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课件 (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课件 (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08 07:5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2.4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2019年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三
课程标准
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素养阐释
1.运用材料,了解世界及我国石油分布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区域认识和综合思维素养
2.依据实例,说明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关系,理解我国面临的石油安全问题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1973年10月,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宣布实行石油减产和石油禁运,造成全球油价上涨,原油价格从1973年10月的每桶不到3美元上涨到1974年3月的近12美元,引发了世界性的石油危机。这次石油危机对当时依赖廉价石油作为能源的西方国家产生了巨大冲击,并导致世界性的经济衰退。
1.伊朗、伊拉克等国实行石油减产和禁运,为什么会对西方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课本64页)
二战后,石油成为西方乃至全球的主要能源,国民经济高度依赖石油产品,但石油资源却主要集中分布于少数国家。石油输出主要依赖中东地区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国家。196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成立, 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这些国家实行石油减产和禁运,造成世界上石油短缺和油价上涨。大量石油进口国国家贸易赤字加大,工业、交通、农业能源不足,居民生活成本上升,企业利润下降,经济增长滞缓,失业率上升,引发社会恐慌和经济萧条。
2.查阅资料,议一议,在20世纪还发生过几次“石油危机” 分别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8年和1986年。这三次石油危机主要是政治原因造成的。 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5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第二次危机(1978年—1980年):1978年底,伊朗政局发生剧变,亲美的国王巴列维下台,停止输出石油60天,引起抢购原油风潮,油价急剧上升。1980年9月20日伊拉克空军轰炸伊朗,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全球原油供求紧张,引起油价再度上扬,引发并加重了又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第三次危机(1986年一199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团结力量的瓦解以及新兴产油国的出现,石油权力再度回到美国、日本和欧洲。1986年,石油价格降到10美元/桶以下,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猛烈冲击,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暴跌间接导致苏联解体。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海湾战争),遭受国际经济制裁的伊拉克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升至42美元高点。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陷入衰退, 拖累全球GDP增长。由于国际能源机构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和以沙特为首的国家迅速增产,很快稳定了世界油价。这次危机持续时间短、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小。
(课本64页)
一、石油资源分布
一 石油资源分布
1. 石油的概念
石油是赋存于地下岩石孔隙中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液态 可燃矿产。
2.石油的地位
石油不仅是宝贵的燃料资源,而且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 个领域,在当代社会和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石油的分布特点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1)截至 2017 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为 2 393 亿吨, 折合约 1.7 万亿桶。各国石油探明储量差异甚大, 前 10 位的国家,合占世界石油总探明储量的 85% 以上,而中东占全世界的近一半。
(2)我国的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比较丰富,2017年探明石油储量为35亿吨,居世界第13位,但石油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渤海湾、珠江口以及近海大陆架等地。
一 石油资源分布
石 油 的 形 成
世界上已经发现的绝大多数油气田都分布在沉积岩中,在砂岩、页岩等伴随石油和天然气出现的沉积岩中都含有古生物化石。据此,绝大部分地质学家推断,石油和天然气都来源于古老的生物有机体。石油和天然气只有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才能形成,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移动,直至遇到不可渗透的岩石屏障才被有效地密封起来,形成油气田,天然气一般在石油层上部,但在高压作用下,天然气也可能出现在石油层底部。
课本66页
石 油 的 形 成
“海相生油理论”认为,形成石油的原始物质是低等海洋生物。由于我国缺乏形成石油的海相沉积,因此被国外学术界扣上“贫油国”的帽子,石油工业发展迟缓。1941年,我国石油地质学家潘钟祥提出“中国陆相生油理论”。以李四光为代表的我国石油地质科考队伍,大胆提出陆相沉积也可以形成大型油田的理论。在其指导下,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胜利、辽河、长庆、大港、任丘等大型油田。
研究表明,咸水环境更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海相生油与陆相生油两者形成的沉积环境都是半咸水一咸水。内陆咸化湖盆、海洋、海陆过渡带或湖陆过渡带都是石油生成的理想沉积环境。
课本66页
1.20世纪70年代,石油枯竭论十分流行。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新发现的石油资源量远大于所消耗的石油量。世界已探明的石油资源量,从1996年的1.1万亿桶增长到2017年的1.7万亿桶。世界石油开采量不断增长,石油剩余储量的可供开采年限呈上升趋势,出现“越采越多”的情形。
读图2-49,想一想,为什么世界石油会出现“越采越多”的情形 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
储采比又称回采率或回采比,是指年末剩余储量除以当年产量,得出剩余储量按当前生产水平尚可开采的年数
(课本67页)
1、答案: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包括石油理论研究、石油勘探技术、石油勘探的范围扩大,深度加大,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不断加;石油可采技术的进步;国家政策的鼓励,资金的投入。
石油枯竭论是一个伪命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能够利用的石油资源将会越来越多!
