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4.1.2 水循环与洪涝灾害
02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
阅读教材第89页,回答洪涝灾害的概念。
洪水灾害是指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雨涝灾害是指由于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积水、淹没的现象
洪涝灾害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时,我国气象卫星对洞庭湖区进行了实时监测。图是气象卫星拍摄的多光谱合成遥感图像,其中下图中的红色部分表示洪水新淹没的范围,通过与没有发生洪水时的遥感图像(上图)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获得受灾区域的分布及面积。洪水分析是抗洪救灾与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
(1)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长江流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长江流域地形图
地形: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
降水不稳定
气候
水系:河网密布、水系发达
汇水量大
从建国初期到83年不到四十年的短暂时光,洞庭湖就缩小了将近一半,其原因可想而知,主要就是源于六十年代以来的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活动。
洞庭湖围湖造田
流域内过去多发生乱砍滥伐、围湖造田等不合理人类活动
滞洪空间不足
洪涝灾害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时,我国气象卫星对洞庭湖区进行了实时监测。图是气象卫星拍摄的多光谱合成遥感图像,其中下图中的红色部分表示洪水新淹没的范围,通过与没有发生洪水时的遥感图像(上图)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获得受灾区域的分布及面积。洪水分析是抗洪救灾与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
(1)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长江流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长江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②长江下游地势低平,易造成排水不畅。
人为原因:①长江上游流域植被遭到破坏,水的下渗作用减少,河流流量增大;②长江中游地区围湖造田活动频发,降低了河湖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排洪能力。
1、如何分析洪灾的形成原因:
一是短时间大量“来水”,
二是无足够空间“容水”,
三是无法及时“去水”。
流域中下游无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或湖泊数量少、容积小。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
围湖造田
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1.使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作用减小;
2.又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功能削弱
洪涝灾害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时,我国气象卫星对洞庭湖区进行了实时监测。图是气象卫星拍摄的多光谱合成遥感图像,其中下图中的红色部分表示洪水新淹没的范围,通过与没有发生洪水时的遥感图像(上图)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获得受灾区域的分布及面积。洪水分析是抗洪救灾与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
(1)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长江流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2)试说明洪水会造成那些危害。
淹没农田
洪涝危害巨大,洪水常常淹没农田。
2、洪涝灾害的危害
破坏基础设施
洪水会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引发生态问题
洪涝还会引起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问题。
容易引发疫情
此外,洪涝过后容易引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人畜饮用水困难
淹没农田
洪涝危害巨大,洪水常常淹没农田。
1、洪涝灾害的危害
破坏基础设施
洪水会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引发生态问题
洪涝还会引起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问题。
容易引发疫情
此外,洪涝过后容易引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人畜饮用水困难
洪涝灾害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时,我国气象卫星对洞庭湖区进行了实时监测。图是气象卫星拍摄的多光谱合成遥感图像,其中下图中的红色部分表示洪水新淹没的范围,通过与没有发生洪水时的遥感图像(上图)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获得受灾区域的分布及面积。洪水分析是抗洪救灾与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
(1)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长江流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2)试说明洪水会造成那些危害。
(3)针对洪水灾害可采取那些措施。
洪涝灾害
a.工程措施:
①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②修建水库和分洪区(或滞洪区、蓄洪区);
③加固堤坝,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④增加绿地面积,建设海绵城市(透水砖),增加地表水下渗
b.非工程措施:
①加强洪泛区的建设管制;
②建立洪水预警机制;
③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
④推行防洪保险等。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3.防治洪涝灾害的基本方法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
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
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
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
开挖河道。
洪涝灾害
① 一日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
② 向山坡、高地、避洪台等就近迅速转移,或者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等高的地方暂避。
③即使会游泳,也要尽量避免下水,以免碰到暗流和漩涡。
④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高压线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墙的屋顶上面。
洪涝灾害
⑤地处低洼地带的居民要准备沙袋、挡水板等物品,或砌好防水门槛,设置挡水土坝,以防止洪水进屋。
⑥当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触电。
⑦如水位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子逃生。
树木
草坪
湿地公园
河流
拦水坝
污水处理厂
城市建筑
储水
储水
吸
水
放
水
湖泊
第26、27题图
2015年4月,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启动。“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读“海绵城市示意图”,完成26、27题。
5.“海绵城市”可以使城市水循环中
(A)植物蒸腾减弱 (B)下渗增强
(C)地表径流增强 (D)地下径流减弱
6.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可以
①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 ②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③减轻城市交通拥堵压力 ④增强城市热岛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A
鱼鳞坑是黄土高原常用的生态整地方式,是在较陡的山坡上,有序挖掘半月形坑穴。这些坑穴呈品字形交错排列,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坑。鱼鳞坑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再加上植树造林,可保土、保水、保肥。
从水循环的角度,解释鱼鳞坑为什么能保土、保水、保肥?
鱼鳞坑一般建在较陡的坡上,下雨时可拦蓄坡面径流;在鱼鳞坑中植树造林,可增加水的下渗作用,达到涵养水源、固定表土等目的,从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土、保水、保肥。
课堂训练
遥感技术在洪灾中的应用
1998年5月21日14时
1998年8月22日15时
活动
P91
议一议,遥感技术与传统水文资料收集方式
相比较,在洪水分析方面具有哪些显著优势?
一、遥感技术能够突破地域和天气的限制
二、遥感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高效的采集
三、遥感技术能够对不可见光和可见光进行捕获
(一)遥感技术能够突破地域和天气的限制
在传统的水文水资源的数据收集工作中,主要是以人力采集的方式为主,但是遇到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工作人员的信息采集工作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若遇到长期恶劣天气,采集到的信息与实际的数据有很大的偏差,甚至可能出现采集不到信息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工作进程。
而遥感技术不会受到植被、地形、天气或者冰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一些比较危险的地区也能够实现安全作业,可以采集到全面完整的信息。
课堂延伸
(二)遥感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高效的采集
遥感技术能够对水文水资源进行全天候的信息检测,不同于人工作业需要长工作周期,遥感技术可以借助卫星来进行作业,使检测到的信息能够在较短的周期成像。遥感技术应用到水文水资源领域中,可以改变传统人工多次采集,才能够完成信息收集的情况,遥感技术只需要检测一次,就可以完成信息的采集,而且采集到的结果比人工方式的精准度和信息容量要高很多。
课堂延伸
(三)遥感技术能够对不可见光和可见光进行捕获
遥感技术能够对可见光和不可见光进行捕获,主要表现在遥感技术可以运用其紫外线和微波等技术手段,能够捕获人工作业时无法识别的物体,然后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应用到水文水资源中无法检测到的水位的范围,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也可以应用到对水温的检测中,了解水温变化的规律。
将读取的信息转化成图像的方式表达出来,图象能够直观的将反应物体的现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信息,使数据信息参考更加具体化。而且遥感技术在进行检测的时候,另外,遥感技术相对于传统的人工勘测来说,所消耗的时间周期少,探测范围覆盖面广,探测环节少,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课堂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