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看图识字
猜
志,意也。从心,之声。——许慎《说文解字》
志者,心之所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志
论语
——谈论理想与志向
孔子燕居像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
文学常识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论语》包括《学而》《为政》《里仁》等共__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赅,精警诫人。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
门人
再传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
20
孟子
六
艺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种科目:礼、乐、射、御、书、数
侍坐:在尊长近旁侍奉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论语》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辑的,所以在行文中称孔子学生的字,是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孔子招呼他们时,就直呼其名,称呼中透出几分亲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
尊敬对方或自谦
称名
落实字词,疏通文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孔子问志
因为
尔:你们;乎:比
同“已”,止
平日、平时
“不知吾也”,宾语前置句
如:如果;
或:有人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你们平日说:‘(别人)不了解我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用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子路(由)谈志
①尔: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句,“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以,把
③为:治理
④可使有勇:省略句,可使(之)有勇
在
▲译文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冉有(求)谈志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方:方圆,纵横;
如:或者
如:若,至于
以:来
▲译文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赤)谈志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如:或者
端章甫:名作动,穿礼服戴礼帽
为:做
相:司仪
▲译文
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 天子的时候 ,我愿意穿着礼服, 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曾皙(点)谈志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鼓:名作动,弹奏
亦:仅仅,只是,不过
风:名作动,吹风。
和
在
▲译文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 ,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人的为政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也不过是各自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洗洗澡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
定后句
状后句
状后句
孔子评志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与?”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名作动,留在后面
为:治理;以:用;状后句
谦让
句首语气词
同“欤”,句末语气词
形作名,小司仪;大司仪
文本研读
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目的是什么?
①为了消除学生的顾虑,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教学环境。
②表现了孔子和蔼、平易近人、睿智的形象,循循善诱、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想。
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居则曰:不吾知也!”让我们能够看到一群怎样的人物形象?
“不吾知也”是弟子们平时闲谈时的牢骚话,可以看出他们不得志,这是一群苦闷者,有怀才不遇的情绪。
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既然已经处处碰壁,为何还要假设一种情况,“如或知尔”,最后提出言志的问题“则何以哉”?
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坚韧精神。
弟子 对象 愿景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点
四子之志
治千乘之国
有勇 知方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
民足
愿为小相
浴乎沂……咏而归
强国(军事)
富民(经济)
(治区区小国)
礼治
春游
和谐安乐
分析人物形象
孔子弟子四人的性格分别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具体说说。
率直自信,抱负远大,具有政治军事的才能。
子路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分析人物形象
孔子弟子四人的性格分别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具体说说。
谦虚谨慎,说话有分寸,擅长理财。
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分析人物形象
孔子弟子四人的性格分别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具体说说。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分析人物形象
孔子弟子四人的性格分别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具体说说。
曾皙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悠闲洒脱,从容淡定,卓尔不群。
孔子评志
(一)孔子评子路志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二)孔子评冉有志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与?”
(三)公西华述志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言志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富后教,礼乐治国。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志向都是肯定的。
孔子评志
(四)孔子评曾皙志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的话似乎与政治无关,但他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春光明媚、惠风和畅,贤能在位,百姓各得其所,上下尊卑,秩序井然,社会安定和谐,人们可以自由地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歌咏弹唱,嬉戏游玩。同时也暗含着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符合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最高境界。
1、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这样的社会,天下太平,自由民主,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和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纷争,社会动荡不安。孔子55岁起周游列国,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够施行仁政,实行礼仪,感化他人,不要战争,历经14年,但没有成功。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
子路等人的抱负思想很了不起,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我可以如何,我要如何……而且都偏于从政治着手,都想治国安邦,虽有骄谦之分,但并无本质之别,都在为政。
——南怀瑾《论语别裁》
相关链接
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1、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的心情契合。
2、曾点志趣高远,胸怀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3、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4、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以及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
第一部分:问志。孔子抛出话题,启发弟子来谈论各自的志向。
第二部分:述志。文章重点内容,根据孔子提出的话题,四位学生各自陈述了自己的志向。
第三部分:评志。针对四位学生的志向,孔子进行简要评价。
课文围绕“志”展开,可分为三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