科技的进步可以让我们开采更多的石油,但石油资源终将会被用尽!我们应更合理地利用石油资源。
2、下面是两位路人对石油枯竭论的看法,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课本67页)
1.石油生产
(1)石油生产过程分为勘探与开采两个阶段。
(2)开采方式:油田位置、地质条件 等因素决定了石油的开采方式。陆地及浅海石油采取钻井开采的方 式,海底油田则需要使用石油钻井平台进行开采。
二 石油生产与消费
图2—50 游梁式抽油机
游梁式抽油机是 陆上油井抽取原油时常 使用的设备。因其在作 业时,泵以及游梁会上 下往复摆动,类似作揖 磕头,故被称为“磕 头机”。
海上石油开采
19世纪末,随着石油消费的迅速增长,人们开始在海上开发石油。1896年,世界第一座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正式启用。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进行海洋石油开发。著名的海上采油区有波斯湾、欧洲北海和北美洲墨西哥湾。我国海洋石油开发始于1957年,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海上石油资源开采已有较大规模,技术设备持续改进,产量和利润不断上升。
(课本68页)
(3)影响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石油储量与石油产量通常呈正比关系,但受资金、技术、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的石油开发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4)石油输出国组织:
20 世纪 60 年 代,一部分石油生产国为了协调和统一石油政策,维护共同的利 益,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
二 石油生产与消费
石 油 输 出 国 组 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石油的勘探、开采和销售几乎全部控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石油公司手中。这些公司掠取高额利润,损害了主要产油国的经济利益。
为了抗衡西方石油公司,提高产油国的地位,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5个石油生产大国于1960年9月14日在巴格达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简称OPEC) 。截至2018年8月, 该组织有15个成员国, 即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刚果、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厄瓜多尔、委内瑞拉、赤道几内亚和加蓬。该组织成员国出口的石油,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60%左右;所制定的一些石油政策,对国际石油市场具有很大的影响。
(课本69页)
二 石油生产与消费
2. 石油的消费
(1)影响因素:石油消耗量受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数量、石油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
(2)消费大国:美国、中国和印度的石油消耗量分别居世界第一大第二和第三位
(3)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产油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石油消费大国,其人均石油消耗量居世界前列
(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人口大国的石油消耗量也越来越大。
1.从2009年起,我国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能源消耗最多的国家,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有所不同。读图2-53,完成下列任务。
(1)比较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异同。
(课本70页)
相同点:能源消费多元化,以矿物能源中的原油与煤炭、天然气为主。
不同点:我国煤炭比重大,优势地位明显,约占三分之二;水电比重比世界大;石油、天然气、核能所占比重比世界小。
(2)分析造成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差异的原因。
与我国能源储藏结构有关。我国水能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且煤炭开采利用技术成熟,配套产业齐全,利用历史悠久;受工业化进程和成油理论影响,石油工业起步晚,政策上石油常作为化工原料。
2.国务院在《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强调,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要达到15%,天然气比重要达到10%以上。我国为什么要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试说出你的理由。
非化石能源中的潮汐能、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清洁、无污染、可再生,核能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不会加重温室效应,能量密度高,所用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方便,燃料费用比例低;我国的非化石能源资源丰富和技术先进。可减轻对石油依赖,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碳排放;利于扶持相关企业,在新能源利用领域争取话语权。
(课本70页)
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1.我国石油资源存在的问题
(1)尽管我国石油资源储量丰富,但人均石油储量较低。2019 年,我国石油储采比只有 18.7 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我国现有油田大都已过高峰生产阶段, 继续增产的压力较大。在油气资源丰富的海域,我国面临着与邻国的国际纠纷,严重制约了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石油的消费量迅速攀升。从 1993 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供需矛盾逐渐突出,
