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1张PPT)
文言特殊句式与翻译
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主谓倒装
文言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倒装句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省略句
判断句
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例:
我是高中生。
文言文中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一、用“者’’“也”表判断。
例:
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者’’“也”都不用(……,……)刘备,天下枭雄。
二、借助动词“为”“是”
例
1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 汝是大家子
三、利用副词“乃”“即”“则”“皆”“本”“诚”“素”等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非”表否定判断。
例:
1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吟鞭东指即天涯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臣本布衣
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且相如素贱人
8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否定判断)
判断句总结:
一、用“者’’“也”表判断
二、借助动词“为”“是”
三、利用副词“乃”“即”“则”“皆”“本”“诚”“素”等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非”表否定判断。
翻译时:是,不是
宾语(在动词后,表示动词、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
1 我打你。
2 我们一定要掌握知识。
3 我喜欢跑步。
4 每个人都向往辉煌。
谓语和宾语的位置:
谓语 + 宾语
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
1、指人:谁、孰
2、指物:何、胡、奚、曷(hé)
3、指处所:恶(wū)、安、焉、
一、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
1 沛公安在?
2 大王来何操?
A 、 卿欲何言 ?
B 、 之二虫又何知 ?
C 、其间旦暮闻何物?
D 、君何患焉?
小试身手: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C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不、弗、未、非、否、毋、无、莫
常见否定词:
常见代词:
余、吾、己、自、汝、尔、之
例:
1、忌不自信。
2、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试身手: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寂寥而莫我知也。
B、后世无传,臣未之闻也。
C、后遂不复至 。
D、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C
三、特殊结构:用“是”“之”将宾语提前。
例:
1、 宋何罪之有?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唯利是图。
小试身手:下列选项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项( )
A、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宋何罪之有 ?
D、何厌之有?("厌"通“餍"yàn”,满足)
B
A.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不多见
四、介词宾语前置。
例:
1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共同组成介宾短语,做动词、形容词的修饰成分或补充成分,表示处所、方向、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目的、范围、对象、施受对象、根据等。
1、表对象、关联的:把、被、对、对于、关于
2、表处所、方向的:在、向、从、朝、往
介词
3、表时间的:从、自从、当
4、表示状态方式的:用、以、按照
5、表原因的:由于、因、因为
6、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
7、表示比较的:比、跟、同
8、表示排除的:除了、除
下面的句子用法不相同的是( )
A、不然,籍何以至此?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奚以知其然也?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小 试 身 手
D
B.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C.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D.状语后置。以桑树之
宾语前置总结:
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3、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唯利是图。
4、介词宾语前置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被动句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①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②受制于人。
2、用“为”“为……所……”“……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
①为天下笑。
②重为乡党所笑。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wéi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①是以见放。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如: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1、诚请见教。
2、望见谅。
翻译下列句子:
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希望原谅我。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无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被动句总结:
1、用“于”“受……于……”表被动
而君幸于赵王 受制于人
3、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为天下笑
2、用“见”“见……于……”表被动
是以见放
4、用“被”表被动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动词本身表被动
屈原放逐
请圈出下列被动句的被动词: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不能容于远近。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5、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6、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7、如姬父为人所杀。
8、忠不必用兮。
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叫做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渺渺兮予怀
贤哉回也
(主语+谓语)
定语后置
定语
定语
放在名词前面,用来修饰、限制中心语。
(定语+名词)
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定语后置。
1(美丽的)春天。
2(浅浅的)月光泻进了屋子。
3 我敬了他(三杯)酒。
“的”是定语的标志。
定语后置常见形式:
1 、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找一个(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2、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3、中心词+之(而)+定语+者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
(铿然有声的)石头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
4、中心语十数量词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我持(一双)白璧,想要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要赠与亚父
定语后置句小结
1、中心语+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3、中心语+之+定语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5、中心语+数量词
白璧一双
状语后置
状语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修饰语。
(状语+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或性状的程度。
[仔细地]看
[惊喜地]走了
[在门口] [热烈]欢迎
与状语有关的古汉语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的常见形式:
1 、“以……”的形式
盛以锦囊
[用锦囊]盛
2 、“于……”的形式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
之间]徘徊。
3、“乎……”的形式
乎,相当“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在我之前]生,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状语后置总结
1 、“以……”的形式 (盛以锦囊)
2 、“于……”的形式( 月出于东山之上 )
3、 “乎……”的形式 (生乎吾前)
翻译时:
把后置状语提到动词前面去翻译。
省略句
是指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某些成分。
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省略主语
可分为“承前省”、“承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1、承前省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二、省略谓语
在并列的句子中,如果前、后句子用了同样的动词,在后句中这个动词有时就会省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三、省略宾语
1、动词宾语的省略
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介词宾语的省略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之)俱。
四、省略介词
文言文中常省略“于”、“以”等介词。
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
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五、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常常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在翻译时要把省略的量词补充出来。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船头坐三(个)人。
蟹六(只)跪而二(只)螯。
省略句小结:
一、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二、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三、省略宾语
便要(渔人)还家
四、省略介词
