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相裕亭的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相裕亭的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7 18:4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相裕亭的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康家戏匣
相裕亭
康家是盐区的大户,鼎盛时期,有着“驴驮钥匙马驮锁”之说。可见当初康家的庭院有多大,开门的钥匙、锁头,都要用驴马来驮,了得!
康家戏匣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至今,盐河两岸上了岁数的老人们提起当年康家戏匣,还禁不住连连咋舌:那玩意,奇了!月明星稀的静夜里,那小小戏匣里传出的唱腔,顺着流淌的盐河水,能传出十几里外去。
现在想来,那就是一台东洋人玩的留声机。不过,在那个连电灯尚不知何物的年代里,康家老爷子能整来那么个手摇式的戏匣,不亚于当今哪位款爷购来一架私人直升飞机。为此,康家老爷子爱如珍宝,专门请来苏州匠人,做了一个颜色与之匹配的黄花梨木的戏匣子。
庚子事变时,康家老爷子死于战乱。饱受炮火洗礼的康家大院,落到大少爷康少千的手上时,他算是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一改老爷子创业、守业,严谨持家的做派,玩起了坐享其成的招数——卖家产。
康家的家产有多大?多厚?无人估得清、说得透!只见康家大少爷一件一件掂当着卖,先珠宝、后字画。后期,康大少爷染上了鸦片,一发不可收!家中的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也往外搬。等到康大少爷把老爷子传给他的那台留声机也搬进盐河码头的容古斋时,容古斋的老板就猜到康家的家底子,大概是到了水干拿鱼的时候了。
果然,没过两年,康家大院被人抵了债。不过,那时间,康家大少爷已经死了,临到康家第三代长孙康小米来收拾残局,他领着一家老小搬出祖宅,稀松可怜地跑到盐河口盐工们“滚地笼”的地段儿租房子住。可想而知,康家到了什么地步。
好在,这人世间的事如同飞蛾、昆虫一般——飞一辈儿,再爬一辈儿。康家老爷子用尽毕生精力,把康家的产业推向辉煌,轮到康家大少爷持家时,他便换了一种逍遥自在的活法,将康家的老底子翻弄个底朝天。赶到康家穷途末路了,康家的长孙康小米当家理财时,他做梦都想让康家东山再起。
然而,时局不由人。轮到康小米励精图治、追寻豪门的时候,此地已经解放了。所幸,那时间康家没了庄园、没了盐田,无须政府将他们康家扫地出门,他们康家先行一步,跨入贫民行列,反倒落了个无财一身轻。但,康家的祖宅还在,康家的诸多珠宝、古玩字画,还在世间广为流传。只可惜,康家的后人已无力追回了。
七十年代初,年近花甲的康小米,听说省城拍卖行,要拍卖他们康家那件红极一时的戏匣子,康小米动员康家老少几代人,有钱捐钱,有物捐物,他想去赎回那件标志着他们康家辉煌的玩意儿。
没料到,此时那戏匣的身价,已不再是那台留声机,而是装留声机的那个黄花梨木做的戏匣子。玩古董的人都知道,上等的黄花梨木有着寸木寸金之说。而康家老爷子做那个戏匣子时,正是康家如日中天的时候,所选用的木料自然都是上乘的黄花梨木。
拍卖会上,那个头戴博士帽的拍卖师,双手捧出那个看似骨制一般的康家戏匣子时,全场顿时一片哗然!
拍卖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那个戏匣子的来历,随之,单臂一伸,报出了起拍价——两千块钱人民币。
这在那个吃饭、穿衣还很困难的年代,两千块已经是天价了。而对于早已“贫民化”的康小米来说,更是无缘与之叫板了!当天,他只带来八百块钱。就那,还是全家人捏瘪了口袋凑起来的。
在康小米看来,当时收音机已经普及了,那台老式的留声机或许值不了几个钱了。但他没有料到,拍卖师报出起拍价之后,要价却一路攀升,从两千二百块,到两千四、两千八……
眼看就要往三千块钱上攀升时,康小米在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里,突然大喊一声:“三千!”