(4) 石油进口量逐年攀升,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因此,保证石油的长期稳定供应,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开拓国际石油运输通道
(1) 我国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俄罗斯、拉丁美洲等地区和国家。其中,中东石油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一半左右。
(2)我国从中东进口石油,需要经过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海峡等地。其中,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属于石油运输的咽喉要道。
(3) 我国一直在积极寻求陆上石油进口的新通道。如今,我国已相继建成了中俄东北石油运输管道、中哈西北石油运输管道和中缅西南石油运输管道。实现能源供应多来源、多通道、多方式,既降低了运输成本,又增强了石油运输的安全性以及石油的供应和保障能力。
(课本72页)
中缅油气管道
中缅油气管道西起缅甸西部港口马德和皎漂,横穿缅甸,从云南瑞丽进入我国。 2013 年 9 月和 2015 年 1 月,中缅天然气管道和石油管道分别全线贯通。中缅油气管 道的建成,既开辟了我国从中东、非洲输入油气的新能源通道,实现油气进口多元 化,又使缅甸的经济、工业和电气化水平得到提高,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和生活 水平,成为“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经典范例。
另外, 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可以有效减少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实现 能源供应多来源、多通道、多方式,既降低了运输成本,又加强了我国能源运输的 安全性。
图 2-56 中缅油气管道分布
(二)提高石油战略储备
(1) 2004年我国开始实行石油战略储备,现已建成8个石油储备基地,储备石油3000多万吨。目前,我国已建成舟山、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石油储备基地和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其中,兰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占地1328亩,总投资达23.78亿元,自2011年起投入使用,承担着我国30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任务。
(2)与美国、日本等国相比,我国石油战略储备数量偏少,应对风险能力还需加强。
图2—57 兰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美国石油储备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国家普遍扩大了石油战略储备,以维系本国能源安全,应对可能发生的供油中断、石油禁运等紧急情况。美国能源部在得克萨斯、路易斯安那两州确定了多个石油储备库,将当地数以百计的巨大盐洞改造成战略油库。这些天然“储油罐”直径达数百米,最深可达上千米,能够有效防范军事打击。这种储油设施造价很低,每桶石油储存成本仅1.5美元,是地面储油成本的1/10。目前,美国共储备了约7亿桶原油,以保障其国内原油的不间断供给,并防止油价的异常波动。
(课本73页)
(三)加大国内石油开发力度,推动石油企业“走出去”
(1)近年来受油价低迷的影响,我国石油勘查速度减缓,石油产量持续走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应加强石油基础地质调查,提高石油勘查技术水平,促进石油储量和产量较快增长。
(2)石油企业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积极投资国外油气领域,推进资源开发,谋取合作共赢。
(四)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
(1)为了减少因能源消耗所造成的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维护生态 安全,我国应注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进能源消费结构,尽量多 使用洁净能源。
(2)我国还应大力开发新能源,以确保能源的长 期稳定供应。
海上风电场
太阳能
(课本74页)
2. 现代经济和国防建设均高度依赖石油产品,但石油资源却主要集中分布于少 数国家和地区,这就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石油贸易和运输。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石油贸易流向
( 1 )从全球来看,世界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和石油进口国分别有哪些?
世界十大石油出口国:沙特、俄罗斯、伊拉克、加拿大、阿联酋、科威特、伊朗、尼日利亚、安哥拉、挪威。世界十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德国、法国、韩国、西班牙、意大利、新加坡。
(课本74页)
2. 现代经济和国防建设均高度依赖石油产品,但石油资源却主要集中分布于少 数国家和地区,这就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石油贸易和运输。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石油贸易流向
( 2 ) 石油生产地与消费地的不一致,会给世界地缘政治安全带来哪些问题与挑战?
石油是世界第一大能源和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石油生产地和消费地的不一致性导致了多数石油消费国对石油的严重依赖,同时也导致世界范围内对石油的争夺,一是对世界石油生产地资源的争夺,二是对国家间埋藏着丰富油气资源的海岸线大陆架的争夺,三是对石油运输要道的争夺,进而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的矛盾和争端。
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瓜达尔港为深水良港,位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西南部,邻近霍尔木兹海峡,是 巴基斯坦通往波斯湾和阿拉伯海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正在建设的中巴经济 走廊,连接新疆喀什与瓜达尔港,有利于加强中巴两国的互联互通,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课本74页)
(1)我国投资建设瓜达尔港,对保障我国石油安全有哪些作用?
