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的组成
(2)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和保护作用。
(3)血液的分类
①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
②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
2.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在低倍镜下对人血的永久涂片进行观察。
(2)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细胞
(3)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比较
【特别提醒】观察人血涂片时,红细胞数量最多且呈红色,所以很容易观察到。白细胞和血小板不容易观察到,因为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少,颜色浅,需要将视野亮度调暗一些才能观察到;而血小板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很多,需要进行染色才能观察到。
【知识拓展】
①红细胞数量过少说明患有贫血,平时应多吃一些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②亲子鉴定以血液为材料时,应该选择的血细胞是白细胞。
③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功能,它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
(4)干细胞:在动物和人体内,能分化为各种各样的细胞,进而形成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细胞,被称为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能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二、输血与血型
1. ABO血型系统:分为A、B、AB、O四种血型。
2. 安全输血
(1)原则: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2)输血关系
(3)在紧急情况下,O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任意血型,被称为“万能输血者”; AB型血可以少量接受其他任意血型,被称为“万能受血者”。
3. 成分输血
(1)成分输血原则:“缺什么补什么”。
(2)成分输血的选择
①大面积烧伤患者——最好只输入血浆,因为烧伤时主要丢失的是血液中的水分和组织液等;
②严重贫血患者——输入浓缩的红细胞悬液,因为他们体内的红细胞过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低;
③某些出血性疾病患者——输入浓缩的血小板悬液或含凝血物质的血浆,以促进凝血。
4.无偿献血: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而且适量献血可以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对身体有好处。
【技巧点拨】输血关系图
三、血流的管道——血管
1. 血管的类型: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比较
3. 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
(1)根据血液的流向来判断三种血管:血液是从最小动脉→毛细血管→最小静脉。
(2)根据血管的分支或汇集情况来判断三种血管:分支为毛细血管;由主干流向分支,则主干为动脉;由分支汇向主干,则主干为静脉。
4. 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的物质交换
【识图要点】
(1)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可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细胞,最
后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可穿过毛细血管
壁而进入血液被运走。
(2)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
①数量多,分布广;
②管径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③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④管内血流速度最慢。
四、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实验目的】
1. 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2. 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的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纱布)。
【实验步骤】
1. 包裹:用浸湿的棉絮(或纱布)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包裹的目的是保证小鱼正常呼吸。
2. 放置: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盖上载玻片(如图1)。
3. 观察:在低倍显微镜下寻找小鱼尾鳍的三种血管:动脉、毛细血管、 静脉(如图2)。
【现象与结论】
1.毛细血管分布在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血流方向是: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
2.(1)毛细血管:管径最小,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2)动脉:分支形成毛细血管;
(3)静脉:由毛细血管汇集形成。
3. 三种血管中血流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讨论与交流】
1. 实验后,应怎样处理小鱼?放回鱼缸或大自然。
2. 本实验选择小鱼尾鳍作为观察部位的原因是: 小鱼尾鳍薄而透明,内部分布有血管,适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六、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识图要点】
(1)心脏: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主要由肌肉组成,大小与自己的拳头差不多,位于胸腔的中央偏左下方。
(2)心脏四腔及所连的血管和血液成分
【知识巧记】上房下室;房连静,室连动;右流静,左流动。
(3)心脏壁: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该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左心室壁最厚,因为左心室比右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远,左心室收缩时需将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网,而右心室收缩时只需将血液输送到肺部毛细血管。
(4)瓣膜:在心脏内分为房室瓣和动脉瓣,其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房室瓣只能向心室开放,保证了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动脉瓣只能向动脉开放,保证了血液只能由心室流向动脉。
(5)心脏内的血液流动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2. 心脏工作示意图
【识图要点】
(1)图甲:心房收缩,心室舒张,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血液由心房进入心室。
(2)图乙:心室收缩,心房舒张,动脉瓣打开,血液由心室进入动脉,同时由于心房处于舒张状态,静脉中的血液流回心房。
(3)图丙:心房和心室均舒张,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血液由静脉进入心房,由心房进入心室。
(4)心脏就这样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内循环流动。
【特别提醒】心房和心室不能同时收缩,但能同时舒张或交替收缩和舒张。房室瓣和动脉瓣不能同时开放或同时关闭,始终都是交替开放和关闭的。
【知识补充】
①心率: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成年人心率平均75次/每分钟,正常变动范围为60~100次/每分钟。
②脉搏:脉搏随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血管壁出现相应的扩张和回缩,正常人每分钟脉搏次数和心跳次数一样。
③血压: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收缩压是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所到达的最高值;舒张压是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数值。表示形式:收缩压/舒张压(千帕)。
七、血液循环
1. 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注:“”表示血液循环中的动脉血“”表示血液循环中的静脉血
(1)体循环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肺循环途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2.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比较
3. 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流动脉血的结构有: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流静脉血的结构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
【特别提醒】(1)氧气由肺泡到达全身各组织细胞最少需经过心脏一次,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最少也需要经过心脏一次。
(2)在一次完整的循环过程中,血液要流经心脏两次,流经肺一次。