康小米的那一声呼喊,是放开喉咙、用足了力气,大声喊出来的,刹那间,震撼了整个拍卖现场。但,无济于事。他要的那个“三千”,只停留了短短的几秒钟,很快,就被后面的“三千五”“四千”淹没了。
尽管如此,康小米还是暗自欣慰。
在康小米看来,他们康家戏匣子,在他康小米这一代,总算是又回来了。虽说,只有那么短短的几秒钟……
(选自相裕亭《盐河旧事》)
【作者简介】相裕亭,中国作协会员。著有长篇盐河系列小说三部。其中,《盐河旧事》获“花果山”文学奖;《盐河人家》获“五个一工程”奖。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家戏匣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独立成段,引人注目,既表达了康家鼎盛时期的戏匣的非同凡响,又照应标题,还引出下文描写戏匣的由来。
B.“月明星稀的静夜里,那小小戏匣里传出的唱腔,顺着流淌的盐河水,能传出十几里外去”这样的白描写出了留声机唱腔在盐河清幽静谧的夜晚显得格外美好,说明盐河人对留声机印象深刻。
C.用“当今哪位款爷”的“私人直升飞机”来类比戏匣,可见戏匣的价格不菲。
D.“这人世间的事如同飞蛾、昆虫一般——飞一辈儿,再爬一辈儿”的意思是指“一代不如一代富贵”。
2.小说写了康家的富贵浮沉,请简要概括康家老爷子兴盛、康少千衰败及康小米无法振兴的原因。
3.小说虽然微型,但道理深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富不过三代”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索画
相裕亭
在饭后的茶会上,潘向余跟郝逸之说:“老郝,你给我弄张画。”
郝逸之只知道潘向余是盐政司里的一个什么官员,肚子挺大,穿着盐政司里那身质地笔挺的制服,衣角下面总会撅起一块空当,让人觉得那里会鼓进很多风,他会很冷。其实不然,潘向余是盐政司里一个课长,夏天他穿着浮云流水一样的绸缎,冬天他有绵羊毛的长袍,耳朵上时而还会挂着两个毛茸茸的貂皮耳罩子,与他那张圆乎乎的胖脸混搭在一起,很像是一只大耳朵猫。
潘向余手中掌管着盐引,类似于当下的税务票据。同时,他还拥有缉拿倒卖私盐的权力,经常捉到一些倒卖私盐的小贩,游街示众。盐区人怕他、恨他、敬畏他。
郝逸之是个画家,他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画画好,并用他的画换些银两养家糊口。所以,潘向余向他要画,郝逸之口头上应承下了,内心里却并不想给他画。
自古以来,画家压画,即答应给你画,多为逢场作戏。你只有把足额的银子塞到人家手上,对方才会为此心动。
此番,潘向余要画,郝逸之想拖一拖,等日子久了,对方忘记,也就拉倒了。没想到,潘向余还真当回事,事没过半月,便派人来取画,同时告诉郝逸之,他潘某家中餐厅的某个位置要挂他的画。
这一来,郝逸之不得不画了。
但,郝逸之把画画好以后,依然没有把画顺顺当当地给他。其间,潘向余三番五次地派人来催画、看画、取画,郝逸之都说:“还在润色中。”
有一回,郝逸之把画面展开来,给取画的人看了。对方想拿走,郝逸之说:“题款还没有想好。”其实,那幅画在落笔时就有了“画题”。他之所以不想让对方拿走,是看来者两手空空。
在郝逸之看来,你潘向余不想掏钱买画,派人来取画时,带几盒茶点当作润笔费总是可以的吧。
郝逸之想等潘向余亲自上门取画。
可巧,这一天潘向余外出办事,路过郝逸之的住处时,前几天上门取画的那位随从告诉他:“郝画家就住在对面小楼上。”
潘向余猛一愣怔,顺手一比画,如同到集市、街口捉拿倒卖私盐的小贩似的,说:“走,去家里看看去。”
看到潘向余大驾光临,郝逸之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吩咐夫人给潘向余沏茶。
潘向余说:“不必沏茶,我来看看我的画。”
郝逸之说:“画,早已经画好了,专等您潘课长来命名。”
随后,郝逸之在画案上将那幅画展开。画面上,五六只大螃蟹,装在一个古式典雅的青花瓷盘子里,乍一看,红彤彤的一片。细看,其中有一只螃蟹侧着身子,露出半边蟹肚白,蟹脐、蟹爪上毛茸茸的金线都勾勒出来了,可谓是“画龙点睛”,生动有趣。
潘向余连声说:“好!”