(1)①拓展石油进口渠道,石油进口线路多元化;
②将中东的石油以最近的距离运输到中国境内,也是最安全的路线;
③节约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
④有利于保障运输通道的安全。
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瓜达尔港为深水良港,位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西南部,邻近霍尔木兹海峡,是 巴基斯坦通往波斯湾和阿拉伯海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正在建设的中巴经济 走廊,连接新疆喀什与瓜达尔港,有利于加强中巴两国的互联互通,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课本74页)
(2)分析我国开发瓜达尔港、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战略意义。
(2)①缩短中国与中东之间的海上贸易航道运输距离,降低运输成本;
②扩大西部商品输出,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③促进中国与中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
④改变中国西部闭塞格局,就近打开印度洋海上出口。
1.2022年9月27日,由俄罗斯通往德国的“北溪二号”天然气海底管道在丹麦海域发生爆炸。事发后,造成欧洲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急速升级,许多国家不得不寻求俄罗斯天然气的替代品。针对北溪二号管道爆炸事件,为维护我国国际管道天然气的稳定供应,需( )①增加天然气输出地的储备设施②提高天然气管道的输送效率③加强天然气管道的检测和维护④加强与管道途径国家的友好合作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氢能产业链分为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等环节。制氢技术包括化石能源制氢、电解水制氢、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而化石能源制氢技术最为成熟。原油中基本不含氢气,加氢提升油品工艺成为炼油厂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靠近炼油厂,依靠炼油厂二次加工装置制氢成为制氢厂主要布局区位之一。目前,我国正积极推动玉门、新疆、青海等风、光资源丰富地区氢能产业体系建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制氢工厂靠近炼油厂的工业联系方式是( )
A.生产联系 B.地理空间联系 C.信息联系 D.科技联系
3.玉门、新疆、青海等风、光资源丰富地区氢能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意义有( )
①满足氢能市场需求②降低弃风、弃光率③提高电力系统调峰力度④加速炼油基地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课堂练习
1.C 2.A 3.B
为了减少石油主要依赖进口问题,清洁高效利用煤炭资源,我国积极发展煤化工产业,依托完善的技术研发、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等优势,中国石化在宁夏、内蒙古、安徽、贵州、新疆等地布局了五大煤(甲醇)制烯烃基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煤(甲醇)制烯烃是指以煤为原料合成甲醇后再通过甲醇制取乙烯、丙烯等烯烃的技术。发展该技术,可以( )A.解决我国石油资源不足的问题 B.提供我国新能源开发的技术支持C.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煤炭市场的能力 D.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5.煤(甲醇)制烯烃是高耗水的产业,该类基地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 )A.循环用水 B.远程调水 C.开采地下水 D.修水库储水
4.D 5.A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矿程人员在黑龙江松嫩平原某地区经多年地质勘探,判定本地区为大型背斜构造,储油的可能性极大。后经开采,原油喷出。本地区地质剖面如右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
6.该地区为大型背斜构造的判定依据是在地表由甲至乙一线多点采集岩石标本,经同位素方法测定,岩石年龄分布为( ) A.老—新—老 B.新—老—新 C.无规律 D.新—较新—较老—老
7.图中的E、F、G分别代表的是( )A.气、水、油 B.气、油、水 C.水、气、油 D.油、气、水
8.图中字母代表的地下水应当是( )A.潜水 B.溶洞储水
C.断层储水 D.承压水
B
B
D
9、 南海海域石油资源较丰富, 仅从储油构造考虑, 下图中海上石油钻井位置正确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选 B。 南海海域石油资源较丰富, 仅从储油构造考虑,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图中海上石油钻井位置正确的是②, 位于背斜构造顶部。 ①、 ③处岩层有明显错动, 是断层构造。 ④处岩层向下凹, 是向斜构造, 是储水构造。
B
原油冒出地面时温度约为80℃,然后以超过50℃的温度运送。下图为某区域输油管道的景观图,管道不埋于地下,采用架空结构。热棒金属支架以上部分为冷凝段,以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后又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0、原油采用热棒原理架空管道运输的最常见地区是( )
A.中东地区 B.北海沿岸 C.西伯利亚地区 D.北部非洲
11、“热棒”的主要功能是(  )
A.稳定输油管温度 B.提高表土温度
C.降低输油管温度 D.稳定表土温度
