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感动中国2022邓小岚事迹+颁奖词+时评+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感动中国2022邓小岚事迹+颁奖词+时评+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7 22:3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感动中国2022”
邓小岚事迹+颁奖词+时评+练习
人物事迹:
山花烂漫,歌起太行邓小岚
  “没有歌声的童年,是很寂寞的。”2004年,邓小岚来到河北马兰村义务支教,教授音乐,募集乐器,组建合唱团。十几年间,一批批孩子走出大山,站上更大的舞台,而邓老师温暖的目光始终未曾改变。如今,邓老师又“回到”了马兰,守望着她牵挂一生的地方。
颁奖词:
邓小岚颁奖辞:你把自己留给一座小小山村,你把山村的孩子们送上最绚丽的舞台,你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离开。山花烂漫,杨柳依依,为什么孩子的歌声如此动人?因为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精彩时评:
像邓小岚那样传承红色基因
“2004年,邓小岚决定来马兰村教孩子们音乐。差不多半个月,她就来一次马兰村。早上8点从北京出发,公交车换火车再坐长途汽车,到马兰村,天都大黑了。”《音符飘过马兰花》如此叙述,刊登在刚刚出版的今年第14期《读者》杂志上,再次将邓小岚的感人事迹呈现在世人面前。邓小岚生前就是这样,一次次走进马兰村,将音乐的种子播进了一茬又一茬乡村孩子的幼小心田,完美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质胜于华,行胜于言。我们都应像邓小岚那样,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北京冬奥会是邓小岚的“高光时刻”,44名来自太行山深处的孩子,在开幕式上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让更多人认识了她执着奉献18载的倾情付出和高大形象。可时隔不久,78岁的她却在筹备音乐节时突发脑梗,于3月22日溘然长逝。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追授她“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人们将永远铭记,她用真情的灌溉让大山里的“马兰花”茁壮成长,惊艳绽放于世界舞台。
  传承红色基因,就要传承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邓小岚是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同志之女,1943年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易家庄村附近大山的一个破房子里,因报社队伍常面临转移,出生不久就被寄养在马兰村不远一个叫麻棚的村庄。当时,邓小岚亲切地称呼养护她的农家夫妻为“干爹干娘”,村民则像街坊邻居那样叫她“小岚子”。直至3岁,她才回到父母身边。山西太行革命老区也是这样,当年不少革命先辈的孩子也是在农家抚养,甚至是吃“太行奶娘”乳水喂养成人的。这种奉献精神,无疑是党史丰厚营养的一部分。
  传承红色基因,不仅要铭记在心,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2004年,邓小岚为孩子们连国歌都唱不好着急,从北京市公安局退休后重回马兰,专门教孩子们唱歌,决心“用音乐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没有场地,她自掏腰包盖校舍;缺少乐器,她发动亲友募集;组建马兰小乐队,搭建“月亮舞台”“音乐城堡”,创办“马兰儿童音乐节”将全部身心奉献给了那片让她眷恋一生的土地。在音乐的熏陶下,大山里的“马兰花”们褪去羞怯、惊艳绽放,一批批孩子的命运轨迹由此改变,既播下爱与希望的种子, 也唤醒了大山的春天。
  传承红色基因,就要传承红色家风。邓拓祖籍福建,但他把马兰村视为故乡,培养了5个孩子个个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写《燕山夜话》时,他以“马南邨”(谐音“马兰村”)为笔名。他给自己刻过一个章,上面写着“阜平人”,给女儿邓小岚刻的章上写着“马兰后人”。每次去马兰村,邓小岚都说是“回马兰”。邓小岚的母亲爱唱歌,父亲也很喜爱音乐,曾用福州特有的唱诗曲调吟唱他自己的诗作《雷锋》……正因为从小受到良好家教、家风的引导和熏陶,才有了他们兄妹五人个个正派做人、踏实做事、乐于奉献。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才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十几年前,您来到马兰,您像一颗星星,挂在那天边;您让美妙的音乐进入我们心间,从此我们就不怕孤单……”邓小岚的学生以这样一首歌曲,写出了所有人对她的深深怀念。在意气风发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建功立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贡献,需要无数像邓小岚那样的参与者团结奋斗、真诚奉献,最终创造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争做志愿者、甘为奉献者,同时也为所有追梦之旅注入砥砺前行的力量。
(文章来源:《文明山西》周刊 时间:2022-07-22 )
专题练习: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和稀缺的。
红色经典是“工农兵史艺”,作为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它们以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被蔑视的底层普通平民为主人公,把他们塑造成英雄。我们可以认为,它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它的平民精神不同于“五四”时的俯视平民、怜悯平民,而是平视加仰视。近距离的平视,使得平民特别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以从未有过的细腻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只有像柳青、梁斌、浩然这样真正熟悉农民、热爱乡村生活的作家,才能以那样的深情描绘出蛤蟆滩、千里堤、白洋淀、东山坞的自然景色,在渲染时代风云之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梁生宝、朱老忠、萧长春这些人物确实比实际生活中的农民更高大。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
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五四”对“个人”的发现,其积极意义巨大,个体权利被尊重是现代性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但是,关注个人、尊重个人并不等于个人利益至上、不讲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如今的语境中也可转译为团队精神。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前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超越。