郝逸之说:“听说你要挂在餐厅里,我就给你画了这幅《满堂红》,不知潘课长意下如何?”
潘向余说:“好!就叫《满堂红》。”
接下来,郝逸之题款,盖章。一幅完整的画,就这么交到潘向余的手上了。
此时,原以为潘向余会有所表示,没想到他卷起画作时,随口敷衍一句,说:“改天,请你喝酒。”
这是郝逸之最不愿听到的话。
可潘向余在盐政司的位置上,吃、喝、卡、拿、要习惯了。他拿走郝逸之的那幅画,如同在街口的小摊上顺手捏两颗瓜子香香嘴一样。
郝逸之顿感不爽。可他表面上还是装作很愉悦的样子,“潘课长能喜欢我的画,我很荣幸,岂敢烦劳潘课长请酒。”
说话间,潘向余好像很忙似的,夹起画,拱手下楼。
郝逸之家楼梯是盘旋式的,两边摆放着各种玩物、挂件与字画。潘向余一边下楼,一边两边张望。
忽而,“咣”的一声脆响,一把青花瓷的茶壶在潘向余脚下跌碎。
刹那间,郝逸之惊呼一声,说:“哎呀,我的壶……”随之,他弯腰去捡楼梯上的碎壶片。
潘向余驻足观望,只见他脚下的楼梯上,有两块大一点的碎片还在那一摇一摆地摇晃,但他并不知道那壶是怎么碎的。
郝逸之告诉他,是他腋下的画,碰到隔断上了。
潘向余一脸茫然。
郝逸之呢,看潘向余面露难色,他反倒平静了,反过来安慰潘向余,说:“没事,没事!”
潘向余听对方说“没事”,他越觉得这是个事儿。潘向余尴尬之余,当即承诺:“好啦好啦,回头送把好壶给你。
果然,当天晚上,潘向余派人送来一把价格不菲的壶。郝逸之把赏了一番,连声朗叫,“好壶!好壶!”和夫人在月下小酌了几杯。
而郝逸之跌碎的那把壶呢,原本是一把普通的壶,且壶底都掉了。至于那把壶当天到底是怎么从隔断上掉下来跌碎的,这个话题,恐怕只有郝逸之自己知道。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在对话中展示人物性情,如潘向余的语言简短,语调高昂,表现了其霸道又精明干练的特点。
B.直到最后,郝逸之才索到“画资”,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延迟”这一手法,在不断故意延迟的情节中“抖包袱”。
C.小说结尾“这个话题,恐怕只有郝逸之自己知道”,用了留白式的结尾,韵味十足,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遐想空间。
D.潘向余拿走郝逸之的画“如同在小摊上捏两颗瓜子香香嘴一样”,这一描述契合潘向余惯于利于职权巧取豪夺的性格。
5.作者对郝逸之应对潘向余的索画的心理叙述很有层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小说情节曲折有致,紧紧围绕“索画”,以连环式情节链贯穿全篇,这样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匪师
相裕亭
土匪,贼寇也。何师之有?不然,行有行规,匪有匪道。土匪,自有其为匪的学问。但是,土匪好做,匪师难求。穷极了眼的爷儿们,抄起家伙,打家劫舍,一夜之间,便可称匪。可匪师何来?除非你本身就是土匪,传授其为匪之道。可,那又称不上匪师,顶上天,算个匪首、草头王而已。真正的匪师,要有文化、有涵养,要注重为人师表,还要甘愿在土匪窝里教匪。这样的人选,哪里找?
民国十几年,盐河入海口处,盘踞在太阳山上的匪首钱三爷,偏偏就弄来那样一位温文尔雅的匪师。
此人姓赵,名广德,白净净、矮胖胖的一个小老头,挂一副绣琅镜,留几根稀如冬草似的山羊胡子。他原为盐区一家私塾学堂里的教书先生。一日傍黑,赵广德连同他教的几个学生娃,一同被匪徒们押上太阳山。打开眼罩以后,赵广德首先看到了一双鹰一样阴郁的眼睛,正直盯盯地盯住他。当下,赵广德就猜到他被土匪绑架了,并意识到眼前这位鹰一样眼神的大胡子匪首,就是那个恶贯满盈的钱三爷。
“干什么的?”钱三爷冷冷地问。
“教书的。”
钱三爷眉头一皱,半天无话。想毕,他已经意识到,盐区连年战乱,民贫如洗!有数的几家大户,如同秃子头上蓖虱子,全被他手下的弟兄们一而再、再而三袭击过了。否则,今儿怎么会弄个教书的先生来呢。
可就在这时,旁边一间耳房里,忽而传来一阵娃娃的哭泣声!钱三爷拧眉一声高吼:“什么人!?”
