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 印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印度一节属于世界地理认识区域部分中的认识国家部分。作为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在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同时印度的发展对同为发展中人口大国的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或步骤,在第六章亚洲的学习中已经详细的阐述,因此在认识国家部分教材侧重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印度教材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二是“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三是“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在了解印度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分析地形、气候与粮食作物种植的影响;分析人口、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通过一年地理学习,对地理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掌握,读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本期学生通过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建立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基本框架结构的知识学习体系,但缺乏对区域地理中应该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的学习经验;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归纳总结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的因果关系。因此本节课设计,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能力提升的需要,设计读图、析图以及知识拓展的内容较多,内容量较大。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读印度地形图,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能在地形图上指出印度的主要地形,知道印度的主要河流、平原、山脉和高原。 综合思维:学会分析印度的自然环境特征对农业、工业、文化等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运用图表和数据说出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理解印度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经济等的相互影响关系,掌握其水旱灾害多发的原因。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2.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 运用图表和数据说出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课前:自主预习,知识梳理。
环节名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预习 预习书本P30~34印度自然环境的内容 圈画出重点知识内容 预习新课
完成同步训练上相应的课前预习内容 结合课本完成练习册的课前预习内容 为新课教授做准备
课堂: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评述 评书讲解 导学 以西游记为导入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印度。《西游记》唐僧的原型,是唐代著名的高僧、佛教学者、翻译家和旅行家玄奘。他游学的天竺国就是古印度,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印度这个国家。 观看图片,并回答老师问题。 问题: 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那么西天指的是今天的哪里呢? 1.通过图片欣赏、创意解读苏字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创设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
板书:7.3印度 环节一:印度的位置、地形地势特征 一、出示印度在世界的位置图 自主学习,根据前面学习亚洲和日本的方法,学找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位置。 1.描述印度的海陆位置 首先,同学们跟随悟空来探究印度的位置。在世界地图上圈出印度的位置: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我国的西南面,印度洋的北岸。 2.说出印度的相对位置 南亚纬度位置大致位于东经90°~95°之间,北纬10°~30°之间。初步了解了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接下来我们跟随悟空探究印度周围的国家和海洋: 在南亚政区图中分别找出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不丹、中华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总结其位于印度的位置。 (承转) 我们探究了印度的位置,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玄奘的实际西行路线。那么,悟空所说的线路距离更短,为什么玄奘没有沿着悟空的线路行走呢。由此引出印度的地形接下来,我们跟随八戒来探究印度的地形特征。。 3.结合印度的地形图,找出它的主要地形区、河流,描述它的地形地势。 首先在印度地形图上标出自北向南的地形区以及他们的海拔。并由教师总结出南北高、中间低的地势特征。 4.找出印度的主要河流, 教师通过动画的形式在印度地形图上标出印度的主要河流,让学生知道恒河是印度的第一大河流。 环节二: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承转) 下面我们跟随沙僧来了解印度众多的人口,首先教师展示出印度相关的人口图片,了解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 一、展示印度的人口数量变化图 1.了解印度的人口地位和变化情况 印度人口以每年2000万的速度增长,根据联合国粮食组织推算,到2040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根据最新统计和最新的说法,印度近几年人口就将超过中国) 2.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 当然,众多的人口给印度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教师引导罗列几类人口引起的社会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其他问题。 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承转) 人口过多会带来交通堵塞、就业困难等一系列不利的影响,那么有没有优势呢? 阅读材料,归纳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 材料一:印度每年新增劳动力1800万人左右,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材料二:印度是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小麦、甘蔗生产和消费国之一。 材料三:印度是全球几大移动电话市场之一。2008年,移动电话用户达3.5亿人。 优势一:劳动力丰富、廉价,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优势二:人口多,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阅读下表,说说印度人口众多对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印度人口众多,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少,影响粮食供给,还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值,影响经济发展。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出问题答案,并回答相应问题。 问题: 1.说出印度的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恒河。 3.简述印度的地形地势、河流特征。 学生结合书本内容和印度人口变化图,回答问题。 印度是第几大人口大国,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2.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 3.结合所给的三则材料,分析人口众多带来的优势。 4.结合印度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说说印度人口众多对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根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将本课时的学习分为找位置、判地形、看人口三个学习模块,师傅唐僧将三个学习任务分别分配给悟空、八戒、沙僧。此设计即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又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动画的形式在印度地形图上标出印度的主要河流,让学生知道恒河是印度的第一大河流。并以图表的形式总结印度的地形,帮助学生及时总结。 用图表、材料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印度是世界上的第二人口大国,以及人口众多带来的优劣势,以此培养学生的读图、读表、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人地关系。教师边引导边讲解,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
