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4)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5)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实验得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与结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难点: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同学们,昼夜交替,四季变换,你们知道其中蕴含哪些大自然的奥秘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的运动。
设计意图:
链接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重新再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这就符合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球的自转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昼夜也随之交替,这种自然现象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 小时,也就是一天。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昼夜的分割线叫做晨昏线。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请同学们课后动手演示地球自转。在暗室里,用手电筒或蜡烛等作为光源,照射地球仪。自西向东缓缓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
设计意图:
因为地球自转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动画演示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立体的感性认识,更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要求,本着体现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课标精神,让学生课后演示地球自转。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增强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
地球的公转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运动,这种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这里请同学们思考下:
地球是沿什么方向绕太阳公转的?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样吗?
在地球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轴的指向会发生变化吗?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季节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和秋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设计意图:
利用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立体的感性认识,更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加以讲解,为学生理清思路,最后得出二分二至与季节变化的结论。
四.五带的划分和太阳直射点
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一年之中,不同纬度的地带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在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有规律地南北移动。以北半球为例,每年6月22日(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23.5N°),然后向南移动;9月23日(秋分)前后太阳直射点移到赤道,12月22日(冬至)前后到达南回归线(23.5°S),然后向北移动;次年3月21日(春分)前后太阳直射点移回赤道,到6月22日(夏至)前后阳光又直射北回归线。
请大家课后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试着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
让学生理解五带是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来划分的。然后引出每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有规律的南北移动,最后学生实验自己得出相关的结论,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课程总结】
同学们,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奥妙你们了解了吗?希望大家养成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好习惯,或许,我们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神奇发现。好了,快去动手做探究实验吧!本节课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