旁边一个小匪徒,立马上前一步,禀报道:“回三爷,是赵先生的学生。”
这时,赵广德才知道,土匪们绑架他的同时,连他教的几个学生娃也一起带上山了。
赵广德想,这下完了,他无法向那几个学生家长交待了。
可钱三爷听到娃声后,如获至宝。他当即让人放出那几个学生娃,并立马变了个人似的,装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蹲到那几个孩子跟前,指着满脸儒雅之气的赵广德,问孩子们:
“他可是你们的先生?”
几个七、八岁的孩子,一齐抹着泪眼,说:“是!”
钱三爷默默地点点头,起身走到赵广德身边,轻拍赵广德肩膀一下,说:“你可以回去了!”但,钱三爷随之伸出右手,张开五指,在赵广德眼前左右晃了晃,恶狠狠地说:“你回去报信吧,每家拿五十块现大洋来赎孩子。否则,就别怪我钱三爷不讲情面了!”说完,钱三爷转身欲走,赵广德却大声哀求道:“三爷留步,我有话要说。”
钱三爷驻足停步,背后扔过一个字:“讲!”
赵广德说:“三爷,你把孩子放了。”
钱三爷转过脸来,问:“为什么?”
赵广德说:“我教的都是穷人家的孩子!”言外之意,他们中谁家也拿不出五十块现大洋。钱三爷抬手一记耳光,“叭”的一声,打在赵广德的脸上,骂道:“奶奶的,你懂不懂山寨的规矩?”
赵广德眼含热泪,说:“三爷,实不相瞒,我不是什么正规的教书先生。”也就是说,他赵广德没有中过什么举人、秀才,他仅仅是乡间一个没有功名的教书匠。
赵广德还告诉钱三爷,说盐区真正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全都送到城里大学堂里读书去了。他所教的那几个学生娃,个个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钱三爷冷冷地盯住赵广德,原本是铜铃一般的一对大眼睛,瞬间眯成了一道韭菜叶宽的缝儿,他威逼赵广德,道:“这么说,今天弟兄请你上山来,是白忙乎一趟了喽?”
赵广德说:“不,我身为一介书生,虽然不懂你们山寨的规矩,但我不想坏了你们的规矩。这样吧,你们把孩子们放了,我留下。”
钱三爷冷笑一声,说:“你说得轻巧。留下你,顶个屁用,你有现大洋?”
赵广德脖子一挺,说:“有!”
赵广德告诉钱三爷,他平时教学生时攒下的洋钱,一分都没舍得动,他想写封家书,让孩子们带回去,叫他儿子把钱送来。
钱三爷大拇指一伸,说:“有种,就按你说得办!”随后,钱三爷吩咐左右:“纸墨伺候!”赵广德挥笔写下了一封声声泪、字字血的家书,让他的儿子:见信后,务必把家中现存的洋钱,统统送上太阳山。
可数日过后,仍不见赵广德的儿子送钱来。
钱三爷料定其中有诈,拿刀抵住赵广德的脖子,质问道:“你儿子送来的钱呢?”
赵广德额下触刀,一时间,如同一只被勒紧长脖的鸭子,两臂垂落,一副束手就擒的模样,吱唔道:“三爷,我儿不孝。那王八羔子,一定是见钱忘父了,求你杀了我吧,三爷!”
钱三爷说:“我杀你,不如杀条狗!”随即一脚把赵广德踢开,大声吼道:“老子要的是钱,不要你的狗命。拿钱来!”
