纪地图主要用于宗教宣传;中国古代地图主要用于世俗事务。欧洲中世纪地图反映出当时基督教神权思想居于社会统治地位;中国古代地图反映出中国中心论的思想。
《中外历史纲要》(下)高考试题分课汇编(学生版+教师版)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B 学生版(试题+解析)
2022年题组
1.(2022·海南高考·11)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解析】据材料“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可知中世纪一些城市允许庄园居民恢复人身自由,有利于加速庄园经济的解体,为城市自治经济的兴起奠定法律基础,故选D项;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领主与骑士之间,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西欧封建庄园晚期逐步解体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王权与领主、市民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王权加强的趋势,排除C项。
【答案】D
2.(2022·山东高考·10)图2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解析】路易六世支持城市公社,有利于推动城市工商业发展、缓和与城市市民阶层的矛盾,并获得工商业阶层的支持;御前会议吸收忠于国王的中下层力量,有利于扩大其统治基础;让儿子娶公爵女继承人为妻加强控制一些领土,有利于增强国王力量,即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加强王权,故选B项;10—11世纪,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民族国家指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具有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以及统一的民族文化的、由本国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主权国家,与材料主旨不符,且王权加强为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排除C项;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生产单位,发展庄园经济不利于加强王权,与材料举措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3.(2022·北京高考·12)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
【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议会下院由骑士和城市市民组成,单独议事,一定程度上支持国王,即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故选C项;14世纪,议会取得批准征税、进行立法等重要权力,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增加新税,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排除B项;英国下议院的成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议会,而且当时的贵族议会并未掌握国家行政权,排除D项。
【答案】C
4.(2022·海南高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唐代长安城平面图
君士坦丁堡平面图(5—6世纪)
(1)根据材料,指出两城在城市功能上的相同点和在城市布局上的不同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1)城市功能相同点:都兼具政治管理、商业贸易、军事防卫、居民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等功能。
城市布局不同点:唐代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布局方正、讲究对称、功能分明、形制统一;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布局沿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Y”形。
(2)原因:
政治制度:唐代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突出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继承罗马帝 国政治制度,强调公民权利。
军事防卫:长安城地理位置相对安全,更侧重城市规划布局;君士坦丁堡更侧重军事防卫。
经济发展:唐代生产力发展,商业经济繁荣;君士坦丁堡是欧亚海陆交通枢纽,商业发达。
思想文化:唐代强调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信奉基督教。
地势地形: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城市建设;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山丘之上,紧
邻海峡,建设用地相对较少。
【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图片信息,“勤政务本楼”“元老院”说明两城都具有政治管理功能;“东市”“西市”“狄奥多广场”说明两城都具有商业贸易职能;两座城池都有明确的城郭说明两城都具有军事防卫职能;“小儿坊”“宙克西普斯浴室”“蓄水池”说明两城都有明显的生活设施,说明两城都存在居民生产生活;“光明寺”“布拉彻奈教堂”说明两城都存在宗教活动功能。第二小问不同点,“东市”“西市”“永福坊”说明长安城实行坊市制,而且唐朝长安城形状方正、街道分布呈棋盘状,以太极宫和明德门为中心对称分布,不同的功能区规划严整,坊和市的分布、形制、大小统一规划;君士坦丁堡平面图中的广场、宫殿、元老院、蓄水池和教堂均沿着城市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出“Y”形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分布的特点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军事防卫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首先,政治上,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皇权至上,所以国家对政治中心的规划严谨、统一,实行对称分布,体现皇权至高无上,而君士坦丁堡继承了古罗马的公民制度,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国家对城市规划的干预比较少,广场分布比较多;其次,军事防卫上,长安城地处关中地区,毗邻黄土高原和秦岭,地理位置比较安全,所以国家更重视城市内部的规划布局,而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的交界地带,毗邻土耳其海峡,军事战略地位突出,所以城市侧重于军事防卫,城市功能区分布受到城墙分布的影响;然后,经济上,唐代商品经济繁荣,所以国家对城市街道和商业区规划严整,利于商品交易,而君士坦丁堡是欧亚海陆交通枢纽,所以城市道路交通发达,便于商品交易;再次,思想上,中国古代盛行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皇权至上的思想,所以唐代长安城呈四方形,对称分布,宫城坐北朝南,凸显皇权至上,而东罗马帝国以基督教为国教,所以君士坦丁堡有着教堂分布;最后,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比较平坦,所以整体上城市规划严整、紧凑,有利于城市建设和统一管理,而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山丘之上,紧邻土耳其海峡,适合城市建设用地比较少,所以城市功能分区比较不均衡,大多集中在山丘平坦地区。
