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曹冲称象第1课时精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曹冲称象第1课时精品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8 10:1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曹冲称象》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底、称、秤、杆、柱”5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比,体会“到底”一词表达的意思。读懂官员们称象的办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体会“到底”一词表达的意思。读懂官员们称象的办法。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到底”一词表达的意思。读懂官员们称象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谈话揭题:同学们,你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曹冲称象)
2.引导学生发现: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1:曹冲为什么要称象?
预设2:曹冲怎么称象?
预设3:曹冲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吗?
设计意图:由课题的出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听读任务
(1)认真听读课文,把自己读不准的字标注出来。
(2)理清课文脉络,思考:课文一共写了几种称象的办法?
2.随文识字
曹(cáo)操 官(ɡuān)员 四根(ɡēn) 柱(zhù) 子 议(yì)论(lùn) 称(chēnɡ)一称
一杆(ɡǎn) 大秤(chènɡ) 砍(kǎn)树 一条线(xiàn) 为止(zhǐ) 重(zhònɡ)量(liànɡ)
点拨:指名依序朗读句子,认读生字词,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称”“重”“秤”是后鼻音,“根”“杆”是前鼻音。
3.集中识字
(1)出示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
cáo chēnɡ yuan ɡēn zhù yì lùn zhònɡ ɡǎn chènɡ kǎn xiàn
曹 称 员 根 柱 议 论 重 杆 秤 砍 线
zhǐ liànɡ
止 量
(2)认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预设:
①同偏旁归类识记:
木字旁:“根”“柱”“杆”。课件出示树根、柱子、秤杆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木字旁识记生字。
言字旁:“议”“论”。课件出示课堂小组讨论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再现理解“议论”的含义,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发表意见和看法。
②加一加识字:
禾+尔=称 口+贝=员 禾+平=秤 石+欠=砍 旦+里=量
4.梳理内容
(1)理清课文脉络,思考:课文一共写了几种称象的办法?
预设:一共两种办法,官员们的办法和曹冲的办法。
(2)追问:哪个自然段写的是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哪个自然段写的是曹冲称象的办法?
预设:第3自然段写的是官员们称象的办法,第4自然段写的是曹冲称象的办法。
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去了解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称象。
设计意图:通过集中识字、随文识字、讲练结合,扫清字词障碍,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三、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了解大象的样子以及官员们称象的办法。
2.探究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画出描写大象的句子,体会大象的高大。
(2)小组合作学习第3自然段,讨论官员们想的称象办法,说说自己的看法。
(3)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学习第1、2自然段,了解大象的样子。
①课件出示阅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画出描写大象句子。
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曹冲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预设: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a.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大象又高又大的?(板书:大象 又高有大)
预设: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b.指导朗读:“又高又大”要重读,表现大象的特点。
②教师引导:看到这头又高又大的大象,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1:这么大的象,一定很重吧?
预设2: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③教师引导:像小朋友们这样,对一件事情你一言、我一句地发表意见,就是——议论。
④课件出示句子比较: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a.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吗?
预设:第二句用上了“到底”这个词语,疑问的语气更强了,大家都很好奇,想知道大象的重量。
b.你能用上“到底”一词说句话吗?
预设1:很晚了,爸爸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
预设2:这个学期的运动会到底还开不开呢?
c.指导朗读:读出强烈的疑问语气。
(2)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称象的办法。
①课件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出官员们称象的办法。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曹操听了直摇头。
②交流官员称象办法:“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板书:官员们的办法 造大秤称象)
a.图片出示,认识秤:这就是一杆秤,秤是用来秤物体重量的器具。你知道哪个是“秤杆”“秤盘”和“秤砣”吗?学生指认。
b.讨论:你认为把大象放在秤盘上称重量,这样可行吗?
预设:不可行。
③难怪还有的人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看来,即使有了大秤,也没人能提得起来。曹操听了官员们的办法,有什么反应呢?
④出示句子:曹操听了直摇头。(板书:曹操的态度 直摇头)
⑤朗读指导: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曹操的话,要带着疑问的语气来读;官员的第一句话,要用肯定的语气来读;官员的第二句话,要用反问的语气来读;最后一句中的“直摇头”要重读,说明曹操很不赞同官员们的办法。
⑥请一个小组分角色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围绕核心问题,读书讨论,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用大秤称象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合作及表达能力的发展,为感受曹冲的聪明做好铺垫。
四、书写指导
1.出示本课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本节课要写的“底、称、秤、杆、柱”5个字,交流书写注意点。
点拨:
(1)“底”是半包围结构。“氐”的一横收笔在横中线上,向右上略倾斜,斜钩要舒展,与左边的撇平衡。
(2)“称、秤、杆、柱”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称、秤”是禾木旁,称的右半部分“尔”的撇画和左点要穿插到左半部分的禾木旁中。秤的右半部分“平”的长竖比禾木旁的竖略低。“杆、柱”都是木字旁,杆的右半部分“干”的长竖比木字旁的竖略低。柱的右半部分“主”的最后一笔长横,要穿插到木字旁右下方。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独立练写,让学生在书本上书写,描一个写一个,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4.集体讲评。写完后选取部分学生作品,屏幕呈现,师生合作讲评,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观察书写,教师适时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生字宝宝,了解了大象的样子及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曹冲又是如何称象的呢?下节课我们再去学习。
六、布置作业
1.读读“一同、柱子、一边、到底、秤杆、力气”11个词语,并抄写下来。
2.熟读课文。将官员们称象的办法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大象 又高又大
官员们的办法 造大秤称象
曹操的态度 直摇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