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4张PPT。第7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发生在公元前800至200年间,这些事件标志着人类精神的第一次觉醒。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中的全部流派也都产生于这一时期;在印度是佛陀的时代,在古希腊是苏格拉底的时代。他把这个时期称作“轴心时代”。
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也说“我国思想家之出现,实在西纪前五三0年至二三0年之三百年间。吾命之曰全盛时代” 思考:公元前800至200年大致相当于我国哪一历史时期?产生了哪些思想流派?它们对于人类精神的觉醒作出了哪些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特点总特点:异常繁荣1、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
2、文学艺术,百花齐放
3、科技发展,不少世界领先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特点?材料三:在一社会之旧制度日即崩坏之过程中,自然有倾向于守旧之人,目睹“世风不古,人心日下”,遂起而为旧制度之拥护者,孔子即此等人也旧制度失其权威,新制度尚未确定,人皆徘徊歧路之时,应有之事也。儒家既以理论拥护旧制度,故其余方面,与儒家意见不合者,欲使时君世主及一般人信从其主张,亦须说出其所以有其主张之理由,予之以理论上的根据。于是所谓名家“坚白同异”等辩论之只有纯理论的兴趣者,亦继之而起。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面对社会大变革,不同阶层提出了不同主张材料一:封建制度,在前半期已届末运,并霸政亦衰熄,兼并盛行,存者殆不及二十国。至后半期遂仅七国并立,最后以至混一。与封建同其命运,强族篡国,摧残余宗,内中惟秦国自春秋以来,始终未用贵族,卒以此致盛强。故各国争效之。入后半期而特种阶级完全消灭,所谓“世卿”者已无复痕迹。纯为布衣卿相之局。-----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史谓商鞅“坏井田,开阡陌……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
(《汉书·食货志》)
分封制破坏,贵族特权阶级消失。井田制瓦解材料四:交通大开,货币盛行,经济重心由农业趋于工商业。如猗顿之以监盐,郭纵之以冶铁,乌氏倮之以畜牧,寡妇清之以穴矿,皆起氓庶与王者埒富。(《史记·货殖传》)而吕不韦以阳翟大贾,乃能运阴谋废置国王,执持国柄。(《史记》本传)盖贵族仆而富阀代兴,其势力乃至侵入政治,实开前史未有之局。------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据材料四分析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材料五、经前此数百年之休养交通,境内诸民族同化已熟,畴昔所谓夷狄──如秦楚吴越等,悉混成于诸夏;其境上之异族──即后此之匈奴东胡等,悉攘逐于徼外。民族融合加快,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
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材料六、前此贵族阶级,即为智识阶级,自贵族消灭后……平民之量与质同时增上,于是智识下逮普及,纯带朝气以弥漫于社会。……前此教育为学官掌之,舍官府外无学问。至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墨子继之,其宗旨又在“有教无类”,故智识平均发展之速率益增。……当时书籍传写方法,似甚发达,故“苏秦发书,陈箧数十”。(《秦策》)“墨子南游,载书甚多”(《墨子·贵义篇》)可见书籍已甚流行,私人藏储,颇便且富,既研究有资,且相观而善,足以促成学术勃兴之机运。平民教育、私学的兴起和丰富的私人藏书,促进了学术的勃兴。材料七、、列国并立互竞,务延揽人才以自佐。如秦孝公、齐威王宣王、梁惠王、燕昭王,乃至孟尝、平原、春申、信陵之四公子,咸以“礼贤下士”相尚,而“处士”声价日益重,而士之争自濯磨者亦日众。
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纷纷重用有才学之士出谋划策。材料八、自周初以来,文化经数百年之蓄积酝酿,根柢本极深厚,加以当时政治上社会上……种种关系,思想完全解放,两者机缘凑泊,故学术光华,超轶前后。
------以上材料均摘自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小结:春秋战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1)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破坏,贵族特权阶级消失。面对社会大变革,不同阶层提出了不同主张
(2)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文化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3)民族融合加快,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4)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纷纷重用有才学之士出谋划策。
(5)平民教育、私学的兴起和丰富的私人藏书,促进了学术的勃兴。
(6) 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一、春秋二子1、老子及其思想《史记》一说他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老聃。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老子的哲学思想
材料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其一,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本源为“道”;
其二,其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变化,
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老子的政治思想
材料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三: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材料四: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其一,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的强权政治;
其二,推行愚民政策,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其三,他推崇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其一,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本源为“道”;
其二,其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变化,
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其三,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的强权政治;
其四,推行愚民政策,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其五,他推崇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老子的思想主张(哲学与政治)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被列宁誉为俄罗斯一面镜子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对中国古代文化,尤其先秦诸子的著作颇为热爱,有人曾问他:“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您的影响最深?”他却不加思索地回答,孔子和孟子“很大”,老子则是“巨大!”