急湍甚(于)箭
五、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
判断句
被动句 主谓倒装
文言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倒装句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省略句
判断句总结:
一、用“者’’“也”表判断
二、借助动词“为”“是”
三、利用副词“乃”“即”“则”“皆”“本”“诚”“素”等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非”表否定判断。
翻译时:是,不是
被动句总结:
1、用“于”“受……于……”表被动
而君幸于赵王 受制于人
3、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为天下笑
2、用“见”“见……于……”表被动
是以见放
4、用“被”表被动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动词本身表被动
屈原放逐
省略句小结:
一、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二、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三、省略宾语
便要(渔人)还家
四、省略介词
急湍甚(于)箭
五、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
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叫做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渺渺兮予怀
贤哉回也
(主语+谓语)
宾语前置总结:
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3、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 唯利是图。
4、介词宾语前置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定语后置句小结
1、中心语+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3、中心语+之+定语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5、中心语+数量词
白璧一双
状语后置总结
1 、“以……”的形式 (盛以锦囊)
2 、“于……”的形式( 月出于东山之上 )
3、 “乎……”的形式 (生乎吾前)
翻译时:
把后置状语提到动词前面去翻译。
判断以下是什么句式:
1、君何以知燕王?( )
2、宋何罪之有? ( )
3、故不我若也。 ( )
4、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6、陈涉者,阳城人也。 ( )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省略+被动
判断句
1 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2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省略句
3 客何为者
宾语前置
4 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
5 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
6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 (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你的父母双亲和同族的人,全都被 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
1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
2 为击破沛公军
省略句
3 具告以事
状语后置
4 贪于财货
状语后置
5 夜缒而出,见秦伯
省略句
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 )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未之多见也
城中的人全都没有察觉
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C
试一试:
1、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 ”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06年广东卷)( )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D、为什么来到这儿
A
试一试: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B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被烧死和溺死的人马很多
(B)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其孰能讥之乎?
D、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C
试一试:
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
1、木欣欣以向荣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君幸于赵王
5、不能容于远近。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3、6、7)
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贤哉,回也!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豫州今欲何至?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5、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6、会于西河外渑池。
主谓倒置
宾前
宾前
定后
宾前
状后
7、何以自托于赵。
宾前+ 状后
A、行将为人所并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即将被人吞并
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我将永远的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
B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文 言 文 翻 译
得分点一、词类活用
名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
4.名词做状语
动词 1.活用为名词
2.使动用法
3.意动用法
4.为动用法
形容词: 1.活用为名词
2.活用为一般动词
3.使动用法
4.意动用法
数词: 数词有时可活用为动词
例1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2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3.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分析:此句中的“衣冠”是名词做动词,可译为“穿衣戴帽”。此句应译为“天下大雨,刮起大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得分点二、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倒装句
例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5.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6.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例7.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分析:此句的“未之有也”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得分点三、一词多义
例8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分析:此句中“白”字是多义词,常用的义项有:辨白;陈述、告诉;白净;空白;徒然等。根据语境可知“陈述、告诉”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给阴就。
例9.入朝差知德清县。
此句中的“知”是多义词,常用的义项有:知道;了解;通“智”;感觉、感到;识别;主持、管理等。根据语境可知“主持、管理”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入朝被皇上调派掌管德清县。
得分点四、古今异义
例10.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分析:此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不能译为“妻子”,而应译为“妻子儿女”。即该句应译为:在几个郡待过,遇见会引发贪欲的事,始终不改变自己心性,妻子儿女挨饿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
例11奚足以语文事?
分析:此句中的“语文”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不能译为我们念的“语文科目”,而应译为“谈论文章”。即该句应译为:哪里够的上谈论文章的事?
例12.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两次”。即该句应译为:(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
得分点五、单音节词
例13.遂大困,寻死富阳。
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 “死” 。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得分点六、固定句式
例14.其李将军之谓也!
分析: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正确的翻译应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15.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分析:此句终的“所以……者,……也”是固定的句式,应译为“……的原因,是……”。即此句译为: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啊。
例16.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分析:此句中的“无乃……”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恐怕……吧”。即此句应译为: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
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
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
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得分点七、修辞知识
例1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分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18.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
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19.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分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得分点一、词类活用
得分点二、特殊句式
得分点三、一词多义
得分点四、古今异义
得分点五、单音节词
得分点六、固定句式
得分点七、修辞知识
文言文翻译作业
1.秦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2. 竖子不足与谋。
3.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4.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