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7 16:2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新课导入
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有那么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歌颂的就是民族之魂。今天,我们就从这三首诗中感受领悟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10 古诗三首



我会写
luò chuí záo fén

字词乐园
易错字
左右结构,右边是“各”。

组词:网络 笼络
字词乐园
luò
易错字
左右结构,形声字,右边是“垂”。

组词:锤子 铁锤
字词乐园
chuí
易错字
上下结构,凵里面是“羊”少一横。

组词:开凿 挖凿
字词乐园
záo
易错字
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边是火

组词:焚烧 焚毁
字词乐园
fén
多音字
yān
燕山一带气候寒冷,到春末都看不到燕子的身影。
字词乐园
yàn

左右 结构




上下结构
生字归类
字词乐园
想一想,生字的构成
纟+各——
林+火——
字词乐园
钅+垂——
络(网络)
锤(铁锤)
焚(焚烧)
资料宝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朗 读 课 文
自由朗读,要求:
1.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注意节奏,流畅通顺有感情。
初步感知
探究新知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yān
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停顿。
词语解释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初步感知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
初读感知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自由读课文,思考:《马诗》前两句是什么意思?
初读感知
我何时才能骑上头戴金笼头的骏马,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自由地驰骋在疆场上建功立业呢
自由读课文,思考:《马诗》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自读课文,思考前两句妙在何处?
整体感知
这样生动地展现出悲凉肃杀边疆战场景色,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以雪喻沙
以钩喻月
比喻
你是如何理解后两句的?
借马以抒情,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整体感知
“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学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整体感知
 锤 —
  
加一加
换一换
加部首构成新字,再组词
络 —
格(格言)
捶(捶腿)
钩 —
沟(水沟)
阁(阁楼)
唾(唾液)
构(构图)
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了李贺的《马诗》,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畅游在诗歌的海洋中,去感受民族之魂的魅力。
探究新知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停顿。
走进作者
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词语解释
若:好像。 等闲:平常事。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初步感知
锤:敲打。 千锤万凿:指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探究新知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若等闲”三字,表现出泰然自若的神态。
指石灰的颜色纯白,没有一点杂质和斑点。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探究新知
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碎散成粉末,烧成石灰粉。
探究新知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浑不怕”三字使我们联想到不怕牺牲的精神。
最后一句诗人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朗读诗歌,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探究新知
借石灰来自喻,抒发自己坚贞不屈,不愿同流合污的气节和情操。
托物言志
探究新知
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吗?
以物喻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探究新知
这种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手法就是托物言志。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
探究新知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整体感知
探究新知
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大声有感情的朗读,注意停顿。
走进作者
郑燮 (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探究新知
竹石:这是作者所作竹石图的题画诗。
词语解释
初步感知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磨:折磨,挫折。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尔:你。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探究新知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竹石》的诗句意思。
“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整体感知
“破岩”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字会想象竹根牢牢扎进山石间的情景。
拟人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想象竹根牢牢扎进山石间的情景。
探究新知
坚韧不拔
你是如何理解后两句的?
整体感知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无论经历多少磨难和打击,仍旧笔直向上,丝毫不弯曲。
郑板桥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他的画作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探究新知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
探究新知
我感受到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
我感到郑燮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我感受到郑燮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说一说学完本诗,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后感悟
《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三首古诗有一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都用到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探究新知

清.郑燮
一节复一节,
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
拓展延伸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竹松梅”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一、填空
1. 《石灰吟》的“吟”在这里是 ;“尔”的意思是 。
2.这三首诗都用了 的手法,《石灰吟》表达了作者 的高尚节操;《竹石》表现了诗人 的精神。
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
托物言志
课后练习

为国献身不怕牺牲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二、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我何时才能骑上头戴金笼头的骏马,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自由地驰骋在疆场上建功立业呢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课后练习
1、大声朗读并背诵三首小诗。
2、了解于谦、郑燮的生平故事。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