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9 16:3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多民族政权并立·元朝大一统重建
目 录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因俗而治:辽、西夏、金
二、元朝大一统重建·因地制宜:元朝统一
(一)政权建立
民族政权 辽 西夏 金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生产方式 与宋关系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因俗而治:辽、西夏、金
契丹族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党项族
1038年
元昊
完颜阿骨打
兴庆府
会宁府(上京)
1115年
女真族
游牧、渔猎、后来逐渐农牧兼营
长期对峙,有战有和,榷场成为各政权之间经济交流的主要途径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南宋与金、西夏并立
元朝的统一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因俗而治:辽、西夏、金
①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重建大一统。
②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程度、逐步深入汉族居住区。
③政权相对稳定;各政权间存在较长时期的和平。
(一)政权建立
辽宋夏金时期政局特点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因俗而治:辽、西夏、金
(二)制度建设
1、辽:南北面官制、四时捺钵制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
“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兼有农、牧两种经济
南北面官制 南面官 负责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北面官 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特点 影响 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契丹人引马图
宋神宗
这就是一国两制(双轨制)
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民族交融、经济文化发展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因俗而治:辽、西夏、金
(二)制度建设
1、辽:南北面官制、四时捺钵制
四时捺钵制 皇帝和宫廷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 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 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猎虎
五京——流动的办公京城
上京:帝都气象,宏伟庄严。
中京:南来北往,富庶繁华。
南京:前哨阵地,通商口岸。
东京:国家驿站,转运盐铁。
西京:异域风情,丝绸之路。
——风瞬《我们为什么爱契丹》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因俗而治:辽、西夏、金
(二)制度建设
2、西夏:番汉官制,仿宋而建,一制两称
番汉官制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职。
3、金:猛安谋克制
内容
特点
影响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
——《金史·兵志》
每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与汉族同居,平时耕作,战时出征。
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促进女真族政权封建化进程;民族交融。
思考:辽夏金在管理制度上的有何相同之处相同?体现了怎样特点?
政权 制度

西夏

因俗而治;蕃汉分治;既学习汉族制度又保持本民族特色。
设南、北面官;
四时捺钵制
模仿宋制,同时使用本民族官称
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猛安谋克制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因俗而治:辽、西夏、金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因俗而治:辽、西夏、金
(三)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 庆历和议(北宋与西夏) 绍兴和议(南宋与金)
钱物 银10万两,绢20万匹 银7万两,绢15万匹 茶叶3万斤 银25万两,绢25万匹
关系 “兄弟” “君臣” “臣君”→“侄叔”
岁币
岁赐
岁贡
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并立。
两宋政权民族政策较为软弱,以钱财换和平。
民族交融是主流,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
双向交流。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边疆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中原。
元朝大一统重建·因地制宜
—— 元朝统一
1206
统一蒙古
1218灭西辽
1227灭西夏
1234
灭金朝
收复吐蕃
兼并云南
西征
二、元朝大一统重建·因地制宜:元朝统一
(一)统一历程
二、元朝大一统重建·因地制宜:元朝统一
定都大都 1260年,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为首都。
改号大元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其他地区形成四大汗国,在名义上尊元朝为宗主国。
完成统一 1276年,元朝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崖山之役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政权的影响,中国在变成了“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筑驿道,设立驿站运输官府物资、急递铺传递公文。
据统计,元朝全国1119处驿站共约有驿马45000匹。在东北的哈儿宾(即今哈尔滨)地区则有狗站15处,供应驿狗3000只。
——环球信息网
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 ——《辽史·兵志四》
二、元朝大一统重建·因地制宜:元朝统一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2、政治制度
中央:一省二院制
宣政院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地方:行省制
边疆管理
吐蕃:宣政院
军事
行政
监察
吐蕃
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军务)
台湾:设澎湖巡检司(行政管理职能)
中书省
澎湖巡检司
宣政院
因地制宜,多元一体(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十大行省
二、元朝大一统重建·因地制宜:元朝统一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重点突破:行省制度
1、目的
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对幅员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
中书省直接管理河北、陕西、山东
地方设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
管理
权力
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权大而不专,行使权力时受中书省节制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权大而不专,受中书省节制
行省权力
本省行政
军事:统辖地方军队
财政:可留三分税收
二、元朝大一统重建·因地制宜:元朝统一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3、特点
犬牙交错
双重性(性质):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制度创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效结合
4、意义
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重点突破: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除地方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削弱经济联系、文化认同感,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元朝大一统重建·因地制宜:元朝统一
(1)民族交融:
①表现:a.蒙古族: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形成。 元朝时大量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
b.回回(回族前身):来自中亚、西
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
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
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②影响:元朝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和交融。
(三)民族关系
(2)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四等人制”(以下四等能做区分即可)
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
第二等——色目人——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原西夏人、
畏兀儿人、回回等
第三等——汉人——北方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
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四等人制
汉文化接受程度越高的民族,地位越低
2、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三)民族关系
内容
特点
影响
保障蒙古贵族的政治利益
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
民族交往交融进一步发展
民族矛盾更加尖锐
(四)评价元之大一统
积极
①政治:加强对地方尤其是边疆的管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经济:形成全国交通网络,便利经济文化交流;
③民族: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消极:“四等人制”加剧了民族矛盾,加速元的灭亡。
明和清都比此前的中华帝国版图大出了一两圈,这其实是元代确定的框架和范围。
——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
没有元朝开创的新型国家建构模式,就没有今天中国的辽阔疆域。
——姜鹏、李静《五万年中国简史》
二、元朝大一统重建·因地制宜:元朝统一
大中国
地域之大
民族之大
文明之大
1、“辽朝并非匈奴、突厥一类纯粹游牧帝国,亦不像北魏那样完全移入中原农业区,而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社会,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两种形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当”。基于此,辽朝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  )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羁縻府州制 D.行中书省制
2、崖山之战,这一年是公元1279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年份,从此我国从一个“小中国”演变成为了一个“大中国”。对此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那时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
B.那时中国形成回族等众多新民族
C.那时中国农耕游牧民族和谐相处
D.那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相互交融
课堂练习
3.学者周振鹤说:“(元朝行省)无视历
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
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
在……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
又越过南岭有广西。”观察下图可知湖广
行省的布局
A.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
B.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异很大的区域
C.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增强了元朝在国防和经济上的实力
课堂练习
重点
课堂小结
辽夏金元的统治
多民族政权并立·因俗而治:辽、西夏、金
政权建立
辽、西夏、金(表格)
统一历程
辽:南北面官制、四时捺钵制
重难点
西夏:番汉官制,仿宋而建,
一制两称
金:猛安谋克制
制度建设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元朝大一统重建·因地制宜:元朝统一
巩固统一的措施
民族关系
评价元之大一统
”四等人制“
课堂小结
一种趋势:少数民族封建化
两大时代特征:由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民族交融加强
两大并立: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西夏并立
四大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元
2.特点
犬牙交错
双重性(性质):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制度创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效结合
3.意义
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二、元朝大一统重建·因地制宜:元朝统一
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权大而不专,行使权力时受中书省节制
1.行省权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