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课时作业-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如表所示为抗战时期四川与其他国统区实收稻谷的对比情况。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份 实收(万市石) 中央对四川配额(万市石) 实收配额比(%) 国统区实收(万市石) 四川占比(%)
正额 征购、借 总额
1941 1378 600 600 1200 114.8 4580 30
1942 1661 900 700 1600 103.8 6618 25
1943 1616 900 700 1600 101 6478 25
1944 1949 900 1100 2000 97.5 5660 34.4
1945 1822 900 1100 2000 91.1 4191 43.5
A.日本侵华加剧国内危机 B.四川成为抗战后期主战地
C.四川农业获得较快发展 D.四川为抗战作出重大贡献
2.1944年12月3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国际上尤其是美国)有非以共党主政则不能抗战之谬见。因之无论军事、外交在华人员,在言论宣传上与物质行动上,皆一致协助共匪,以推倒我国民政府为其惟一目的。”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国民党已失去美国支持 B.美国认同中共的政治主张
C.国共合作抗战基础破裂 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3.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阐明了党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的具体道路。会后,党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变敌后为抗日前线。这次会议是( )
A.古田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中共七大
4.1940年7月,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的指示成立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广泛动员民众参与敌后游击战争,团结群众参与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据此可知,当时中共致力于( )
A.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动员民众反抗国民党统治
C.提高广大民众的政治思想觉悟 D.广泛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5.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
A.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B.摆脱了国民党的政治影响
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社会关系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军投入到中国关内战场上的陆军数量平均每年占日本参战总人数的76.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陆军主力仍分布在中国战场上,中国摧毁的日军有生力量数目最大。据此可知(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保障 B.中国抗战直接导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苏联美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核心力量
7.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安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从表中的信息可知( )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B.革命统一战线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C.社会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已建立 D.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得到建立
8.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 )
A.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D.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9.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44年亲自书写卷轴:“贵市(重庆)人民迭次在猛烈空中轰炸之下,坚毅镇定,屹立不挠。此种光荣之态度,足证坚强拥护自由的人民之精神,绝非暴力主义所能损害于毫末,君等拥护自由之忠诚,将使后代人民衷心感动而永垂不朽。”罗斯福的态度是基于( )
A.重庆人民有效牵制了侵华日军的主力
B.重庆人民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经济基础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庆人民浴血奋战
D.重庆人民为抗战付出巨大牺牲和贡献
10.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各根据地党员和干部人数的迅速增长,党中央多次强调“干部地方化”的方针,要求培养、提拔地方干部,提高本地干部在干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这表明中共( )
A.转移工作重心 B.以籍贯作为干部选拔的主要标准
C.组织体系严密 D.注重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地缘因素
11.1940年10月,日本天皇私下说:“中国的强大超出预想。每个人都对这场战争做出了错误估计,尤其是那些军事专家。”同年12月,天皇对参谋总长杉山元说:“侵入莫斯科的拿破仑军队就是败在消耗战与游击战上,日本军在中国是否感觉到无法对付了?”上述言论可用于佐证,当时( )
A.敌后战场正成为抗战主战场 B.太平洋战争迫使日军两线作战
C.中国抗战开始进人相持阶段 D.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重大转折
12.《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采取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无记名的选举制,保障实现彻底的民主。”依据这一条例,边区成立了选举委员会,进行选举的培训组织工作。这些举措( )
A.壮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力量 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C.突出了中共的核心领导地位 D.开创了中共民主选举的先河
13.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14.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并多次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 )
A.实行群众性的人民战争路线 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团结海外力量以结成反日同盟 D.组织民兵以遏制日军攻势
15.1943年3月,宋美龄访美期间,美国《时代周刊》刊登其照片作为封面,并附文:“她和中国懂得何为坚韧。”这一外交活动( )
A.体现了中国寻求大国地位的努力 B.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意在争取美国对剿共事业的支持 D.为雅尔塔会议召开作了铺垫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通史》目录节选 第三卷 专制、启蒙与改革时代(1648-1815) 第三编 法国大革命与德意志改革 第八章 德意志与法国大革命 第九章 拿破仑对德意志的统治和德意志改革运动 第四卷 民族国家时代(1815-1918) 第一编 德意志“革命”时代 第一章 复辟、危机和1848年革命 第二章 非凡的经济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与快速经济增长 第三章 “白色”政治革命: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统一运动 第四章 革命时代的社会、思想和文化
1805年12月奥斯特里茨之战,反法联军惨遭失利,拿破仑乘胜向德国北部进军,德意志帝国面临解体。柏林大学校长费希特在学校礼堂对祖国同胞发表了连续十四次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慷慨陈词:“当着诸位面前发誓,或者同祖国一起自由地活着,或者随同它的灭亡也一起死去”。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19年,当巴黎和会要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到中国后……民族情绪被激起。青年学生站在民族主义最前沿,以实际的爱国行动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从5月4日运动爆发到6月28日拒签《巴黎和约》,知识精英、学生、工人、市民结成了一个“无形联盟”,引导了运动的方向——“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九一八”事变引发满、蒙地区分离主义危机,这种情况继续演化,甚至在华北这一中国政治的中心区域,竟有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对此,傅斯年指出:“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中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到1945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分析推动近代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的主要因素。
