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课例名称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师姓名
学段学科 小学底年段语文 教材版本 “部编版”
章节 年级 小学二年级(下)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查找相似写法的诗歌,在类比中,发现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其创作的技巧。 3.查找同类送别诗,在类比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古人语言习惯与今人的不同,从而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 4.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梳理出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引导他们去研究古典文化。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在相似写法、同类题材的诗歌类比中,发现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其创作的技巧;思考古人语言习惯与今人的不同,从而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
学情分析 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古人与今人在语言习惯上的不同,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具体来看,一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这一体裁是比较喜欢,也具备一定的感受力,但很多学生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鉴赏并未入门。所以,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利用网络资源,构建人、机、网络三方互动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查找同类诗歌,进行类比,展开发现学习,同时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开放发散,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
教学方法 1.利用网络资源,构建人、机、网络三方互动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查找同类诗歌,进行类比,展开发现学习。 2.学生在IPAD上完成教师设计的研究性填空,电脑筛选出最佳答案,及时展示,汇报成果。 3.运用微课,引导学生探究古人的语言习惯,从而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品茶 ①一饮而尽,味苦,为“一品”。②口含数秒,微甜,为“二品”。③回味口中余味,甘甜,为“三品”。 导语:让我们像品茶一样来好好品品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了解作者。 1.出示作者资料,学生阅读。 2.尝试提取资料中的有效信息。 四.理解诗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猜猜,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五.自学古诗,“一品”诗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六.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欣赏荷叶荷花的图片,播放音乐 2.交流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3.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第二课时 导入:朗读诗句,说说从诗句中你“品”出什么? 二.“二品”写法。 1.出示历代著名的写景诗句,学生自读欣赏。 2.引导学生类比发现,这首诗的独特写法。 与历代著名的写景诗句相比,你发现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三.“三品”深意。 1.这是首什么诗?(回扣诗题,送别诗) 2.出示历代著名的送别诗,学生自读欣赏。 3.通过类比,你发现什么?(送别诗都“孤”.“愁”,怎么“味”不对?) 4.了解创作背景。 (1)出示资料,学生自读。 (2)从这段资料中,你明白了什么?(原来诗人不愿好友离去) (3)既然不愿好友离去,为什么全诗不见一处这种感情的流露,反而全是写景?(以美景挽留好友) 5.还有深意,再“品”。 (1)再读诗句,你“品”万里先生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了吗? (2)自由交流。 (3)看来大家还是没有“品”万里先生的真意,不怪你们,这是因为古人与今人在语言习惯上的不同。 (4)了解这首诗中“天”、“日”、“莲叶”、“荷花”等词,古人赋予的寓意。 四.总结。 1.背诵古诗。2.以教师自创的诗句小结。
教学反思 为了达到即定的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激趣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前的组织热身活动非常关键,积极的热身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的兴奋状态转入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实践证明,饱满的情绪和良好的开端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直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可以说,没有成功的激趣导入,就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探究和兴趣盎然的练习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充分体现这一崭新的科学教学理念,我安排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本课的生字生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积极参与,相互尊重。然后,再让学生把不理解的词在班上提出来,有师生共同解决。 精读诗句 ,理解诗意;类比发现,感悟写法,体会深意。现代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自我探究的能力。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要一环,教学的重点、难点都要通过这一环节得到解决。由于古诗词的教学,忌逐句讲解。所以我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交流来解决。同时教给学生抓住字词进行读议 的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时既有的放矢又有法可依,使学生饶有兴趣的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这样,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都有了变化,教师由教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学生也由听课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课堂上的主人。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自己的亲身体验。教师由灌输变为指导,学生由认真听变为自己动手、动脑,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