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9张PPT)
中物理
中国地图出版社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7章 认识我国的区域
第五节
黄土高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始 暂停
幸运之星
刘俊良
返回
ljl
刘俊良
学无止境 勤则可达
志存高远 恒亦能成
学号抽签
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区域
位置与范围
经纬度、海陆、相对位置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生物
河湖
气候
地形
(交通、工业、农业等)
经济
文化
人口
(植被、动物)
刘俊良ljl
在哪里?
有什么
区域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轮廓、范围)
海陆位置(沿海或内陆)
相对位置
气候
地形
土壤
河流
植被
自然方面
人文方面
(第一、二、三产业结构)
交通(分布特点)
人口(数量、增长、分布、问题)
(语言、民居、服饰、饮食)
产业
优越性评价
地势
城市(分布)
资源
文化
为什么
怎么办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where
what
why
how
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怎样读气候直方图
一般横轴表示月份,纵轴为气温和降水量
第一步:曲线表示气温,
先找特殊,最高和最低
最冷月:代表冬季
最热月:代表夏季
第二步:画垂线,找出对应月份
第三步:画横线,读出气温度数
寒冷00C温暖150C高温、炎热
第四步:找到对应月份降水,
画横线,读出降水量
少雨、干燥100mm多雨、湿润
返回
刘俊良ljl
延安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
找出长城、秦岭、乌鞘岭、太行山等地理事物,在图B上描绘出黄土高原的边界范围
找一找黄土高原大致经纬度范围,并简要评价
说一说黄土高原主要跨越了哪些省级行政区
说一说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
位 置 和 范 围
探究活动1
阅读教材P88第一自然段和教材P89图B,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长
城
秦
岭
乌
鞘
岭
太
行
山
400N
350N
说明了……
中纬度
温带
1050E
1100E
黄土高原东起______西至 _______ 南至 _______北至 _______,跨越了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等省。
太行山
乌鞘岭
秦岭
长城
山西省
陕西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甘肃省
黄土高原与黄河位置关系?
黄河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
河口
桃花峪
黄土高原属于我国地势第____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第一级阶梯
二
北
方
地
区
过渡地带
黄土的世界
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左右,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2200万年以前
青藏高原已经隆起至相当的高度
可以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水汽
亚洲内陆从此陷入干旱
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
紧接着
强劲的冬季风在沙漠中卷起沙尘暴
沿着青藏高原的边缘向东推进
在今天甘肃、陕西、山西境内
它遇到太行山、秦岭的阻挡
沙尘颗粒在山脉之侧不断沉降
甘肃省永靖县黄河河漫滩
距今260万年前
沙尘的沉降变得更加剧烈
不起眼的小小沙粒
居然逐渐在地表上堆积出巨厚的黄土
最厚之处可达400余米
它覆盖了地表上的一切
包括黄河的河漫滩
兰州天斧沙宫城堡状的丹霞
宁夏六盘山泾河源
黄土高原风成说
太行山
黄土高原
沙 漠
戈 壁
地面风
西北风
降 尘
降 水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区
东南风
风力侵蚀
如果沙尘覆盖之处是面积较大的平坦区域
则形成的黄土堆积也同样宽阔平坦
这种地貌被称为塬
(亦称“原”)
甘肃董志塬,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塬,四周为深切的沟谷,塬上有村庄和农田
沙尘覆盖之处是波状起伏的丘陵,形成的黄土堆积会呈长条状
这种地貌被称为墚(音liáng)
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的一处墚
墚沿着原来丘陵的走向延伸
长度可达数千米到数十千米
沙尘覆盖之处为孤立的小山尖,黄土堆积会呈现圆锥形
即为峁(音mǎo)
峁的面积较小,四周以一定坡度向下倾斜
陕北吴起县白豹乡境内的峁
无数的塬、墚、峁相连成片,
黄土高原便诞生了。
这是一个被太行山、秦岭、古长城所围合的区域,横跨青、甘、宁、陕、晋、豫、内蒙古7省区,总面积高达42万平方千米,它集中了地球上70%的黄土,是世界上最大、最厚、最连续的黄土覆盖区。
雨岔大峡谷自然风光
陕西靖边波浪谷
陕北靖边自然风光
水土流失原因
探究活动2
阅读地图册P38,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教材P90讨论
分析归纳水土流失与哪些因素有关
模 拟 实 验
求证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烧杯
沙土
黏土
土坡
水壶
植被
【实验器材】
模 拟 实 验
求证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实验目的】
研究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研究土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研究降雨强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研究地形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实 验 操 作
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研究
土质
黏土
沙土
实 验 操 作
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研究
植被覆盖
说明:
植被有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实 验 操 作
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研究
降雨强度
