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高中历史必修下《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4世纪,欧洲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以偿还债务或应付开支;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原始资本快速增长 B.庄园经济彻底衰落
C.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D.农村社会结构变化
2.恩格斯曾如此描述:在中世纪每一个西欧国家,“国王是整个封建等级制度的最上级,是附庸不能撇开不要的最高首脑,同时他们又不断地反叛这个最高首脑”。中世纪西欧的这一现象( )
A.容易造成国家政治上的分裂 B.表明国王是最高专制统治者
C.打破了基督教会的精神独裁 D.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3.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发布训令,未经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国家的教士向君主纳税,1301年,法国国王腓力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影响权力结构发生异变 B.由封君封臣制向议会制共和转变
C.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推动民族意识觉醒 D.打破教会思想束缚引发宗教改革
4.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召开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在等级君主制下的三级会议( )
A.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体现了国王与教会的对立
C.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D.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
5.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6.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他们不仅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还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他们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
A.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B.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
C.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 D.体现出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上定居下来。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其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推断建造“浮动园地”的主要原因是( )
A.岛的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足
C.肥沃的淤泥利于耕种 D.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8.646年开始的日本大化改新大约通过三个阶段形成了完备系统的土地制度,其核心是公地公民的。据此可知( )
A.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B.日本大化改新深受唐文化的影响
C.日本由此而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强国 D.大化天皇是位积极有作为的君主
9.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 B.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
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富庶 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时间特别长
10.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黄家区、宗教区等。这里有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署采石地点等。该遗址反映了( )
A.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的中心 B.阿兹特克人国家丰富的宗教信仰
C.印第安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艺术地 D.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
11.16世纪的伦敦,一百年来有24个市长是绸缎、丝绒商,17个是呢绒商,14个是食品杂货商,其他每个同业联合会都有六七个人当选过。此外,伦敦市政参事和众议院议员也往往是12个大型同业联合会的成员。材料主旨体现( )
A.行会或商会是城市经济的灵魂 B.基层治理以基层自治为主要特点
C.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的确立 D.市民通过行会、商会控制城市政权
12.阿兹特克帝国“三方联盟”指导向外扩张,但不在被征服地区设置行政区域,不派遣行政官贡,只划分了38个交税纳贡区,派遣收税官进行监督;战败的部落仍独立存在,自主发展,只是按时向“三方联盟”交税纳贡。这表明,“三方联盟”( )
A.是保障阿兹特克发展的军事联盟 B.促成阿兹特克建立了联邦制帝国
C.加强了阿兹特克帝国的政治联合 D.意味着阿兹特克是中央集权国家
13.1657年,德川幕府成员德川光窗设史馆,以朱熹《通鉴纲目》为圭臬,开始修撰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大日本史》。该书反映了( )
A.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 B.东西方交流的成果
C.德川幕府的保守封闭 D.儒家文化圈的影响
14.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日本公元7世纪起,开始持续且大规模地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并有计划地引进隋唐文化,从而推动了大化改新的发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化( )
A.使东亚经济快速发展 B.被日本政府全盘照搬
C.对周边地区影响深刻 D.影响力辐射整个世界
二、材料分析题
15.南亚与美洲的文化
史料一 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通的《吠陀经》即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口头代代相传而留存下来,由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词逐音地熟记。作为这一宝贵遗产的保管人和传送者,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坚持并实施自己的主张。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佛教到12世纪末,也就是穆斯林土耳其人到达之时,它仅存在于少数几个地方,并处于没落状态。这一伟大的宗教运动从其诞生地反常地消失的一个原因是,它未能为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危机做好准备,未能为出生、结婚、去世和俗人生活中其他一些关键性的转变提供种种仪式。对比之下,婆罗门则准备好自己的种种礼仪。这一事实保证他们尽管遭到改革者们的攻击却仍能生存下去。此外,更重要的是,婆罗门自己也从事改革。他们在富于哲理性的经典《奥义书》中,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向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三 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和为献祭及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四 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也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如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发生“犁庭扫穴”的大灾变。
——摘编自林大雄《玛雅的智慧》
