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边城(节选)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 边城(节选)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7 12:4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5.2 边城(节选) 教案
教学目标
1、捕捉从人物间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的形态中表现出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美;
2、探寻人物既充满亲情又排遣不掉的隔膜和孤寂的内心世界。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情节,品味人物含蓄、简明地表达内心感情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及其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的乡土文学形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小说质朴的人物描写、古老的风俗描写方面探究小说表现的人性美和小说的写作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难点:感受《边城》中所描绘的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凰古城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凤凰基本上是个以文章出名的地方,假如你很熟悉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去了一定失望;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根本不必去凤凰。
二、写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沈从文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的代表作。
四、题目解读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三节:介绍边城社会环境及端午节风俗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展示出一个古风犹存、民风淳朴的边城。眼前的端午节引出了对过去两年端午节的回忆。
第四节:回忆两年前的端午节,爷爷与翠翠进城,翠翠偶遇傩送,两人由误会生出情愫。
第五节:由近两年的中秋、新年和十五都让翠翠觉得平淡无奇,引出下文,补叙上一年的端午节翠翠认识了天保兄弟俩的父亲顺顺,祖父试探翠翠对天保的心意,祖孙俩有了小隔阂。
第六节:祖父坚持不收渡船人的钱,遇到迎婚送亲的喜轿,两人回忆起之前与天保和傩送相识的情景,各生感慨。
六、全文分析
1.在文中找出描写边城自然环境的句子,并概括边城自然环境的特点。
环境描写 作用
豆绿色的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
明确:
①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
②青天碧水,落日白云
2.文中写了边城哪些风俗活动?分别有什么特点?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风俗 活动 作用
端午节 ①____________ _______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中秋、 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①龙舟赛,捉鸭子比赛
②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中的祥和的生活氛围,和《桃花源记》中的诗意生活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分析边城的人情美。
爱情 翠翠和 傩送 翠翠单纯、可爱,傩送关心别人、古道热肠。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和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朦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亲情 翠翠与爷爷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 ②___________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爷爷与过渡人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 一个是慷慨大方地送,一个是坦然地受,并不忘真诚地谢,人与人之间关系淳朴而简单
明确:
①祖孙二人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支撑,都愿承担重担让对方歇憩。爷爷说“老”与“不老”都是为了成全翠翠,这是“慈”;翠翠“说”与“不说”都是想着为爷爷守船,这是“孝”
②爷爷与“老熟人”
③爷爷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份情
④爷爷与顺顺
4.小说为什么以“边城”为题?
明确:
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是现代城市文明的边城。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5.身为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顺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明确:
顺顺是当地的掌水码头的龙头老大,是边城中财富的代表者之一,在逐利的道途中逡巡多年,顺顺没有被自利和自私蒙蔽了眼睛,还是依然教导下一代要在能帮助他人之时竭尽全力,正是淳朴民风的体现。
6.管渡船的老船夫为什么要让翠翠拦住渡河的商人?
明确:
从翠翠祖父老船夫的职业与翠翠和祖父被顺顺送白鸭子来看,祖父与翠翠应当是没有什么钱的。然而即使并不富裕,老船夫也没想着要占渡河人的便宜,只是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从这里,我们同样也能看到边城的淳朴民风。
7.还有哪些情节和人物能体现边城的淳朴民风?
明确:
老船夫的友人在五月端阳,边城中人们举行划船活动时替船夫管理渡船,使老船夫能有机会与孙女一起去看看活动;年少时的翠翠在码头独自等待祖父时,被二老傩送遇到,傩送让仆人送翠翠回家;顺顺因为老船夫赞美了白鸭子几句,就将白鸭子送给了老船夫……(有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均可)
8.文中具体展示了边城中的什么有特色的活动?这与淳朴的民风有什么关系?
明确:
五月端午,边城举行龙舟比赛和追鸭子比赛。赛船和捉鸭子的活动虽然不难,但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中也能看出这个活动在边城持续时间之久,这样的情况是由于边城的封闭性导致的,但也让人们通过这样的活动,密切着与彼此的联系,为淳朴民风的产生与保持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9.以下内容主要是什么描写?体现了翠翠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 且听水手之一说楼上妇人的爸爸是七年前在棉花坡被人杀死的,一共杀了十七刀,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便仍然占据到心里有一会儿。
明确:
心理描写。体现了翠翠细腻敏感,缺乏安全感的性格特征。这两处有一个共同点,即翠翠疑心“爷爷死了?”,第一处是翠翠看到落日向家中的方向落去,黄昏落日意味着一天走到了尽头。在语言运用里也隐喻着人生的旅途快走到终点,所以翠翠触景生情,突然产生一种“爷爷死了”的猜想并为此惧怕。
第二处是翠翠听到楼上妇人的爸爸被人杀了十七刀,她为那个“死”字所慑,方才怀疑的念头又翻了上来。由此可见,翠翠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氛围和他人的话语所影响,并产生一些不太好的联想。这反映了翠翠什么样的性格?她有一副很细腻的心思,很容易被环境中的小细节所吸引,又很敏感,容易联想到自身。同时 ,她频频由“黄昏”“死”联想到爷爷会死去,也表现出她惧怕这种事情的发生,惧怕被爷爷丢下,这是她没有安全感的体现。这与她身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10.以下内容主要是什么描写?体现了翠翠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 ……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明确:
语言描写。体现了翠翠娇憨天真的性格特征(意思对即可)。 傩送说爷爷可能喝醉了不会来,翠翠却笃定否认,话语里面连用两个“他”来表示强调,展现出认认真真驳斥傩送,不容许傩送说爷爷坏话的意思,很有孩子似的天真。
傩送说大鱼会来咬她,小姑娘呛声道“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带着女孩子的娇憨,好像在赌气似的说“关你什么事!”,体现出她性格中娇憨天真的一面。在最后一句里,翠翠不理会祖父,说“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她是在埋怨祖父没有来接她,让她等了很久。但是翠翠也不是真的在生祖父的气,所以她不会说重话,只会赌气不理祖父,幼稚地说“翠翠被鲤鱼吃去了”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她有着女孩子的小娇气和小脾气,灵性十足,天真淳朴的翠翠的形象被沈从文先生刻画得淋漓尽致。
11.分析以下翠翠的描写,分析其性格特点。
(1)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你这个人!我怎么记不得?”