实 验 操 作
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研究
地形坡度
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其他高原那样“坚固”,
沙尘堆积的土体疏松,遇水便会崩解。位于甘肃庆阳的蒲河将两岸山体剥蚀殆尽冲刷出了宽达500-600米的河谷
土质疏松,直立性强,遇水易崩解
植被稀疏
从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片上注意观察高原自然植被状况
北
地
区
过渡地带
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黄土高原虽然降水不多,但却是暴雨频发,它年降水量的45-75%集中于夏季,往往一场降雨就等于一个月的降水量,倾泻的降雨形成雨洪,土体来不及吸纳水分,就被冲毁。
地形坡度较大
(黄土塬的流水侵蚀示意)
塬
墚
峁
沟壑纵横
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黄土土质疏松,直立性,遇水易崩解。
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地形坡度较大。
历史上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比今天要宜居得多,山地中分布着广袤的森林,塬墚峁上则是丰美的草原。
大约163万年前,黄土高原上出现了早期人类,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基本遍布高原,黄土之上发展出的仰韶文化,可谓当时华夏大地上的“经济文化中心”,其遗址点众多、农业发达,远远超过其他文化。
根据材料分析,说明黄土高原……
开发历史悠久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高达53%;自秦汉以来,强盛的农耕王朝开始在中国反复出现,几乎每一轮农耕王朝的兴起,就会带动一轮黄土高原植被的大破坏,秦代蒙恬“将三十万众”北修长城、屯田开荒,森林覆盖率降至42%;唐宋时期营建宫室、城市,大规模采伐黄土高原上的木材,森林覆盖率再降至32%;明代在黄土高原北部修筑长城,并发动军民屯垦,此后长城沿线再也找不到成片的森林,许多地方甚至失去自给能力;清代推行奖励垦荒制度,森林覆盖率降到历史极值4%,有的地方甚至到了无水无柴的地步。
以下材料说明……
不断开荒种地
人口增长快
过度放牧
人类在黄土高原上放牧垦殖,森林与草原逐渐变为农田。
(航拍陕西咸阳宝鸡一带)
峡谷煤矿坑
采矿等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表的破坏
自然
原因
人为
原因
气候
地形
黄土
土质
植被
覆盖率
开荒
放牧
采矿等
工程建设
开发
历史久
人口
增长快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森林植被大量消失
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原有的沟谷不断加宽加长
新的沟谷也不断涌现
(俯瞰陇原大地的沟谷与田地)
水土流失的危害
长度大于150米的沟谷,不少于300万条
黄河石林:2021年甘肃白银马拉松发生地
侵蚀、侵蚀、侵蚀
分割、分割、分割
42万平方千米的黄土高原变得
(甘肃皋兰县黄土地貌)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
流失的土壤去了哪儿呢
水土流失的危害
壶口瀑布
泥沙汇入黄河,使得黄河形成“一石水、六斗泥”的奇观。
下游形成
“地上河”
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地区带来的影响?
水土流失
土地贫瘠
旱涝灾害
制约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探究思考
水土流失的危害
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有那么一天,不仅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自然
原因
人为
原因
着眼点
制约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让黄土高原披绿
水土流失和干旱
生 物 措 施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建设防护林
工 程 措 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打 坝
淤 地
种 田
生态建设大家谈
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
延安市延川县的育林坑,下雨时用于聚水,防止水土流失,来年在坑内种树育林,由于形似鱼鳞片,故也叫"鱼鳞坑",这是黄土高原常见的植树造林的方法.
陡坡退耕还林、还草
小塬缩成了墚、峁
缓坡修建梯田,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
缓坡修建梯田,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
缓坡修建梯田,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
会宁梯田
缓坡修梯田
农业技术措施
开展小麦育种,培育耐旱作物,
改善灌溉方式
治理后的黄土高原
三、黄土高原丰富的矿产资源
黄土高原地下埋藏着煤炭、有色金属等各种矿产
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
晋、陕、内蒙古被誉为“乌金三角”,煤炭储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且煤质好,埋藏浅,可露天开采,开采成本低。
山山西:大同、阳泉、平朔
陕山西:神府
内蒙古:鄂尔多斯
完成教材P93页活动
1.京包线、京沪线运往北京、上海
2.包兰线运往兰州
3.太焦线、焦柳线运往南方
4.大秦线输往秦皇岛港口通过海运到南方
1.修建坑口电站,将煤炭转化为电力输出
2.将煤炭转化为煤气通过管道输送出去
在我国位置居中,有煤炭外运之便,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
探究活动
本节知识小结
黄土高原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丰富的地下矿产:
1.治理着眼点
2.治理的措施
1.乌金三角
2.外送方式
3.合理开发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位置、成因
2. 地形特征
3.水土流失的原因
4.水土流失的危害
人口增长
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
A
B
C
D
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
扩大荒地开垦面积
农作物产量下降
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
动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