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 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 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9 13: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教学内容分析恩格斯提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住有所居……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就是围绕“住”展开的。第10课在编排内容上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古代史上由村落到集镇再到城市的演变过程,以及各自的形态、特点、功能;二是古代世界各地的民居。居住条件与居住环境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需要,人类的聚居地从村落到集镇到城市不断演化,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聚居规模不断扩大,聚居地的功能不断增多。在各种聚落中,形成了世界各地各具特色的民居,体现了不同地域和时代下人类的生存智慧。学生情况分析高二的学生对于本课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如生活在闽南一带的学生就会对本地的古民居特点有直观的认识。通过旅游,学生可能了解其他地区的民居,如北京四合院、南靖土楼、苏州园林等,能够部分了解地域与民居的关系。理解人类的居住形式与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因素关系,对学生来说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住”是人类生存之必需,是人类生产生活史的重要内容。通过史料研习、问题探究,掌握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形成、特点与功能,认识到其演变是由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决定的,同时又受到自然环境、政治、文化、习俗的影响。学生在图像史料和文字史料的研习中理解和解释各种“住”的环境、条件的原因与影响,能够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考察“住”,“住”因地制宜,因时而异,体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及借鉴性,体悟“住”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古代村落、集镇与城市的形成和影响;民居特点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人类的“住”。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地图、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二)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任务驱动法、问题化设计、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创造一个居住的空间,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梦想和追求。问:结合图片谈谈中国与世界民居与建筑环境经主要经历了哪些历程?(村落——集镇——城市) 结合课前预习,学生从人口、规模和功能等角度初步感知人类三种聚居地形态,知道中国和世界民居的演进历程相似。 创设教学情境,切中本课的教学主题,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聚居地的演变环节一 探究村落的产生师:人类聚居地的最初形态是村落。材料:图片“华夏第一村”——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同一地方……人类过上了定居生活,产生了原始的农业村落。” —杨林《中外经济史》问:结合图片和材料,归纳村落出现的原因、基本构成、特点以及功能。环节二 探究集镇的出现——以汉口镇为例师: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集镇出现了。简要梳理集镇的发展历程。相比于村落,集镇功能更为多样,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由于工商业和农业分工,工商业者聚集一处,并筑垒设防就形成了集镇;二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军镇;三是因为人口聚集以行政为主要功能的镇。这三种类型的集镇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材料:生产力的发展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便于手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的农村聚落逐步发展成为了集市……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商业成为与手工业和农业并列的独立经济部门,适应手工业生产相对集中的需要和商人务商的便利,集市就演化成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共同定居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集镇。 ——张虎林《农村经济学》问:从宋以来,江南市镇的发展呈现什么趋势?原因?探究活动:探究汉口镇的兴起材料:历史地图《湖北汉口镇街道图》,会所、公馆相关记载等。问:《湖北汉口镇街道图》属于什么史料?具有什么史料价值?概括汉口镇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书本P57思考汉口有利于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环节三 探究城市的产生——对比中西城市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上的主要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材料:《周礼·考工记》及周都示意图 西周丰镐遗址 问:为什么实际考古结果与记载有着如此巨大偏差?探究活动:古代中西方城市对比问:找出城市布局中反映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功能的建筑物。比较古代中西方城市布局、功能的异同及原因。 师:中古后期,欧洲城市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等近代城市发展起来,并触发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总结:从人口、经济、规模、功能等角度谈谈村落、集镇、城市的区别和变化趋势。世界各地的民居材料:播放视频《星球研究所·中国人的家》世界各地的民居 中国各地的民居问:阅读课本,结合所学地理知识,选择1项说明自然是如何影响民居的?归纳世界民居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三、中国民居审美之趣材料:体现中国审美的建筑 学生阅读材料,简要概括兴隆洼遗址的房屋分布、生产生活情况和社会组织特点。结合表格和图片材料,归纳古代工商业集镇发展的背景。认真研读地图史料,合作探究汉口镇兴起之因。学生阅读材料,激活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比,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地回答问题。学生分析民居,对于民居的特点、民居特点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度探究。 引导学生从农业发展角度理解村落的产生和发展,培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工商业与农业分工的角度理解集镇的产生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素养。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明白:城市的统一规划与国家治理息息相关。城市功能的日渐完善是社会生产力和治理能力提升的结果。感悟世界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认识:城市是社会政治秩序的载体,城市的形式不可避免的带有政治色彩。引导学生认知:聚居地的演进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使学生对具体的民居有感性的认知,推动学生从归纳历史一般特点到探究历史形成原因,感悟文明的多元性,涵养家国情怀和开阔视野。走进生活,将书本与生活相联系,感知中国审美和人民智慧。
新课总结 结合板书所呈现的知识脉络,概括:人类聚落经历了村落、集镇到城市的发展史,民居的不同种类和特点取决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住”是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之一,伴随人类生产方式的演变而演变,同时受到军事、政治等社会治理因素的巨大影响。