评论 合作探究 环节三: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承转) 前面我们提到,印度的传统服饰是沙丽,那么疑问来了,印度女人是一年四季都穿着沙丽吗?冬天怎么办?引导学生探究印度的气候。 (分组合作探究)唐僧给三个徒弟分派任务,孙悟空去了解气候,猪八戒去了解农作物,沙僧去了解服务外包产业。 印度的主要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 首先,教师让学生在印度地形图上标出印度的纬度范围,让学生直观看到印度大部分地区是位于北纬10°到30°之间,因此印度位于热带和亚热带。那么热带、亚热带的温度特点就是终年高温。因此,印度女人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穿着沙丽。 从气候类型分布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那么,接下来,同学们跟随老师来探究一下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的性质特点 接下来,同学们跟随老师来探究一下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通过动画的演示来学习探究热带季风气候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由学生共同填写下面的表格 最后,由教师讲述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每年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对印度造成的旱季、雨季的气候特点。 3.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学习了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的发生发展过程,由学生共同探究印度为什么会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①西南季风风力强盛,来的早,退的晚导致雨季长,降水多 ②西南季风风力太弱,来得晚,退的早导致雨季短,降水少 4.印度的粮食作物 接下来,跟八戒一起去了解印度的农作物状况:教师由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棉花、黄麻和茶。 5.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共同探究:运用材料,分析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1.对照两幅地图,指出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主要地形。 ①水稻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东北部、沿海平原 ②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 2.推测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气温差异。 根据水稻和小麦的生活习性,可以推测水稻分布区的气温高于小麦分布区。 3.对照两幅图,说出水稻和小麦主要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差异。 ①水稻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1000~2000mm ②小麦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多在500~1000mm 学生利用书本P10亚洲的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印度的气候类型。 结合书本P33页的文字资料及南亚每年1月、7月盛行风向,分析印度的冬夏季风性质。并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 印度主要的气候类型是什么气候? 印度冬夏季分别吹什么风? 印度水旱频繁的原因是什么? 印度的小麦和水稻分布在哪些地方?影响因素是什么? 此环节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共同探究,通过动画的演示来学习探究热带季风气候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小麦、水稻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意在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综合思维。
评议 汇报展示 (承转) 环节四: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1.产生的背景 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的产生背景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软件设计等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外包给其他专业化团队来完成。 2.服务外包产业迅速发展的条件 提问: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的条件有哪些呢? 首先,印度的人力资源丰富: 印度科技人力资源数量不断增加,其增长呈现加速趋势。其次,印度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印度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导致用人成本并不高。 再次,印度英语的普及:据调查,印度人中粗懂英语的约两亿,精通英语者约为5000万。87%的印度学校用英语授课,高等学府则全部采用英语教学。 最后,印度的信息技术发展较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印度准确把握了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大信息产业的投入,印度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 3.分析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此环节主要由教师通过激发引导和动画展示,学生共同探究完成) ①找出20世纪80年代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这些软件外包产业中心又是软件产业中心。谈谈软件外包产业最初出现在这些地方的原因。 软件产业中心往往软件设计人才济济,有过硬的软件技术。那里既有人才,又有技术,因而能够承接境外软件业务,发展软件外包产业。 ②找出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印度新出现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 20世纪90年代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分布在新德里、孟买附近。21世纪初出现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集中在西部沿海地区。 ③谈谈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 20世纪80年代,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主要集中在软件产业中心,20世纪90年代向软件产业中心周围的中小城镇扩散,21世纪初扩散至西南沿海中小城镇。 结合书本P36-37页图文资料,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老师给出的问题。 问题: 1.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背景是什么? 2.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找出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中心,分析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讨论结束后,选派一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的结果,台下同学认真聆听可以提出质疑及补充等等。 此环节主要由学生小组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并展示问题答案。读图文资料,意在提高学生找关键信息,归纳总结的呢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质疑、补充,让学生展现自我,大胆地走向舞台。
当堂练习 下列季风中(箭头代表风向),由于到来的时间和强弱程度不同,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导致印度容易发生水旱灾害的是_____。 关于印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 南亚因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大山体而与亚洲其他地区隔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被称为南亚次大陆。读左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今年4月,尼泊尔发生的8.1级地震对我国影响最大的 省级行政区是( ) A.青海 B.西藏 C.新疆 D.云南 4.关于印度半岛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季风气候显著 B.地势南北高、中低低 C.半岛南部东、西高山对峙 D.恒河自东向西流向海洋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布置,问题整理。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训练印度的知识内容
小组表现班级情况
教后反思 改进策略 知识掌握程度:
教学存在问题:
后期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