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作者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课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作者选取了最能表现老北京春节习俗的这几天,也是春节期间的高潮这几天作为重点进行细致地描写。这详写的部分也不是面面俱到来写的,而是分别抓住这些日子里的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来写,突出了各自的特点。春节的其他日子,人们的活动没有特殊之处,作者便用精略的语言简单提及。这些详略内容的描写,作者按时间顺序进行串联,整篇文章完整流畅。
文章的用词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在给读者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份情趣。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老北京俗语,富有民俗色彩。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北京的春节序幕是在最冷的时候拉开的。又如,“零七碎八儿”“玩意儿”“闲在”这些词语带着鲜明的口语化和地域色彩,朴质而真实,让人倍感亲切。
课文的中作者玩味语言无限贴切。文中语言的表达有不惜笔墨的重复,如,对元宵节“灯”的描写;有点到为止的简洁;还有令人遐思的留白,如,文中写吃元宵的描写等。这些语言表达的技巧藏于一文,一旦挖掘,便能让读者学之一二。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课文中“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吃零七八碎儿、逛逛庙会、骑骑毛驴、赛赛骆驼”等词语所体现出来的北京韵味,体会老舍语言京韵十足的特点;
2.随着文字的进程,在感情朗读中,让画面立起来:闻闻腊八的浓香,尝尝小年的麦芽糖和江米糖,听听除夕的鞭炮声,逛逛初一的庙会,看看元宵的花灯,还有正月十九的残灯末庙,感受老舍笔下好一幅北京《春节序曲》图景;
3.能分清文章的主次,在文章的详写部分品味老舍语言俗白美妙的独特魅力,感受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的风俗美。
教学重难点
能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到作者详写部分的语言俗白美妙的魅力,感受老北京春节欢乐、热闹的风俗之美。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板块一:于初读之中理清文章脉络
(一)揭题。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走进有意思的风俗,了解独属于我们中国风俗文化。这堂课,我们首先走到北京,走进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本文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语言大师,人民的艺术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非常熟悉了解北京,此文写于1951年。
2.推测文章的特点。由以上信息可知,《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对老北京春节的回忆。(板书:回忆)
(三)在初读中探寻春节时间点
1.老舍在此文中回忆了老北京的春节,他回忆了春节中的哪几个时间点?从文章的语言和内容中,你体会到了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找一找,圈一圈。
2.交流回忆中的几个时间点。老舍回忆了老北京春节的哪几个时间点,按顺序来说一说。(板书:腊八 从腊八起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初五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3.(课件出示作业本中的导图)抓住这几个时间点,我们迅速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很显然,此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作的?(完成作业本第4题导图第一列)
板块二:于词段间摩挲“京韵十足”
(一)初感春节的“京腔京味”。
1.老舍笔下回忆中的春节,从语言和内容中给你留下的最浓的春节之味是
什么?
2.学生交流说初步感受
3.小结反馈春节之味。这样的春节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如此的热闹欢乐和详和
这种感觉朴实而耐人寻味,是那么具有北京的特色,这种来自于老北京的春节之味叫做-——(板书:浓郁的京腔京味)
(二)于词语间寻“京腔京味”。
1.再次浏览课文,拿出笔来找一找,你认为老舍笔下的描写的哪些词语具有浓浓的京腔京味,或写吃的,或写玩的,或写听到的,或写大人的,或写孩子的……把这些读起来有京腔京味的词语画下来。
2.交流“京味”之词。
(1)交流词语。哪些词语让你觉得有纯正浓郁的京味?
预设:杂拌儿 零七碎八 麦芽糖 江米糖 ……
(2)对照发现时间和词语对应。老师特地把刚才大伙儿谈到的词语筛选了一下排列了几排(课件出示),对照联系黑板上时间节点的词语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这些词语和春节中的每个时间点对应
(三)于词语间深入感受“京腔京味”
1.学习第1组词语:熬腊八粥 泡腊八茶
(1)指名学生读两词。课件出示文中介绍腊八粥的句子
(2)随机引导边读边介绍。这腊八粥如何熬?熬腊八粥有什么用?样子如何?味道怎么样?
