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曹冲称象第2课时精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曹冲称象第2课时精品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8 10:2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曹冲称象》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做、岁、站”等5个字。
2.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字表达的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重点】
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导入新课: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你的收获不少吧!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
预设:官员 四根 柱子 议论 一杆 大秤
曹冲 称象 砍树 画线 为止 重量
2.回顾课文:引导学生回忆官员们称象的方法,齐读第3自然段。
3.过渡:官员们砍大树做秤杆来称象的办法不行,那曹冲有什么办法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曹冲称象》,去看看曹冲用什么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相机:曹冲称象 曹冲)
设计意图:复习会认的新词,在读词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学习,串联故事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1)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2)对比两种称象方法,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
2.探究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写曹冲称象办法的句子,数数一共有几句话?
(2)小组合作:分句朗读,找出描写曹冲称象的动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3)比对两种称象方法,讨论曹冲称象成功原因。
3.探究活动
(1)学生读句子,说动作。
①课件出示阅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写曹冲称象办法的句子,数数一共有几句话?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预设:4句话。
②指名读第一句话,说说这句话中有哪些动词?
预设:赶、画。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你知道船舷在哪里吗?让学生上台指一指。
③指名读第二句话,说说这句话中有哪些动词?
预设:赶、装。
④指名读第三句话,说说这句话中有哪些动词?
预设:称。
(2)学生排顺序,说过程。
过渡:知道了曹冲称象的动词,那你能把他称象的过程按照顺序排一排吗?
①课件出示:
( )赶象上船。
( )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 )在船舷上做记号。
( )称石头的重量。
预设:1、3、2、4。
②可以用哪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将这个过程连起来呢?找找课文中怎么写的。
预设:再、然后。
③你还知道哪些其他表示顺序的词语?
预设:先、接着、最后……
④请用上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把曹冲称象的过程说一说。
先、再、然后、接着、最后……
预设:曹冲先让人把大象赶上船,接着在船舷上做记号,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最后称出石头的重量,因为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3)学生看视频,明方法。
①引导质疑:对于曹冲称象的过程,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预设1:为什么要在船舷上画线呢?
预设2:为什么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呢?
②观看曹冲称象的视频,集体交流:
点拨:在船舷上画线,是因为要知道大象使船下沉到哪里,把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是要让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一样,深度一样说明重量一样。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大象的重量了。
(4)学生比方法,学品质。
①引导:曹冲的方法成功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结果的?
预设1:从“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可见曹操很满意。
预设2:“果然”一词表示曹冲的想法和最后的结果是一致的。
②同桌讨论:官员的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你觉得哪个办法好?好在哪里?
预设:曹冲的办法好,想到用石头的重量代替大象的重量,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问题。
③引导思考: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善于观察、乐于动脑。
课件出示: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点拨:比较着读一读,体会“才”字的表达效果,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的品质。(板书:会观察、爱动脑)
设计意图:曹冲称象的办法是教学重点,表面看似清晰简单,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此环节设计了让学生“读句子,说动作——排顺序,说过程——看视频,明方法”的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方法。尤其给学生提问质疑的机会,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这一办法背后的思维转化和科学知识,深刻感受到曹冲的才智过人。
三、书写指导
1.出示本课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做、岁、站、船、然”5个字,交流书写注意点。
点拨:
(1)“做”是左中右结构。中间的“古”要写得小一些,“攵”的长撇穿插到“古”的下方,捺要舒展。
(2)“岁、然”是上下结构。“岁”字“夕”的撇要拉长舒展。“然”的四点要拉开适当的间距。
(3)“站、船”是左右结构。“站”的“立”最后一提要写得短一些。“船”的舟字旁的提要写得短一些,注意右边不出头。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独立练写,让学生在书本上书写,描一个写一个,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4.集体讲评。写完后选取部分学生作品,屏幕呈现,师生合作讲评,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汉字笔画及笔顺。重点字、重点笔画进行指导。
四、课堂小结
小结:七岁的曹冲竟然想出了许多大人都想不出来的好主意,可真聪明啊!生活中,我们遇到难题时,也要养成爱动脑的好习惯,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五、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小时候像曹冲这样聪明的古人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认识一位叫徐文长的少年,大家想认识吗?
聪明的徐文长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伯父被徐文长的举动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1.思考:徐文长是怎么解决伯父的难题的?
预设: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2.引导:你觉得徐文长聪明吗?说说理由。
预设:聪明。徐文长知道木头能够浮在水面上,用木头做的水桶就是装满水也不会沉到水里。于是借助了水的浮力,完成了伯父提出的难题。
设计意图:引入类文故事,感受故事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勤观察、爱动脑的好习惯。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将曹冲称象的办法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曹冲
会观察、爱动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