?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哲学大师和智慧大师,《道德经》上承远古文化,下启百代私学,集上古文化之精华,开中国学术思想之先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影响深远。它与《周易》、《论语》同为中国古代三大文化典籍,为人类文化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老子向往“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对历史产生了消极影响老子思想评价其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为后代王朝初期的统治者提供
了治国方略2、孔子及其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前470年。儒家创始人,被誉为“至圣先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著作仁(核心)
关系阶级周“礼”中庸之道个人修养孔子思想主张:维护周“礼”1、内容:贵贱有“序”材料一:“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子的仁具有阶级性等级性特点材料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君子:贵族小人:平民2、实质:奴隶主贵族统治下的等级秩序(封建等级秩序)3、原因:材料一: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等级制度解体
(“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 。4、评价:政治思想的保守部分,
不利于制度变革和社会进步。(“法先王”)孔子的主要思想及著作仁(核心)
关系阶级周“礼”中庸之道个人修养治国方略以德治民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材料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历史 观逐步改良,“损益”变化材料一: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著作仁(核心)
关系阶级周“礼”中庸之道个人修养治国方略以德治民历史 观逐步改良,“损益”变化教育 思想“有教无类”教育思想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子路常吃藜藿之食,到百里以外负米奉养父母。
注重道德品质教育。“不学礼,无以立。”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教学方面 :首先,激发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次,他主张启发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第三,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 :“学”与“习”并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与“问”相配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习态度 :诚实,虚心,勤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自称是“学而不厌”,“发愤忘食。”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著作仁(核心)
关系阶级周“礼”中庸之道个人修养治国方略以德治民历史 观逐步改良,“损益”变化教育 思想“有教无类”著作:儒家“五经”如何评价孔子?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中说“孔子是身直为中国政教这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柳诒微著《中国文化史》言“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上述观点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孔子学院举行揭牌仪式伊斯兰堡孔子学院如何评价孔子?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中说“孔子是身直为中国政教这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柳诒微著《中国文化史》言“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上述观点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诸子及其思想
1、墨子和墨家 墨子,名翟,鲁国人,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68年至前376年。墨家学派组织严密:成员成为墨者,领导人成为巨(钜)子。是侠客的渊源。墨子和墨家学派的言论,汇集在《墨子》一书里。 典故“墨子救宋”
楚惠王(公元前488年—前432年)年间,公输般自鲁至楚,为楚国制造舟战的器械钩拒,打败越人。他又为楚制成攻城的工具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子得到楚欲攻宋的消息,便从鲁趋楚,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裳裹足,走了十日十夜,才到达楚都。他先以助强楚而攻无罪的小宋为不义,折服了公输般,并因以见楚惠王。墨子历陈攻宋之非义。楚王及公输般皆无言可对,但仍恃有云梯而攻宋。墨子为了在楚王面前较量城池的攻防战术,便解身上的革带为城,用木片当武器。公输般九设攻城之变,墨子九拒之。公输般之攻械尽,而墨子之守御有余,公输般失败了。公输般意欲杀墨子而攻宋。墨子当面向楚王揭穿了这一图谋,并且说,我的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操持着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上,以待楚寇。这样,楚王只得说:“吾请无攻宋矣。”
2、墨子的思想内容(1)非攻,评:墨子的非攻学说,反映小生产者企望过安定生活,反对破坏生产的愿望。2、墨子的思想内容原因: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破坏生产发展。(2)兼爱,是无差别的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又说:“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评:这是对西周以来宗法礼制贵贱等差的否定,也是对儒家爱有差等的反对。 原因:反映了西周奴隶社会等级制度(宗法制)的衰落(3)尚贤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评:反映了春秋战国年间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趋向,也标志着贵族世袭制度之趋向衰落。 (4)承认上天,鬼神的存在
评:想借“天’的权威来保证自己主张的实现;强调鬼神的威力,因为他认为借助鬼神的作用,可以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秩序,制止当时的各种罪恶现象;“鬼神”是“天”的辅佐,“天”是鬼神的统帅。墨子的这种宗教观,无疑是唯心主义的,虽有善良的愿望,而是不能实现的幻想。后期墨家扬弃了他的学说中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因素,那就是在《墨经》中建筑在反映论基础上的认识论与自然科学的部分。 父母、师、君三者众而仁者寡,皆不可以为法,只有天鬼
最公正无私,“故曰,莫若法天”。墨子的“天”,是“天子”的监督者,“天子有善,天能赏之;
天子有过,天能罚之。”墨子认为鬼神无处不有:古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
