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全单元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溶液 全单元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3-08 22:07:19

文档简介

九年级化学学科第九单元的教案
课题名称 课题2 溶解度(2个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2. 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3.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4.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3.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①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2.教学难点:①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②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和学会分析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NaCl(s)、 KNO3(s)、 H2O(l) 、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第一课时(设问)一杯水能溶解多少gNaCl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的水中呢?(过渡)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物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引导实验] P33:活动探究一操作向20mL水中加入5gNaCl搅拌再加入5gNaCl搅拌再加入5mL水搅拌现象结论(设问)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继续进行以下实验] 活动探究二用KNO3代替NaCl再进行上述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操作现象结论加入5g KNO3搅拌再加入5g KNO3搅拌……加热再加入5g KNO3搅拌冷却(设问)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结论】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活动探究三【思考】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可以溶解氯化钠吗?可以溶解高锰酸钾吗?【结论】3.氯化钠不能溶解,但高锰酸钾能溶解于饱和食盐水中。【小结】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这种溶质”四个字)【板书】一.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提问】1.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讨论、总结】【板书】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课堂练习】(投影展示)1.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克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未溶解,加入10克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2.(1)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该溶质的饱和溶液;(2)装有饱和溶液的瓶底,一定有这种溶质的固体;(3)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否?为什么? 3. 200C时,将33克食盐放入100克水中,食盐全部溶解,此时溶液质量为 克,再向此溶液加入3克食盐又恰好全部溶解,则溶质为 克,现在溶液恰好饱和,此时溶液的质量为 克,再向此溶液加入3克食盐,溶液的质量是 克。 【提问】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分析、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引导】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思考: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讨论】(学生可能想不到改变溶质的量,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上述两个活动探究的前半部分;不断加溶质直至不再溶解)【提问】”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矛盾吗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以下内容)取少量硝酸钾饱和溶液放于蒸发皿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观察现象。加热该溶液,观察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溶液的变化。 【教师总结】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少。溶液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溶剂不断蒸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升华】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度”,生活就会更美好。【讲解】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2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质。【板书】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设问)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甜的糖水,说明浓度很大,那这种浓度很大的糖水是否一定是饱和溶液呢?看一看:完成下列空格【板书】三.浓稀溶液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对于不同种的物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同一物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媒体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和冷却热饱和硝酸钾溶液(小结)结晶的方法:1.蒸发结晶;2.冷却热饱和溶液【课堂练习】使20℃的饱和食盐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是( )A .加水 B. 取出一些食盐溶液 C. 加食盐D. 蒸发水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欲使其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哪些?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多选)( )A.在温度不变时,KNO3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KNO3B.当温度升高时,饱和溶液一定能继续溶解溶质C.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D.改变温度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第二课时课前小测:溶液包括 和 。什么溶液是饱和溶液? 什么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它们之间的转化是怎样的?【引入新课】在课题1一一溶液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活动探究】投影展示以下内容,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的烧杯中加日入氯化钠。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小加入硝酸钾都邮至饱和状态。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2.向40克20°C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C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者的溶解能小3.向100克20°C水中加入氯化钠自至饱和。向100克20°C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教师总结】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补充】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小结】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知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才能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也就是溶解度。【板书】一、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过渡】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 请看下面的资料。【投影】2. 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C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g 一般称为 <0.01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投影】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见教材P36 表9-1)【教师指引】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转折】列表法表示溶解度还不是很直观,不能表示某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绘制溶解度曲线1.