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学科第七单元的教案
课题名称 课题二燃料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课时二 新能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2、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环保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乙醇燃烧的方程式的书写教学难点:;认识新能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图片引入:叙利亚战争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化石燃料形成的时间非常长,储量有限。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人类目前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化石燃料。探明储量 年产量石 油28.33亿吨1.89亿吨天然气32124亿立方米851.7亿立方米煤3261亿吨 30.5亿吨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面临能源危机!!讨论1:假如你是化石燃料,你想对人们说……节约能源,提高燃料的利用率①给可燃物提供更充足的氧气;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燃烧不充分不仅使燃料产生的热量减少,无谓的浪费资源,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污染空气。讨论2:工业上有时使用煤等固体燃料,为了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的接触面,你认为应将固体燃料进行怎样的处理?更充分的燃烧、节约燃料、减少污染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如可燃冰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有少量二氧化碳气体。能像固体酒精一样直接点燃,被形象地称为“可燃冰”。资料展示:有关专家估计目前发现的可燃冰储量大约是化石燃料总和的2倍,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它将能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可燃冰埋藏在海底的岩石中,目前开采在技术上还存在很大困难。甲烷是一种高效的温室气体,可燃冰的开采如果方法不当,释放出的甲烷扩散到大气中,会造成地球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所以,开采的关键是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同时也必须考虑环境保护。使用燃料对坏境的影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资源枯竭。化石燃料造成对空气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原因:(1).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浮尘。具体分析:1、煤的燃烧:CO 有毒气体、CO2 温室气体、酸雨了解酸雨的危害。汽车用燃料对空气的污染: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能源的利用和开发: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C2H5OH+3O2== 2CO2+3H2O优点:可再生、环保、用途:车用乙醇汽油、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等的燃料。注意:乙醇汽油是混合物氢气1、制取:2H2O = 2H2 + O2实验室制取:Zn+H2SO4 = ZnSO4+H2收集方法: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化学性质:可燃性(点燃前必须验纯)优点:来源广泛,燃烧时放出的热量高;产物是水,无污染。缺点: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开发和利用其它新能源:新能源的种类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新能源,氢气的制取。 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分析表格,谈感想。学生讨论学生讨论,查找答案。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可燃冰的使用前景。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酸雨的危害及防止酸雨破坏的措施。
板书设计 课题二燃料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一、氢气1、实验室制取:Zn+H2SO4 = ZnSO4+H22、收集方法: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3、化学性质:可燃性(点燃前必须验纯)4、优点:来源广泛,燃烧时放出的热量高;产物是水,无污染。5、缺点: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二、新能源新能源的种类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课后反思九年级化学学科第七单元的教案
课题名称 课题二: 燃料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课时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2、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环保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教学难点: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石灰、水、烧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问题引入: 提问:化学反应可能伴随的现象有哪些? 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还伴随有能量的变化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中放热现象:所有的燃烧都放热 是不是所有放热的反应都来自燃烧呢? 演示实验7-3: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现 象块状变成粉末状手的感觉试管外壁发烫分 析生石灰与水反应中有热量放出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
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都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小结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1.所有的燃烧 2.金属和酸的反应 3.生石灰溶于水 吸热反应:条件为“加热”和“高温”的反应通常是吸热反应。 讨论:化学反应中热量的变化被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你能举出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吗? 农村烧柴煮饭。2、炼钢3、烧砖4、发电 思考:煤、石油和天然气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含有哪些元素?主要含什么元素? 煤: 固体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石 油:液态混合物。主要含有碳、氢元素。 天然气:气态混合物。主要含有碳、氢元素。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 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CH4) 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标况下,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思考:如何鉴别CO、 CH4和H2?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石灰水不浑浊的为H2 烧杯内壁不出现水雾,石灰水浑浊的为CO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石灰水浑浊的为CH4 2CO + O2 === 2CO2 2H2 + O2 === 2H2O CH4 + 2O2 === CO2 + 2H2O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甲烷的存在。 