解析:第 10 题, 根据材料信息, 热棒工作时间段是地上温度低于地下温度的时段, 这样的地区气候寒冷, 故原油采用热棒原理架空管道运输的最常见地区是西伯利亚地区。
第 11 题, 根据热棒工作原理, 其作用是降低地下温度, 故其主要功能是稳定表土温度, 避免其冻融影响稳定性, 危害输油管道安全。
C
D
11 英国北海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 天然气开发区, 其原油储量为 59 亿吨, 天
然气储量 34 670 亿立方米。 北海石油主要以含硫低、 含蜡少的轻质原油为主,
可以炼制高级成品油。 下图为北海油气分布简图。
(1)简析北海油气开发的有利条件。
(2)分析西欧气候对北海油气开采的不利影响。
(3)说出北海油气的开采可能对海洋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4)分析北海油气开采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4)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增加国家收入;
带动相关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
(1)油气资源储量大,品质优良;位于浅海大陆架,利于开采;邻近发达地区,市场广阔;有油气管道连接各国,运输条件好。
(2)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影响,风大浪高,多阴雨天气,不利于海上作业(安全隐患较大)。
(3)石油开采易泄露, 造成海洋污染;
破坏了海洋生态, 危及海洋生物多样性。
1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我国能源基地开发战略已经逐步西移,陕北地区以其丰富的煤炭资源、优良的开采条件成为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目前,陕北榆林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目前已初步形成煤电、煤焦化、电解铝、煤制甲醇等多条化工产业链。如图示意陕北地区。
(1)分析陕北榆林地区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有利条件。(2)说明构建多条能源化工产业链对榆林地区的影响。
(1)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丰富;铁路、管道等交通运输方式经过本区,能源输出便利;位置适中,距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较近,市场广阔;国家政策的支持。(2)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和附加值,增加了经济效益:从单一结构转变为多元结构,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带动了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和当地收入;可能会加重当地的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紧张。
【分析】(1)陕北榆林地区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有利条件从矿产中资源、交通运输、市场、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2)构建多条能源化工产业链对榆林地区的影响从经济效益、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增加了就业和当地收入、加重当地的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紧张等角度进行分析。【解答】解:(1)由图例可知,榆林地区煤炭、天然气等占比更大,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图中显示多条铁路、管道等交通运输方式经过本区,交通便利,利于能源输出,促进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陕西位于我国东西部衔接地带,位置适中,距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较近,市场广阔;由材料“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可知有国家政策的支持。(2)构建和延长产业链能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产业链的增加能改变原来的单一结构,变为多元结构,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产业的发展需配套相应的的基础设施,从而带动了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又带动经济的发展;产业链增加,需要的劳动力增加,从而增加了就业和当地收入;能源化工属于重化工业,炼化时需要投入大量水资源,同时产生三废,可能会加重当地的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紧张。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原油进口急剧增加,1993年我国由原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原油净进口国。2017年,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达到了65.8%的新高点。2004年,我国正式规划建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图1)。到2008年底,在舟山、宁波、青岛、大连分别建设了以地面大型储油罐设施为主的四大储油基地。2016年,天津、兰州、独山子、舟山(二期)、黄岛(二期)等地二期储备基地建成,包括了西部地区和地下储备库,储备布局更加完善,储备方式趋于合理。其中黄岛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选择了水封岩洞库方案(图2),不同于地面大型储油罐,水封岩洞库位于地下数十米处,以天然岩体花岗岩为主要结构体,用人工水封系统将石油封存在地下。地下库与地上库单位运营成本费用对比见表。