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它传导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红岩》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红色经典符合毛泽东关于文艺“高于生活”的美学思想,它的超越精神不仅体现于主人公精神气质的方面,也表现在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美学境界的超越性:读者即便知道了林道静不等于杨沫,或江华不同于马建民,知道了真实的威虎山并不像小说里写得那样险峻、琼海的“南府”有别于电影或舞剧里的境况,也还是喜欢陶醉于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因为作品将大家导入了一种更美好的彼岸世界。
(摘编自张江《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
材料二:
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一是思想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引领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探寻救亡之道,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道路其实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艰辛探索、严肃思考之后的必然选择。思想启蒙犹如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的希望。今天,对国家命运的严肃性思考、对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思想性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思考题和必答题。
二是新人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民智,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体现在青年学生的觉醒与成长上。赵世炎、毛泽东、周恩来等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的启蒙、感召下,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感受到民族救亡的危机,并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这种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反复的思考比较,甚至是实验实践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因信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理论,联合13人成立北京工读互助社实验小组,最终失败;毛泽东也曾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温和改良,后来发现终是走不通,最终坚定了革命道路的选择。因为一代新人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才成为了中国的道路。
三是普罗大众的觉醒。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必须要让民众直接出来解决问题,光靠学生不行,必须要发动群众,让他们参与到改造整个社会的斗争中来,中国才有希望。”后来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压力下,北洋政府才没有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由于李大钊等人的宣传启发,以长辛店工人为代表的普通民众正在觉醒,这个觉醒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成果,必将在未来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
《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
(摘编自曹巧兰《火出圈的<觉醒年代>,为什么这么好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时代和受众所欢迎的红色经典,拥有和当下许多文艺作品不同的精神力量,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B.红色经典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和五四运动所倡导的个人主义并不矛盾,前者在今天也能近似地作为“团队精神”而被我们理解。
C.红色经典虽然在人物形象、环境等方面有所虚构,但是在革命浪漫主义的主导下,依然吸引着广大读者,魅力十足。
D.五四爱国运动最终推动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色经典的平民精神,在作品中表现为描写平民时视角发生转变,在作家身上表现为对平民及其所在环境倾注真感情。
B.红色经典中,有的农民形象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
C.知识分子要有家国情怀,无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在当代,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思考,都应当是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
D.在思想觉醒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不同革命道路的比较和实践,陈延年、陈乔年就不会最终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
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红色经典”特征的一项是( )
A.鲁迅1918年创作的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自述,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B.1959年柳青的《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为线索,表现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C.叶圣陶1924年创作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讲述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因军阀混战而举家逃难时种种可笑又可鄙的行径。
