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件(共6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件(共6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8 15:1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4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4世纪到18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或叫做精神领域的革命……是 、 、 相继联系、承接起来的“链条”。通过这个“革命”链条,“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春秋战国
明 朝
清 朝
前5世纪-前4世纪
14-17世纪
17-18世纪
时空坐标1:现代化视野下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中世纪
中国
人文主义起源
人文主义复兴发展
理性主义
基督教神学
统治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政治
文化
经济
14C资本主义萌芽
15C-18C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18C60s-19C40s工业革命
文艺复兴14-17C
宗教改革16C
经典力学17C
英国革命与1689君主立宪确立
北美独立与1787联邦共和制确立
法国大革命与1875共和制确立
启蒙运动17-18C
时空坐标2:现代化视野下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上层建筑
通常,人们把它(中世纪)的开端确定在民族大迁徙(约375-568年),更精确地说,确定在罗马世界帝国的崩溃(476年)。一般来说,以诸多划时代事件为标志的从15世纪到16世纪的转折被看作是它的终结。
——《新费舍尔百科全书》
古希腊古罗马
中世纪
近代西方
约5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
15世纪末
魏晋南北朝
明朝
世界近代史
开端
1640年
约150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阶级斗争史观)
新航路开辟(全球史观)
14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近代化史观)
一、欧洲的中世纪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
(中世纪)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 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瑞士]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1、思想上: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
一、欧洲的中世纪
原罪说
救赎说
一、欧洲的中世纪
一个小修士向修道院长的提问
修士:我在这里应该做些什么呢?
院长:读《圣经》做祷告,不好吃不贪睡。要爱上帝。
修士:怎样才是爱上帝呢?
院长:说得太多不是爱,笑得太多或是大声地笑不
是爱。每天要含着眼泪,要叹息,在上帝面前
做祷告时承认自己犯过的罪。
修士:我没有做错事啊,为什么有罪?
院长:因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了大罪,
所以人类后代就受苦赎罪。你出生时就有罪了。
修士:那我该怎么赎罪呢?
院长:不要去满足身体的肉欲。要接受上帝的惩罚,当
棍棒抽到你身上,你要忍着,因为这一刻是灵魂
的享受。
——《中世纪的生活》
一、欧洲的中世纪
禁欲主义,思想控制,
宗教裁判所
中世纪教会以上帝的代理自居,要求每个人无条件服从,教会说的一切就等于上帝说的一切,服从上帝就体现为服从教会。……教会统治了人的思想,垄断了社会的文化和教育,推行愚民政策和禁欲主义,宣扬“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基督教教义含有明显反商意识,也禁止商业文化带来的世俗享乐和物质追求。
一、欧洲的中世纪
2、经济上:封建主收取什一税,采邑税
一、欧洲的中世纪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
国王权力犹如月亮,
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图为教皇为查理曼大帝
加冕(公元800年)
中古西欧封建社会是二元社会,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教会为代表的教权共同维护封建秩序。
一方面,王权希望依靠基督教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而教会也希望依靠强大的蛮族国王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在最高权力的拥有问题上,教皇与封建君主不断发生碰撞和摩擦,明争暗斗。
3、政治上: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
一、欧洲的中世纪
思考:为什么文艺复兴滥觞于意大利(佛罗化萨)?
