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期末试题选编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各地下学期八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
1.(2022春·安徽合肥·八年级统考期末)1901年和2021年都是辛丑年,但中国已不是原来的中国!2021年当地时间3月18日,杨洁篪、王毅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开场白中阐明中方有关立场: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要求一美方彻底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霸道行径。据此可知,中国
A.开始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2022春·安徽滁州·八年级校联考期末)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中国很恐惧。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关系由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
3.(2022春·安徽滁州·八年级校考期末)下面卡片中的“成就”取得的国内背景不包括( )
成就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
C.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增强
4.(2022春·安徽滁州·八年级校联考期末)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即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关系的改善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C.万隆亚非的会议成功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5.(2022春·安徽铜陵·八年级统考期末)2021年9月28日,中国边防部队在我国边境上进行例行巡逻,遭遇印方无理阻拦。中国边防部队坚决予以反制,完成巡逻任务后返回。印度军队的行为违反了( )
A.“一个中国"的原则 B.四项基本原则
C.“一国两制"的方针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2022春·安徽黄山·八年级统考期末)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之所以说周恩来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是因为他提出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改善中美关系 D.改善中日关系
7.(2022春·安徽淮南·八年级统考期末)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
A.“万隆精神” B.“不结盟”
C.“单极——多极化” D.“日内瓦精神”
8.(2022春·安徽滁州·八年级校考期末)1963-1964年,中国与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巴西3个国家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1964年10月,墨西哥体联主席兼奥委会主席何塞·赫苏斯·克拉克率团访问北京、广州,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接见了代表团。该时期我国的体育交流活动( )
A.体现了我国“求同存异”方针 B.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奠基
C.客观上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 D.有利于改善当时中国外交环境
9.(2022春·安徽合肥·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关于万隆会议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B.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C.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会议提高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
10.(2022春·安徽滁州·八年级校联考期末)“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他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周恩来达到“此行的重要目的”主要是因为
A.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D.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判断题
11.(2022春·安徽阜阳·八年级统考期末)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综合题
12.(2022春·安徽合肥·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
国名 建交日 国家概况
苏联 1949.10.2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保加利亚 1949.10.4 社会主义国家
罗马里亚 1949.10.5 社会主义国家
……
印度 1950.4.1 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
印度尼西亚 1950.4.13 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建交国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背景。材料二: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中国外交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80年代末—“独立自主”“不结盟”。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内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二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第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党的十八大——“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解争端。
——摘编自人民网《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后不同时期中国的外交目的。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为当前中国外交的发展提出一点建议。
13.(2022春·安徽亳州·八年级统考期末)读展板,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展板一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展板二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1955年) 展板三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引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展板一中,中国革命的“第一步”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中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的标志是什么
(2)展板二是周恩来在哪次会议上的演讲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重要方针 它的提出有什么重大影响
(3)展板三中,20世纪的最后20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之路进行过哪些探索
(4)综合上述探究,指出以上三位伟人的共同追求。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在新的历史时期,你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
四、辨析题
14.(2022春·安徽滁州·八年级校联考期末)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机遇日益受到全球关注。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括号内,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并加以改正。
(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
改正:
(2)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
改正:
(3)20世纪80年代,江泽民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
改正:
(4)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尼西亚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
改正:
参考答案:
1.D
【详解】1953 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材料中中国不允许美方干涉中国的内政说明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D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开始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排除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排除B;材料中属于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C。故选D。
2.B
【详解】1953年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谈判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同两国总理发展联合声明,一致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从此,缅甸消除了这种对中国的恐惧。故选B。
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4月至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由此可见,卡片中的“成就”都处于20世纪50年代,因此,D项与卡片中的“成就”取得的国内背景无关,D项符合题意;ABC项都是卡片中的“成就”取得的国内背景,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据材料“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体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收,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符合题干中“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A项符合题意;中美关系的改善提高了中国的威望,是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国际关系,B项不合题意;万隆亚非的会议成功,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C项不合题意;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材料“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是解题的关键,反映了下面的选项中的史实,影响了国际关系,推动力新型国际关系的发展。据所学,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收,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符合题干中“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5.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12月,周恩来首次向印度大便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中之一是,尊重领土主权完整,材料中印度就违反了这一原则,D项正确;“一个中国"的原则、 “一国两制"的方针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原则,不是外交原则,排除AC二项;四项基本原则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方向,不是外交原则,排除B项。故选D项。
6.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55年,周恩来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国家首脑会议,提出亚非国家应采取“求同存异”的方针处理国与国的关系,故B正确;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错误;改善中美、中日关系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万隆会议无关,故CD错误。综上故选B。
7.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这种“求同存异”的精神,在后来的万隆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万隆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万隆精神”,A项正确;中国没参与不结盟运动,排除B项;当时是美苏两极,不是“单极”或“多极”,排除C项;“日内瓦精神”指的是和缓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恢复它们之间的必要的信任,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1963-1964年,中国与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巴西3个国家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1964年10月,墨西哥体联主席兼奥委会主席何塞·赫苏斯·克拉克率团访问北京、广州,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接见了代表团”可知,通过体育交流活动,我国和墨西哥之间有了交流,所以说有利于改善当时中国外交环境,D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材料没有体现“求同存异”,排除A项;我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材料中的事件是在1963-1964年,所以不能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奠基,排除B项;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议通过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会议还产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万隆精神”。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获会议认可。会议提高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不符合万隆会议的说法,故D符合题意;A、B和C都是关于万隆会议正确的说法,排除。故选D。
10.B
【详解】1955年4月,亚非29个独立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亚非主权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B符合题意;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不是周恩来达到“此行的重要目的”的主要原因,A排除;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与万隆会议无关,C排除;1953年 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排除。故选择B。
11.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得到发展,后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故正确。
12.(1)特点:主要是和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2)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至中共十八大,实现互利共赢。
(3)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是和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主要是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2)根据材料二“第一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80年代末——‘独立自主’‘不结盟’。”“第二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第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党的十八大——‘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我国的外交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我国的外交目的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至中共十八大,我国的外交目的是实现互利共赢。
(3)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3.(1)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影响: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实行改革开放;发表南方谈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4)追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或国家独立,民族复兴)。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努力成才。
【详解】(1)根据展板一“第一步,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结合所学,可知标志是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根据所学知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根据展板二“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可知展板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是万隆会议;根据所学知识,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万隆会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的最后20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之路是实行改革开放;发表南方谈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4)追求:根据材料。可知共同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或国家独立,民族复兴)。历史使命:根据所学知识,使命是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努力成才。
14.(1)错误,改正: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正确。
(3)错误,改正:将“江泽民”改为“邓小平”。
(4)错误,改正:将“印度尼西亚”改为“印度”。
【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所以题干的说法错误,应该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改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所以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所以题干的说法错误,应该把江泽民改成邓小平。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把“印度尼西亚”改为“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