(1)史料一反映出印度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什么?说明印度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史料二反映出佛教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三提及的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
(4)据史料四,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统治者与社会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权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国君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很多人以为“中国”是指“中央帝国(Middle Kingdom)”,但这个词最初是指“中原的诸国”。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国际体系”包括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国际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查尔斯·蒂利认为,战争的压力迫使统治者征用物资,因而不得不与国内资源持有者进行“谈判”,这些“谈判”带来各种权利。如果我们照此理解,那么春秋战国时期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也曾为了鼓动民众参战和为国牺牲而做出三个重大的让步:一是言论自由,二是允许通过上诉来修正司法不公,三是给予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经济权利。不过,秦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国际体系,此后,秦始皇不再需要争取人心,遂以暴政取代“公民权”。
——摘编自许田波《战争、国家形成及公民权》
材料二在奥尔森看来,国家、政府或统治者努力保障个人权利并避免过度掠夺,均源于所谓的“共容利益”,目的是保证自身收入的长期最大化。16世纪末的英国,众多贵族和绅士经受不住外贸的利润诱惑而加入各种股份公司,路易十六时代的法国也是如此,因为贵族往往更敢于冒险,投资也更大胆。1603年的伦敦,正值伊丽莎白统治的晚年,大小事务都受约200名大商人的控制。政治上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产状况,代表商人集团的新贵们在议会中的席位明显增加,新兴阶级不仅影响、甚至控制了政府及议会。大城市的市政权往往把持在大商人手中:伊丽莎白时代的46届伦敦市长全部是12个同业公会或贸易公司的头面人物。在亨利八世后期的议会立法中,涉及社会经济内容的议案占总数的75%。因为战争而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王室与商人之间彼此依赖:握有灵活动产的商业家族比起旧土地贵族更能缓解君主的燃眉之急,政府则对商人集团予以特许权的“回报”。新兴集团同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在国内,他们要求国家保护,并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在国外,他们需要国家作为扩张和掠夺的庇护伞。新兴利益集团与统治者之间的默契,使得奥尔森定义的“共容利益”不断扩大,正是二者之间的利益融合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
——摘编自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与春秋战国时的社会群体能拥有一定权利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欧社会形成“共容利益”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商业的兴起,是城市能够在封建庄园制度的环境中复苏的关键,使得商人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正是他们领导斗争,城市才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取到了自治权。古典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中世纪城市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之中,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反映的最为明显,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被称为“执政官”,这个称号本来是罗马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名称。11世纪后期起,意大利城市普遍开始设置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
——摘编自黄洋《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二 到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城市中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法国仅5个。以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为例,工业革命前,这里人口仅在1万人左右,仅有几条又脏又暗的街道,没有市政机关,也无权选派议会议员。1786年阿克菜特纱厂在此创办,仅过15年后,该地已经建成50家纱厂,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参与城市治理的主要力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简析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城市治理方面的调整。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到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这显示出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治安的改善。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此外,大多数城市除了“中产阶级”或“市民”之外,还生活着数量相对较多的神职人员,这些神职人员要么服务于市民的需求,要么在男女修道院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波兰,除了早已出现的450座城市外,1450年到1550年间又增加了约200座新城市;意大利北部以及低地国家拥有当时最密集的城镇网络。但即便在那里,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不到总人口的15%。1500年,只有6%的欧洲人居住在人口超过1万的城镇。在德意志邦国,3000座城镇中只有约200座人口超过1万。
材料二 欧洲人口在1000年到1300年间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到14世纪早期,人口又开始下滑,主要原因大约是疾病(黑死病)的蔓延,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但饥荒、疾病和战争依旧时不时地阻碍人口的增长。然而,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许多西欧城市中商界精英不断增长的财富显示出他们的发展相对不需要依附土地贵族。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斐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主要特征,并简要分析12-13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并概括这些变化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欧洲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逐渐走向衰落,而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可看出14世纪的欧洲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封建贵族衰落,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采用新的方式进行生产,在农村中地位不断提升,D项正确;材料与原始资本积累无关,排除A项;当时庄园经济受到冲击,并未彻底衰落,排除B项;材料与市民阶层变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恩格斯的这番话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在封君封臣制度下,虽然国王是国家领导者,但是封建领主却不断反叛这个最高首脑,这容易造成国家政治上的分裂,A项正确;依据题干可知,封建领主不断反抗国王,由此表明国王并非最高专制统治者,排除B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打破了基督教会的精神独裁,而且题干也未涉及教会的问题,