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会写“侯、章”等7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及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
1.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搜索资料或回忆已学古诗,哪些诗与传统节日有关,分别是哪个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
学习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十五夜望月》。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了解寒食节、中秋的习俗、由来,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课时重难点: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不满与讽刺。
学习过程:
师: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而传统节日是其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首古诗就与传统节日息息相关,让我们一起畅游古诗的海洋吧!
板块一、交流与习俗相关的诗句,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
2.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诗句中涉及到的传统节日及风俗,引导学生回顾。
诗句 传统节日 风俗习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节 放鞭炮、贴年红、拜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踏青郊游、扫墓祭祖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 登山、赏菊
…… …… ……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在古诗中还要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以及不同诗人笔下的节日习俗,这节课先来学习两首古诗,了解适中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板书:《寒食》 《十五夜望月》)
板块二、自读《寒食》、《十五夜望月》,初步把握故事内容
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注释及自己的理解完成学习卡。
学习卡
古诗 《寒食》 《十五夜望月》
景物
我想象到的画面
节日习俗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卡
3、学生活动。
(1)指名读古诗,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并指导读通顺。
(2)齐读古诗
(3)交流学习卡
a.学生交流《寒食》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借助“春城”“御柳”等关键词的注释,初步理解诗的大意。比较侯与候
什么是寒食呢?我们来看段视频了解一下吧!(出示视频资料)。
原来寒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民间老百姓要在这一天吃冷食、禁火。所以,寒食节又叫“冷节”、“禁烟节”。
唐诗中关于寒食的古诗词有很多,但韩翃的这首《寒食》传颂最广。(出示韩翃资料)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风俗诗也写得很好,这首《寒食》就是他的代表作。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著有《韩君平诗集》。
b.学生交流《十五夜望月》时,由中秋的习俗猜测诗人写这首诗的情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注释和自己中秋望月的生活经历把握诗的内容。
作者王建,你有过了解吗?咱们通过一段小短片来认识一下。
播放小短片:王健,唐代诗人,他门第衰微,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诗篇,其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王建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广泛描写宫中风物和宫廷生活,是研究唐代宫廷的重要材料。
(4)学生朗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出对诗句的理解,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尽量读出诗的神韵。
板块三、细读,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再读古诗,根据学习卡中的景物,再次想象诗文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同桌交流想象的画面,相互启发后,在诗句旁批注自己的感受。
3、交流《寒食》
(1)学生简要描述诗中景物“飞花、御柳、汉宫、轻烟”等想象到的画面。
(2)课件出示诗句,将“飞、斜、传、散”标红,再请学生读,谈感受。
预设1:引导学生抓住“飞、斜”感受东风的影响,体会春日美景的灵动。
预设2:结合寒食节赐火的习俗,引导学生抓住“传、散”等词语想象:暮色中,烛光点点,在皇宫和王侯贵戚们的府邸间流动,轻烟袅袅,飘散在皇宫和各府邸之间。
(3)学生带着想象读,练习背诵
寒食节家家户户要禁火吃冷食,为什么皇宫却可以互传蜡烛,灯火通明呢?
读古诗,我们还要学会联系古诗创作的历史背景。(出示背景)
古代取火不易,到了寒食节却要把保存了一冬的火种熄灭,节日过后才能重新点起新火,称之为“改火”。唐代的制度规定,寒食节那天唯有宫中可以燃烛,唯有权贵豪门才能例外。此时此刻,老百姓家中又是怎样的光景呢?(出示古诗)同时代的诗人孟云卿也写了一首《寒食》,“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意思是说老百姓生活贫困,通常无法生火做饭,不仅仅是因为寒食节纪念介子推而冷食。
通过对比,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寒食节本该是颂扬廉洁的佳节,但在这里却成了体现封建等级特权的工具。诗人就是在借传蜡烛这件典型的小事,表达了对当时的唐朝皇帝厚待权贵、却不顾惜平民百姓的不满,达到嘲讽的目的。
(4)练习背诵
4、交流《十五夜望月》
(1)出示诗句,学生交流有诗中景物“地、鸦、冷露、桂花”想象到的画面。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或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交流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中秋之夜仰望天空,一轮明月映出了多少人对家人、友人的思念之情啊!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将思念之情寄托在月亮中的诗句呢?
学生交流诗句
(4)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课件出示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
教师引导:读了这些诗句,你想到了文中的哪句诗?