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上表所提供的敷据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用大一些的纸,每小组合作绘制一张,贴在墙上。 2.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 3.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C和85°C时的溶解度。4.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投影】【设问】从这一溶解度曲线能得到什么不同信息 【回答】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小结板书】二.溶解度曲线:(1)含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2)作用,可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3)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过渡】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投影】讨论:1.打开汽水(或某些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锐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3.对于气体物质,研究它的质量方便,还是体积方便 【投影板书】三.气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压强为lol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五因素:101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里,饱和状态、气体体积。(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课堂练习1. 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方法( ) A. 升温增压 B. 升温减压 C. 降温增压 D. 降温减压 2.下列几种物质①硝酸钾②熟石灰③氧气④二氧化碳 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只有①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提出的问题。 学生分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交流发表观察所得: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入5mL水后氯化钠又溶解了。观察交流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后的现象。【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归纳总结三次实验得出的结论:物质无法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无限制的溶解。但是若改变条件,可以使物质继续溶解。结合实验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答案】(1)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2)不一定,有可能刚好达到饱和.(3)此说法不正确。因为在一定温度下,该食盐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食盐,溶液的质量仍为100克。【互相交流】结合上面的活动探究,交流实验现象。并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 交流讨论:“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定的尺度。就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相互转化。学生观看视频,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汇报总结,得出浓稀溶液与饱和溶液的关系观看、思考海水晒盐和冷却热饱和硝酸钾溶液的原理。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及时反馈错误之处。知识回顾,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得出初步结论:室温下,水中溶解的二者的量差不多,但温度升高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就多的多了。讨论分析:交流汇报:要在一定温度下,还要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根据分析,理解概念。学生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表格理解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根据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横坐标为温度,纵坐标为溶解度。结合自己所画的溶解度曲线,讨论、分析问题,并交流汇报分组讨论。交流汇报。形成共识。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学生交流]影响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
板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 第一课时一、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②不饱和溶液:在—定温度下,在——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佴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三.浓稀溶液与饱和溶液的关系:第二课时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2. 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3、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2)溶解度曲线二.溶解度曲线:(1)含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2)作用,可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3)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气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压强为lol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五因素:101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里,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课后反思九年级化学学科第九单元的教案
课题名称 课题3 溶液的浓度(2个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简单计算。2.正解理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3.初步学会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2.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标签,使学生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①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②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2.教学难点:①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试管、天平、量筒、药匙、烧杯、玻璃棒、硫酸铜、水、氯化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学习情境]展示三种不同颜色的CuSO4溶液。 [介绍]以上试管中的液体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溶液。 [设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活动探究](投影展示) 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 mL(1 mL水的质量大致为1 g)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 g、1.5 g固体硫酸铜,振荡静置。比较三种CuSO4溶液的颜色。哪支试管中的硫酸铜溶液最浓?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试管编号溶液颜色比较溶剂质量/g溶质质量/g溶液质量/g123[设问]还有什么方法比较溶液的浓和稀?[引导]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因此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那如何表明溶液的组成呢?[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板书]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讨论]在上述活动探究中,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学生交流讨论,把计算结果填在上表的空栏中。[学生活动][汇报结果]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4.8%。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9.1%。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3%。[过渡]根据以上所学,同学们练习配制两杯简单的溶液,并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比较。