课堂小练习: 1、下列化学变化能够放出热量,且能作为热源的是( ) A、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B、钢铁生锈 C、木炭燃烧 D、镁与盐酸反应 2、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B、物质的缓慢氧化均放出热量 C、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D、人们使用化石燃料是利用它燃烧产生的热量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石油 B.干冰 C.自来水 D.煤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大化石燃料的利用和开发。 学生回忆回答问题 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填写表格。 学生讨论 阅读课本,自学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 观看甲烷燃烧的视频,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思考讨论,书写反应方程式。 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二燃料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都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二、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三、甲烷具有可燃性,点燃甲烷前必须检验纯度 CH4 + 2O2 === CO2 + 2H2O
课后反思九年级化学学科第七单元的教案
课题名称 课题一: 燃烧和灭火课时一 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 灭火原理教学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红磷、白磷、铜片、热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图片引入燃烧课题同学们,回顾实验室关于物质燃烧的例子……燃烧事例燃烧现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硫在氧气中燃烧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刺激气体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共同点发光、放热、化学变化三、燃烧的定义: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探究活动1燃烧条件编号实验方案实验现象结论(燃烧条件)(一)用坩埚钳分别夹取玻璃片、小石头、纸条、木棒在酒精灯上点燃。玻璃片、小石头不能燃烧;纸条、木片能燃烧。燃烧需要可燃物(二)点燃两支蜡烛,然后用烧杯罩住其中一支。烧杯罩住的蜡烛慢慢熄灭;没有罩住的蜡烛继续燃烧。燃烧需要氧气(三)将纸片和木炭块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纸片很快燃烧;木炭很久才燃烧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演示课本实验7-1讨论:1.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 ,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注意:着火点:①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②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承上启下,展示火灾的图片,引入灭火如何进行灭火?如果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探究实验二:蜡烛火焰的熄灭1.实验用品:蜡烛、沙土、火柴、剪刀、烧杯、湿抹布、水、药匙、镊子请用不同的方法熄灭燃烧的蜡烛灭火原理一:消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灭火原理二:隔绝氧气或空气灭火原理三: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练习:观看图片,分析灭火的原因是什么?七、介绍灭火器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燃烧和灭火。 学生罗列学过的燃烧方程式。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学生完成表格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讨论课本问题学生讨论灭火的具体方法。练习。学生自学灭火器。
板书设计 课题一 燃烧和灭火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与氧气充分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灭火的原理与方法:1、隔离可燃物2、隔绝氧气3、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九年级化学学科第七单元的教案
课题名称 课题一: 燃烧和灭火课时二 爆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二)过程与方法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爆炸的原理教学难点:;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图片引入:911事件思考: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为什么?因为不纯的氢气燃烧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爆炸方面的知识.大家有去过面粉厂吗?面粉厂的大门口常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这是为什么呢?在大家的印象中,面粉易燃吗?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实验7-2] 如右图,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现象“砰”的一声,金属筒的塑料盖被掀起。分析这是因为面粉粉尘是易燃物质,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遇到明火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的空间内迅速膨胀,从而引起爆炸。你理解了爆炸吗?爆炸: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剧烈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膨胀而引起爆炸。爆炸的条件:1.有限空间内急剧的燃烧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较大,或氧气浓度较高注意:并非所有的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如气球爆炸、自行车轮胎爆炸等,都属于物理变化。想一想?⑴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如何?⑵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矿井、煤气站、加油站等地方为什么要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 爆炸的类型:1.由物理膨胀导致的爆炸; 2.由化学反应引起的爆炸 ; 3.核物理爆炸 。介绍一些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练习:ppt练习 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观看视频,记录实验现象。学生笔记。学生讨论,查找答案。学生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一 燃烧和灭火爆炸: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剧烈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膨胀而引起爆炸。爆炸的条件:1.有限空间内急剧的燃烧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较大,或氧气浓度较高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