项目 地下库 地上库
动力费用 0.15 1
折旧 16.5 27.57
贷款利息 4.52 9.76
储存损失 0.01 0.1
工资 0.23 1.15
修理 0.44 4.3
原油 94.81 94.81
总计 156.83 179.39
(1)指出一期石油储备基地分布特征及其社会经济区位优势。(2)说明我国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意义。(3)结合材料,分析黄岛二期采用水封岩洞库方案的原因。
(1)主要沿海分布。便利的海运和管道运输条件;炼油企业众多,市场广阔。(2)满足国内石油需求,保障经济发展需要;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3)地下水位高,有稳定地下水补充;花岗岩广布,结构致密,透水透气性差,密封性能好;安全性能高;占地面积少;运营管理费用低。
13 【分析】(1)石油储备基地的区位需要结合地价、面积和市场进行分析。(2)我国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意义需要结合就业、基础设施和能源安全进行分析。(3)黄岛二期采用水封岩洞库方案的原因需要结合地质环境、岩层结构和成本进行分析。【解答】解:(1)由材料知,舟山、宁波、青岛、大连为一期石油储备基地,四个地点均为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拥有良好的海运和管道运输条件;同时四城市位于(临近)环渤海及长三角地区,环经济发展快,经济发展水平高,炼油企业多,市场广阔。(2)由材料“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原油进口急剧增加,1993年我国由原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原油净进口国。2017年,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达到了65.8%的新高点”可知,建立石油储备基地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同时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还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就业。(3)由材料“水封岩洞库位于地下数十米处,以天然岩体花岗岩为主要结构体,用人工水封系统将石油封存在地下”及右图可知,该地地下水位较高,为人工水封系统提供稳定的地下水补给;该地花岗岩广布,花岗岩结构致密,透水透气性差,密封性能好,安全性能高;水封岩洞库位于地下数十米处,在地表仅有抽水站、抽油站及进油站,占地面积少。通过地下库与地上库单位运营成本费用对比表可知,地下库运营管理费用低。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塔本陶勒盖煤矿位于蒙古南戈壁省境内,距离中国边境约245千米,该煤矿煤炭储藏面积达400平方千米,煤层埋深16米,煤层厚度190米,已探明储量64亿吨,其中主焦煤18亿吨,原煤出焦率60%以上,是世界上的紧缺煤种。长期以来,中国炼焦煤主要来自澳大利亚。2011年以来,中国S煤炭集团积极参与塔本陶勒盖煤矿开发,并于2012年投资建成甘泉煤炭专用铁路,蒙古国计划在2022年内建成一条铁路至中蒙边境(如图所示)。(1)分析中国S煤炭集团积极参与塔本陶勒盖煤矿开发的原因。(2)指出塔本陶勒盖煤矿开发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3)说明中企开发塔本陶勒盖煤矿对澳大利亚社会经济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1)我国优质焦煤资源储量少,钢铁工业发达,炼焦煤市场需求量大;我国控煤政策压力大,蒙古国优惠政策力度大;塔本陶勒盖煤矿炼焦煤资源丰富,开发成本低;距中国近,运输距离短。(2)改变地表形态;破坏地表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3)煤炭出口量急剧减少,外汇收入锐减;煤炭企业和航运业遭受巨大冲击;就业机会大量减少。
【分析】(1)中国S煤炭集团积极参与塔本陶勒盖煤矿开发的原因需要结合市场、国际合作和基础设施进行分析。(2)塔本陶勒盖煤矿开发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从地质环境、植被和大气进行分析。(3)中企开发塔本陶勒盖煤矿对澳大利亚社会经济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需要从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进行分析。【解答】解:(1)由题可知,塔本陶勒盖煤矿距离我国较近,且有铁路连接,交通便利,运输距离短,成本较低;煤层厚,储量大,品质优,蒙古国需求量较少,我国优质焦煤缺口较大,钢铁工业发达,炼焦煤市场广,但进口渠道单一,参与开发不仅能够满足生产需求,还能促使煤炭进口渠道多元化;中国煤炭开采的综合实力突出,国际声誉好,且蒙古国给出了较大的优惠政策。(2)由已学知识可得,矿产资源的开发,容易导致地表破坏,地面沉降,植被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等问题。由材料可知,塔本陶勒盖煤矿埋藏深度16米,煤炭厚度190米,埋藏浅,易开采,主要是露天开采为主,容易造成地表破坏,土地资源破坏,植被破坏,土地沙化等问题;190米煤炭层,开发容易使得地层亏空,出现地面沉降,地下水位下降,加剧水资源短缺,同时,在开发煤炭资源时,还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煤焦化产业链,会导致大气、水污染等。(3)由材料可知,我国焦煤的主要进口源为澳大利亚,我国是煤炭需求量大国,是澳大利亚煤炭的主要出口国。塔本陶勒盖煤矿开采体系化、规模化后,对澳大利亚煤炭依赖度下降,澳大利亚的煤炭出口量将减少,外汇收入减少;发展煤炭航运,以及相关煤炭企业会遭受到较大冲击,进而影响到澳大利亚相关煤炭产业的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