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9 16:0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时作业-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表为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部分文献资料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 )
文献 内容
《搜神记》 羌煮(涮羊肉)、貊炙(烤全羊),翟之食也。自太始(汉武帝年号)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蓄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
《梦溪笔谈》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长筒靴),有蹀躞带(能挂载小物品的衣带),皆胡服也
《旧唐书》 (松赞干布)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自亦释毡袋,袭纨绮,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
A.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 B.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
C.“大一统”思想的强化 D.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
2.据载:唐太宗平突厥后,“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但贞观十四年,唐政权平定高昌之后,设“都护之职,掌抚尉诸蕃,辑宁外寇,觇候(chān hòu侦察)奸谲,征讨携贰”。这次调整说明唐王朝( )
A.综合实力超越了突厥 B.放弃了羁縻府州政策
C.强化对西北的统治权 D.旨在防止各部族叛乱
3.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诸如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等专职军镇职官,这些职官开始为临时命设的使者,后发展为稳定的真官,不仅领护少数民族地区军事,也处理当地的一些行政事务,并直辖一定数量的军队,执行戍边卫国任务。汉朝专职军镇职官的出现( )
A.缓和了各民族的矛盾 B.导致边境地区冲突加剧
C.强化了边疆军事管理 D.加强了边疆地区的治理
4.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出现
B.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繁荣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5.秦、汉王朝分设典客和大鸿胪,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为充实边郡,秦汉还将数以万计的中原军民,“戍以充之”,并通过联姻等方式与其他民族缔结友好关系。这表明秦汉王朝( )
A.注重分权制衡 B.加强边疆治理
C.推行守内虚外 D.怀柔少数民族
6.羁縻制度是封建国家为治理边疆少数民族而实行的一种武力与怀柔相结合的制度。自西汉以来,羁縻制度经历了边郡制、羁縻府州与册封制、土司制三个阶段,尽管其形式不同,但主要目标都是( )
A.减少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B.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
C.使少数民族承认中原政权的核心地位 D.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7.《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皇帝认为英国来华使团“尔国阳中毕过述,遗使选沙,良非易事;且来使予中国礼仪不谙习,重劳唇舌头,非所乐闻。……但能阔心中厨,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这样的认知反映了( )
A.西学东渐出现 B.国家安全被咸胁 C.中国领先世界 D.天朝上国的观念
8.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汉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徙民实边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
A.边疆管理制度成熟 B.民族政策开明开放
C.边疆开发方式多样 D.民族交融日益加深
9.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统计当地户口,“汉之号令班西域矣”。由此可见,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
A.消除了北方的边患威胁 B.表明西域已纳入汉朝版图
C.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使汉朝疆域达到最大范围
10.秦汉时期,大禹传说盛行于帝国边缘地带。例如吴越民众相信“禹葬会稽”;禹征三苗之说传播于长江中游洞庭、彭蠡之间;禹生于西羌说流行于西北地区。这些传说反映了( )
A.民族交融进程的开启 B.华夏认同意识的扩展
C.边疆管理政策的成熟 D.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
11.在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在其形象塑造上没有变化多样的姿态,也与真实情况差距很大,蹄子与马蹄无异,且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北魏是表现骆驼形象的第一个高潮,骆驼载货、特别是驼载丝绸成为极富特征的造型。到了唐代,以骆驼为题材的塑像、绘画剧增,且大量出现在不是骆驼产地的中原地区。在骆驼形象的塑造上,很多陶塑抓住了骆驼习性中精彩的瞬间,充满动感,极为传神;很多则不再是简单的形象再现,它们或大步行走,或引颈长啸,像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渗透着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下列关于骆驼形象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
A.反映了丝绸之路逐渐开拓与日益兴盛 B.反映了制陶技术的进步
C.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人们观念认识的更新 D.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12.据《明史·职官志》记载:“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外吏朝觐,诸蕃人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恩,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这一机构的设置( )
A.强化了天朝上国观念 B.便于民族和中外事务处理
C.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致力于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13.下表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
地域 措施
东南 统一台湾
东北 抗击沙俄
西北 稳定新疆
西南 管辖西藏
改土归流
平定三藩
据此可知,清朝维护国家统一( )A.尊重各民族社会习俗 B.在边疆设立新行政机构
C.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D.重视少数民族管理事务
14.下表是西汉王朝与南越国关系的表述。据此可知,汉政府对南越国的管理旨在( )
时期 表述
汉高祖 封赵佗为南越王,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悲害”
汉文帝 遣使谴责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赵佗表示“去帝制”“为藩臣,奉贡职”
汉武帝 平定南越,将其分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A.践行以和为贵思想 B.加强边疆地区开发
C.因地制宜确保稳定 D.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15.1636年清政府设立蒙古衙门,主要管理蒙古事务,1638年改为理藩院,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直接受皇帝领导。康熙年间,修订《理藩院则例》,用法规固定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各项措施。这表明( )
A.少数民族地区自主权扩大 B.清政府对民族关系的重视
C.清朝中央机构的日益完善 D.民族平等互惠原则的实现
二、材料分析题