2021年题组
1.(2021·湖南高考·12)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解析】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商业纠纷,债的关系由不可转移到转移,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只说债务关系转移,但私产的观念没有动摇,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奴隶和奴隶主,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只讲到了债的关系的转移,并不能体现出所有的法律,构不上法律体系,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民法大全》,排除D项。
【答案】C
2020年题组
1.(2020.1·浙江高考·15)马克思、恩格斯谈及罗马法时指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商业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因为他们的整个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当工业和商业——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君主们开始照顾它的利益,以便借助资产阶级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所有国家中……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其所阐述的是
①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
②罗马法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规则不够完善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
④罗马法积累了一整套灵活务实的治国经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反映出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立法的影响,故①正确;材料认为“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商业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罗马私法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并非其不够完善,故②错误;材料“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这时候法便在所有国家中……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反映出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故③正确;材料强调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不是对罗马国家发展的影响,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019年题组
1.(2019·全国Ⅱ卷高考·33)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
( http: / / www. / )
图3 15世纪欧洲出现印书坊的城市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解析】由材料可知15世纪欧洲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印书坊的城市,印刷术的发展推动文化的繁荣,这是欧洲文化发展活跃的表现,故选A项;17、18世纪欧洲各国纷纷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政治变革加速,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世纪伴随欧洲城市兴起出现了市民阶级,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C项;新教传播是在宗教改革后,而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2018年题组
1.(2018.4·浙江高考·17)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新的法律——万民法。下列项中不属于该法律体系的是( )
A.贵族垄断立法权 B.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
C.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 D.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解析】贵族垄断立法权,在万民法之前已经存在,不属于该法律体系,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万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属于该法律体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万民法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属于该法律体系,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万民法私法不断完善,属于该法律体系,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017年题组
1.(2017·全国Ⅱ卷高考·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解析】佛罗伦萨市政府扩建“小而简陋”的教堂,且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突出了市民的要求,说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地位更加重要,故A项正确;人文主义广泛传播开始于文艺复兴之后,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且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说明教会权威在下降,故C项错误;新教产生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2016年题组
1.(2016·天津高考·3)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解析】材料“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看出题干材料主要讲述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更多的是强调自己的特色,并没有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故A项错误;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能扩大罗马统治基础,但与材料“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无关,故B项错误;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缓和罗马帝国社会矛盾,有利于帝国统一,但体现不出“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故C项错误;从“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 可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改变了对罗马的感情,从而导致罗马失去了原来的凝聚力,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6.10·浙江高考·17)有学者注意到,罗马的扩张,自共和国起,从无停息,耗费了自己的国民人口资源。