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胜利万岁》预习学案
一、文学常识
(一)苏维埃
“苏维埃”一词是俄文汉语音译,原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沙皇统治时期的国务会议就叫国务苏维埃。但自从革命以来,“苏维埃”一词便与由工人阶级经济组织成员选举出来的某种形式的议会相联系。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成为俄国新型政权的标志。到1927 年,中共中央将苏维埃作为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形式接受下来,并把建立苏维埃政权作为党的中心任务来抓。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组织形式开始由农民协会等形式向工农兵代表苏维埃转变。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建立革命根据地时,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故当时的革命根据地简称“苏区”。1931 年11月7日—20日,在江西瑞金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又称“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样,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制度,就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方工农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转变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雏形时期的一种形态。
(二)长征
长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三)红四团
文中的“红四团”是指红军长征时全军的前卫团:红一方面军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红四团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战功显赫的部队,它的前身为参加过北伐战争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曾参加过彪炳史册的南昌起义、湘南暴动。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第二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参谋长李英华、党总支书记林子钦。1934 年10 月16 日,红四团涉过于都河,迈出了战略转移的第一步。这一天也就成为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一个纪念日。在长征过程中,红四团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在红军长征中立下不朽功勋。
二、初读课文
1.标——在课文的每一自然段前标上小序号。
2.读——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3.圈——圈出不认识或不懂的字词,查字词典明确。
4.问——读完这几篇文章,你有哪些疑问?写在后面的方框中。
三、字词梳理
(一)易错字音——注音
企图( ) 歼灭( ) 寒暄( )
两厢( ) 缴获( ) 追剿( )
寒噤( ) 骤然( ) 刹时( )
千钧雷霆( ) 艰苦卓绝( ) 运筹帷幄( )( )
(二)词语释义——连线
不堪设想 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七零八落 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
运筹帷幄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相称,符合。也说名符其实。
名副其实 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卓绝,极不平凡。
千钧雷霆 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艰苦卓绝 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
(三)词语辨析——填空
1.邻近/临近
相同点:二者都可以作动词,表示“靠近,接近”。
不同点:“邻近”,位置接近,附近。指甲乙两处在空间上相邻。有名词用法。“临近”,(时间、地区)靠近,接近。没有名词用法。
①他在离家( )的地方找了份工作。
②( )年底,到处都张灯结彩,迎接新年的到来。
2.抚育/抚养
相同点:都有“对年幼者进行照料、养育”的意思。
不同点:“抚育”可用于对儿童,也可用于对动植物;“抚养”只可用于人,不能用于动植物。
①保护川贝母野生资源,提高川贝母质量和产量,野生( )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②法院判定这个孩子由母亲( )。
3. 不堪设想/危如累卵
相同点:二者都有“情况非常危险”的意思。
不同点:“不堪设想”侧重于表现事情结果的难以想象;“危如累卵”更强调情况危险的程度之重。
①洪水一旦决口,后果( )。
②为了挽救( )的国家,祖逖挺身报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