16.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的事务,包括边疆民族。为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元朝在距行省较远的路、府、州、县所辖区域内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并建立了从首都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元朝还实现了对吐蕃地区的直接管理,并建立了一套专门的管理系统。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为加强对北疆的管理,元朝在这里部署了大量军队戍守的同时还进行屯田。辽阳行省是东北边疆的主要管理机构,下设7路1府,对境内的女真族等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针对西北边疆的情况,除了设置军政机构、建立驿站等举措外,还采取了其他措施,如通过册封、联姻等笼络畏兀儿首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清朝创新“大一统”思想,强调“中外一家”,无“华夷”之别,内外之分。在此思想指导下,清朝废长城,拆藩篱,改土归流,内外一体治理……逐渐使边疆与中原融为一体,开启了一体化的新进程。
——摘编自陈季君《论中国古代边疆与中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以清朝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加强边疆治理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朝创新“大一统”思想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边疆治理的历史启示。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汉王朝还在边疆地区实行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羁縻政区的起源是中原王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新征服区实行的特殊政策。在这些地区,虽然也和正式政区一样设置州县,但一般不征收赋税徭役,不派遣行政官员,而由当地部族的首领世袭,治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正因为实行特殊的政策,所以同样是羁縻政区,情况却有很大的差别。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材料三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据材料一,归纳汉代边疆政策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羁縻政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政区。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巩固东北边疆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A
【详解】材料分别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中原地区富贵人家多崇尚少数民族的食物,南北朝以来中原人民吸收改进了少数民族的服装,以及唐朝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衣食住行方式及文化,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各民族间在生活习俗上的交流融合,与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及“大一统”思想无关,排除B、C两项;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只是材料反映的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唐太宗平突厥后,任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西北地区,在政治和经济上有高度自治权,唐政权平定高昌之后,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理和控制,这一变化强化了对西北的统治,C项正确;在材料所述调整发生前,唐王朝就已经战胜突厥,排除A项;唐太宗并未放弃羁縻府州政策,排除B项;防止各部族叛乱只是原因之一,调整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西北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两汉时期,随着匈奴问题的解决,以及处理民族事务的需要,汉朝政府设置了许多边境专职军镇职官,这些边境主帅从开始的临时任命发展为稳定的真官,说明了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D项正确;边境官的设置是为了管理少数民族的事务,不能说明导致民族之间冲突加剧,也不能体现民族矛盾的缓和,排除AB项。专职军镇职官包括行政、军事和卫国等任务,并非强化对边疆的军事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元朝重新统一后,疆域空前辽阔,各民族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北方多民族政权并立,战乱频繁,北方人口继续大规模南迁,促进江南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B项正确;两宋时期,是辽、宋、夏、金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当时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而不是“出现”,排除A项;辽、宋、夏、金时期多个民族政权并立,不是统一,排除C项;隋唐时期特征是繁荣与开放,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据题干“秦、汉王朝分设典客和大鸿胪,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和“‘戍以充之’,并通过联姻等方式与其他民族缔结友好关系”可知秦汉时期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B项正确;题干中典客和大鸿胪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但没有体现两者之间的分权与制衡,排除A项;秦汉王朝通过移民戍边的方式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并非守内虚外,排除C项;题干中通过联姻等方式缔结友好关系,并非怀柔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多个朝代都实行武力与“怀柔”相结合的羁制度来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做体现了因俗而治,有利于笼络少数民族,其目的为加强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的认同,巩固统治,C项正确;B项仅限“西南”,过于片面,排除B项;A、D两项均为客观影响,而非主观目的,排除A项、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予中国礼仪不谙习,重劳唇舌头,非所乐闻”和“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可知嘉庆皇帝仍旧抱有天朝上国的心态对待英国来华使团,D项正确;西学东渐出现是在明朝晚期,排除A项;嘉庆皇帝的叙述中没有体现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排除B项;嘉庆时期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秦夺得河套地区后将中原汉族军民移民戍边,汉代也实行屯田移民实边的政策,推动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使“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反映了秦汉时期民族交融的日益加深,D项正确;移民实边是一种边疆管理制度,但不能体现边疆管理制度成熟,排除A项;移民戍边不能体现民族政策开明开放与否,排除B项;题干仅涉及一种边疆开放方式,不能体现边疆开发方式多样,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汉设置西城都护府管理西域,设官、驻军、排行政令、统计户口,表明西汉已经在西域地区行使主权,西域已经成为汉朝领土,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从得知,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秦汉时期本属于中原地区的大禹传说盛行于帝国边缘地带,包括吴越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西北地区等,体现了周边地区对于中原华夏文明的认同,B项正确;民族交融的进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启,排除A项;题干为边疆地区的大禹传说,不能反映边疆管理政策问题,排除C项;周边地区的大禹的传说与中央集权体制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唐骆驼形象变化的轨迹,表现出丝绸之路上中外交往的不断深入,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骆驼使用的频繁反映丝绸之路的开拓与日益兴盛,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到了唐代,以骆驼为题材的塑像、绘画剧增,且大量出。