罗马人不够了,伊特拉斯坎人不够了,意大利人不够了。“公民权”一次又一次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异族进入了罗马,也改换了“罗马”的性质。此后,“罗马”实施了( )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解析】习惯法是在罗马成文法之前罗马使用的法律,随着罗马的扩张,使用的是万民法,故A项错误;公民法适用的是罗马公民,不适用异族、外邦人,故B项错误;随着罗马扩张,大量的外邦人被纳入罗马的统治范围之内,为了更好地统治,法律的适用范围也要扩大,由适用于罗马共和国的公民法到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故C项正确;自然法是法律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6·上海高考·36)罗马法(12分)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已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4分)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4分)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4分)
【考点】(1)史学理论——史料使用
(2)史学理论——事实的陈述和评价
(3)罗马法体系——自然法思想
【解析】(1)[2]、[3]是当时法律条文和书信材料,属于一手史料;[1]、[4]属于后人对罗马法及罗马历史研究的成果,属于二手史料。
(2)①、③是对罗马奴隶地位和法律条文的陈述;②、④是奴隶释放问题研究的主观性认识,是该学生的评价。
(3)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从外部罗马的对外扩张,带来外来奴隶的增加,内部奴隶的抗争和罗马法体现出的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的理论依据,等方面分析。
【答案】(1)水平1:能准确区分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
·一手史料:[2]、[3];二手史料:[1]、[4]
其他答案。
(2)水平1:能准确区分材料中的客观性事实和主观性认识
·陈述:①、③;评价:②、④
其他答案。
(3)水平1:能根据情景从两个维度进行解释
·从社会层面来说,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大量战俘沦为罗马奴隶,奴隶在人口中的比例剧增,引发了释奴的现实需求;从法学层面来说,作为罗马法思想基础的自然法思想,肯定包括奴隶在内的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为释放奴隶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平2:仅能从一个角度进行解释
其他答案。
2015年题组
1.(2015·海南高考·9)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解析】古希腊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与题干古罗马不符,故A项错误;最早尝试实行民主政治的是古代雅典,不是古罗马,故B项错误;罗马法的某些原则为欧洲法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罗马帝国最终衰亡,因此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江苏高考·14)“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解析】“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表明在具体内容上没有完全继承,故A项错误;万民法是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随着版图的拓展,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己无法应对新变化,所以“吸收了……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故B项正确;“万民法……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这些内容的调整从侧面证明了公民法没有“忽略”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故C项错误;罗马法不断发展,3世纪,随着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因与“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上海高考·3)“每一国的人民,一方面要遵守自身特有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习俗,一方面要遵守全人类共同的法律。……根据自然理性,适用于全人类的法律称为列国通法”。与此理论相关的法律实践是( )
A.汉穆拉比颁布了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法律之大成的法典
B.梭伦改革时期颁布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令
C.罗马共和国政府公布了“十二铜表法”
D.卡拉卡拉皇帝敕令授予罗马帝国全体自由公民以公民权
【解析】材料强调“根据自然理性,适用于全人类的法律”。《汉穆拉比法典》只适用于古巴比伦王国,故A项错误;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的法令,只适用于雅典因欠债为奴的平民,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故C项错误;卡拉卡拉皇帝敕令授予罗马帝国全体自由公民以公民权,罗马境内不同民族的一切自由民也能得到罗马法的保护,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5·上海高考·31)根据所学知识及右侧示意图,以下表述最准确的是( )
( http: / / www. / )
A.西欧封建制度与西周的封建制度本质相同
B.在西欧封建制度中一个人可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
C.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单位
D.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解析】西欧封建制度是契约关系,与西周的封建制度本质不同,故A项错误;封君相对国王而言是封臣,因此在西欧封建制度中一个人可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但不能全面反映图中的契约关系,故B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庄园是图中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单位,但不能全面反映图中的信息,故C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图中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领主给予附庸土地,附庸效忠领主,提供军事支持,准确地反映了图中的信息,故D项是最佳选项。
【答案】D项3分,B、C项1分,A项0分
2014年题组
1.(2014·广东高考·19)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这说明( )
A.《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 B.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
