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了解 文化名城
有一个城市,古称广陵、江都、维扬,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有“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月亮城。
扬 州 慢
姜夔
学习目标:
1.理解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2.通过诵读、表达、交流、创作,理解“黍离之悲”;
3.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对国家富强的自豪感和建设国家的使命感。
名都扬州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别称:
广陵、维扬、江都、芜城、吴州、南兖(yǎn)州
名都扬州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别二首·其一
杜牧 〔唐代〕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纵游淮南
张祜[hù ] 〔唐代〕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一生屡试不中,布衣终生,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他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风清丽典雅,多为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与情场失意之作,也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姜夔喜欢自创新曲,本篇《扬州慢》即其自度曲之一。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白石道人诗集》。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为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
靖康之变(1126年)后,北宋灭亡,宋王朝南渡,此后金人屡次南侵,与金隔淮相守,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于是昔日繁华都会一变而为边城。绍兴三十一年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21岁的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缅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黍离之悲油然而生,就写了这首《扬州慢》词来抒怀寄意。
词牌名,是作者的自度曲注宫调并填旁谱。
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
解
题
初读文本
听朗诵,正字音
字
词
正
音
YANG ZHOU MAN JIANG KUI
淳熙
初霁
荠麦
豆蔻
怆然
黍离
窥江
( chún xī )
( chū jì )
( jì maì )
( dòu kòu )
( chuàng rán )
( shǔ lí )
( kuī jiāng )
怆然
初读正音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姜夔
赏析小序
扬 州 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jì ,荠jì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姜 夔
小 序
黍
离
之
悲
指故国残破昔盛今衰的悲思。《黍离》,《诗 经 王风》中的一首诗。《毛语序》称,周大夫见故都的宗庙宫室傾覆,遗址上长满了茂盛的黍子,于是写了 《黍离》一诗表达自己的忧伤。
根据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小序主要交待了哪些信息?
写作时间
所见所闻所感
写作缘由
他人评价
主题
感情基调
淳熙丙申至日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
感慨今昔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低沉悲哀
解读小序
读一读词前小序,看看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思考:序中表明本词情感基调的是哪个字?
悲
赏析上片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扬州是淮东著名的都市,有竹西亭这样的名胜之地,我解下马鞍短暂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如今却长满一片青青的荠麦。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的池苑,伐去了的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的战争。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清的号角声随着凛冽的寒风飘过,回荡在荒凉的空城之上。
上 片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思考探究:
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评价扬州城现在的特点?请再找出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空城 名都
赏析上片
赏析上片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找出使用的典故?作用?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作用:“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化用杜牧的诗句,词人开篇写扬州昔日的繁华,与后文扬州的萧条冷落形成鲜明对比。
稍作停留初段行程
竹西亭,扬州名胜之一
著名的都会
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
找出典故?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春风十里
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长街。
①用典、对比。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词人进行化用并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②虚实结合。“春风十里”是作者想象中的虚景,“荠麦青青”是作者眼前的实景。实写今日的萧条冷落。上下两句,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进一步表现诗人的黍离之悲。
赏析上片
赠别(其一)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十三年华,像是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她。
杜牧用描写、比喻,特别是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那个少女的娇美迷人,也写出了扬州令人为之陶醉不已之处。“春风十里”是繁华的代名词。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1127年,靖康之变,南宋建立
1129年,金兵南侵,攻破扬州
1161年,金人铁骑,再破扬州
1176年,诗人姜夔,途经扬州
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词人将废池、乔木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揭露了侵略者给扬州造成的惨象,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②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怀。也从侧面表现词人对当权者的软弱无能的控诉。
赏析上片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这一句中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渐”:表明诗人伫立时间之久,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更加让人惆怅。
“清”:视听结合,军号凄厉,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寒”:凄清的号角声打破了空城的死寂。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运用了通感,以触觉写听觉,表现出扬州城在受到战乱摧残后的衰败、萧条。
至此,上片由虚写“名都”“佳处”起笔,却以实写“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鲜明,充分表达了词人的“怆然”之情。
赏析上片
小 结:
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扬州“空城” 的?
今
日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昔
日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淮左名都”
繁华
热闹
破败
荒凉
昔盛 今衰 的感伤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用典诗句,情景交融。
(虚写)
(实写)
“空城”
上阕主要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
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
小 结:
下 片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像杜牧那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如果今日重到扬州,一定会为之大吃一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很难表达出此时的所感。二十四桥仍然还在,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寂静无声。想想桥的芍药花,每一年又都是在为谁而开放呢!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内容上:由“空”引出“惊”,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反衬现实的扬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结构上: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思考: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杜郎俊赏:指杜牧曾快意游赏扬州。(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俊赏:俊逸清赏,很高的赞赏。
算:料想。
赏析下片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 (成语:豆蔻年华)
豆蔻词工:借代杜牧高超的诗才和丰富的情感。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青楼梦好: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 。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杜牧《遣怀》
纵使杜牧能极为工巧地描绘扬州的妙龄少女和青楼之梦,也难以表达对扬州遭劫的悲痛之情。以杜牧之难赋深情,侧面写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
赏析下片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这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用典/化用 化用了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对比
动静结合
移情于景(物)
今夕对比,来反衬今日扬州的冷落凄凉
作者不直接写内心凄苦悲凉之感,而是细致描摹夜色下旧物仍在,却面目全非的扬州空城景象。
波心荡,冷月无声。
赏析下片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两句词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①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②以乐景写哀情。花开依旧,人事已非,以乐景写哀情,运用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
诗人借此抒发世事变迁之叹,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
赏析下片
下阕怀古伤今,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抒发了”黍离之悲”。
化用杜牧故事,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
小 结:
词的小序和正文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渲染凄凉的氛围,表现词人的黍离之悲?