[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按下表所定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ρ水=1 g·cm-3)溶质质量/g溶剂(水)的质量/g溶质的质量分数10902080[思考]对两氯化钠溶液而言,能否通过颜色判断溶液的浓稀呢?我们通常采用什么办法比较溶液的浓稀呢?[教师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准确地表示某溶液的组成,也能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作用。[引导]请同学们总结上述活动中涉及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哪类计算。[小结][板书]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过渡]请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解决下述问题。[投影] 例1.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 k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小结板书]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学生活动](一名学生板演例题解析过程,其他学生提出异议。教师最后强调做题格式)解析: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150 kg×16%=24 kg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150 kg-24 kg =126 kg 答:需24 kg氯化钠和126 kg水。课堂练习:课后练习与应用 第4题[过渡]讨论: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板书]三、稀释原理: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公式:m浓×c浓%= m稀×c稀%[投影] 例2 化学实验室现在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设问]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怎样列出计算的方程式?[提示]若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x,请同学们列出方程式。[学生活动]50g×98%=(50 g+x)×20% 解法1: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50 g×98%=(50 g+x)×20% x=195 g 答: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 解法2: 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50 g×98%=x×20% x=245 g 245 g-50 g=195 g 答: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课堂练习:1.把100g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稀释成10﹪的稀硫酸,需加水的质量为多少?2.有4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若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到10%,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两种简单的计算,理解了向溶液中增加溶质或增加溶剂时溶液组成的改变情况并会计算。第二课时(创设情境,回答问题)1.写出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及其变形:那么你能用公式或公式变形来解决问题吗?2.出示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板书]与化学反应有关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投影:例1.100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g锌完全反应。试计算⑴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⑵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⑶反应后所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我们要求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其实就要找两个量: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首先,我们要求溶质质量;本题要求的两个溶质的质量都要利用化学方程式来计算。Zn+H2SO4===ZnSO4+H2↑65  98   161   213g  y    z x  其次,如何确定溶液的质量;例如第⑵问中,溶液就是100g;而第⑶问,如何求所剩溶液的质量就是关键。由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Zn和H2SO4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氢气又逸出。所以,剩余溶液中只含有ZnSO4和H2O。即:溶质为ZnSO4; 溶液为硫酸锌的水溶液(硫酸锌溶液的质量=水的质量+硫酸锌的质量)。又因为:锌的质量+稀硫酸的质量=硫酸锌溶液的质量+氢气的质量。所以:硫酸锌溶液的质量=锌的质量+稀硫酸的质量-氢气的质量。解:设反应生成的H2质量为x,100g硫酸中溶质质量为y,生成ZnSO4质量为z。Zn+H2SO4===ZnSO4+H2↑65  98   161   213g  y    z x   x=0.4g,y=19.6g, z=32.2g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8.6%。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8.6%。(小结)1.选准化学反应方程式。2.找出要求哪些量。3.选准有效的数值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4.所剩溶液的质量计算方法:所剩溶液质量=反应前所有物质质量总和-生成的气体-生成的沉淀(或剩余的杂质等)练习:1. 100g 9.8%硫酸跟10g克黄铜(铜、锌合金) 恰好完全反应。⑴生成多少克氢气?⑵黄铜中锌的质量分数为多少?⑶反应后所剩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结]对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步骤。[过渡]如果我们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需要哪些仪器和操作?[引导分析、讨论][总结板书]二、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 步骤:1.计算,2.称量、量取,3.溶解。[强调]1.天平使用时注意用称量纸、左物右码的原则。 2.量筒量取液体时注意观察的方法,不可俯视或仰视。 3.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能加快溶解,但搅拌时不可将溶液溅出。[学生活动](投影以下内容)1.计算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氯化钠 g,水 g。 2.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倒入烧杯中。 3.把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 g·cm-3。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 4.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5.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中应包括药品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与化学方程式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同时还练习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了解了配制溶液的步骤及所需仪器。 [学生发言]1.三种溶液颜色深浅不同。2.它们可能是不同物质的水溶液。3.它们可能是溶质含量不同的同种溶质的水溶液。[交流活动]1.填充上表结果(略)。 2.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大。3.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理解公式所表达的内涵,知道各项所表示的意义 [学生活动] [交流实验结果](1)10%(2)20%[学生发言]1.氯化钠溶液是无色溶液,无法通过肉眼观察确定溶液的浓稀。2.可通过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来比较各溶液浓度的大小。[学生讨论]1.溶质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的关系。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的关系。[学生回答]一般通过加水稀释[学生讨论]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本上练习,教师强调做题格式)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见板书)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习题,当堂检测,反馈结果,及时纠错。利用学生身边的故事或情景来引入新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关键是对问题的分析。从问题中确定并选出溶液,再从溶液中找出溶质的质量——即对与问题的分析过程。分析、讨论、交流、发言,寻找方法,尝试解题。教师板演,学生认真聆听,规范的解题格式。读题、审题、讨论、寻找题中的相关量。思考如何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结合起来。结合题中给出的条件解题。学生板演。针对板演进行评价。小组讨论并合作完成实验。对各组的实验进行客观评价。归纳小结实验步骤,并总结在实验中所用到的仪器。