(3)小结。这两样东西可是老北京过春节的必备品,这浓浓的腊八粥的香味一出来便拉开了老北京春节的序幕。看,老舍将腊八粥介绍得这么详细,那是因为他印象深刻。
2.学习2、3两组词语:杂拌儿 零七碎八儿 玩意儿 天一擦黑儿 麦芽糖 江米糖
(1)学读儿化音。看见这个“儿”了吗?正宗的“儿化音”,纯正的北京味儿。跟老师读一读。
(2)学习词语的意思。联系文章想一想:什么是杂拌儿?什么是零七碎八儿?
什么是玩意儿?
(3)了解“儿化音”表达的好处之一。老舍用这京味儿十足的地道的北京儿化音来写老北京的春节,这样儿化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联系课文内容来想一想?
预设:用带着京腔的儿化音来表达更能体现老北京的春节特色、隆重热闹、温馨美好和喜庆。
(4)了解“儿化音”表达的好处之二。(课件出示写作背景)这是文章的写作
背景,老舍用这京味儿十足的儿化音来表达,更想表达什么?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
(5)小结并完成作业本习题。
3.学习词语:扫房 逛庙会 闲在
(1)就我们这里,管“扫房”叫什么?
(2)用文中的句子介绍什么是“逛庙会”。( 课件出示文中的句子)
(3)闲在,用自己的话说说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具有京味特色的词语。
(四)于词语之中想象“浓郁的京味之春”。
1.引导想象。(课件出示作业本中的导图)
引导:几排词语,京味十足,跟春节的时间点一一对应,让我们了解了那么多老北京的逸闻趣事。现在请你们听老师读这几排词语。透过这些词语,你仿佛看见了老北京春节的哪个时间点哪一副画面?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联想。
2.交流想象中的画面
(五)于词语中记住“浓郁的京春习俗”。
1、在这京腔京味的词语中,我们闻到了腊八粥的香味,吃到了麦芽糖的香甜,逛完了热闹的庙会,记住了老北京春节中每个时间点的习俗,请你借助这些词语联系文中内容,将老北京春节的每个时间点上的习俗填入思维导图中。
2、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本中的导图2.3两列(课件出示导图)
3、交流答案
4、想一想: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写得有详有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课件出示作业本习题)
5.交流回答
6.借助交流平台完善答案。(课件出示交流平台)
第二课时
板块一:于热闹之中品味“京韵十足”
(一)聚焦语言特点
1.上节课我们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京腔京味,但这种京腔京味只在这些词语中去感受是不够的,著名戏剧家曹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课件出示:老舍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却感动人心,常常美不胜收——曹禺)
2.请学生读这句话
3.没有华丽的辞藻,为什么让我们觉得美不胜收?今天让我们来研究研究,这朴实的语言到底美在哪里?
(二)交流体会“唠家常”的语言是一种美
1.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它意味着辞旧迎新,老百姓十分重视,看老北京的除夕是何等的热闹。(课件出示:第八自然段)
2.请一组学生每人读一个习俗
3.请问这些习俗介绍中有没有华丽的词语?不华丽,像唠家常一样朴实、亲切,娓娓道来。但却在这样唠家常的语言中我们清晰地从这三方面看到了老北京除夕的热闹,自由默读第8自然段,完成作业本中的导图。(课件出示:作业本中的导图)
4.交流完善导图
5.根据导图小结:看,就是这样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语,就只是唠家常般的话语,朴实而亲切地向我们展示了除夕夜晚年夜饭的香味,看到了人们穿新衣、贴对联年画的喜悦,听到了不绝于耳的爆竹声的人热闹,感受到了除夕的热闹、欢乐和祥和。原来唠家常的话语也是一种美。(板书:“唠家常”的语言)课件出示:
详 写 句 子 语言特点
除夕 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 “唠家常”似的通俗、直白的语言
板块二:于花灯花海之中品味“京韵十足”
(一)探寻老舍心中最美的春节时间
1.在范读中引导。课件出示句子,老舍说: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对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2.看来,老舍心中的春节哪个时间点是最美满的?(元宵节)自由默读元宵节的片段,找一找你觉得老舍把元宵节写得火炽而美丽的美不胜收的句子,想一想这个句子写法美在哪里?请在句子旁边进行批注,
3、小组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以下学习单。
详 写 句 子 语言特点
除夕 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 “唠家常”似的通俗、直白的语言
元宵节
(二)交流体会“重复”是一种美
1.交流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和《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2.读这句话,说说这段中的老舍用了几个“有的”?说明了什么?