明确:
这里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描写,通过“恼着的神气” “把头摇摇”,以及故意说“不记得”的赌气的语言等细致形象的描写,充分展现出一个口是心非、活泼可爱的女孩形象,体现出翠翠活泼娇憨的性格特点。
(2)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
明确:
翠翠突然的发问表明了她的内心活动,她记着傩送正在青浪滩过节,这体现出她其实一直在关注傩送并时不时想起他,而女孩子的含蓄不容许她直接说出来,只能含糊地通过另一个问题来表达,展现出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子的形象,同时也体现出翠翠于感情上懵懂含蓄的特点。
(3)“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才应当守船。”“人老了应当歇憩!”
明确:
翠翠与祖父的对话中无不透露着她对祖父的关心,生动的语言描写体现出翠翠善良孝顺的特点。
七、中心思想
本文节选的是《边城》第三至六章。主要写翠翠在两个端午节遇到傩送和天保的故事,初步展示了翠翠与傩送、天保的感情纠葛的端倪,写出了翠翠、祖父、傩送等人物身上的人性美。本文展现了湘西特有的秀美别致的风俗人情画,表现一种伦理的善与道德的美,能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作品同时也透露出淡淡的悲凉意蕴。
八、写作特点
1.炉火纯青的人物心理刻画
作者善于把握人物的心理特征,捕捉在特定情景中人物细微传神的感情变化和反映这种变化的表情特征,暗示出人物丰满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神俱肖,栩栩如生。如翠翠知道自己误会了傩送,“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翠翠吃惊、羞涩,默然无语,正是傩送在她心里投下一道影子的表现。祖父借新嫁娘暗示翠翠时,“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情窦初开的翠翠并不是对祖父的话无动于衷,而是少女已经心有所属。
2.结构连贯流畅而又回环照应
节选的这四章小说,时间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穿插交错,回环往复,而呼应衔接,天衣无缝,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如第三章写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为翠翠回忆两年前的端午节埋下伏笔;第四章则具体追叙了两年前的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第五章则照应第四章,插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时的情景,进一步交代了二老的消息;第六章回到现在,写爷爷和翠翠的对话,则照应了第四、五章。
3.语言典雅有生命力
《边城》的语言融和了方言和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语言特色,因而具有一种涩生生的独特韵味:凝练、清新、简约、典雅。这样的例子在作品中俯拾即是。汪曾祺说《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九、补充资料
京派作家群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重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代表作家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林徽因等。
他们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倾向于自由主义,提倡纯文学,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商业化。崇尚自然,表现乡土是他们的共同倾向。具有古典化和抒情化的审美情趣。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扬抒情写意小说的长处。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布置作业
有人评论“《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悲剧色彩”,对此你怎么看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节选)
两年日子过去了。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大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城中军营里,税关局长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预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槌八百槌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光赤赤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情绪都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烟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地流泻白光,慢慢地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人人把颈脖缩着,又怕又欢喜。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为了避雨,祖孙二人同那只黄狗,走到顺顺吊脚楼上去,挤在一个角隅里。有人扛凳子从身边过去,翠翠认得那人正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就告给祖父:
“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时,真像个山上的喽啰!”
祖父当时不做声,等到那人回头又走过面前时,就闪不知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嗨嗨,你这个喽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
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这一次虽在这喽啰长年口中听到个“二老”名字,却不曾见及这个人。从祖父和那长年谈话里,翠翠听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沅水中部青浪滩过端午的。但这次不见二老,却认识了大老,且见着了那个一地出名的顺顺。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
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家。祖父则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因此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
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两人沿城墙脚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祖父话虽不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地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快快地走去了。“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不高兴,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含糊。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祖孙二人便沉默地一直走还家中。到了渡口,那另外一个代理看船的,正把船泊在岸边等候他们。几人渡过溪到了家中,剥粽子吃。到后那人要进城去,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让他有火把照路。人过了小溪上小山时,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着,翠翠说:
“爷爷,看喽啰上山了啊!”