现在不是骆驼产地的中原地区:材料反映了制作骆驼陶塑技艺上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从汉到唐,对骆驼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反映了人们认识观念的更新,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鸿胪寺是中国古代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的政府部门,这一机构的设置便于民族和中外事务处理,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鸿胪寺秉持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A项;鸿胪寺是负责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的机构,对于加强君主专制没有明显作用,排除C项;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对于维护朝贡贸易体制没有明显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表中信息,清朝在不同地域采取不同措施,可知,清朝维护国家统一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C项正确;武力抗击沙俄是反对外来侵略,不能体现尊重各民族社会习俗,排除A项;抗击沙俄、平定三藩没有体现设立新行政机构,排除B项;重视少数民族管理事务是因俗而治,不是所有措施的共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加强了对南越地区的管辖,汉高祖册封南越王,让其稳定南部边疆地区;汉文帝谴责南越王称帝,令其臣服中央王朝;汉武帝平定南越叛乱,推行郡县制,强化了汉朝大一统局面,D项正确;汉政府对南越的措施是加强对南越的控制,不是“以和为贵”,且“以和为贵"不是目的,排除A项;材料措施有利于边疆地区稳定,但不是目的,目的是强化国家政治统一,排除B项;因地制宜是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合适的办法,材料明显没有体现因地制宜,而是强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1636年清政府设立蒙古衙门”“1638年改为理藩院,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直接受皇帝领导”“康熙年间,修订《理藩院则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置由皇帝直统的少数民族管理机构,并修订相关法规,说明了清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关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清政府设置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机构和法规,没有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自主权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出理藩院名称的变化,未涉及其他中央机构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中央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没有体现出各民族之间平等互惠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6.(1)举措:在边疆地区建立行省,负责边疆管理和民族事务;设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建立驿站制度;设置专门管理系统加强对吐蕃地区的统治,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在北疆部署军队并实行屯田;针对边疆地区实际情况,因俗而治进行管理;通过册封、联姻等方式笼络当地少数民族首领。
(2)意义: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与开发;促进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边疆治理要注意结合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因地制宜;注意创新国家治理方式;坚持民族区域自治。
【详解】(1)关于举措,从材料“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的事务,包括边疆民族”,可知,元朝加强边疆治理措施一是在边疆地区建立行省,负责边疆管理和民族事务。
结合材料“为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元朝在距行省较远的路、府、州、县所辖区域内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并建立了从首都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可知,措施二是设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和建立驿站制度。
从材料“元朝还实现了对吐蕃地区的直接管理,并建立了一套专门的管理系统”可知,针对吐蕃地区,元朝设置专门的管理系统加强对吐蕃地区的统治,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
结合材料“为加强对北疆的管理,元朝在这里部署了大量军队戍守的同时还进行屯田。
辽阳行省是东北边疆的主要管理机构,下设7路1府,对境内的女真族等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针对西北边疆的情况,除了设置军政机构、建立驿站等举措外,还采取了其他措施,如通过册封、联姻等笼络畏兀儿首领。”可知,边疆治理的措施还有:在北疆部署军队并实行屯田;针对边疆地区实际情况,因俗而治进行管理;通过册封、联姻等方式笼络当地少数民族首领。
(2)关于“意义”,据材料“逐渐使边疆与中原融为一体,开启了一体化的新进程”可知,清朝“大一统”思想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再根据材料“内外一体治理”“改土归流”等信息分析,可得出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与开发。
(3)关于“启示”,结合材料一主旨元朝边疆治理手段多样,可得出边疆治理要注意结合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因地制宜。联系现实可得出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结合材料二主旨可得出,创新国家治理方式。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17.(1)内容:对奴采取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
(2)特点:隶属于中央王朝;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唐代羁糜政区: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3)措施:康熙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领土都具中国领土。作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维护了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详解】(1)内容:根据“汉王朝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得出对奴采取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根据“扶植和发展边疆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汉王朝还在边疆地区实行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得出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
(2)特点:根据所学可得出隶属于中央王朝;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根据“在这些地区,虽然也和正式政区一样设置州县,但一般不征收赋税徭役,不派遣行政官员,而由当地部族的首领世袭,治理自己的内部事务。”得出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唐代羁糜政区: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有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3)措施:根据所学可得出康熙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领土都具中国领土。作用:结合所学可得出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维护了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