3.引读。看,这元宵节当晚的老北京到处都是灯在你眼前摇晃,请慢条斯理地读第一个“有的”,这么多的灯让你看得应接不暇,看完这盏漏了那盏,请你着急地读2、3两个“有的”,这么多的灯如灯的海洋,看得我们兴奋极了,请你兴奋地读第4个“有的”。
4.集体朗读此句
5.对比句子。把目光聚焦到句子中(课件出示加红全的词语:一律 清一色 都是 通通)这些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不是句子重复吗?我们试着去掉这些词语读读这句子。
6.怎样,感觉还和之前一样吗?再把这些词语放进去读一读,你有感觉到了什么?
7.小结:这样重复地写,写出了老北京元宵节的一片火炽与美丽。这样的重复表达是一种美,也像曹禺说的那样,让人美不胜收。(板书:重复)
(三)“简洁”也是一种美
1.课件出示句子: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1)这句也在写灯?看看,在写法上和上句有什么不同?
预设:没有重复,比较简洁。
(2)不是说重复是一种美吗?那我们把上句中重复的词语加进去试着读一读。怎样?
(3)小结写法。怎样?感觉好吗?舒服吗?这样简洁的描写让们感受到的是孩子们在元宵节中的简单的快乐与天真。原来简洁也是一种美,也像曹禺说的让人美不胜收。(板书:简洁)
(四)交流体会:“留白”也是一种美
1.课件出示句子 :大家还必须吃元宵。
2.吃元宵那必是元宵节的习俗,在这里,元宵的样子写了吗?元宵是什么馅儿写了吗?什么味写了吗?人们怎么吃元宵的写了吗?只是这么一句(齐读词句),这是什么写法?
3.引导写法。大家看到过齐白石画虾吗?(课件出示 齐白石的画)斗大的一张宣纸,就在右下角画了两只虾,其余的地方全白在那儿,这是什么表达方法?是的,这叫留白(板书:留白),老舍虽然什么也没写,但你却在这段话里看到了什么?
4.小结写法。一切都看到了,看到了元宵节那天人们吃元宵时的心情是那样的火炽而美丽。原来“留白”也是一种美(板书:留白),就像曹禺说的让人美不胜收 。课件出示:
详 写 句 子 语言特点
除夕 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 “唠家常”似的通俗、直白的语言
元宵节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形形色色的纸灯... 简洁的语言是一种美
有的一律是...有的清一色...有的都是... 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的重复写法
大家还必须吃元宵 留白的写法
(五)于留白处勾想自己的年味
1.罗列文中的留白描写。看,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用了这样的留白写法还有很多…课件出示句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一些。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们。恐怕第三件事儿才是买玩意儿…
必定赶回来,吃团圆饭,祭祖。
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
2.在留白中想象自己的春节。这样的留白似乎也让你想起了自己刚过完的春节,以及春节中每个时间点的发生的事,来,选一个情景来写一段话。记住,可以运用自己想要细节描写的写法,也可以运用老舍在此文中我们学到的写法(课件出示:“唠家常” 重复 简洁 留白)
3.集体交流
4、老舍还运用了哪些美不胜收的写法来写北京的年味呢?回读课文想一想,找一找。
5.集体交流。课件出示:
详 写 句 子 语言特点
除夕 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 “唠家常”似的通俗、直白的语言
元宵节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形形色色的纸灯... 简洁的语言是一种美
有的一律是...有的清一色...有的都是... 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的重复写法
大家还必须吃元宵 留白的写法
... ... ....
板块三:于对比之中感受闽南的年味
(一)阅读中对比春节的年味
1.百里不同分,千里不同俗。同属于我们大中国,同一个春节,不同的地方又有怎样不同的味道呢?让我们自由阅读阅读链接,边读边思考闽南的年味和老北京的年味有什么不同。
完成以下思维导图。
课件出示:
老北京的春节 闽南的春节
阅读文本 《北京的春节》 《除夕》
作者 老舍 斯妤
内容
写法
年味
2.集体交流品味不同的年味
3.总结。无论是儿化音,还是唠家常的语言,还是重复、简洁或是留白的表达,这些充满老舍独特“语味”的表达,无不充满了老北京春节的特色,如果一定要给老北京春节的特色用个词儿,那叫什么?(板书;欣欣向荣 热闹 欢乐……)
附板书: 北京的春节
时间点:腊八 从腊八起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初五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语味 情味
儿化音
唠家常的语言 欣欣向荣
重复 热闹
简洁
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