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城镇化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城镇化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07 18:3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2.2 城 镇 化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
镇化的利弊。
教学目标:1、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2、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3、运用实例或资料,解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结合实例,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一)城镇化的标志
1、城镇化也称城市化,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三个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
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一、城镇化的意义
(二)城镇化的意义
一、城镇化的意义
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并总结归纳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二)城镇化的意义
一、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一、世界城镇人口的增长
1.阅读教材图2.17
(1)读坐标、图例。
(2)读出指定年份世界总人口。
(3)读出该年的城镇人口总数。
(4)计算该年城镇人口比例。
(5)按年份列表汇总各组计算数据。
(6)建立合适的坐标系,绘出世界城镇化发展及预测曲线。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世界城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①产业革命之前,城镇化水平低,增长缓慢,世界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2%。②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化,加深了地域分工,促使工业和人口在地域上的集中。此外,工业化也促进了城镇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强了城镇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工业革命使全球出现了一批真正的现代城镇,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
③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远远超过以前。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城镇化进人空前发展、扩散和全面繁荣的时期。城镇化加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镇数量剧增,特大城市增长迅猛。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比较
比较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发展趋向
城镇化发展速度快,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大部分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1990年城镇人口的比例只有33.6%
新技术革命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使大量乡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城镇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70%左右
起步早,在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镇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环境方面的原因,人口从大城市向环境质量较好的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
1.请概括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英国城镇化在地域上的变化,并推测城镇化对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文化的影响。
2、请分析英国吸引人口回到城市的原因。
案例探究:了解我国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城市数量增多,用地规模扩大,形成城市群(带);
第二、第三产业比例上升,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向乡村扩散。
复兴城市,提升城镇化的功能和内涵;
提高城市的土地利用;
避免对绿地、森林和农田过度开发;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再城市化?
我国的城镇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图2.22)。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已超过60%,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图2.23);但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不到50%。
案例探究:英国的城镇化进程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我国的城镇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图2.22)。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已超过60%,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图2.23);但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不到50%。
案例探究:英国的城镇化进程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也带动城镇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吸引更多人口进入城镇。
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快,城镇化随之加快;1996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0%,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
我国的城镇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图2.22)。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已超过60%,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图2.23);但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不到50%。
案例探究:英国的城镇化进程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我国东部的自然禀赋比中西部优越,故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中西部高,城镇化水平也高;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高,促进东部地区的发展,从而吸引大量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流向东部城镇。所以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比中西部地区高。
城镇环境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产物,它包括自然环境以及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2)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3)城市畸形发展,就业困难,贫困人口多。
常见污染源?
城市化问题: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有: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2)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及居民的居住条件;
(3)进行大气、河流、噪声等多方面的治理,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4)加强绿化建设,净化空气、增加湿度、降低噪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1)问题:(1)环境质量下降。
(2)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3)城市畸形发展,就业困难,贫困人口多。
情境探究:
非洲国家的城镇化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非洲城镇人口激增。2015年非洲大约有40.7%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人口增长率为全球最高。
非洲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不尽相同。目前,北部非洲城镇化水平最高,西部非洲次之,东部非洲步伐较慢。一些国家的部分地区,如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摩洛哥沿海地带、南非首都周边地带城镇化水平较高,速度较快。
非洲国家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城镇的食品与住宅价格相对较高。由于无法承担高昂的生活成本,“城镇贫困”现象日益凸显,贫民窟逐渐蔓延,给城镇和谐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
(1)请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非洲城镇人口激增的原因。
科学技术进步,粮食供应盈余,工业和服务业发展;
人均寿命提高;
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寻求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空间;
有些国家动乱、灾荒,导致农村地区人口大量涌进城镇。
情境探究:
非洲国家的城镇化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非洲城镇人口激增。2015年非洲大约有40.7%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人口增长率为全球最高。
非洲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不尽相同。目前,北部非洲城镇化水平最高,西部非洲次之,东部非洲步伐较慢。一些国家的部分地区,如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摩洛哥沿海地带、南非首都周边地带城镇化水平较高,速度较快。
非洲国家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城镇的食品与住宅价格相对较高。由于无法承担高昂的生活成本,“城镇贫困”现象日益凸显,贫民窟逐渐蔓延,给城镇和谐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
(2)你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非洲国家的城镇化可提供哪些帮助?请说明理由。
中国城镇发展模式为非洲城镇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投资参与非洲城镇建设,帮助完善基础设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农业专家为非洲带去中国经验和模式,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率。
RS遥感: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看”
GNSS/BDS北斗: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
GIS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更新、分析。“想”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表—地理信息技术(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 主要功能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 主要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与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
城市规划 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显示有关道路的路况、交通流量、沿线环境等空间属性信息
城市抗灾减灾 实时跟踪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对灾害进行快速分析、评价和模拟,辅助开展灾后的应急和恢复工作
城市环境管理 环境规划与决策,对城市环境进行监测、评价、预测与模拟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案例)
城市110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事故地点。为提高出警效率,城市都配备了巡警车。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出警效率(图2.28)。
1. 110指挥中心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2. 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事故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警车的车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可以将定位信息发给110指挥中心,使110指挥中心随时知道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
所有车辆的信息都由地理信息系统GIS整理分析,因此寻找离出事地点最近车辆的相关数据,需要地理信息系统。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案例)
城市110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事故地点。为提高出警效率,城市都配备了巡警车。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出警效率(图2.28)。
3. 110指挥中心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事故地点的道路是否畅通,还需要利用哪些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110指挥中心又该怎么办?
