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辩论呢?
两小儿辩日、“白马非马”之辩、诸葛亮舌战群儒......
庄子与惠子
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二则
目录
01. 复述故事,整体感知
02. 研读对话,感知思辨
03. 拓展辩论,深悟思辨
04. 拓展延伸,感受《庄子》
壹
复述故事,整体感知
1.复述故事,弄懂大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tiáo
子:你,第二人称代词。
安:哪里
固:固然,本来
全:完全,完备
循:追溯
既:已经
1.复述故事,弄懂大意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濠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 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复述故事,弄懂辩题
辩论双方:
辩论内容:
双方观点:
辩论结果:
庄子和惠子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庄子:吾知鱼之乐
惠子:庄子不知鱼之乐
谁也未能说服谁
贰
研读对话,感知思辨
请学生们梳理人物对话,然后分角色朗读,品味庄子与惠子的论辩过程。
1.角色朗读,体验辩论
庄子:“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品析语气,感知性情
(1)品读文中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体会两人的论辩逻辑及不同性格。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里要读出庄子悠然的、愉悦的语气。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他认为鱼“乐”,这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品析语气,感知性情
(1)品读文中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体会两人的论辩逻辑及不同性格。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无疑而问,显然惠子认定庄子不可能知道“鱼乐”,因此要读出惠子反问中带着肯定,甚至是有意刁难的、咄咄逼人的语气。
2.品析语气,感知性情
(1)品读文中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体会两人的论辩逻辑及不同性格。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不正面回答,而是以问对问,要读出庄子针锋相对但又从容不迫的语气。
2.品析语气,感知性情
(1)品读文中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体会两人的论辩逻辑及不同性格。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惠子前半句是一个让步,后半句则以庄子的逻辑发起气势汹汹的反攻,最后的“全矣”则表现出一种胜券在握的得意。
2.品析语气,感知性情
(1)品读文中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体会两人的论辩逻辑及不同性格。
“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依然不正面回答,而是将辩论拖回原点,然后巧妙地偷换概念,跳出论辩,自我显现出胜利的姿态,语气依然是缓和、冷静、从容的。
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庄子
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惠子
(2)庄子、惠子二人的论辩技巧和性格特征有何不同
2.品析语气,感知性情
叁
拓展辩论,深悟思辨
拓展辩论,深悟思辨
同学们分为正反两方,就“庄子、惠子。究竟谁才是辩论的赢家”这一话题展开辩论。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
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拓展辩论,深悟思辨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结尾处,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得以在争论中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拓展辩论,深悟思辨
3.从逻辑上看,庄子也有赢的机会,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致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肆
延伸阅读,感受《庄子》
1.补充阅读,体会风格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qú)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学生快速阅读两则材料,体会《庄子》的语言风格和说理特点。
1.补充阅读,体会风格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鹅鸽(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鸽,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学生快速阅读两则材料,体会《庄子》的语言风格和说理特点。
1.补充阅读,体会风格
由《庄周梦蝶》可以看出,《庄子》想象丰富,具有浪漫色彩和哲学意义。在《惠子相梁》中,庄子把惠子得到相位比喻为猫头鹰得到臭老鼠,自以为美,对惠子进行讽刺,可见《庄子》善于譬喻,富有生活情趣。
学生快速阅读两则材料,体会《庄子》的语言风格和说理特点。
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和《惠子相梁》中,庄子都与惠子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他俩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2.补充材料,感受情谊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邻人垩漫其鼻端,若绳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所之,尽垩而鼻不伤,鄂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和惠子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生平唯一的契友。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补充材料,感受情谊
3.总结阅读,感受《庄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从《庄子》中的大鹏形象到“濠梁之辩”的字里行间,我们领略了“鲲鹏”这样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形象,叹服于庄子和惠子二人的辩才,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
《庄子》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充满天籁般的诗意;有时如万斛源泉,随地而涌,汪洋恣肆。无论是在先秦散文中,还是在后世的古典散文中《庄子》都罕有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