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下封建领主与国王的关系,没有体现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法国国王腓力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可得出材料反映了王权势力上升,逐渐大于教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14世纪西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推动着王权的不断强化,逐渐摆脱教权的控制,影响权力结构发生异变,A项正确;14世纪法国并不是议会制共和,排除B项;材料并不体现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C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初,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C项正确;14世纪法国等级君主制下的三级会议只是国王加强王权的工具,并不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排除A项;14世纪法国等级君主制下的三级会议,体现了国王与教会的合作,而非对立,排除B项;三级会议由由教士、贵族、城市市民代表组成,并非只能成年男性公民参加,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材料“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反映的是阿拉伯文化对于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的重要性,对助推欧洲社会转型发挥了巨大作用,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错在“决定”,排除;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是间接性的,排除B项;材料与沟通东西方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反映出阿拉伯文化具有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阿拉伯文化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排除A项;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在“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据材料“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可知,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来解决人口增长导致造成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问题,B项正确;阿兹特克人改造了岛屿,因此岛屿的众多,导致“浮动园地”出现的更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A项;C项是“浮动园地”出现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人口增加才能推动“浮动园地”建造,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形成的公地公民的土地制度受到唐朝的均田制的影响,因此日本大化改新深受唐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明治维新使得日本由此而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排除C项;大化二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阿拉伯数字是由古印度人创造的,排除A项;题干内容不能反映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富庶,排除C项;题干也并未体现阿拉伯帝国持续时间特别长,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考查中古时期的美洲文明。根据材料“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署、采石地点等”,这是通过马丘比丘遗址对印第安人的建筑规划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可知反映了印第安人高超的建城艺术,C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马丘比丘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阿兹特克的宗教区,并不能反映其宗教信仰丰富,排除B项;材料没有印加文明与玛雅文明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24个市长是绸缎、丝绒商,伦敦市政参事和众议院议员也往往是12个大型同业联合会的成员,说明伦敦市民通过同业联合会即行会参与并控制政政活动,D项正确;行会或商会不是城市经济的灵魂,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基层治理,排除B项;1835年,英国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地方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考查美洲文明。材料指出,“‘三方联盟’指导向外扩张”“不在被征服地区设置行政区域,不派遣行政官员”,只是“派遣收税官进行监督”,“战败的部落仍独立存在,自主发展”,要求他们按时“交税纳贡”,以满足阿兹特克帝国的军事扩张,A项正确。“三方联盟”没有促成阿兹特克建立联邦制帝国,“战败的部落仍独立存在,自主发展”,排除B项;分析材料可知,“三方联盟”只是一个保障阿兹特克发展的军事联盟,而不是政治联盟,排除C项;“三方联盟”“不在被征服地区设置行政区域,不派遣行政官员”“战败的部落仍独立存在,自主发展”,因而阿兹特克是中央集权国家不是从“三方联盟”体现出来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材料“以朱熹《通鉴纲目》为圭臬,开始修撰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大日本史》”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即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圈的影响力,D项正确;材料与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圈的影响,非东西方交流,排除B项;从德川幕府的学习来看,当时并不封闭保守,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中古时期的朝鲜和日本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说明中华文化对周边地区影响深刻,C项正确;材料显示的是中国文化的开放性,排除A项;B项错在“全盘”,排除;材料仅仅涉及东亚,排除D项。故选C项。
15.(1)社会基础:种姓制度。主要特征:宗教色彩浓厚,文化靠口头传播,创造了精美的史诗。
(2)没能为世俗生活提供种种仪式;婆罗门教的冲击;自身缺乏改革。
(3)成就:发明了独特文字;在天文历法方面成就突出。
(4)原因:气候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疫病流行导致人口减少;外族侵略与破坏。
【详解】(1)社会基础:根据材料“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坚持并实施自己的主张。”可知,印度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是种姓制度。特征:根据材料“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口头代代相传而留存下来,由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词逐音地熟记”可知,宗教色彩浓厚,文化靠口头传播,创造了精美的史诗。
(2)原因:根据材料“未能为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危机做好准备,未能为出生、结婚、去世和俗人生活中其他一些关键性的转变提供种种仪式”可知,没能为世俗生活提供种种仪式;根据材料“婆罗门则准备好自己的种种礼仪。这一事实保证他们尽管遭到改革者们的攻击却仍能生存下去”可知,婆罗门教的冲击;根据材料“婆罗门自己也从事改革。他们在富于哲理性的经典《奥义书》中,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向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可知,婆罗门自己也从事改革,而反观佛教自身却缺乏改革。
(3)成就:根据材料“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可知,发明了独特文字;根据材料“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和为献祭及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可知,在天文历法方面成就突出。