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 D.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
【解析】《社会契约论》属于启蒙思想,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的信息可以看出,王权法没有丧失法律效力,故B项错误;“君权神授”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从“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的信息可以看出,皇帝的权力是法律授予的,这说明古罗马法律的地位很高,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4·上海高考·4)右图反映的情景是( )
( http: / / www. / )
A.柏拉图在雅典学园讲课 B.中世纪大学教师在授课
C.主教与教士讨论教会事务 D.民间艺人吟诵《荷马史诗》
【解析】柏拉图在雅典学院讲课是比较随意的,不像图中有讲台,故A项错误;图中有讲台,下面的认真听讲,符合中世纪大学教师上课,故B项正确;图中没有出现宗教的信息,故C项错误;图中所描述的位置不像在民间,而是很严肃的一个场合,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3年题组
1.(2013·上海高考·9)小张打算赴法国参观巴黎大学,他从网上搜集了有关中世纪西方大学的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A.大学兴起于公元8世纪 B.大学出现了自由探索的世俗教育
C.大学授课的语言以古希腊语为主 D.大学教师的待遇远低于神职人员
【解析】在中世纪晚期,随着欧洲社会的复兴,新兴城市中逐渐出现了一批知识分子.这些知识
分子群体在西方社会缺失专门教育机构的背景下,以学术复兴为契机,组建大学社团,以本民族的语言教授学生,并最终导致西方大学的逐渐形成和西方学术生活的体制化变革。故选B。
【答案】B
2012年题组
1.(2012·上海高考·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这座城市”是( )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解析】“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上”“从爱琴海到黑海的通道”,根据这些地理位置的限制,可知是君士坦丁堡。
【答案】A
2.(2012·上海高考·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 )
( http: / / www. / )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解析】中世纪后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这样的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存在的众多行会组织是城市中同行业的手工业者或商人的联合组织。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即市政厅来对城市进行管理。
【答案】A
3.(2012·北京高考·40)(30分)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的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1)阅读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古代地图的功用。(4分)说两种地图所反映的社会思想背景。(4分)
【考点】中国古代与欧洲中世纪的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从材料可以得出地图在欧洲与中国使用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答案】(1)欧洲中世纪地图主要用于宗教宣传;中国古代地图主要用于世俗事务。欧洲中世纪地图反映出当时基督教神权思想居于社会统治地位;中国古代地图反映出中国中心论的思想。
《中外历史纲要》(下)高考试题分课汇编(学生版+教师版)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B 学生版(试题+解析)
2022年题组
1.(2022·海南高考·11)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解析】据材料“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可知中世纪一些城市允许庄园居民恢复人身自由,有利于加速庄园经济的解体,为城市自治经济的兴起奠定法律基础,故选D项;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领主与骑士之间,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西欧封建庄园晚期逐步解体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王权与领主、市民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王权加强的趋势,排除C项。
【答案】D
2.(2022·山东高考·10)图2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解析】路易六世支持城市公社,有利于推动城市工商业发展、缓和与城市市民阶层的矛盾,并获得工商业阶层的支持;御前会议吸收忠于国王的中下层力量,有利于扩大其统治基础;让儿子娶公爵女继承人为妻加强控制一些领土,有利于增强国王力量,即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加强王权,故选B项;10—11世纪,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民族国家指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具有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以及统一的民族文化的、由本国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主权国家,与材料主旨不符,且王权加强为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排除C项;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生产单位,发展庄园经济不利于加强王权,与材料举措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3.(2022·北京高考·12)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
【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议会下院由骑士和城市市民组成,单独议事,一定程度上支持国王,即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故选C项;14世纪,议会取得批准征税、进行立法等重要权力,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增加新税,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排除B项;英国下议院的成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议会,而且当时的贵族议会并未掌握国家行政权,排除D项。
【答案】C
4.(2022·海南高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唐代长安城平面图
君士坦丁堡平面图(5—6世纪)
(1)根据材料,指出两城在城市功能上的相同点和在城市布局上的不同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1)城市功能相同点:都兼具政治管理、商业贸易、军事防卫、居民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等功能。