赵广德“扑嗵”一下,给钱三爷跪下了,且声泪俱下地跟钱三爷说:“三爷不想杀我,我儿又不孝顺,恳请三爷收我入伙吧!”赵广德向钱三爷自荐说,“把我留在山上,可教弟兄们认些常见的字儿,将来他们下山打家劫舍时,没准还能用得上。”
钱三爷想想,这主意倒也不错。于是,就把赵广德留在山上,做起了土匪们的老师。赵广德教书认真,教起土匪来同样认真!他从“天、地、人、和”开始教他们认字儿,慢慢地教他们背诵《百家姓》《三字经》。等到赵广德跟土匪们讲“人之初,性本善……”的含意时,他已经开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告诉土匪们一些简单的为人之道了。土匪们,大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听到动情处,常常是一片鸦雀无声……
忽一夜,雷电交加。天亮后,雨过天晴,山寨里匪去窟空。弟兄们听了赵广德的说教,全都趁雨夜逃跑了。
(摘自相裕亭《盐河旧事》)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匪徒禀报钱三爷,说娃娃是“赵先生的学生”,称赵广德是“赵先生”,可见匪徒对赵广德还是尊敬的。
B.赵广德发现土匪还绑架了他教的几个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无法向学生家长交代,体现了他为人师的责任感。
C.手下的弟兄们一而再、再而三袭击有数的几家大户,说明了当时不仅普通老百姓日子难熬,土匪的日子也不好过。
D.赵广德提议留在匪山当老师,不仅教土匪认字,还情理并俱教导匪徒做人,这都体现了他的睿智。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匪师》既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身份,又设置了悬念,达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目的。
B.小说通过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以人物的言行举止展示了社会环境:民国初年盐区连年战乱、民贫如洗。
C.小说人物对话符合各自身份性格。如“老子要的是钱,不是你的狗命。拿钱来!”表现出钱三爷的凶狠、暴躁、贪财。
D.“天亮后,雨过天晴,山寨里匪去窟空”,这里的“雨过天晴”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寓示了正胜于邪的美好结局。
9.关于相裕亭的小说,有人认为他让“笔下人物成为人性集中的观照物,又没抛弃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技法的精髓”,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换 画
相裕亭
郝逸之是个画家。
盐区这边,有名气的画家不是太多,但是,郝逸之要算一个。他少年时在江宁府那边跟着名师学过素描与水彩,算是练就了童子功的。后期,又到天津卫开了几年画店。再回到盐区来,名气就大了。
郝先生没到天津时,他的画很好求的,请他吃顿酒席,或是三五个文友找一处风雅的地方小聚一下,酒酣之后,纸砚一摆,他提笔就给你画上了。
此番,郝先生从天津回来,手头的字画收得紧了。朋友们想讨他的画,他指指那几个尚未开锁的箱子,说:“过两天,等我安顿好了再说吧。”
郝先生临时住在岳父家里,但他要回他的故居去。只是这几年他举家迁走以后,老屋失修,门窗坏了多处,院子里的杂草可以藏兔呢。已经派人去打理了。郝先生打算过几天就搬过去。
可盐区这边,几位书画界的老友,得知逸之回来了,相约在盐河边的望海楼里宴请他。一者是给他接风;再者,想从逸之口中,了解一下外面的书画行情。
郝先生如约而至,推门看到室内挂着他当年的一幅《鱼虾满仓》。想必,那是宴请方精心安排的。
那幅画,是郝先生早年的作品。
画面上,夕阳西下,两三艘装满鱼虾的船只,迎着金灿灿的霞光,次第排开,陆续开进盐河码头,背景是一群银色的海鸥,追逐着渔船荡起的海浪,上下翻舞。场面很喜庆,也很壮观。做生意的商家们,都喜欢那样的场面。但是,那幅画装裱得很一般,加之长期挂在酒店内,烟雾熏染,里面的画页都已经泛黄了。