D.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潜伏》,讲述1945年国民党情报人员余则成弃暗投明,成为潜伏在敌人军统机关的地下党的故事。
4.请分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二、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强国建设被提升到 的战略高度,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每一代人所面临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红色文化虽然形成于革命时期,但也要 。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不断为红色文化增加新内涵,不断改进其传承与发展的方式,才能使其焕发和保持活力。要让青年学生认同进而理解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为红色文化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使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可敬、可亲、可学、可用”。
5.请在文中横线空白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方方正正的“盒子”,银白盒体与宝蓝幕墙辉映,绽放在赣江之滨,与蓝天白云 ① ,这就是被誉为“赣地宝盒”的江西省博物馆。
江西是一块光荣、神奇而又见证了中国革命发展、壮大的红色土地。“红色摇篮——江西革命史陈列”重现“四大摇篮”的光辉历史,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井冈山的 ② 燃遍中华大地,万里长征从于都河出发……江西瑞金沙洲坝红井上刻着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句话穿越岁月,依然提醒人们 ③ 。
滕王阁上的吟诵、汤显祖牡丹亭里的咏唱、陶渊明桃花源中的追寻……我打开“宝盒”,那些被时光珍藏、被泥土覆盖的赣地璀璨文明一一呈现,它们丰富多彩、摇曳生姿,5万余件宝物诉说着江西故事,展陈着赣鄱之美。
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音频已成为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的媒体。声音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更能直击人心。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追寻》用百封家书以震撼人心的讲述和 ① 的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一封封浸染着父母之恩、夫妻之爱、兄弟之情的家书,透过声音,连着时空,栩栩如生。《追寻》以一种 ② 的方式对经典人物、故事进行了生动演绎,更多革命烈士将被我们了解、认知,传诵。通过《追寻》,我们认识了裘古怀,“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他的临终遗言 ③ ,令人动容。《追寻》展现了信仰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将红色文化以受众 ④ 的方式传播了出去。
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 ① ,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 ② ,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这里见证了我们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展延安整风运动,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昔日,老一辈革命家筚路蓝缕, ③ ,从延安走到了北京。今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北京来到延安,聆听历史的声音,面向未来宣示。十八大以来,新当选的中央领导集体进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宣示,这是第三次。时光是忠实的记录者,记录下每一次宣示的庄严豪迈;记录下为实现对人民的诺言而步履不停的坚实脚印;记录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坚如磐石。初心在胸中,使命在肩上,矢志不渝,精神昂扬,勇毅前行。
1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4.请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正标题和副标题。(正标题不超过12个字,副标题不超过18个字)
参考答案:
D 2.B 3.B
4.①采用引用论证,引用海涅的名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②采用比喻论证,把“思想”比作“闪电”,把“行动”比作“雷鸣”,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论证语言的生动性。③强调思想、思想觉醒的重要性(思想对行动的先导作用),引出后文观点。
5.①前所未有 ②不言而喻 ③与时俱进
6.修改:要让青年学生理解进而认同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为红色文化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使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可敬、可亲、可学、可用”的特性(或删除“具有”)。
7.①融为一体②星星之火③饮水思源
8.①连续使用三个典型的事例,以点代面,形象呈现出江西博物馆馆藏的璀璨文明。
②三个句子结构相似,节奏感强,增强了语势,便于抒发作者对于江西博物馆馆藏的赞叹之情。
示例:①声情并茂 ②别出心裁 ③振聋发聩 ④喜闻乐见
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需求。
11.构成:将声音这一听觉形象与“流水般汹涌地涌入”这一视觉和触觉形象沟通起来。
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声音信息之多,给予听众的感染力之强,化抽象为具体,新颖别致。
12、①峥嵘岁月 ②丰功伟绩 ③披荆斩棘
13.①将时光比作忠实的记录者,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点明了时光真实记录历史的特点;将信念比作磐石,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点明了共产党人信念的坚定。②三个“记录下”构成排比,节奏鲜明,富有气势,由浅入深地表达了共产党人从语言、行动、思想上都不忘初心、缅怀历史、继续奋斗的坚定信念。
14.(正标题)重温峥嵘岁月,烛照光明未来(副标题)习总书记等中央领导集体前往延安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