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祖父静静地拉船过对岸家边时,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来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写了上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到河街所经历的事情,特别提到在河街避雨时偶遇前年送翠翠回家的那人。
B.选文中写道,祖父和河街名人船总顺顺谈起了翠翠的婚事,顺顺因此高兴地送了祖父尖角粽子和捉来的白鸭子。
C.那天翠翠没有见到顺顺家的两个儿子,听了谈话对他们都非常有好感,但在爷爷提及婚事时出于矜持佯装生气。
D.回到渡口后,祖父让翠翠先上岸回家,自己守在船边,以免再和孙女发生冲突,反映了祖孙二人情感上的隔阂。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二段用大量篇幅插叙新年的热闹景象,既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也突出了翠翠心中对那年端午遇到二老经历的甜美感受。
B.选文充分地体现了沈从文小说的散文化特色,在展现紧张矛盾冲突的同时,还有较多篇幅的环境描写,在散漫的记叙中展开情节。
C.选文在人物形象刻画上颇具匠心,主要运用了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祖父善良淳朴、豪爽好客、忠于职守的个性特点。
D.选文通过多处照应使作品浑然一体,如提起“喽啰上山”,照应去年“喽啰”送翠翠回家的事;提起白鸭子,照应前面二老捉鸭子事。
3.简析文中加粗两处的“一家人都好”的内涵。
4.沈从文说,他要在作品中“展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选文中是如何体现这个创作理念的?请分条阐述。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B.“祖父和河街名人船总顺顺谈起了翠翠的婚事”错,原文是“祖父则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因此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C.“没有见到顺顺家的两个儿子”错,翠翠见到了大老;“对他们都非常有好感”错,翠翠只对二老情有独钟。D.“祖父让翠翠先上岸回家,自己守在船边,以免再和孙女发生冲突”错,祖父让翠翠先上岸回家是对翠翠的关爱。故选A。
2.答案:B
解析:B.“展现紧张矛盾冲突”错,《边城》中没有紧张的矛盾冲突,文中只是写翠翠的心事不能被爷爷知道,这矛盾并不激烈。
3.答案:祖父和翠翠两个人说的“一家人都好”含意不同,说明两人的想法有矛盾。祖父由衷赞叹顺顺一家人,暗含希望翠翠嫁过去的意思。翠翠说时,对祖父遗漏了二老略有不满,特别想知道二老的情况。
解析: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是因为刚才在顺顺家“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而且见到了大老,“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家”。祖父说“这一家人都好”由衷赞叹顺顺一家人,暗含夸赞大老、希望翠翠嫁过去的意思。而翠翠的心只在二老身上,“从祖父和那长年谈话里,翠翠听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沅水中部青浪滩过端午的”,听见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唯独漏掉了二老,于是翠翠赌气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此句包含翠翠对祖父遗漏了二老略有不满,特别想知道二老的情况。可见祖父和翠翠两个人说的“一家人都好”含意不同,说明两人的想法有矛盾。
4.答案:①从环境描写看,体现在对淳朴的边城节庆风俗,新年热闹,端午竞逐鸭子,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意味,展现健康生命的生活热情。②从人物塑造看,体现在对典型人物祖父的塑造上,体现边城人的心地淳朴善良。祖父知恩好客的形象,要请去年送翠翠的人喝酒,忠于职守,守护渡口不辞辛苦。③从主题角度看,体现在对边城的淳朴民情的展现上。人与人之间看中的不是金钱和利益,而是真情,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④从情节角度看,体现在作品不注重安排紧张激烈的情节,通过呈现一个又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缓缓推进故事的发展。⑤从语言角度看,体现在不事雕琢又充满韵味的语言特色上,叙述语言简洁明快,人物语言质朴而有韵味。
解析:①从环境描写看,开头描写边城过中秋的习俗,“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新年“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大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端午“赛龙船”、竞逐鸭子等,边城节庆风俗淳朴热闹,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意味,展现健康生命的生活热情。②从人物塑造看,节选部分主要塑造了祖父的形象,听到翠翠说去年那个人大火把送她回家,祖父“就闪不知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嗨嗨,你这个喽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体现了祖父知恩好客的形象,要请去年送翠翠的人喝酒;“祖父静静地拉船过对岸家边时,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来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写出祖父忠于职守,守护渡口不辞辛苦。祖父的形象体现边城人的心地淳朴善良。③从主题角度看,边城民风淳朴,如那个人打着火把送翠翠回家,顺顺“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人与人之间看中的不是金钱和利益,而是真情,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④从情节角度看,选文先展现了边城新年的热闹;再写祖父同翠翠端午去看船,因为突然落雨到顺顺家吊脚楼避雨;顺顺同祖父谈起翠翠的婚事;祖父同翠翠回家,试探翠翠的想法等,作品不注重安排紧张激烈的情节,通过呈现一个又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缓缓推进故事的发展。⑤从语言角度看,语言不事雕琢又充满韵味,叙述语言简洁明快,如“两年日子过去了。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人物语言质朴而有韵味,如“嗨嗨,你这个喽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