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5)提倡“尚力”、“节用”、“节葬”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
“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埋葬深度只求不发散臭味。死者既已埋葬,生者不必久哭,“疾而从事”,这对死者、生者都有好处。 评:墨子主张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反对繁文缛礼、厚葬久丧,都是针对奢华的贵族生活、腐败的贵族统治的社会和以及空言误国的儒家思想提出来的改革意见。 问题:1、从哪里看出他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
2、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
3、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战国以后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代表下层人民的愿望,很难受统治者重视。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
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小生产者产生,墨家学派
思想能够在小生产者群体中产生共鸣,在当时
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勤,其死也
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
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墨子的观点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其“兼爱”“非攻”等
主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和平。
但无等级的爱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对儒家学说进一步发展,被称为“亚圣”。“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就是关于孟子的故事。
《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唯心主义的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1)孟子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仁政论
具体内容:
“政在得民”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百亩之田,匆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孟子仁政论的历史根据是“先王之道”。“言必称尧舜”“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 ,他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是历史的倒退 仁政评价积极: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
消极: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 统治者维护统治的一种策略
(2)性善论
孟子仁政论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测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人心中的这四种善良的本质构成了四种“善端”,也就是四种道德品质,所谓“测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人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而且“仁义礼智根于心”
所以孟子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有影响。“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3)孟 子 的 重 义 轻 利 思 想-----义利观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传统的道德和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内容:孟子提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重义轻利。
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如何评价孟子?孟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从他“仁政”的内容及其理论基础“性善论”和历史根据“先王之道”来看,他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保守的,调和的;但有古代民主的一面。那种痛恨暴政,重视人民经济生活及其在政治上重要性的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这种思想,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起过不同程度的作用,影响是很大的。 ------白寿彝《中国通史》《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孟轲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丘荀子及其思想荀子,名况,赵国人。时人相尊,称为荀卿。生卒年不详,重要活动大约在公元前298年至前238年。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著作有《荀子》。思想体系庞杂,被视为异端、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
的影响。
材料一:“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材料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材料三:“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1)天人关系 万物的生成、变化是自然界的造化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来可以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即 “人定胜天” 评价:荀子否认有人格神的“天”,把决定社会变化的力量认为是人事而不是“天”,这种朴素唯物观点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他却又主张“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这就限制了对自然客观规律不断深入地认识,把祭祀、卜筮作为一种仪式或文饰,又为宗教迷信保留了地盘。 (1)天人关系 万物的生成、变化是自然界的造化人来可以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即 “人定胜天” 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性恶论
材料一: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材料二 :古圣人以人之性恶,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礼义之化也。
材料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1)材料一提出的是什么观点?和谁的主张是对立的?
(2)结合材料二、三,指出荀子认为才能怎样改造人恶的本性?