4. 血液流经某器官(或结构)时的成分变化
例1、如图是人体内血液离开左心室,经消化器官再回到左心房的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学管内血液流动方向。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易与氧结合的血管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丁 C.丙和丁 D.乙和丙
例2、血液流经人体器官b时,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用曲线表示,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是O2含量的变化,b代表肺
B.若是CO2含量的变化,b可代表脑
C.若是尿素含量的变化,b代表肾脏
D.若是饭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b代表小肠
例3、如图甲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①~⑨表示生理过程,ABCD代表系统或器官),图乙为心脏结构示意图(1~5表示与心脏相连的血管,6~9表示心脏的四个腔),a是可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请回答:
(1)淀粉经过①过程消化分解为物质a,a进入A系统随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的过程中,经过乙图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数字和箭头表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经过消化直接通过甲图②过程进入A系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在进行甲图所示的过程④时,膈顶部____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氧气从肺泡进入组织细胞必须要依次经过哪些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
(3)心脏每跳动一次,心脏收缩和舒张各一次,当心房和心室舒张时,相关瓣膜的开闭情况是_______。
(4)甲图中若D代表肾脏,一部分a在D中从离开血液又回到血液途经的结构依次是:肾小球→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1.体外膜肺氧合装置俗称人工肺(如图),用于肺功能丧失患者的急救。使用时,先用一根 导管将血液从人体静脉引出,通过该装S后, 血液经另一根导管回到人体的动脉或静脉内。人工肺中的氧合器作用是( )
A.可直接为人体提供能量 B.为病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C.过滤流经血液的含氮废物 D.使流经的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2.科学概念与结构名称,需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
A.若a代表红细胞,c代表血细胞,则b可代表血小板,d可代表血液
B.若a代表葡萄糖,c代表糖类,则b可代表氨基酸,d可代表有机物
C.若a代表肾小体,c代表肾小球,则b可代表肾小管,d可代表肾单位
D.若a代表呼吸作用,c代表同化作用,则b可代表异化作用,d可代表新陈代谢
3.如图所示,A、B、C、D、E表示与人体新陈代谢直接相关的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完成A过程的主要器官是小肠 B.经过B过程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C.C过程可以表示组织内气体交换 D.完成D,E过程的结构单位是肾单位
4.血液流经人体器官b时,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用曲线表示,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是O2含量的变化,b代表肺
B.若是CO2含量的变化,b可代表脑
C.若是尿素含量的变化,b代表肾脏
D.若是饭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b代表小肠
5.如图,某食物的消化最终产物a进入血液,再进入组织细胞参与代谢以及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据图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食物是淀粉,那么物质a是氨基酸
B.物质b通过肺进入血液,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C.物质c从肺排出时,胸腔体积增大,肺内压强增大
D.检验f成分发现有红细胞和蛋白质,则此人肾小管发生了病变
6.如图是人体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①-⑥表示生理过程或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气体①通过肺内的气体交换后,最先进入心脏四腔中的________。
(2)图中③表示营养物质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吸收进入循环系统,完成该过程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3)图中④和⑤表示的是物质交换的过程,该过程产生的废物主要通过______(填序号)和皮肤排出体外。
(4)肾炎病人经治疗已恢复健康,他的尿液中不再含有大分子蛋白质物质,这是因为 已恢复正常。
A.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B.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C.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如图是人体的血液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虚线表示体循环途径,实线表示肺循环途径
B.当血液流经①时,血红蛋白与氧分离
C.左心房中流的是动脉血,右心房中流的是静脉血
D.当血液流经②后,血液由暗红色变成鲜红色
2.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示意图。下列是某同学对图中的血细胞所作的描述,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在人受伤时,细胞①会释放血液凝固的物质,形成凝血块而止血
B.细胞②没有细胞核,数量过多时,人体可能患炎症
C.细胞③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因含丰富血红蛋白而使血液呈现红色
D.细胞①能够运输氧气,当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高原的初期,该细胞数目会增加
3.血液主要起运输作用,当流经下列结构时血液的成分往往要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血液流经肾小球后,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减少,养料含量不变
B.血液流经小肠绒毛后,由含养料多的动脉血变为含养料少的静脉血
C.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多,养料含量不变
D.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后,由含养料多的动脉血变为含养料少的静脉血
4.如图所示曲线表示人体血液中某些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b是组织处的毛细血管,表示氧气变化的是曲线②
B.若b为肺泡外的毛细血管,表示二氧化碳变化的是曲线②
C.若b为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网,曲线②为蛋白质和血细胞
D.若b是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曲线①可表示营养物质的变化
5.如图是表示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模式图,“数字”代表人体的某些结构,“字母”代表人体内某些物质,“→”代表物质交换的方向。请分析作答:
(1)进入[2]中的[C]通过________作用,进入血液。
(2)在循环系统中,[D]血液流动的方向是一定的,心脏、静脉中止血液倒流的瓣膜有________(请写全)。
(3)除图示途径外,代谢废物还可以通过________(器官名称)排出体外。
(4)“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与环境相适应”是常见的生物学现象,也是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例如: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呈针状,有利于减少水分的散失。请你依照上例,说说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一种适应现象________。
参考答案
例1、B
例2、C
例3、(1)5→8→9→2→3→6→7→1 水、无机盐、维生素
(2)下降 肺泡壁、毛细血管壁、红细胞、毛细血管壁
(3)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
(4)肾小囊 肾小管
1.D
2.B
3.B
4.C
5.B
6.(1)左心房(2)小肠 (3)⑥ (4)A
1.C
2.D
3.D
4.C
5.(1)扩散(气体的扩散)
(2)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
(3)皮肤
(4)左心室壁厚,收缩力强,有利于完成血液体循环(或“人在氧气稀少的环境中,红细胞数目会增多,有利于充分利用进入血液中的氧气”“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有利于保证血液按一定方向循环流动”“在组织细胞间隙分布着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利于物质能顺利进出血液”“剧烈运动时,血流速度加快,有利于为肌细胞提供更多有营养物质和氧气”等等)
【备考2023】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二轮复习--第33讲
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