并分析其效果。
意象 意蕴 效果
夜雪 荠麦 寒水 暮色戍角
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 清角 二十四桥无声冷月 桥边红药 分析鉴赏
色调阴冷 色彩昏暗 声音悲凉
凄凉荒芜。荒凉的空城,与往日的繁华形成对比
揭示战争的破坏程度,衬托出扬州人民的痛苦
军号凄厉,渲染空城的凄清
烘托物是人非、凄清冷落的氛围
有“寂寞开无主”之感和生在乱世无人怜之叹
①借景抒情;
②意境“清冷”,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
③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表现词人《黍离》之悲。
杨万里评白石作品“有裁云缝月之妙思”,盛赞其写法精妙,《扬州慢》一词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找出对应的诗句加以赏析。
1.虚实结合。 2.对比衬托
3.拟人。 4.用典
5.以景结情,乐景衬哀情
艺术手法
1.虚实结合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是姜夔通过杜牧诗词而联想的扬州城往昔繁盛的景象,是虚写;
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却是眼前扬州的破败之景,是实写;
这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想象与现实交织,寄寓了词人感时伤世的悲痛之情。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词人到扬州时是冬至日,不是芍药花开的时节,所以场景是想象的,是虚写;
问“知为谁生”正是为突出无人知道花开、无人赏花的现实;
这里运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以芍药花开的虚写想象不着痕迹表现了现实中扬州城的凄清与荒凉。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仍在”将我们带进从前扬州繁华的美好回忆,这是虚写,而波心摇荡,明月无声却是眼前真实的图景,这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寄寓了词人感时伤世之情。
3.拟人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写法,将没有生命的废池和乔木人格化,带上了人的情感,连这些自然景观都厌倦谈起金人的侵略战争,可见战争给城市带来的伤痕之深,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形象地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痛恨。
2.对比衬托
虚写从前的繁华正是为了反衬如今现实的萧条,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芍药花年年怒放,然而花开得越美,无人欣赏的落差就越大,物是人非感也越强烈,越发不知这美丽为谁而开,这里也运用了乐景衬哀情的写法,以美好之景反衬曾经繁华的城池,如今只余破败与荒凉。
二十四桥见证了扬州风华绝代的时光,这与眼前的萧条冷寂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扬州慢》 原句、出处(杜牧) 作用
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仍在 ①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 。
②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使词更沉郁,内容更加丰厚。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无限感伤。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4.用 典
竹西佳处
昔日→名都
(虚写)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昔盛今衰的感伤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实写)
特色: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清角吹寒
今日→空城
上片
下片
淮左名都
昔日→名都
(虚写)
(实写)
今日→空城
二十四桥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想象昔日繁华
目睹今日萧条
想象昔日繁华
目睹今日萧条
黍离之悲(主题)
全词结构
扬州慢
全词主旨
本词写词人目睹了战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现出作者为祖国山河残破、人民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望海潮》和《扬州慢》都是以城市为描写对象。柳永在《望海潮》中描绘了盛世之景,他笔下的杭州风景优美,市井繁荣,人民生活安乐和平。
一百年后,姜夔写下《扬州慢》描绘的扬州残破荒凉,满目疮痍。两首诗在意象、手法和意境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呢?请完成下表,课堂交流展示。
比较鉴赏
城市 意象 意境特点 手法 情感
杭州 钱塘江
西湖
都市 生活
扬州 昔日
今日 云树、堤沙、怒涛、霜雪
雄浑壮阔
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比喻、夸张
惊叹
富庶、安定、祥和
清嘉、壮美
夸张,互文
赞美
重湖、叠巘、桂子、荷花、羌笛、菱歌、钓叟、莲娃
柳桥、帘幕、人家、珠玑、罗绮
荠麦、废池乔木
清角、冷月、桥边红药”
春风十里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夸张
热闹、繁华
荒凉凄凉
艳羡
实写,拟人
乐景衬哀情
虚写,联想,用典
昔盛今衰的感叹和感世伤世的哀叹
理解性默写
1. 《扬州慢》中,点明历史上的扬州是人们向往的佳地的诗句是:
。
2.《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3.《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
“ ”。
4.姜夔《扬州慢》中,诗人借景抒情,用
“ ”来渲染扬州城经过战争的破坏后,变得凄凉、衰败、空寂。
5.《扬州慢》的“ ”三句,作者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把角声的凄凉和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彩。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6.《扬州慢》中,“ ”诗句指出杜牧是个俊才情种,但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
7.在姜夔的《扬州慢》中“ ”两句用假设的手法写到,曾经在扬州留下很多不朽诗篇的杜牧若再重游故地,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
8.在姜夔的《扬州慢》中“ ”三句写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
9.在《扬州慢》中,“ ”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10.在《扬州慢》中, ,以乐景写哀情,花开依旧,人事已非,曲折表现伤今怀古之情。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波心荡,冷月无声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