(4)原因:根据材料“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可知,气候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根据材料“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也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可知,疫病流行导致人口减少;根据材料“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可知,外族侵略与破坏。
16.(1)西周时期:礼制对君权的道德约束;宗法分封的贵族政治对君权的制约。
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百家争鸣”造成的思想文化活跃;法家推行的改革规范了社会关系;土地私有制培育了新兴地主阶级。
(2)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兴起;对外扩张掠夺的需求。
影响:推动了政府与商人群体的合作;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有利于宗教改革和殖民掠夺;促进了西欧各国政治民主化和近代化进程。
【详解】(1)西周时期:根据材料“权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可知,礼制对君权的道德约束和宗法分封的贵族政治对君权的制约。春秋战国:根据材料“包括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国际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可知,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造成的思想文化活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推行的改革规范了社会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私有制培育了新兴地主阶级。
(2)原因:根据材料“众多贵族和绅士经受不住外贸的利润诱惑而加入各种股份公司”可知,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国家的兴起;根据材料“在国外,他们需要国家作为扩张和掠夺的庇护伞”可知,对外扩张掠夺的需求。影响:根据材料“正是二者之间的利益融合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因为战争而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王室与商人之间彼此依赖”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推动政府与商人群体的合作、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有利于宗教改革和殖民掠夺、促进西欧各国政治民主化和近代化进程等角度进行分析。
17.(1)原因:城市商业兴起与繁荣;市民(或商人)长期斗争;希腊罗马城市文明的传统。
主要力量:城市手工业和商人组成的行会或商会,基督教会。
(2)发展状况:工业人口剧增;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任意3点即可)
调整:颁布法律,确立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以社区组织形式探索社会救济新方法。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世纪商业的兴起,是城市能够在封建庄园制度的环境中复苏的关键”,得出城市商业兴起与繁荣;根据材料“商人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正是他们领导斗争,城市才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取到了自治权”,得出市民(或商人)长期斗争;根据材料“古典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中世纪城市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之中”,得出希腊罗马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力量:结合所学,城市是工商业中心,参与城市治理的主要力量是城市手工业和商人组成的行会或商会,同时基督教会仍然在城市中保留一定的影响力。
(2)发展状况:根据材料“到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得出工业人口剧增;根据材料“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得出环境污染严重;根据材料“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得出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综上可知,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调整:根据所学,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这一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中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例如,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18.(1)主要特征:发展速度快,数量多,规模大;城市人口较少,但组织机构众多;主要由市民和神职人员组成。(任意2点)
主要原因: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社会治安得到改善;封建经济获得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任意2点)
(2)新变化:人口得到恢复并缓慢增长;工商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商人阶层的力量不断增强;君主统治得到强化,现代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任意3点)
历史影响:促进了工商业阶层的兴起,有利于西欧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促进了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为欧洲近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转型,也为现代欧洲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任意2点)
【详解】(1)特征:依据材料“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得出发展速度快,数量多,规模大;依据材料“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得出城市人口较少,但组织机构众多;依据材料“还生活着数量相对较多的神职人员,这些神职人员要么服务于市民的需求,要么在男女修道院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得出主要由市民和神职人员组成。
原因:从西欧政治状况分析,得出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社会治安得到改善;从西欧经济的发展,得出封建经济获得发展;从城市工商业发展角度分析,得出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2)新变化:依据材料“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得出人口得到恢复并缓慢增长;依据材料“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得出工商业发展迅速;依据材料“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得出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依据材料“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许多西欧城市中商界精英不断增长的财富显示出他们的发展相对不需要依附土地贵族”,得出商人阶层的力量不断增强;依据材料“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得出君主统治得到强化,现代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
历史影响:从西欧经济的发展角度分析,得出促进了工商业阶层的兴起,有利于西欧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从现代国家的发展角度分析,得出促进了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得出为欧洲近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转型,也为现代欧洲的诞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