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家乡的风俗
一、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内容是“家乡的风俗”,为统编教材六年级下次第一单元的习作。根据教材安排,可把本次习作定义为“话题作文”,题目不限,内容与家乡的风俗有关即可。教材先借助三幅插图点名了不同地方有不同风俗,接着明确本次习作的具体内容与要求,最后对于习作后的评改与展示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本单元的习作目标是“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在习作要求中,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习作思路供参考:可以介绍风俗,注意详略得当,抓住重点;也可以写亲身经历,将经历与感受结合,重点描写活动情况和自身的感受。这两种思路,巧妙地对应了《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两篇课文的写法。因此,在指导写法时,可以回顾课文,小结学法,学以致用。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对于本次话题也较为熟悉,但是可能会因为对风俗缺乏深入了解,无法把握重点描写的部分以及恰当的描写方法。因此,课前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了解家乡的几个风俗,并明确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课堂上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讨论,通过“选择重点——交流对照——修改完善——星级评价——分享展示”,记录自己印象最深的风俗或活动经历,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相互传阅,提升习作兴趣与成就感。
二、学习目标:
1.能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通过回顾课文以及交流平台,根据表达需要,抓住风俗的重点或者活动的精彩部分,写出风俗特色。
3.能对照优秀范文以及同学的意见,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学习重难点:
1.借鉴本单元写风俗的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习作指导)
课时目标:
1.能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通过回顾课文以及交流平台,根据表达需要,抓住风俗的重点或者活动的精彩部分,写出风俗特色。
学习过程:
板块一 分享资料,感受家乡多样习俗
1、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你看:
这些习俗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
2、那么我们的海岛小城有哪些风俗习惯呢?(祭祖、嫁娶、孩子满月抓周、农村建新房上梁,祭灶、谢庙神,谢年,谢洋大典……)
引导发现风俗有特色、很多元(节日风俗、嫁娶风俗、饮食风俗……)
3、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为什么呢?小组交流分享课前搜集的材料
4、小结:风俗,随着人民的生产生活逐渐形成并不断变化着,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记录下自己心中最难忘的“家乡的风俗”,创编一本属于我们班级的家乡民俗作品集。
板块二 明晰要求,分清内容主次
1、默读P16,思考: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默读,思考,圈画
3、生交流,师随机点拨:
写什么:①介绍一种风俗。②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4、分清内容主次:
课前,我们已经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一种风俗习惯做了深入了解,那么,我们要把搜集到的所有资料都写进作文中吗?在思维导图中筛选资料,想想为什么这样筛选,说说理由
预设一:选取最具特色
①在交流过程中,明确如果主要目的是想让大家了解这种风俗,我们可以重点介绍——(这种风俗的内容或活动形式);如果主要目的是突出这种风俗的历史底蕴,就可以重点介绍——(它的由来);如果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对这种风俗有更深入的认识,就可以重点介绍——(风俗的文化内涵,揭示其背后的意义价值及自己的思考)。(最后一点稍难,可以由教师讲解。)
②回顾《北京的春节》写法
提问:老舍先生写《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为什么这样写?