(3)荀子衡量人善与恶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1)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对立。 (2)依靠君主的权威,法律的制裁,礼义制度的约束,后天的学习和教育。 (3)是否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礼义制度和法律。不能。因为这些礼义制度和法律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其中,许多内容是损害被压迫阶级利益的。 (3)政治上:
平政爱民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礼法并举,“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有时甚至把法估计得很高 ,“法者、治之端也 ”
尚贤使能,“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留)。亲疏有分,则施行(给予恩惠)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你认为哪个观点是合理的?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孔、孟、荀、对“人性”的看法都有局限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来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孔子:性相近;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庄子及其思想 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69年至286年。道家思想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庄子》一书,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故事一:有一天夜里,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那蝴蝶翩翩飞舞遨游各处,愉快舒适的样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原是庄周。醒来后,已分不出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了,就摸摸自己挺挺躺着的身躯,分明是庄周呀!这使他很纳闷,心想:究竟是我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我庄周呢?其实蝴蝶就是庄周,庄周也就是蝴蝶呀。
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呢?
此之谓‘物化’”。“物化”的意思是说物我界限消解,万物融化为一。这种“我”即“道”,就是庄子的主观唯心主义。(齐物)故事二: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去吊唁,却见庄子正蹲坐着,敲着瓦盆在唱歌。惠施说:“你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辈子,给你生儿育女。现在老而身死,不哭也够了,又鼓盆而歌这不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样。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不哀伤呢。可是观察她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之间,变而成气,气变而成形,形变而成生命,现在又变而成死。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一样。人家静静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啼啼哭哭,我认为这样是不通达生命的道理,所以才不哭。”
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呢?
“逍遥”的人生观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没有必要悲哀。因而,最为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地回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
怎样才能“逍遥游”呢?无所恃故事三: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污辱我。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 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呢?
蔑视富贵利禄故事四:《庄子·山木》记庄子与弟子对话,由山木“无所可用”而见存,鹅以不材而被烹说起。弟子问庄子将何所处。他笑说:“吾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呢?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天与人不相胜的寓言。 庄子的思想体系与评价“齐物”的观点充分反映了没落贵族失去探究客观真理的信心
“逍遥”的人生态度,反映了没落的贵族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
这些思想在古代社会总的来说起了不良影响韩非子及其思想韩非死于公元前233年,生年约在公元前280年。他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同李斯都做过荀况的学生。他有些口吃,不大善于讲话,却很能写文章。韩非见韩国日趋削弱,曾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图强。韩王不能用。他的《孤愤》、《五蠹》等著作被秦王政看到了,却大为赞赏,感叹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秦王政派兵进攻韩国,韩非被派出使秦国。韩非到了秦国,秦王政很高兴,但还没有信用他。秦国的大臣李斯和姚贾却在秦王面前说韩非的坏话,以致韩非被关进监狱。李斯又派人送毒药给韩非,韩被迫自杀于狱中。 (1)历史进化的观点
“然则今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简评:这种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敢于变革创新的进取精神。适应了战国时期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 (2)政治思想
法治思想: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依法行事,就能消除人间的不合理现象,社会秩序才会稳定。“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托天下于尧之法,则贞士不失分,奸人不侥幸。”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
(2)政治思想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法”是指官府制定的法律,它好比马笼头,是起规范作用的;
“术”是指任免、考核臣下的方法,它好比是人驾驭马的方法,也就是权术;
“势”是指国家政权来说的,君主要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须以掌握权势为前提,它好比马鞭,是具有惩罚作用的权威。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是战国末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古代一个卓越的思想家,他积极倡导的专制主义理论,为秦的统一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以后两千多年的政治,发生了深远的影响。韩非思想中的进步性和反人民性并存于他的具有矛盾的思想体系中。他只看见争取国君、打击旧贵族以满足封建地主阶级的要求,而没有照顾到其他阶级,如工商业者,特别是广大农民阶级的要求。 评韩非子战国——秦,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1.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2.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历史向前发展
2、奠定了中国封建文化基础,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3、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一系列治国方略 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艺,自然科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