郝先生离乡数载,再次看到自己当年的画作,忽感一阵温暖。但,温暖过后,他又默默摇头,想必是对他过去的画不满意了。随之,他喊过店老板,让对方把墙上的画摘下来。
店老板一脸茫然。
郝先生说:“这样,你摘下来,改天拿到我那去,我给你换幅新的。”同时,郝先生还告诉在场的朋友,谁手中有他过去的画,都可以拿去找他——以旧换新。
郝先生没好意思说,他现在的画,比过去画得好多了。他不想让过去那些随手“涂鸦”的拙劣玩意儿,在世上流传。郝先生的这一举措,有点像时下某些大品牌厂家售出的产品,发现某个部件不符合标准后,立即召回,并奉送客户一款更新的产品作为补偿。
由此,当天几位文友的“胃口”,瞬间被郝先生给吊起来了,都想看看郝逸之现在的画风是怎样的。于是,酒宴尚未结束,便有人提议,让郝先生“开笔”——露两下子。
郝先生推辞——画笔、印章都没有带。
而早有准备的店老板,推开房间的隔板,旁边一间雅室里,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推脱不下时,郝先生仍旧没有作画,他提笔写了几个字,算是把当天的场面应付过去了。
事后,有人找郝先生换画。他让岳父把画收下来,同时付给对方三块大洋。
当时,两块大洋可在盐区买一亩上好的盐田。
郝逸之答应对方,过几天持三块大洋,可以来换他一幅斗方。
这就是说,郝先生当下的一幅小画,可换一亩盐田。难怪文友们请他小酌,他也不再给人家提笔作画了。郝先生的画值钱了。
盐区这地方,有钱人多。越是值钱的物件儿,越有人玩。书画这个行当也是如此,谁的画值钱,就挂谁的画,那才叫长脸面。
所以,郝先生自从开出“换画”的价码以后,每天都有人来换画——兑换现大洋。
而郝先生收下他那些旧画以后,几乎是看都不看,随手就撕了。岂不知,郝先生的这一做派,让人钻了空子——有人临摹起他的画。
郝先生的岳父不懂这些,他只管按尺码大小,给人家兑换现大洋。当郝先生发现市面上出现他的假画后,立马告知岳父,不能再拿现大洋换画了。并于当天午后,在岳父的店铺门口贴出告示:
鉴于目前市场上出现大量郝逸之的假画。即日起,停止换画。如有购买本人字画者,请当面交易,切勿通过他人倒购。以防上当受骗!
郝逸之
某年某月
一时间,盐区的商贾大户们,都以手中拥有郝先生的书画而荣耀。而郝先生凭他手中的画笔,前后小半年的工夫,在盐区翻建了昔日的故居,购置了大片盐田。
这其中,有个谜团,一直困惑着盐区懂画的和不懂画的人:郝先生的名气如此之大,为何不在天津那边谋发展,折回盐区来干啥?
后期,有人把事情弄明白了:天津卫乃是京城门户,高人如林,郝逸之在那边是被人砸了场子,才灰头土脸地卷着铺盖返回盐区的。但郝先生在天津几年,开阔了视野,学会了怎样扬名卖画。
此番,他回乡换画,便是其中一招。
(有删改)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逸之在盐区算得上是一个有名气的画家,缘于他少年时练就童子功,有真材实料;又在天津卫开过几年画店,在专业上曾历经过大码头的考验。
B.郝逸之的画从好求到难求,有回乡之初尚未安顿下来的原因,也还有惜墨如金,对自己的画作质量要严格把控的因素,不想让拙劣画作流传于世。
C.郝逸之以高价换画,从而用很巧妙的方式推销了自己,明确了画作的购买价码,虽说有人扰乱了郝先生的书画行情,可无形中也提升了他的名气。
D.郝逸之的书画被众人追捧,不仅仅是出于欣赏的需要,也有富人借此装点门面,出于为自己长脸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而郝逸之才是最终渔利者。
1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行文语言简洁明了,长短句、长短段交替运用,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既有对情节的详细领悟,又有对事实真相的一针见血的把握。
B.文章特别注重情节的照应和铺垫,如开篇与结尾写郝逸之在天津卫开画店,互为补充引证;老屋年久失修的景象与翻建昔日故居,前后接续贯通。
C.文章在措辞上留有余地,“想必,那是宴请方精心安排的”作出合理推断,又没有绝对化;把书画与产品的以旧换新进行类比,又显得新颖有趣。
D.文章处处设疑,让人顺势进入叙事情境。如曾经郝逸之的画很好求得,为什么现在却“收得紧”了?他现在的画风是怎样的?为何回盐区发展?
12.小说为什么提及“郝先生没好意思说,他现在的画,比过去画得好多了”?
