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教案 (表格式)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教案 (表格式)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8 06:1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学 情 分 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初中学习过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一定的散文阅读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散文鉴赏。经过调查发现,学生的散文阅读水平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阶段,对艺术手法的分析、作者情感的解读等方面把握还略有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补充,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特定审美意境,激发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之情。
课 标 要 求 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多个角度欣赏散文,获得审美体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教 学 目 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 利用学案、课文注解梳理识记生字词,初步把握文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故都秋景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 欣赏课文中的景物,探究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丰富感情和深刻思想。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民族审美心理,领会“秋”文化深厚的人文内涵。
重 点 难 点 重点: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领悟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故都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分析文章景物描写。 难点:探究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深沉情思,品味中国“悲秋”文化。 教 学方 法 多媒体教学、 小组合作探究
课 时 安 排 第一课时
内容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导 入 请同学畅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并背诵秋天相关的古诗词。 出示两则材料: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泽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不同的人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八十多年前的秋天,作家郁达夫途经北平,他又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秋天?今天让我们跟随郁达夫的脚步,一起来学习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板书课文标题:故都的秋) 用学过的秋天相关诗句导入,巩固所学知识,营造秋的氛围,将学生自然引入教学情境中。
预 习 检 查 1.出示作者生平材料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创造社”发起人,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文笔清新,抒情浓烈,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在苏门答腊岛秘密杀害。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预习内容和所出示的材料,概括一下郁达夫的两重身份。 学生回答。 2.出示时代背景材料 《故都的秋》写作于1934年8月。他在其他散文中写道:“就在这一天的晚上,我们赶上了前往北平的列车,想在被人侵夺去之前,去瞻仰瞻仰这有名的旧日皇都。” 提问:“侵夺”是什么意思?故都将要被人侵夺证明当时的社会环境怎么样? 学生回答。 3.教师点评并总结 作者是一个富有爱国热情的作家,身处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混乱时代。 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初 读 课 文 1.初读课文,明确任务 任务一:朗读课文,巩固重点字词。 任务二:初步感知作者对故都的情感。 2.检查阅读情况 混沌 ( dùn ) 一椽破屋( chuán ) 房檩 ( lǐn ) 譬如 ( pì ) 潭柘寺 ( zhè ) 廿四桥 ( niàn ) 普陀寺 ( tuó ) 平仄 ( zè ) 3.教师点评并总结 郁达夫对北平饱含热爱和眷恋,深情地将北平称为“故都”。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课文,不仅可以夯实基础,还可以带着问题去揣摩作者写作心境,初步感知文本。
合 作 探 究 1.情境设置 郁达夫的故乡浙江有一座郁达夫纪念馆,名为“风雨茅庐”。大家通过阅读也可以知道郁达夫对北平的热爱眷恋丝毫不亚于他的故乡。可是现在的北京,却找不到他居住的痕迹了,实为遗憾。今天想要委托大家在北京设计一个名为“秋日北平”的郁达夫纪念馆,若有一日故人魂归故里,灵魂能有落脚之处。 2.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讨论成果 任务一:纪念馆整体设计风格是什么?(故都秋天有什么特点?) 任务二:纪念馆应该布置哪些景物?(作者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景物?) 3.教师点评并总结 ①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清、净、悲凉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板书:清、净、悲凉) ②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庭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板书:庭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写景抒情散文因其文体特征初读会感觉比较枯燥,学生不易走近文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紧扣文本,设置情境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讨论中锻炼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精 读 课 文 1.赏析第一幅秋景图:庭院秋景 ①配乐朗读第三自然段描写庭院秋景的句子,请同学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明确】景物:破屋、天色、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 ②引导同学分析作者选取景物的特别之处。 【明确】碧绿的天色、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枯黄的秋草。都是冷色调,折射作者悲凉心境。 从视觉角度描写破屋、天色、日光、牵牛花、秋草,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驯鸽的飞声。视听结合,以声衬静。 ③总结作者所选取景物的特点。 【明确】清朗、清净、萧瑟。 ④概括作者心境。 【明确】孤寂、落寞。 (板书写景抒情散文的分析思路:找准景物、分析手法、概括特点、总结情感) 2.赏析第二幅秋景图:秋槐落蕊 ①模仿第一幅秋景图分析思路,学生自主赏析第二幅秋景图。 【明确】景物:落蕊、丝纹;手法:视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景物特点:清幽静谧;作者情感:落寞。 ②探究作者偏爱衰败事物的审美倾向成因。 【明确】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郁达夫少年时期丧父,家道中落;青年时期留学日本,受到歧视凌辱;中年国家衰颓更加剧了他心中的苦闷。《故都的秋》一文既是自然景观在作者内心的投射,又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是写景抒情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手法的体现。 以问题为导向,点拨学生对郁达夫笔下的故都景物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过程中细品郁达夫的内心世界,体会“秋”文化的深厚内涵。
课 堂 练 习 模仿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即兴创作一首诗歌。 示例:破屋小院浓茶, 碧天日光蓝花, 秋草落蕊丝纹。 驯鸽高飞, 落寞人在故都。 通过语言运用训练,引导学生进一步品味文章景物,在练习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 后 作 业 根据第一二幅秋景图的赏析示例,对后面三幅秋景(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奇景)进行自主赏析。 及时巩固练习,落实知识点迁移训练。自主赏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总 结 升 华 《故都的秋》是一篇颇具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这节课我们从故都秋天的特点还有景物两个方面对课文进行了赏析。“清、静、悲凉”在小院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谢谢大家设计的纪念馆,不遗忘就是最好的纪念。当我们走出教室,仰望这片郁达夫深情凝视过的天空,心里若有一丝触动,那便是他回来过了。 总结本堂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板 书 设 计 故都的秋 庭院 清 秋槐 静 秋蝉 悲凉 秋雨 秋枣 展示本节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