(2)结合所学,简述材料二所述历史事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联系,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清末民初,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有: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第二阶段,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第三阶段,“九一八”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其特征为: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个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结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郑大华《“民族主义”、“近代民族主义”及思想渊源》
材料二 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
——罗富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第三阶段的新发展。简述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性并说明近代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国家观念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
【详解】从“抗战时期四川与其他国统区实收稻谷的对比”可以看到,四川对抗战贡献的粮食从1941占30%到1945年上升到43.5%,几乎占到了全国的一半,说明四川为抗战作出巨大的贡献,D项正确;“抗战时期四川与其他国统区实收稻谷的对比”只能反映四川所贡献的粮食占全国的比重,无法看到其他地区经济情况,排除A项;“抗战时期四川与其他国统区实收稻谷的对比”表中只是一个四川所纳粮食的比例,并不是中日交战的战场,排除B项;抗战时期四川与其它国统区实收稻谷的对比表体现了抗战这种特殊的时期,四川所提供的粮食多并不能代表农业的发展程度,只能说明四川作出巨大的贡献或牺牲,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国际上尤其是美国)有非以共党主政则不能抗战之谬见。因之无论军事、外交在华人员,在言论宣传上与物质行动上,皆一致协助共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作用突显,影响扩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也体现出敌后战场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美国支持中国共产党抗战,未体现不支持国民党政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认同中共的政治主张,排除B项;抗日战争未结束,国共合作抗战基础没有破裂,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并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洛川会议,中共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指明抗日的长期道路,C项正确;古田会议是1929年,不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项;1935年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B项;中共七大是在抗战即将胜利背景下召开,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1940年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的指示广泛动员民众参与敌后游击战争,团结群众参与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这些举措有利于广泛动员民众参加抗战,有利于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项正确;1940年正值全民族抗战时期,当时中共首要任务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而非反抗国民党统治,排除B项;提高广大民众的政治思想觉悟也是为了全民族抗战,排除C项;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共广泛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改变了旧有的社会关系,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扫盲运动对党的政策贯彻的影响,排除A项;“摆脱了国民党的政治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扫盲运动与团结抗日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日军陆军主力仍分布在中国战场上,中国摧毁的日军有生力量数目最大”可得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材料说明中国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方面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抗战直接导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苏联美国,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延安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都有,体现了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得到建立情况,D项正确;新民主主义理论在1941年形成,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1924到1927年间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联合政府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抗日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主要是因为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C项正确;材料“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强调的是抗日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而不是对中国国内的影响,排除AB项;“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不属于从国际地位的角度得出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贵市(重庆)人民迭次在猛烈空中轰炸之下,坚毅镇定,屹立不挠。此种光荣之态度,足证坚强拥护自由的人民之精神,绝非暴力主义所能损害于毫末,君等拥护自由之忠诚,将使后代人民衷心感动而永垂不朽。”可见罗斯福对重庆人民再抗日战争中做出的贡献表示赞扬,可见罗斯福的态度是基于重庆人民为抗战付出巨大牺牲和贡献,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赞扬重庆人民坚决抵抗日军的侵略,并非重庆人民有效牵制了侵华日军的主力,此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重庆人民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经济基础,此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重庆是中华民国的首都,是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故重庆人民坚持的是正面战争的作战,并非敌后抗日很据地,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据材料“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各根据地党员和干部人数的迅速增长,党中央多次强调‘干部地方化’的方针,要求培养、提拔地方干部,提高本地干部在干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抗日战争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党中央强调“干部地方化”的方针,要求培养、提拔地方干部,D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工作重心并未转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提拔地方干部,提高本地干部在干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未涉及“以籍贯作为干部选拔的主要标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组织体系严密,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败在消耗战与游击战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正成为抗战主战场,A项正确;太平洋战争爆发于1941年,排除B项;1938年,武汉会战后,中国抗战开始进入相持阶段,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重大转折是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采取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无记名的选举制,保障实现彻底的民主。”