发生于14-17世纪的欧洲,是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发起的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主张的运动。发源于意大利,传播和发展于英法等西欧国家。
“复兴”原意为“再生”。当时部分意大利学者认为自己处于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这个时代会越过中世纪,直接延续古代的文化传统,古典文化将迎来再生。
二、文艺复兴
1、定义:
⑴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
二、文艺复兴
21世纪的佛罗伦萨
材料一 14世纪,欧洲的历史开始进入了近代文明的黎明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一些城市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他们需要新的意识形态,为他们所追求的政治、经济利益辩护,他们需要新的学术、新的文化,为他们所做的一切给予支持。--《世界历史》解说
2、背景:
⑵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资产阶级兴起。
⑶文化基础:意大利拥有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知识。
材料二 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中心和继承者,较多地保留了古罗马文化;它那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直接吸收、或通过拜占廷和阿拉伯人吸收希腊文化,这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发生的一个有利条件。—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⑷社会原因:黑死病爆发,人们对宗教信仰和旧有的生活方式产生怀疑、反思。
材料三 从1347-1353年,“黑死病”大规模暴发席卷了整个欧洲,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死亡人口超过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 ……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而这些与基督教禁欲主张相矛盾。—裴世东:《黑死病对中世纪欧洲社会影响的历史分析》
二、文艺复兴
2、背景:
文学三杰
薄伽丘《十日谈》
但丁《神曲》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艺术三杰
达·芬奇《蒙娜丽莎》
米开朗琪罗《大卫》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14C中后期
15C后期
16C
3、内容
二、文艺复兴
思考:与中世纪对比,文艺复兴时的作品具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薄伽丘《十日谈》故事:
一位天主教徒将小儿子带至深山中隐修,以杜绝尘世生活的诱惑。儿子18岁时,随父亲下山到佛罗伦萨,迎面碰上一群健康、美丽的少女。头一次见到女性的小伙子问父亲这是些什么东西,父亲要他赶快低下头去,说这是些名叫“绿鹅”的“祸水”,会带来祸害。
岂料路上儿子却对父亲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
人的天性无法抑止,薄伽丘肯定人的欲望、
歌颂自然人性,揭露教会黑暗腐败。
但丁的《神曲》叙述但丁在梦中游历了地狱、炼狱和天堂。其中,炼狱是从地狱到天堂的必经之路。
《神曲》片段一:但丁“发现”当时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正在地狱的一个火窟中永受煎熬。但丁对痛苦的教皇说:你留在这里吧,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
《神曲》片段二:《炼狱篇》中,但丁明确宣称:“我是一人,当爱情鼓动我的时候,我依照它从我内心发出的命令写下来。”
材料一: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材料二:我象往常一样在悲思中写作,鸟儿的轻诉和树叶的微语在我耳边缭绕,一条小河,傍依着两岸鲜花在和风细浪中畅怀欢笑……。
——彼特拉克与《歌集》
11世纪《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VS
达·芬奇
《蒙娜丽莎》
仔细观察画作,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
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
《大卫》既不是趾高气扬的胜利者,也不是耀武扬威、冷酷好斗的黩武主义者。而是肩负起神圣职责的战士,不得不为生存而战的普通人。
——陈卫和《米开朗基罗艺术中的英雄主义》
米开朗琪罗作品:西斯廷教堂穹顶
中世纪的宗教画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VS
中世纪的宗教画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VS
拉斐尔《雅典学院》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泰勒斯
普罗塔哥拉
赫拉克利斯
苏格拉底
拉斐尔本人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
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智慧,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李尔王》插图
4、核心:
人文主义
提倡人性、现世幸福
反对神性、禁欲主义
(反对天主教会压迫)
以人为本
①关心人,重视人,反对压抑人性;
②张扬人的理性,追求真理;
③肯定人追求幸福生活。
人文主义
内涵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即humanism,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二、文艺复兴
概念突破: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的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的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们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也正是这种结合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德国学者鲍尔生写道:“首先,没有文艺复兴运动就不会有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生,也不会有后来的思想与学术的发展,因为哲学与自然科学,以及史学和人文科学,无一不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雨露滋润下成长起来的。从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中世纪国家,过渡到以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利益为基础的现代国家,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运动,也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5、影响:
二、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地图
一国
文艺领域
精英阶层
多国
宗教领域
普通教徒
5、影响:
冲击封建神权统治,促进思想解放,发展人文主义;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艺术、科学、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二、文艺复兴
坐落在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
三、宗教改革
能否升入天堂,凭什么教皇说了算?
宗教仪式繁琐,还无法自行阅读《圣经》?