城市布局不同点:唐代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布局方正、讲究对称、功能分明、形制统一;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布局沿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Y”形。
(2)原因:
政治制度:唐代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突出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继承罗马帝 国政治制度,强调公民权利。
军事防卫:长安城地理位置相对安全,更侧重城市规划布局;君士坦丁堡更侧重军事防卫。
经济发展:唐代生产力发展,商业经济繁荣;君士坦丁堡是欧亚海陆交通枢纽,商业发达。
思想文化:唐代强调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信奉基督教。
地势地形: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城市建设;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山丘之上,紧
邻海峡,建设用地相对较少。
【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图片信息,“勤政务本楼”“元老院”说明两城都具有政治管理功能;“东市”“西市”“狄奥多广场”说明两城都具有商业贸易职能;两座城池都有明确的城郭说明两城都具有军事防卫职能;“小儿坊”“宙克西普斯浴室”“蓄水池”说明两城都有明显的生活设施,说明两城都存在居民生产生活;“光明寺”“布拉彻奈教堂”说明两城都存在宗教活动功能。第二小问不同点,“东市”“西市”“永福坊”说明长安城实行坊市制,而且唐朝长安城形状方正、街道分布呈棋盘状,以太极宫和明德门为中心对称分布,不同的功能区规划严整,坊和市的分布、形制、大小统一规划;君士坦丁堡平面图中的广场、宫殿、元老院、蓄水池和教堂均沿着城市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出“Y”形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分布的特点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军事防卫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首先,政治上,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皇权至上,所以国家对政治中心的规划严谨、统一,实行对称分布,体现皇权至高无上,而君士坦丁堡继承了古罗马的公民制度,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国家对城市规划的干预比较少,广场分布比较多;其次,军事防卫上,长安城地处关中地区,毗邻黄土高原和秦岭,地理位置比较安全,所以国家更重视城市内部的规划布局,而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的交界地带,毗邻土耳其海峡,军事战略地位突出,所以城市侧重于军事防卫,城市功能区分布受到城墙分布的影响;然后,经济上,唐代商品经济繁荣,所以国家对城市街道和商业区规划严整,利于商品交易,而君士坦丁堡是欧亚海陆交通枢纽,所以城市道路交通发达,便于商品交易;再次,思想上,中国古代盛行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皇权至上的思想,所以唐代长安城呈四方形,对称分布,宫城坐北朝南,凸显皇权至上,而东罗马帝国以基督教为国教,所以君士坦丁堡有着教堂分布;最后,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比较平坦,所以整体上城市规划严整、紧凑,有利于城市建设和统一管理,而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山丘之上,紧邻土耳其海峡,适合城市建设用地比较少,所以城市功能分区比较不均衡,大多集中在山丘平坦地区。
2021年题组
1.(2021·湖南高考·12)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解析】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商业纠纷,债的关系由不可转移到转移,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只说债务关系转移,但私产的观念没有动摇,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奴隶和奴隶主,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只讲到了债的关系的转移,并不能体现出所有的法律,构不上法律体系,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民法大全》,排除D项。
【答案】C
2020年题组
1.(2020.1·浙江高考·15)马克思、恩格斯谈及罗马法时指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商业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因为他们的整个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当工业和商业——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君主们开始照顾它的利益,以便借助资产阶级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所有国家中……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其所阐述的是
①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
②罗马法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规则不够完善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
④罗马法积累了一整套灵活务实的治国经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反映出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立法的影响,故①正确;材料认为“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商业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罗马私法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并非其不够完善,故②错误;材料“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这时候法便在所有国家中……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反映出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故③正确;材料强调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不是对罗马国家发展的影响,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019年题组
1.(2019·全国Ⅱ卷高考·33)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
( http: / / www. / )
图3 15世纪欧洲出现印书坊的城市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解析】由材料可知15世纪欧洲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印书坊的城市,印刷术的发展推动文化的繁荣,这是欧洲文化发展活跃的表现,故选A项;17、18世纪欧洲各国纷纷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政治变革加速,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世纪伴随欧洲城市兴起出现了市民阶级,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C项;新教传播是在宗教改革后,而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2018年题组