作业布置 1、历史选择性必修二校本102、元旦假期期间,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特色民居。从不同角度分析该民居的特点(如建筑造型、选材用料、内部结构等)及影响该民居特色的历史因素。(选做)3、结合书本p62,选择一枚反映各地代表性的“民居”邮票,说说该邮票中所绘的民居具有哪些特点。(选做)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比较简单,主线清晰。如何把简单的知识点讲得既有趣味性又有历史感,这是我在备课时的关注点。在设计教学时,主要落脚点在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实现的路径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也就是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让学生明白:聚居地的演进是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而且两者的关系是互动的、是相互促进的。同时,人类因地制宜建造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之所以民居会多样性和差异性,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民居不单单是静态的建筑,背后折射的是文化内涵。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其中中国传统民居独具中国审美和情趣,启发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授课过程中,在深入挖掘聚居地的演进背后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还不够,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可能有所欠缺。另外,布置观看视频时,要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板书设计可再进一步优化。这些细节今后应当注意。
翔安一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选必二校本10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请想象一下,假如你站在金字塔的顶点,又恰好有一双如同鹰一般的眼睛。你极目远望,在遥远东方那片苍茫的黄沙之外发现了一片被两条大河夹持着的绿色河谷”。下列成就中不属于这片河谷的是(  )
A.最早的太阳历 B.最早的史诗 C.最早的村落 D.最早的文字
2.村落,从一般意义而言,是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理性空间,为人们提供物质资料生产的场所,满足人们生存的经济基础。原始村落(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其形成受政治因素影响
C.食物采集时期出现 D.其分布由地理环境决定
3.据研究,辽河流域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原始龙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和赤道星宿,红山文化时代的易学体系、数理逻辑与之一脉相承,它们共同启发了《山海经》的创作。这说明(  )
A.天文学的进步使人类走向定居 B.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C.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国家雏形 D.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4.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墟、集、草市等称谓。史书记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寿草市”。这说明(  )
A.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B.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
C.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5.集市贸易中介绍买卖双方贸易活动的经纪人被冠以“牙人”称号,始见于唐代。宋时牙人的种类增多,他们在边贸互市、城乡交流等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信息传递、媒介沟通、经营代理等重要作用。宋代牙人的发展(  )
A.说明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得益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
C.大大提高了工商业者社会地位 D.促使政府放松了社会控制
6.奇平卡姆登镇是今天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它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七世纪,中世纪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早期城镇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世纪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 B.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
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 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7.古罗马城的建设在罗马帝国时期达到黄金阶段。奥古斯都曾夸耀,他抵达首都时看到的是一座砖城,等他离开时全部变成大理石。城内建造了帝国广场、万神殿、大角斗场、公共浴场等建筑,城市的上下水系统发达,花岗岩沟渠至今仍在使用。关于古罗马城,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统治者的重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
②帝国广场是公民行使直接民主权利的场所
③城市建设体现出世俗性和娱乐化倾向
④城市建筑风格宏伟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8.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
C.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9.收录于古罗马时代的公寓墙上的一则广告:“从 7 月 1 日起,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和宽敞的居室将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与格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的奴隶普利姆斯商约”。由此可见,当时的罗马(  )
A.有复合式公寓建筑形态 B.有买卖房屋的一定程序
C.城市管道系统比较完备 D.限制了贵族的权力滥用
10.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受当地雨水稀少、缺乏木材资源的制约,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这里的“人们”指的是(  )
A.古西亚人 B.古埃及人 C.古希腊人 D.古罗马人
二、非选择题
13.[市镇经济与城市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至清中叶,在苏州、嘉兴、湖州三府交界处,形成了与世界市场遥相呼应的区域性蚕桑丝织经济圈。表3所示为苏嘉湖区域蚕桑丝织圈市镇经济交往网络。
表3 苏嘉湖区域蚕桑丝织圈市镇经济交往网络
市镇 桑籽 桑秧 桑叶 蚕种 蚕 鲜茧 生丝 丝绸 米粮 备注
乌青 ⊙ ⊙ ⊙ ⊙ ⊙ ▲ 蚕桑最盛,却几无绸业
石门 ⊙ ⊙ ⊙ □ ▲ 距乌青30里
菱湖 □ ⊙ □ 丝产量在湖州府领先
南浮 ⊙ ⊙ ⊙ □ ⊙ ⊙ □ 丝产量居湖州府第二
震泽 ▲ ⊙ □ 东距南浔12里
双林 □ ⊙ ⊙ ⊙ 丝业与织业均衡发展
盛泽 □ ⊙ 专营织绸,不事蚕桑
新市 ⊙ ⊙ ⊙ ⊙ 丝产量居湖州府第三
洞庭山 ⊙ ⊙ 桑叶的最大“外援”
注:⊙跨区城集散中心 □区域内集散中心 ▲仅辐射四乡的集散地
——摘编自罗婧《世界市场与苏嘉湖蚕桑丝织经济圈》
材料二
欧洲中古时代晚期,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判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城市经济兴旺,人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新理论的机缘。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嘉湖区域市镇经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晚期西方城市发展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8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