赎罪券是在敲榨,钱应用来创造更多财富。
资产阶级
天主教教皇
我和天主教会才能决定人死后能否升上天堂;
购买赎罪券的钱“叮当”落柜时,灵魂得救了;
月亮从太阳获得光辉,国王从教皇手中获得权力,我是人间的最高主宰教皇。
世俗君主
王权应高于教权;
建立民族国家,本民族事务教皇无权干涉。
1、背景:
三、宗教改革
情境体验
教皇出巡
1、背景:
《主教的俱乐部》油画 19世纪
  主教的宫邸艳丽奢华,追随者们在一同探讨球艺的问题。
三、宗教改革
人们对罗马教廷的盘剥日益不满。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是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摘编自(美)约翰 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1、背景:
三、宗教改革
宗教异端裁判所:
迫害异教徒
伽利略接受教皇法庭的审判,攻击太阳中心论有悖圣经教导。
1、背景:
三、宗教改革
人间的最高主宰教皇显赫一时,哪里还有国王的位置?
罗马教会宣称因行称义、依靠教会教职人员方能得救;教会却腐败堕落、剥削教徒;教权高于王权。
1、背景:
三、宗教改革
2、导火索:
教会兜售
“赎罪券”
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
三、宗教改革
3、开始: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的功效》(“九十五条论纲”)
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教皇的敕令被投入火堆
三、宗教改革
《九十五条论纲》
只要你把钱投进我们的箱子里,只要你买赎罪券,你的罪行就减免了,你死后灵魂可以上天堂。
人一生下来就有罪,普通人无法自我救赎,只有通过教会人员的帮助、参加许多宗教活动,才能上天堂。
第27条 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
第28条 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至於教会代祷的功效,仅由神主宰。
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被赦罪或免罪。
基督教会神学
VS
教会:因行称义
因信称义:路德
教徒
(信仰上帝)
直接对话、得救
教徒
神职人员
上帝
间接对话、得救
上帝
⑴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⑵《圣经》高于教皇教会,圣徒可以直接阅读《圣经》;
⑶王权高于教权;
⑷民族语言代替拉丁语言主持礼拜
4、内容
加尔文观点:
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掀起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依据。
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马丁·路德
观点
5、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否定教皇教会权威,使人获得灵魂解救自主权。
西欧出现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等三大新教;人文主义进一步传播发展;打击罗马教会教皇权威,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6、影响:
三、宗教改革
1、内容:16-17 世纪,欧洲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
哥白尼:
日心说
伽利略:
重实验和逻辑推理
牛顿:
万有引力定律
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
四、近代科学的兴起
四、近代科学的兴起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
2、影响
⑴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确立了科学方法。
⑵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为启蒙运动奠定科学基础。
⑶冲击基督教神权统治,引起教廷敌视。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
*布鲁诺由于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宣传日心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伽利略创制天文望远镜,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证据,但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终身监禁。
*路德讥讽哥白尼是“自命不凡的占星术士”、“愚蠢到公然与《圣经》相违背”,加尔文也说道:“有谁胆敢将哥白尼的依据置于圣灵之上呢?”。
四、近代科学的兴起
扩展思考
《牛顿的哲学原理》1738年版封面
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启蒙”一词,法文原意为“光明”“智慧”。启蒙运动就是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
“光明”从牛顿头上照下,通过缪斯女神手中的镜子反射到伏尔泰在写作的手稿上。
五、启蒙运动
材料一:宗教改革后,旧教和新教的斗争厮杀甚至战争,在各个国家都有,特别在法国尤其严重。十七八世纪的欧洲,神学还占据着相当的地位,虽然罗马教廷已经不占统治地位了,分裂了,但神学思想留下来的东西还是在人们的脑子里占相当地位。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以上反映出17-18世纪欧洲怎样的政治状况?