判断道路是否畅通,可以用到摄像技术和视频传输技术、也可以通过车辆车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BD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查询。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可以另外呼叫较近的、有条件较快赶到出事地点的巡警车,同时通过互联网告知可能进入该路段的车辆及时避开。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案例)
城市110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事故地点。为提高出警效率,城市都配备了巡警车。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出警效率(图2.28)。
4. 假如你是 110指挥中心的调度员,请你设计在接到报警到指挥警车前往事故地点的工作程序。
接警
确认出事地点的位置
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
(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
分析确定最近(或最快到达)的巡警车
通知该巡警车出警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案例)
城市110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事故地点。为提高出警效率,城市都配备了巡警车。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出警效率(图2.28)。
5. 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门中?
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
商业组织和管理
城市规划
卫生救护
物流等等部门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案例)
城市110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事故地点。为提高出警效率,城市都配备了巡警车。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出警效率(图2.28)。
1. 110指挥中心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2. 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事故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3. 110指挥中心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事故地点的道路是否畅通,还需要利用哪些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110指挥中心又该怎么办?
4. 假如你是 110指挥中心的调度员,请你设计在接到报警到指挥警车前往事故地点的工作程序。
5. 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门中?
补充知识:
(1)郊区城市化:多指城市中心城区附近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其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中心区,人口向城市中心区不断集中。随着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市中心区出现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补充知识:
(2)逆城市化: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随着城市化达到较高的水平,城市化进入后期阶段,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大城市人口和工商业迁往远离城市的乡村和小城镇,大城市中心区“空心化”明显。
补充知识:
(3)逆城市化产生的条件:交通和通信发达等。
(4).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景观变化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
a.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b.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经济、文化、观念差异,提高生活水平。
c.集中配置水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土地、水等)资源利用率。
d.
B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
C.空间地域利用方式带来的影响
(5)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6)我国新型城镇化:
情境探究:
“九省通衢”——武汉
武汉城邑文明的起点————盘龙城,经长江、汉江穿随州、枣阳,再经南阳直抵关
中,北通过府河可通往郑州,水路交通的便利为其带来了发展和繁荣。东汉末年,武
昌和汉阳就已成为长江中游的军事城堡。唐末后数百年间,武汉进
入武昌、汉阳双城时期。明初汉口为荒地,直到汉江改道后逐渐发
展成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鼎立的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随着武汉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大,以及武汉城市化的
发展,对比不同时期的武汉地图会发现,武汉不仅湖泊数量减少
了,湖泊面积也缩小了。读不同时期武汉的城市形态示意图及相
关信息,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
1、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主要得益于什么区位因素?简要说明铁路、公路等现代交通的发展对武汉城市形态的变化有何影响。
水路交通。
早期沿河设城的城市形态多为条带状,现代交通的发展,使城市沿交通轴线发展,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单一扩展的形式。
问题:
2.汉阳,汉水之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明初时期汉江改道,改道前,汉江应位于汉阳城的北部还是南部?描述改道时汉口所在地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这里主要指自然环境
材料中提到“明初汉口为荒地,直到汉江改道后逐渐发展成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鼎立的格局。”
问题:
2.汉阳,汉水之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明初时期汉江改道,改道前,汉江应位于汉阳城的北部还是南部?描述改道时汉口所在地的地理环境。
南部。
改道时汉口以平原地形为主;
荒地广布,人口稀少;
河湖纵横,水网密布;
大江大河,水量大,
洪涝灾害频繁。
问题:
3.城市聚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场所,要创建宜居城市环境,洪涝、酷暑是武汉面临的不利自然条件,分别分析这些不利条件形成的原因。
(1)洪涝: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雨季(梅雨)时间长,降水量大,河流水位高;武汉上游的长江流域内人类活动频繁,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水流不畅;围湖造田,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造成洪涝灾害。
(2)酷暑:夏季7—8月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以及城市热岛效应,形成高温酷暑伏旱天气。
问题:
4.汉江、长江在武汉市区交汇,且市区、郊区湖泊众多,简要分析这些河湖湿地对武汉创建宜居城市的影响。
汉江、长江在武汉市区交汇,洪水季节,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湖泊对洪水具有调节作用;河湖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