板书设计 课题3 溶液的浓度(第一课时)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三、稀释原理: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公式:m浓×c浓%= m稀×c稀%课题3 溶液的浓度(第二课时)一、与化学反应有关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解:设反应生成的H2质量为x,100g硫酸中溶质质量为y,生成ZnSO4质量为z。Zn+H2SO4===ZnSO4+H2↑65  98   161   213g  y    z x   x=0.4g,y=9.8g, z=32.2g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8.6%。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8.6%。二、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 步骤:1. 计算.2.称量、量取,3.溶解。
课后反思九年级化学学科第九单元的教案
课题名称 课题一 溶液的形成(2个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①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2.教学难点:①乳化和溶解的区别②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蔗糖、硫酸铜晶体、碘、高锰酸钾、水、汽油、植物油、洗涤剂、水,玻璃棒,烧杯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第一课时(展示图片)(设问)现在市面上销售着各式各样的饮料,这些饮料就是各种溶液,那么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小结)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过渡)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 下面我们通过探究实验亲手来做一下,然后来交流实验结果。(探究实验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取两个烧杯,各加入20mL的水,然后分别加入半药匙 的蔗糖、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仪器:玻璃棒、20mL小烧杯、药匙。(动画展示)蔗糖、食盐溶液中的分子运动(设问)思考:1.为什么固体会“消失”在水中?2.观察硫酸铜溶液颜色深浅是否各处相同 3.形成溶液后,有固体与液体分离吗?4、此时的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分析)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具有稳定性 溶液是混合物(小结)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溶液的特点;3.溶液的组成;(见板书设计)(设问)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有什么 请说出它们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设问)我们有这种生活经验,当你的衣服上沾上油污怎么办 (过渡)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我们做完下面的活动探究就能明白洗去油污的道理了。(探究实验二)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仪器:试管、药匙。(小结)做完实验,你想到了什么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投影结论。4.溶液、溶质、溶剂之间的关系(见板书设计)(讲解)前面我们所做的实验都是固体溶解到液体中,那么液体和液体是否也可以溶解呢 (探究实验三)药品:酒精、水仪器:试管。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小结)液——液也可以互溶,我们把量多的称溶剂,量少的称溶质。酒精能溶于水,植物油能溶于水吗 (设问)怎样确定溶液中谁是溶质?谁是溶剂?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投影结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6.溶液的命名(板书)阅读教材,总结归纳溶液的用途 7.溶液的用途 (板书)课堂小结(第二课时)(讲解)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不同的物质溶解在水中,温度的变化又是怎样的?(活动探究四)药品:固态NaCl、NH4NO3 、NaOH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仪器。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它们溶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呢 并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引导实验)按照你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设问)为什么在溶解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 (讲解)在溶解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微观过程。(动画展示)扩散和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小结)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过渡)【思考】我们已经知道:汽油可以把衣服上的油脂 洗去,是因为汽油可以溶解油脂。碗油腻腻的,用水洗不掉,你会用什么物质将它擦除呢?原理是什么?(活动探究四)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仪器:试管。(引导实验)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是否和刚才配制得到的溶液一样 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种液体叫做乳浊液。(设问)如果衣服上沾到小油滴怎么办 (引导实验)现在在你的实验桌上有洗涤剂、肥皂水、纯碱溶液等,用你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来洗去试管壁上的油污。(引导观察)在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中滴加了洗涤剂后,又有何现象 (讲解)在洗涤剂的作用下,植物油被分散成细小的颗粒。(投影)乳化的概念。(设问)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反馈练习)(课堂练习)1、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A、无色透明 B、无色均一 C、均一、稳定 D、纯净的液体2、下列液体不属于溶液的是( )A氯化钠投入水中 B、冰投入水中 C、碘酒 D、二氧化碳通入水中3、溶液是一种 ( )A、化合物 B、混合物 C、纯净物 D、无色透明液体4、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A、豆浆 B、泥水 C、稀硫酸 D、牛奶5、t℃时从200克氯化钠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剩下的溶液中不变的是( )A、溶液质量 B、溶剂质量 C、溶质质量 D、溶液的密度6、 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D.用盐酸洗去水壶的水垢(含CaCO3) 学生观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且各抒己见,发表白己的见解。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汇报结果。(学生的方法很多:如可以把食盐等单独放入水中:也可以把所有的固体物质—起放入水中。)小组讨论形成共识: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学生观察,回答观察所得。学生理解概念。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观察现象。思考实验结论。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溶质和溶剂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做探究实验三,观察实验现象,交流发言。完成表格。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出简图。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可能是……观看动画。理解扩散和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微观过程观察现象。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开动脑筋、结合生活经验,想出各种办法。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比较哪一种方法使试管洗得更干净。观察现象。比较与溶解的不同。理解乳化与溶解的不同。大胆发言,把学完本课题后的收获与大家共享。当堂检测,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当堂反馈,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板书设计 课题一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一、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混合物叫溶液。2.溶液的特点: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3.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4.溶液、溶质、溶剂之间的关系5.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6.溶液的命名7.溶液的用途课题一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一、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二、乳化现象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常见的乳浊液:水和油的混合物、牛奶、油漆乳化现象:洗涤剂有乳化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为油珠。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