和道德准则(礼)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
法家思想: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五〉对儒、法、道三家治国思想的综合认识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
儒家:提倡德治、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如何遏制上课讲话的行为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连连看古为今用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1.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
①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
②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
③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
④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课堂练习2.对孟子学说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思想核心是仁政学说
B.制天命而用之
C.民贵君轻
D.主张舍生取义B3、下列关于荀子及其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
A.性本恶
B.礼法并施
C.是战国思想的集大成者
D.与传统儒家思想完全一致
D4.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上截然对立的思想家是
A、孔子和老子
B、孟子和荀子
C、荀子和庄子
D、荀子和韩非子C5.以下哪种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
A.“无为而治”
B.“守静”
C.“忠恕”之道
D.“天法道,道法自然”C6、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持截然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是:A、孟子和荀子 B、孟子和老子
C、老子和孔子 D、荀子和墨子7.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清心寡欲,顺其自然 C.善用权术,建立权威 D.爱人如己,崇尚和平D“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为人臣者畏株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言论应当出自战国时期的(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诗经》内容:风,雅,颂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永放光芒屈原:“楚辞”及作品《离骚》《九章》《九歌》诸子散文老子:情感深沉,想像丰富,哲理抽象孟子:以辩论见长,游扬雄肆,令人钦服庄子:文字优美,想象丰富韩非子论说文:善于用寓言比喻现实绘画: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壁画和青铜装饰音乐:编钟和其他乐器(二)文学墨子:推理与叙事相结合(三)艺术诸子散文的文学地位章学诚认为,“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文史通义·诗教上》
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先秦说理散文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儒、道为代表的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确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作品的审美风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石之一。
——《中国文学史》 战国时代作品。现藏湖南省博物馆。长沙东南郊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绛红细绢地,以蓝黑、黑、粉白敷彩涂染作画。画中有一侧面的绢秀细腰妇女,作合掌褥祝状。妇女头上有一只展翅的凤鸟与一只独脚节尾的夔龙奋力搏斗。龙和凤是古代神话中的吉祥之物,战国时,常用作织锦和刺绣的纹饰。 《御龙图》,1973 年5 月,湖南长沙楚墓出土。长方形,画的正中为一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白龙。龙头高昂,龙尾翘起,龙身平伏。龙尾部站着一只鹭,圆目长喙,顶上有翰毛,昂首仰天。画幅左下角为鲤鱼。人、龙、鱼都朝向左方,表现了行动方向。帛画的内容是乘龙升天。希望死者的灵魂得以升天。《御龙图》是以单线勾勒,平涂色彩,略施渲染,只有画中人物设色,其余地方基本白描。这种描绘方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幅。 1965年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壶高40厘米,重4.5公斤。此壶以壶肩两环耳为标志分为两面,两面的图象对称。每面有三层图画,每层又分左右两个图景。第一层左图是一幅竞射图,右图是采桑图;第二层左图是一幅宴乐舞武图象,右图为弋射和习射图;第三层左为攻防图,右为水战图。在整个壶面上,刻画了200多人的形象,人人各有特色,表现了精湛的技巧。商周的青铜器,都是图案装饰,而到战国时期,青铜的装饰不少是画象,这在艺术创作的形式和题材上是个显著的进步。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四)科 学
天文春秋哈雷慧星:前613年历法:十九年七闰战国:《甘石星经》物理学:“《墨经》光学八条”(战国时期)医学:扁鹊:四诊法,“脉学之宗”(战国时期)三。文化异常繁荣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2)社会大变革(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建立)为文化繁荣提供政治前提。
(3)社会动荡使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为文化的繁荣提供思想基础。
(4)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社会改革的需要,纷纷重用有才学之士出谋划策,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5)民族融合加快,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6)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孕育了哪些统一因素?1、局部统一
2、民族融合
3、战争与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特别是秦国的强大
4、法家理论的形成
5、经济的发展,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
6、人民渴望统一思考:五、自然科学1、天文学哈雷彗星 是每76.1年环绕太阳一周的周期彗星,哈雷彗星是人类首颗有记录的周期彗星,因哈雷(1656-1742)首先测定轨道并成功预言回归成功而得名 十九年七闰:“日月东行,而日行迟,月行疾,…日日行度,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十九年七闰法”就是在十九个农历年中设十二个平年,每一个平年为十二个朔望月;设七个闰年,每一个闰年为十三个朔望月。农历规定:每一个月必定要有一个中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成为前一个月的闰月。19个“回归年”共有228个中气和235个“朔望月”,即是有7个月没有中气,这些没有中气的月便正好成为闰月。这就是十九年七闰法。 ?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 , ?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按照“十九年七闰法”可以把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很好地协调起来,就能制定出精度相当高并与天象符合的阴阳历。我国就是使用的这种阴阳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