学生朗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相思落谁家。”
(5)练习背诵
板块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让我们小试身手,完成作业本第二题的第(1)、(3)小题。
2.(出示作业本第三题)你能把它们对应着连起来吗?把本节课学到的诗句、节日及风俗填入下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课外搜集到的传统节日诗句填入表中。
诗句 传统节日 风俗习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节 放鞭炮、贴年红、拜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踏青郊游、扫墓祭祖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 登山、赏菊
…… …… ……
板书: 《寒食》 《十五夜望月》
寒食节 中秋节
景 境 情
第二课时:迢迢牵牛星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能了解牛郎织女的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课时重难点:
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哀怨与伤感。
学习过程:
板块一、回顾已学的两首古诗
1、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写古人过节风俗习惯的两首古诗。谁会背诵?
它们分别写了哪个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
过渡: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迢迢牵牛星》。
板块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诗题,齐读。
看到这个题目,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讲讲这个故事?
(1)理解“迢迢”的意思,距离遥远。
(2)根据诗题,你联想到了什么?
预设一:牛郎和织女动人的爱情故事;预设二:鹊桥相会时的感人场景。
2.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
(1)织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玉帝察觉此事,强行拆散了他们。王母娘娘还划出天河阻断他们相见。后被牛郎织女的诚心所感动,只准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喜鹊搭桥相会。因此,七月初七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被称为“七巧节”或“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就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向织女乞求灵巧。
(2)我们曾经学过的古诗《乞巧》,也和这个节日有关。指名背诵(出示诗句)。
3.《迢迢牵牛星》大约写于东汉末年,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内容多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怪不得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板块三、初读古诗,探究结构
1.学古诗,首先要把古诗读准读顺。
出示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检查字音:(1)擢、杼;(2)纤纤、札札;(3)间【间隔】、脉【相视无言】
2.朗读古诗:视频范读;同桌检查读;师生合作读。
这首诗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有些句子比较难理解。
3.小组合作
学习提示:1、借助书本中的注释,交流你读懂的句子。
2、划出难懂的句子,试着小组内合作解决
4、集体交流
预设一: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写法,应该是这样的顺序:擢纤纤素手,弄机杼札札。结合注释理解就是(织女)伸出柔长洁白的双手,摆弄着织机,发出札札的响声。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以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预设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水”指的是银河,“不得语”就是不能说话。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一条清澈的银河相隔,只能含情脉脉相望却不能说话。
预设三:相去复几许。
“复”的意思是又,“几许”是多少。“相去复几许”就是相隔又有多少远呢?
4.自己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5.《迢迢牵牛星》写的是河汉女思念牛郎的故事。
(1)这首诗层次分明,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你会怎么分呢?(第一部分:1-2句,仰望星空;第二部分:3-6句,展开想象;第三部分:7-10句,抒发感受。)
(2)这首诗大部分写的是织女,而牛郎只是一笔带过,显得主次分明。
板块四、感受语言,品味相思
1.有人评价说,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这样的浪漫,不仅在于它的内容,还在于语言形式。那么,这首诗在写法上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2.我们一起来交流:
(1)融入想象写详略
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织女?讲出你的理由。
(外貌、动作描写:“纤纤、素手、弄”看出织女美丽勤劳;神态、心理描写:“泣涕零如雨”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突出织女万分忧伤。)这首诗表达了牛郎织女不能团聚的悲哀,天下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惋惜。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悲哀与惋惜。
(2)叠字运用巧妙。(圈画: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读一读)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叠字的运用,渲染了气氛,抒发了情感,细腻传神地描绘了种种情态,让人浮想联翩。而且叠字用在句首,使诗歌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舒缓。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律。
3.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写天上的爱情悲剧,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出示背景资料: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心声,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
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板块五、迁移比较,布置作业
1.作业本中有一首诗《秋夕》,我们之前也学过。这首诗也跟七夕节有关,描写了一个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牛郎织女星,不时扇扑流萤的场景。(出示《秋夕》)
2.同样是仰望星空,《迢迢牵牛星》与《秋夕》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预设一:《秋夕》没有运用叠字,而《迢迢牵牛星》运用了大量叠字。
预设二:《秋夕》写景写人互相穿插,有对景色的联想,但没有展开联想,而《迢迢牵牛星》有对织女展开联想。
预设三:《秋夕》表达情感比较含蓄(“冷”、“凉如水”都在含蓄地表达宫女内心的寂寞与孤独),而《迢迢牵牛星》则相对直接。
所以,这两首诗虽然在内容上都与七夕节有关,但写法上却不尽相同。
4.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第二题的第(2)小题;抄写生字,注意“盈”的写法。
板书: 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 牛郎
相隔 相思
河汉女 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