全班交流,进一步感受“详略得当”的好处:预设1:能表现北京独特风俗的,莫过于这几天了;预设2:这几天可以说是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小高潮,所以要详写;预设3: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了。
······
小结写法:最具特色 详略得当
预设二:亲身体验
在交流中明确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我们就可以把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等方面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写
板块三 以课文为范例,学习习作方法
(一)向课文学表达方式
1、回顾《腊八粥》的写法,详写八儿等粥过程的心情、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人物的感受。
2、关注《腊八粥》一文中八儿和粥的镜头互相切换
小结:细描人物 用上反复 互相切换
3、引用资料,转为自己语言
课前搜集的资料怎么用?结合资料说一说:你准备用哪个资料?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
(1)自然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回顾《藏戏》,认识过渡句的作用:还是从西藏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出示教材P16过渡句示例
(2)长资料概括,短资料扩写
比较阅读两个片段,有什么不同?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说藏戏最早是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表演。 ——选自《百度》
还是从西藏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兄妹,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历史故事和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渔民、工匠、流浪汉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随着铁索桥一座接着一座地架起来,藏戏的种子也随之撒遍了雪域高原。 ——马晨明《藏戏》
小结:资料很长,要把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圈画出来,进行概括、压缩,资料很短,可以进行合理的想想,适当地进行扩写,使其更具故事性、趣味性。
(3)资料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比较阅读:三个片段有什么不同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仁恩在灶王像前的案桌上供放灶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也有地方的风俗是用黏米制作年糕,寓意把灶王爷的嘴巴粘住,这样他就不能再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摘自百度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选自老舍《北京的春节》
最具戏剧性的要算二十三祭灶了。老年间家家供奉着一位老神仙,他叫灶王爷,此公每年腊月二十三要升天,向老天爷汇报一年里人间的好坏。于是,家家都买些麦芽糖,用糖把老神仙的嘴糊上,极尽“贿赂”之能事,让他到天上只说好话不说坏话,报喜不报忧。这种近乎开玩笑的祭神仪式,家家却都以极严肃的态度去操作,更显得极富人情味儿,孩子们的嘴则是供桌上的糖瓜儿的真正归宿。
——选自舒乙的《北京的春节》
预设:资料语言比较书面化,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更加生活化,有作者自己的语言特色。
小结:是的,老舍的语言带有明显的京味儿,我们在写自己家乡习俗的时候,也可以加入自己家乡的方言。
4、补充交流自己的写法小妙招:点面结合 运用修辞……
(二)向课文学习列习作提纲
1、出示《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和《藏戏》的三个思维导图,发现列提纲的多种方式
2、根据自己的选择,学生自由编写提纲,注意标出详略安排。
3、小组内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板块五 根据提纲,撰写习作
根据提纲,把习作写完整,直接写在作文本上。
第3课时(习作讲评)
课时目标:
1.能根据本次习作的要求开展互评活动,修改并完善自己的习作。
2.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回顾要求
1.谈话回顾:上节课,我们围绕家乡的习俗完成了一篇习作。如果你读到同学写的介绍一种风俗的习作,或者是同学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的习作,你会从哪些方面对他的习作进行评价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梳理。
(1)介绍一种风俗的习作,我们要看是否写出了风俗的特点,是否抓住了重点。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的习作,我们要看是否重点描写了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是否适当穿插介绍了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
(3)资料引用得如何?
3.复习习作要求:
(1)取题恰当,根据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确定内容主次。
(2)介绍一种风俗时,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的特点,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3)写自己参加的风俗活动时,要重点描写现场情况和自身感受,适当穿插介绍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
(4)是否恰当好处地引用资料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交流、修改习作。
板块二 交流评价,佳作欣赏
1.组织“介绍某种风俗”的同学和“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的同学分组交流评改。
(1)“介绍某种风俗”的学生交流:是否写出了风俗的特点 是否抓住了重点 (引导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这种风俗的特点写清楚了吗 小作者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他是围绕这个主要意思来写的吗 )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的学生交流:是否重点描写了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 是否适当穿插介绍了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 (如果习作没有突出重点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回忆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充实相应的内容)
2.师挑选一篇佳作,请小作者朗读。(师根据实际班情选佳作并出示评价表)
序号 评价内容 星级
1 介绍一种风俗时,抓住重点,写出了风俗的特点。
2 写自己参加的风俗活动时,重点描写现场情况和自身感受,适当穿插介绍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
3 恰当好处地引用资料
3.真不错!同学们,你给这篇文章打几颗星?为什么? (根据三个评价内容分别打星。)
4.通过分享,大家说说怎样才能把我们的习作写的更优秀呢?(生自由说)
板块三 修改习作,展示分享
1.学生根据交流所得,自主修改习作。
鲁迅先生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老师相信爱动脑筋的你们,一定能改出最棒的习作,赶快运用这些好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吧!
2.师随机找一篇修改好的文章投影重要片段,请生快速默读,提提修改建议。
3.四人小组之间互换习作再读一读,组员交流,根据组员的意见再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学生再次修改习作,老师相机指导)
4.全班展示交流。
四人小组推选组内修改好的优秀习作,全班分享。收集优秀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板书:
家乡的风俗
分清主次 写出特点
最具特色 详略得当
亲身体验 细描人物
引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