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图表及分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图表与数据表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场景; 理解柱形图、折线图、饼图在反映数据上的区别; 能根据所要反映的数据情况选择适当的图表类型并建立图表。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柱形图、折线图、饼图应用场景详解; 2、根据图表向导制作柱形图、折线图和扇形图。 教学难点: 1、建立图表时数据区域的选取; 2、根据所要反映的数据情况使用适当的图表类型来说明问题。
教学流程 教师批注
课堂导入 通过游戏导入新课,让同学们3秒钟之内找出最高的山和最矮的山。 通过课堂活动引入新课。
教 学 过 程 课堂活动: 很多同学说名字都没看完,也有同学答了黄山,看来3秒钟时间很有限啊。 那下面我们通过图表验证下,看看哪位同学回答对了。 这些山同学们看过吗?还没看过的同学可以利用假期时光跟家人一起去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 对比表格、文字、图表那种呈现数据比较有优势呢? 一、规划图表 向学生展示我们常见的几种图表类型,并解释每个图表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讨论,说出这三种图表所反映的侧重点? 柱形图:反映数据的大小; 折线图: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 饼图:反映数据占总体的比例。 任务一: 向学生展示3个不同情景,学生分析问题并选择合适的图表。 情景一:统计某明星粉丝年龄段所占的比例,你觉得哪个图更合适? 情景二:成都市分时段天气预报的变化趋势,哪个图表更合适? 情景三:比较国内各省份无症状感染者人数分布情况,哪个图表更合适? 二、图表制作 教师讲解,根据上节课中建立好的“非学习型上网时长分段人数统计表”建立了一个饼图,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出“非学习型上网时长”分段人数多少的情况。 任务二:图表制作 通过图片结果同学们不难发现,班级每天非学习型上网时长小于0.5小时的同学占比44%,大于2小时的同学占比10%,依据此表可以做出判断,本次调查的班级将近一半的同学每天上网用于聊天、游戏、逛微博等非学习型上网的活动时间都小于0.5小时。 知识拓展: 利用柱形图完成“非学习型上网时长”分段人数图表制作。 五、修饰美化图表 1、为图表增加图例和标题; 2、图表中的标题没有居中,字体和颜色不够美观; 3、图表太小; 4、饼图的颜色对比度不够。 任务三: 制作“学习型上网时长”分段人数统计图,并对其加以美化。 1、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困难学生,提示先选中区域,后操作; 2、通过控制学生机,请完成的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给其他同学演示其操作过程。 发现问题: 师展示一数据区域选错误的学生作品,请学生分析原因是什么? 解决问题: 师:强调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问题:区域的选择问题; 初步感知表表。 规划图表,加深理解。 讲解每种类型图表的特点。 根据场景选择合适的图表。 教师讲解基本步骤,引导学生完成图表的设计。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完成。
课堂小结 1、数据图表规划 根据图表适用范围及特点选择相应的统计图表类型。 2、制作图表 (1)制作饼图:掌握方法和步骤; (2)修饰美化图表:让图表更美观; (3)分析:对统计图表直观形象反映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
课后作业 完成任务二、任务三的全部内容。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利用游戏导入的方式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很自然的导入了今天的课题,整节课的各个环节紧凑有序,突出了WPS表格图表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也有效的将这些重难点经过老师的剖析进而变的浅显易懂。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了环保的主题,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心灵更得到了一个提升。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精心制作了课件和学件。本节课还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给学生的学件中部分任务的操作步骤可以适当的减少点或者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更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