教会特权和封建专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1、背景:
五、启蒙运动
材料二:路易十四:“朕即国家”。
路易十六:“因为我想这样做,这就合法。”
英王詹姆士一世宣称:“上帝直接赋予了世袭君主以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权力,人民的全部义务就是无抵抗的服从。”
——吴恩裕:《西方政治思想史论集》
17-18世纪启蒙时代的欧洲
人物 主要观点 评价/作品
孟德斯鸠
伏尔泰
卢梭
康德
2、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
亚当·斯密
五、启蒙运动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亘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思考:孟德斯鸠理想中的国家权力构成是怎样的




伏尔泰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伏尔泰
伏尔泰被称为“欧洲的良心”,他的灵车上这样写着:“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的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
很多贵族和高级教士也以读伏尔泰等人的作品为时尚。一些封建统治者也自诩“开明”,普鲁士和俄国的君主甚至邀请伏尔泰到他们的宫廷作客。本图是一位法国贵妇人在自己的沙龙和朋友们在伏尔泰雕像的注视下读他的作品。
伏尔泰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 ……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力和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裁决……政权的受托人(政府)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 ——卢梭:《社会契约论》
卢梭
康德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批判。
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康德
理性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什么是启蒙运动》
国民财富的增加主要有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途径之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它主要依赖于分工的深化和市场交换过程的顺畅;二是增加劳动者人数,而这又依赖于资本积累和适当的资本运用。
在这个过程中,坚持经济自由、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取消政府的不适当干预、让经济活动依其天然秩序运行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亚当·斯密
所著《国富论》成为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这本书发展出了现代的经济学学科,也提供了现代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的理论基础。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人物 主要观点 评价/作品
孟德斯鸠
伏尔泰
卢梭
康德
三权分立学说,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论法的精神》;
三权分立学说成为
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抨击天主教会权威;
反君主专制,倡君主立宪制;提倡自由、平等。
启蒙运动领袖
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
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社会契约论》
人非工具、理性判断
《纯粹理性批判》
2、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
亚当·斯密
劳动、自由主义
《国富论》
五、启蒙运动
⑶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未来“理性王国”的政治蓝图)
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①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天主教会神学统治;
②宣扬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科学等理念。
指人运用理智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反对用权威来判断一切事务,敬畏真理、尊重科学。
理性主义是人文主义的延伸和发展。
2、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
五、启蒙运动
3、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对比,启蒙运动有哪些发展?
⑴发展了人文主义内涵;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治等)
⑵把反封建和反神权的斗争推进到政治新高度:
(反专制)
由对人个体自由的追求转向对人社会权利的追求,提升到了政治的高度。
概念突破: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的核心
材料一: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
“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柏克《法国革命论》
3、影响
五、启蒙运动
材料二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
材料三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解说词
3、影响
五、启蒙运动
⑴宣扬理性主义,促进思想解放,猛烈抨击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
⑵为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鼓舞人类为权利、为真理而斗争;
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3、影响
五、启蒙运动
古希腊先哲
前7世纪-前4世纪
中世纪(封建时代)
约5-15世纪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14-17世纪、16世纪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人文主义的复兴、发展
彰显人文风采、挑战教皇权威
——人文主义的成熟(理性主义)
构建理性王国
——人文主义的起源
认识你自己
——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
神权笼罩大地
思想:禁欲主义、因行称义、
依靠教会方可得救;
政治:教权高于王权;
经济:封建制
本课小结1: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背景
内容
关联 共同 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兴起;
人文主义,
提倡人性,
反对神性,
反对禁欲主义
因信称义,
信仰得救,
否定教皇权威,王权高于教权。
文艺复兴14-17C
宗教改革16C
启蒙运动17-18C
专制特权、基督教神学统治压抑人性,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
资产阶级壮大;
自然科学进展。
反对专制特权、宗教神学统治;理性主义为指导,追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性解放,构建资产阶级未来“理性王国”
理性主义是人文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弘扬。
促进思想解放,宣扬人文主义,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天主教会神学统治、专制特权)的思想解放运动
本课小结2: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论法的精神》
严复译(1905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
《青年杂志》(1915年)
课后思考:启蒙运动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