1.(2018.4·浙江高考·17)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新的法律——万民法。下列项中不属于该法律体系的是( )
A.贵族垄断立法权 B.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
C.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 D.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解析】贵族垄断立法权,在万民法之前已经存在,不属于该法律体系,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万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属于该法律体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万民法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属于该法律体系,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万民法私法不断完善,属于该法律体系,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017年题组
1.(2017·全国Ⅱ卷高考·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解析】佛罗伦萨市政府扩建“小而简陋”的教堂,且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突出了市民的要求,说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地位更加重要,故A项正确;人文主义广泛传播开始于文艺复兴之后,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且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说明教会权威在下降,故C项错误;新教产生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2016年题组
1.(2016·天津高考·3)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解析】材料“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看出题干材料主要讲述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更多的是强调自己的特色,并没有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故A项错误;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能扩大罗马统治基础,但与材料“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无关,故B项错误;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缓和罗马帝国社会矛盾,有利于帝国统一,但体现不出“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故C项错误;从“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 可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改变了对罗马的感情,从而导致罗马失去了原来的凝聚力,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6.10·浙江高考·17)有学者注意到,罗马的扩张,自共和国起,从无停息,耗费了自己的国民人口资源。罗马人不够了,伊特拉斯坎人不够了,意大利人不够了。“公民权”一次又一次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异族进入了罗马,也改换了“罗马”的性质。此后,“罗马”实施了( )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解析】习惯法是在罗马成文法之前罗马使用的法律,随着罗马的扩张,使用的是万民法,故A项错误;公民法适用的是罗马公民,不适用异族、外邦人,故B项错误;随着罗马扩张,大量的外邦人被纳入罗马的统治范围之内,为了更好地统治,法律的适用范围也要扩大,由适用于罗马共和国的公民法到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故C项正确;自然法是法律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6·上海高考·36)罗马法(12分)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已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4分)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4分)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4分)
【考点】(1)史学理论——史料使用
(2)史学理论——事实的陈述和评价
(3)罗马法体系——自然法思想
【解析】(1)[2]、[3]是当时法律条文和书信材料,属于一手史料;[1]、[4]属于后人对罗马法及罗马历史研究的成果,属于二手史料。
(2)①、③是对罗马奴隶地位和法律条文的陈述;②、④是奴隶释放问题研究的主观性认识,是该学生的评价。
(3)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从外部罗马的对外扩张,带来外来奴隶的增加,内部奴隶的抗争和罗马法体现出的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的理论依据,等方面分析。
【答案】(1)水平1:能准确区分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
·一手史料:[2]、[3];二手史料:[1]、[4]
其他答案。
(2)水平1:能准确区分材料中的客观性事实和主观性认识
·陈述:①、③;评价:②、④
其他答案。
(3)水平1:能根据情景从两个维度进行解释
·从社会层面来说,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大量战俘沦为罗马奴隶,奴隶在人口中的比例剧增,引发了释奴的现实需求;从法学层面来说,作为罗马法思想基础的自然法思想,肯定包括奴隶在内的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为释放奴隶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平2:仅能从一个角度进行解释
其他答案。
2015年题组
