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七上第8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华书局版七上第8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4-15 21:2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有
何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诸侯争霸,战争连年
----分裂到局部统一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文化异常繁荣一、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1、老子(1)生平:…(2)思想:A、“道”是世界万物之源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B、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政治主张:“无为”“东方圣城”是指 中国的那一座城市?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学者、专家参加学术活动。 孔庙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
明代.佚名孔子燕居像2、孔子(1)生平…(2)孔子的成就 根据课文和材料归纳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成就。材料1材料2子曰:“仁者爱人”
——《论语·雍也》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材料3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知识点拔连连看教学方法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孔子周游列国想一想: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他能达到目的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为什么不受推崇?1、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显然不合时宜: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2、诸侯争霸,讲究实力和暴力,着眼于利益,孔子“仁”的主张同样不能满足诸侯国君的需要。孔子学说的影响1、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 2、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问题1、什么叫“百家争鸣”? 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问题2、完成下表格。“兼爱”“仁政”“民贵君轻”
“重民”“非攻”“尚贤”
唯物主义思想“制天命而用之”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现象
历史向前发展、政治改革主张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私学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荀子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孔子、老子、墨子的思想主张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摘自《墨子》 请大家指出墨子的思想核心 .没有阶级等差任人唯贤而不以亲反对不义战争兼爱”“非攻”“尚贤”问题、分析墨子思想形成的社会根源,并作简要评价。(1)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人民渴望一个安定的生产环境。
(3)封建经济的形成发展,小生产者 队伍的壮大。(4)小生产者地位低下,希望提高政治地位
(2)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残酷剥削人民。评价:符合人民利益的。
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顺应历史潮流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弘扬。中国亚圣 : 孟子缅怀先师 忧虑天下宏章阔论 滋我中华为什么称孟子为“亚圣”?孟母教子图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谈谈孟母三迁的故事阅读课文和下列材料归纳孟子的思想主张 1.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君正,莫不正。
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省刑罚,薄赋税,深耕细耨。

思想主张
1.“仁政”
2.民贵君轻
3.提出“民本”思想 问题5、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根源。
根源: 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阅读教材分析庄子的道家思想庄子像怎样看待庄子的思想?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观唯心主义。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史载:韩非子“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秦王政曾叹: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而不必拘泥于成法。这反映了法家“厚今薄古”的历史观。
他主张“法治”,利用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以严刑峻法统治臣民。
他还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历史进化、政治改革以法为本君主专制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为什么最受到统治阶级推崇?该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最受统治阶级的
推崇?该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影响:反映时代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
为秦始皇巩固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过于严厉,导致秦暴政,秦王朝短命而亡。
怎样看待两操不认真的行为?1组: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2组: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3组: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三组观点分别代表战国时期哪家的思想?儒家法家道家儒家、法家的治国方略有何不同?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有什么现实意义?
方略: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施“仁政”,法家强调“法治”,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德治和法治思想为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借鉴;实施德治和法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促进民主政治的建设。
练习: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楚国贵族。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吏”(管理藏书的官吏),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一书相传为其所作,在道教被尊奉为教主,被称为太上老君。 阅读材料了解老子思想主张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第一性的,万物 是道派生出来的)
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
(道是无形、无象、无体的,就是无)
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对立的东西可以相互转化)为什么说老子的思想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矛盾对立、互相依存、运动变化“无为”的含义:反对严刑峻法,统治者要不干预人民生活,少一点欲望与作为,少过问政事,薄赋敛,轻刑罚,尚节俭.任其自然,天下就会安定,政权就会巩固.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主张?1、同情人民疾苦:合理,进步性
2、 “小国寡民”:是消极、倒退 
3、在阶级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   在学习上,怎样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孔子生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今天山东省曲阜县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先世是宋国贵族..孔子幼年丧父 ,家境清贫.成长后 ,曾任委吏 (会计) 和鲁司寇 (掌管刑狱、纠察等)职位 , 30多岁到齐国,但未得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其後周游列国 ,提倡德治 .年68 返回鲁国 , 致力於教育 ,並整理《诗》、《尚书》、《春秋》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是记述孔子谈话与思想的主要资料。
[资料]
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益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 材料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材料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摘自《荀子》 自然界有规律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而利用并造福人类。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守株待兔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练习:练习: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问题:
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 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2分
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2分
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2分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2分练习:研究性学习:  如果你是一位校长,就本校校风建设,你倾向于是用儒家“仁政”观点,还是用法家“以法严惩”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来治校,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四框题 墨家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