依据这一条例,边区成立了选举委员会,进行选举的培训组织工作。”可见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了投票选举制度以及选举方法,有利于调动各阶层的抗日积极性,壮大抗日民主政权的力量,A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土地革命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为了调动一切力量积极抗日,并非突出中共的核心领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这些举措开创了中共民主选举的先河,中央苏区时期,就有了民主选举,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以挽救革命,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改向井冈山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D项正确;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井冈山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探索出的革命道路,《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创作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而“工农武装割据”提出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1930年写的文章,阐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可得出毛泽东强调持久抗战需要依靠人民,因此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群众性的人民战争路线,A项正确;统一战线1937年已经建立,而《论持久战》发表于1938年,排除B项;中共没有建立反日同盟,排除C项;民兵并不是主力,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3年国内正处于全面抗战阶段,国际范围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建立,但战争局势仍较焦灼,宋美龄访美以寻求美国的更多援助,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B项正确;《时代周刊》附文中点明,这一时期中国的状态是坚韧,即艰难抗战,而非寻求更高国际地位,排除A项;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排除C项;雅尔塔会议召开于1945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因素:拿破仑战争客观上传播启蒙思想,民主、独立、法治等思想成为德国人的诉求;在反对拿破仑统治过程中,德意志民族意识增强;随着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建立帝国,颁布宪法,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
(2)事件1:1919年五四运动。是一场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帝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捍卫了民族尊严,凝聚了民族力量;在近代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事件2:中国的抗日战争。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促进中华民族民族意识增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详解】(1)因素:据材料“法国大革命”“拿破仑乘胜向德国北部进军”“ 拿破仑对德意志的统治和德意志改革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对外战争,尤其是对德意志的统治,客观上传播启蒙思想,民主、独立、法治等思想,这些成为德国人的诉求;据材料“……当着诸位面前发誓,或者同祖国一起自由地活着,或者随同它的灭亡也一起死去”。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反对拿破仑统治过程中,德意志民族意识增强;据材料“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统一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建立帝国,颁布宪法,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
(2)历史事件:事件1:据材料“1919年,当巴黎和会要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到中国后……民族情绪被激起。……”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事件为1919年五四运动。据材料“青年学生站在民族主义最前沿,以实际的爱国行动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帝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捍卫了民族尊严,凝聚了民族力量;在近代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事件2:据材料“……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到1945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引发满、蒙地区分离主义危机,这种情况继续演化,甚至在华北这一中国政治的中心区域,竟有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侵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促进中华民族民族意识增强;据材料“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结合所学可知,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历史意义: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等方面回答。
17.(1)不同:第三阶段则更加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第三阶段则更加强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第三阶段民族主义的范围更加广泛。(任两点)。因素:时局的变化;社会危机的深化;社会矛盾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任两点)
(2)差异:时间:中国民族主义晚于西方民族主义;内涵:西方核心是反封建建立民主政权,中国有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民族独立的双重含义。(中西方各)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欧洲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任两点)
(3)认识: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一点)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可知不同是更加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根据材料“国内各个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结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可知不同是更加强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根据前两个不同可知第三阶段民族主义的范围更加广泛。因素:根据材料“‘九一八‘’后到抗日战争结束”可知因素是时局的变化;根据材料“国内各个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结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可知因素是社会矛盾的变化;结合抗日战争是的背景可知社会危机的深化;结合经济上的因素可知是经济的发展。
(2)差异:根据材料“第一阶段,清末民初”,“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可知不同是时间:中国民族主义晚于西方民族主义;根据材料“其主要特征为: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可知差异是内涵:西方核心是反封建建立民主政权,中国有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民族独立的双重含义。原因:从经济角度作答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从思想文化角度作答是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从政治角度作答是欧洲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
(3)认识:从历史的发展规律作答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结合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是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