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瀑、布、炉、烟、遥、川”6个生字,会写“照、炉、烟、挂、川”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述的画面。
【教学重点】
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述的画面。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述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谈话引导:上节课我们跟随大诗人王之涣一同登上鹳雀楼,欣赏了日落西山、黄河入海的壮美景色。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歌吧。播放《登颧雀楼》(背诵版)。这节课,我们要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去江西看一看庐山瀑布。(板书:望庐山瀑布)
设计意图:复习旧诗,引出新诗,增强两首诗歌的整体性,自然贴切。
二、夯实基础
1.情境听读
播放《望庐山瀑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同桌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瀑”(pù)、“布”(bù)都是第四声,“川”(chuān)是翘舌音、前鼻音。
(4)听老师范读,感受古诗节奏。(板书:全诗)
3.集中识字
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pù bù lú yān yáo chuān
瀑 布 炉 烟 遥 川
点拨:
(1)图片识字:“瀑、布”可以借助图片识字。
(2)熟字加偏旁识字:“炉”“烟”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火字旁+户=炉,火字旁+因=烟。
(3)组词识字:“遥”可以组词“遥远”。
(4)字理识字:“川”是象形字,本意是是指河流,两边是河的两岸,中间是水流。可以组词为山川、名山大川。
过渡:在正式理解这首古诗意思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诗的作者吧!
4.作者简介
老师出示课件: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板书:唐 李白)
5.解读诗题
引导:你知道“望”的意思吗? 能不能把“望”改成“瞧”呢?
预设1:望是看、瞧的意思。
预设2:不能,因为“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听读、自读、互读多种方式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读通读顺古诗。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为后面的古诗理解扫清文字障碍。简要介绍作者,为下文学习做好准备。
过渡:同学们,大诗人李白看到的庐山瀑布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去寻找答案吧!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自读古诗,结合插图,想象画面,小组内交流古诗大意。
2.探究过程
(1)学生结合插图自读古诗,圈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
(2)引导学生借助古诗插图,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成果展示
(1)字词梳理:
①香炉:指香炉峰。
②紫烟: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③遥看:从远处看。
④挂:悬挂。
⑤川:河流, 这里指瀑布。
⑥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
⑦疑:怀疑。
⑧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2)诗意梳理: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升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4.情境诵读
播放情境课文(诵读版),让学生感知古诗意境。
(二)合作探究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古诗大意,大诗人李白看到的瀑布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去探究一下吧!
1.探究任务
诵读古诗,想象画面。
2.探究过程
(1)自读第一、二句诗,想象画面。
(2)读一读第三、四句诗,想象画面,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3.探究活动
(1)自读第一、二句诗,想象画面。
①读了这两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景物?
预设:太阳、香炉、紫烟、瀑布
②诗中的“香炉”指的是什么?
预设:香炉指的是庐山的香炉峰。
点拨:(课件出示香炉峰图片。)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③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
点拨:太阳照在香炉峰上,阳光透过水汽在峰顶上形成了云雾,弥漫缭绕,好像是香炉峰生成的紫色烟雾。让我们一边想象这样的画面,一边读这句诗。
④作者是怎么看庐山瀑布的?你从哪里知道的?
预设:遥看,遥看就是远远地看。(板书:远望)
⑤(课件出示庐山瀑布图片。)作者远远望着庐山瀑布,觉得那瀑布像什么?
预设:白纱、白布。
⑥引导想象:陡峭的岩壁前面,瀑布从山壁间飞速地跌落下来,好像一条白丝带挂在山前,这是多么壮美的景象啊!让我们想象着这样的画面,一起再来读前两行诗。(板书:壮美)
过渡:站在这样极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诗人的心情非常激动,他也像你们一样产生了无尽的想象。他想到了什么?(板书:想象)
(2)读一读第三、四句诗,想象画面。
①课件出示三叠泉瀑布图片。
点拨: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庐山最壮观的瀑布就是这三叠泉瀑布,它有155米高,相当于50层楼那么高。远望这样的瀑布,李白不禁吟诵出这样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②你知道“三千尺”有多长吗?诗人怎么知道瀑布有三千尺那么高呢?他亲自量过吗?
点拨:实际上瀑布再高也不会有三千尺那么长,诗人这么写是因为看到眼前如此壮观的瀑布,心里充满了惊叹和赞美之情,因此用夸张的数字来赞美瀑布的恢弘。(板书:惊叹、赞美 )
③面对眼前雄伟壮观的景象,诗人心里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点拨:这样的瀑布就像是天上的银河一般,诗人不禁怀疑这瀑布是从九天上落下来的。其实九天就是古人常说的九重天,是天的极高处。“九”在古代常常表示极多的含义,我们以后还会学到“九霄云外、九牛一毛”这样的成语,其中的“九”都是很多的意思。
④读了这两句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a.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再和同桌说一说。
b.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画面。
4.诵读指导
过渡:带着你的理解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吧。
(1)教师从整体上指导诵读:
①读七言诗时,注意读出“二二三”的节奏。
②抓住韵脚“烟、川、天”,指导学生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押韵合辙。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银河/落九天。
(2)播放情境课文(跟读版),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5.情境背诵
播放情境课文(背诵版),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中的壮观景象。
设计意图:理解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试图字字落实进行翻译,显然是不适宜的。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根据低龄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帮助他们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境,建立诗歌的画面感。
四、书写指导
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照、炉、烟、挂、川”5个字,交流书写注意点。
点拨:
(1)“照”是上下结构,四点排列要均匀,外面两点稍长,中间两点略短,呈上聚下散状。
(2)“炉、烟、挂”是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炉、烟”注意火字旁中的捺变成点,“挂”的提手旁横笔在横中线上方,右侧的两个“土”分写横中线上下,竖笔垂直对齐。
(3)“川”是独体字,三笔分立,间距相等,中间一竖略短且在竖中线上。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独立练写,让学生在书本上书写,描一个写一个,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4.集体讲评。写完后选取部分学生作品,屏幕呈现,师生合作讲评,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字的结构特点,并进行相应的归类指导,在相同中寻找不同点,使教学更加扎实。
五、课堂小结
小结:这节课我们跟随唐朝大诗人李白欣赏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在我国,像庐山瀑布这样的景色还有很多很多,希望你们也像李自那样,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写下更多动人的诗篇。(板书:雄伟壮丽)
六、拓展延伸
补充与“瀑布”有关的诗句。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唐·徐凝《庐山瀑布》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唐·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
七、布置作业
1.背一背《望庐山瀑布》。
2.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画一画古诗中描写的美景。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银河/落九天。
雄伟壮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