1.(2015·海南高考·9)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解析】古希腊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与题干古罗马不符,故A项错误;最早尝试实行民主政治的是古代雅典,不是古罗马,故B项错误;罗马法的某些原则为欧洲法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罗马帝国最终衰亡,因此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江苏高考·14)“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解析】“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表明在具体内容上没有完全继承,故A项错误;万民法是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随着版图的拓展,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己无法应对新变化,所以“吸收了……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故B项正确;“万民法……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这些内容的调整从侧面证明了公民法没有“忽略”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故C项错误;罗马法不断发展,3世纪,随着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因与“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上海高考·3)“每一国的人民,一方面要遵守自身特有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习俗,一方面要遵守全人类共同的法律。……根据自然理性,适用于全人类的法律称为列国通法”。与此理论相关的法律实践是( )
A.汉穆拉比颁布了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法律之大成的法典
B.梭伦改革时期颁布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令
C.罗马共和国政府公布了“十二铜表法”
D.卡拉卡拉皇帝敕令授予罗马帝国全体自由公民以公民权
【解析】材料强调“根据自然理性,适用于全人类的法律”。《汉穆拉比法典》只适用于古巴比伦王国,故A项错误;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的法令,只适用于雅典因欠债为奴的平民,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故C项错误;卡拉卡拉皇帝敕令授予罗马帝国全体自由公民以公民权,罗马境内不同民族的一切自由民也能得到罗马法的保护,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5·上海高考·31)根据所学知识及右侧示意图,以下表述最准确的是( )
( http: / / www. / )
A.西欧封建制度与西周的封建制度本质相同
B.在西欧封建制度中一个人可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
C.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单位
D.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解析】西欧封建制度是契约关系,与西周的封建制度本质不同,故A项错误;封君相对国王而言是封臣,因此在西欧封建制度中一个人可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但不能全面反映图中的契约关系,故B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庄园是图中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单位,但不能全面反映图中的信息,故C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图中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领主给予附庸土地,附庸效忠领主,提供军事支持,准确地反映了图中的信息,故D项是最佳选项。
【答案】D项3分,B、C项1分,A项0分
2014年题组
1.(2014·广东高考·19)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这说明( )
A.《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 B.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
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 D.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
【解析】《社会契约论》属于启蒙思想,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的信息可以看出,王权法没有丧失法律效力,故B项错误;“君权神授”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从“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的信息可以看出,皇帝的权力是法律授予的,这说明古罗马法律的地位很高,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4·上海高考·4)右图反映的情景是( )
( http: / / www. / )
A.柏拉图在雅典学园讲课 B.中世纪大学教师在授课
C.主教与教士讨论教会事务 D.民间艺人吟诵《荷马史诗》
【解析】柏拉图在雅典学院讲课是比较随意的,不像图中有讲台,故A项错误;图中有讲台,下面的认真听讲,符合中世纪大学教师上课,故B项正确;图中没有出现宗教的信息,故C项错误;图中所描述的位置不像在民间,而是很严肃的一个场合,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3年题组
1.(2013·上海高考·9)小张打算赴法国参观巴黎大学,他从网上搜集了有关中世纪西方大学的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A.大学兴起于公元8世纪 B.大学出现了自由探索的世俗教育
C.大学授课的语言以古希腊语为主 D.大学教师的待遇远低于神职人员
【解析】在中世纪晚期,随着欧洲社会的复兴,新兴城市中逐渐出现了一批知识分子.这些知识
分子群体在西方社会缺失专门教育机构的背景下,以学术复兴为契机,组建大学社团,以本民族的语言教授学生,并最终导致西方大学的逐渐形成和西方学术生活的体制化变革。故选B。
【答案】B
2012年题组
1.(2012·上海高考·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这座城市”是( )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解析】“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上”“从爱琴海到黑海的通道”,根据这些地理位置的限制,可知是君士坦丁堡。
【答案】A
2.(2012·上海高考·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 )
( http: / / www. / )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解析】中世纪后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这样的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存在的众多行会组织是城市中同行业的手工业者或商人的联合组织。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即市政厅来对城市进行管理。
【答案】A
3.(2012·北京高考·40)(30分)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的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1)阅读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古代地图的功用。(4分)说两种地图所反映的社会思想背景。(4分)
【考点】中国古代与欧洲中世纪的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从材料可以得出地图在欧洲与中国使用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答案】(1)欧洲中世纪地图主要用于宗教宣传;中国古代地图主要用于世俗事务。欧洲中世纪地图反映出当时基督教神权思想居于社会统治地位;中国古代地图反映出中国中心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