13.你觉得小说情节发展上的转折点在哪里?该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D“意思是指‘一代不如一代富贵’”错误,是“振兴与衰败循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
2.康家兴盛原因:康家老爷子创业、守业,严谨持家,用尽毕生精力,把康家的产业推向辉煌。
康少千衰败原因:坐享其成的观念,加上染上了鸦片。
康小米无法振兴的原因:时局不由人(已经解放,没有地主富农等)。
3.示例1:“富不过三代”,此话的确有道理。二代,物质丰厚,容易不思进取,创造不了财富,且往往不能勤俭节约,最后坐吃山空;富家子弟,长辈往往溺爱,难成大才;难免有政治原因或天灾、战争等意外情况。
示例2:“富不过三代”,此话未必正确。家风(或家族精神)传承严格到位,可以一直富贵;国家一直强盛,没有战乱,可保富贵;代代培养好优秀人才,可保富贵。
4、A“精明干练”分析错误,潘向余并不精明干练。他是盐政司的一个课长,“手中掌管着盐引”“还拥有缉拿倒卖私盐的权力,经常捉到一些倒卖私盐的小贩,游街示众”,手中有权力,他说话简短,语调高昂,只是体现其霸道、傲慢、颐指气使。
5.①先是内心不愿意画:口头上答应给对方画,内心却不愿意画。想通过拖延的方法,让对方忘记。②进而感到反感:画好画后,对方白白拿走画作让郝逸之反感,找各种借口拒绝交画。③然后觉得不爽:潘向余准备没有任何报酬就想拿走画作,郝逸之非常不情愿。④最后感到舒畅:郝逸之设计让潘向余摔破一只破壶,最后从潘向余手中获取了一只价格不菲的好壶,心里愉悦。
6.①使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潘向余求画,郝逸之不想画;潘向余一再求画,郝逸之画好之后不想让对方白白拿走;潘向余拿画时误碰茶壶,郝逸之成功获取画作的报酬。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潘向余的贪婪、颐指气使、粗鄙,郝逸之的文雅和机智都得以体现。③使小说主题更突出:嘲讽了像潘向余这样的人以权谋私的丑恶行径,歌颂了像郝逸之这样的普通人的机智。
7.A“可见匪徒对赵广德还是尊敬的”错误。匪徒称赵广德为赵先生,是因为他的身份是老师,并非尊称。
8.B“小说通过第三人称有限视角”错误。小说的叙述视角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并非有限视角。
9.“笔下人物成为人性集中的观照物”指小说的人物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如小说主人公赵广德身上体现的仁德智勇等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性之美,钱三爷身上体现了冷酷残暴的人性之恶。“又没抛弃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技法的精髓”是指小说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技法。如:①设置悬念:开头第一段谈到真正的匪师难寻的种种原因,设置悬念,引出赵广德当匪师的故事。②结尾出人意料:悍匪以打家劫舍生存,但经赵广德的教化,山寨匪去窟空。
10.B“有……的原因,也还有……的因素,不想让拙劣画作流传于世”错误。结合结尾段“后期,有人把事情弄明白了:天津卫乃是京城门户,高人如林,郝逸之在那边是被人砸了场子,才灰头土脸地卷着铺盖返回盐区的。但郝先生在天津几年,开阔了视野,学会了怎样扬名卖画”“此番,他回乡换画,便是其中一招”分析,原因分析皆不正确,郝逸之一画难求的真相,只是他为了哄抬画价的一种手段。
11.B“引证”错误。可以说是佐证,不能说是引证(用前人著作或名人名言作为明证、证据)。
12.①从表面看,属于人物心理描写。帮助读者分析换画行为背后的原因,使换画举动似乎合情合理,从而为后文写人们争相换画张本。
②从实质看,是情节“延宕”法的妙用。叙述者有意为郝逸之换画编造理由,使读者产生误会,最终产生“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
13.转折点:郝逸之以市面上出现假画为由,贴告示停止拿现大洋换画这一情节。
作用:
①在内容上,使小说情节更加丰富。前面的情节使读者对郝逸之的飘然洒脱心存敬仰,后面才恍然大悟,这只是表象,换画行为其实是一种深藏不露的营销手段。
②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写郝逸之的画作价码深入人心,启下写郝逸之趁势卖画,借机获取丰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