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体会革命情(第一、二课时)同步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体会革命情(第一、二课时)同步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8 21:22:17

文档简介

体会革命情(第二课时)同步测试
1.某中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担任导游,介绍红军长征的经过和精神。请结合下图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少于100个字。
2.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并简要概括“抗战美术”三个时期的特点。
自1931 年起,以反映与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主题的美术创作均为“抗战美术”。“抗战美术”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1931 年至1949 年,这一时期的大批艺术家自觉地把自己的画笔当成枪炮,记录了全民族奋起抗争的人民形象,作品以小幅木刻画为主,包括当时后方报刊上发表的木刻画、漫画及连环画。第二阶段从1949 年至2009 年,这段时期国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艺术家创作“革命美术”,成为新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阶段从2009 年至2015 年,这一时期由国家叙事大型展览主导的抗战艺术创作,成为抗战美术的当代诠释与重要组成,进一步丰富了“抗战美术”的题材与内涵。
第一个时期:
第二个时期:
第三个时期:
3.2019年12月13日,中国举行了第六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学校开展了以“历史记忆、和平发展、共创未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请你结合《大战中的插曲》一文中所叙述的故事,写一段感想,表达中国民众一直以来对和平的珍惜。200字左右。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这些事情留给人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一想起来,好像并不遥远。百团大战中,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
……我还给日本官兵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原文是
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
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
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
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否则中国人民固将更增艰苦,而君辈前途将亦不堪设想矣。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专此即颂
安好
聂荣臻
八月二十二日
为什么写这样一封信?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到军心的问题。就是将来不论同任何侵略军作战,都不能忽视这项工作。
(1)文中说:“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根据课文内容整理,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的曲折具体指前后哪些情形?
(2)把“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放在抗击日本侵略的百团大战的背景下讲述,有什么特别意义?结合作者写给“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的信谈谈认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彭德怀印象
(美)埃德加·斯诺【注】
彭德怀过去既有这样一种斗争历史,我原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结果我却发现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这是在长征途上有一个星期硬着头皮吃没有煮过的麦粒和野草,又吃带有毒性的食物和几天颗粒未进的结果。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
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附带说一句,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宁夏产瓜,种类很多,彭德怀很爱吃。可是,好吃惯了的作者却发现彭德怀在吃瓜方面并不是什么对手,但是在彭德怀参谋部里的一位医生前面只好低头认输,他的吃瓜能力已为他博得了“韩吃瓜的”这样一个美名。
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彭德怀迟睡早起,不像毛泽东那样迟睡也迟起。就我所知,彭德怀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个小时。他从来都是不急不忙的,但总是很忙碌。我记得那天早上一军团接到命令要前进二百里到敌区的海原,我多么吃惊:彭德怀在早饭以前发完了一切必要的命令后,下来同我一起吃饭,饭后他就马上上路,好像是到乡下去郊游一样,带着他的参谋人员走过预旺堡的大街,停下来同出来向他道别的穆斯林阿訇说话。大军似乎是自己管理自己的。
附带说一句,虽然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彭德怀,不论死擒活捉,但是他的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站岗,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我在那里的时候,看到有成千上万张传单空投下来要悬赏缉拿他、徐海东、毛泽东。彭德怀下令要保存这些传单。这些传单都是单面印的,当时红军缺纸,就用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
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做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一天我同彭德怀和他一部分参谋人员到前线去参观一所小兵工厂,视察工人的文娱室,也就是他们的列宁室即列宁俱乐部。在屋子里的一道墙上有工人画的一幅大漫画,上面是一个穿和服的日本人双脚踩着满洲、热河、河北,举起一把沾满鲜血的刀,向其余的中国劈去。漫画中的日本人鼻子很大。
“那是谁?”彭德怀问一个负责管理列宁俱乐部的少先队员。
“那是日本帝国主义者!”那个孩子回答。
“你怎么知道的?”彭德怀问。
“你瞧那个大鼻子就行了!”
彭德怀听了大笑,看看我。“好吧,”他指着我说,“这里有个洋鬼子,他是帝国主义者吗?”
“他是个洋鬼子,那没问题,”那个少先队员说,“但不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他有个大鼻子,但要做日本帝国主义者还不够大!”
彭德怀高兴地大笑,后来就开玩笑地叫我大鼻子。事实上,我的鼻子在西方人的社会中是正常的,并不惹眼,但在中国人看来,外国人都是大鼻子。我向彭德怀指出,当红军真的与日本人接触后,发现日本人的鼻子同他们自己的鼻子一般大时,这种漫画可能使他们感到极其失望。他们可能认不出敌人,而不愿打仗。
“不用担心!”司令员说,“我们会认出日本人来的,不管他有没有大鼻子。”
有一次我同彭德怀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他似乎很欣赏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个喜欢听的歌。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虽然还只是八月底。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我后来了解彭德怀为什么喜欢这些“小鬼”,那是他向我的再三要求让步,把他自己的童年的一些情况告诉了我的时候。他在自己的童年所受的苦,可能使西方人听来感到惊奇,但是却是够典型的背景材料,可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中国青年像他那样投奔红军。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注】埃德加·斯诺 美国记者、作家。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
(1)概括文中的彭德怀的形象特点。
(2)文中划线部分说明:虽然被通缉,但彭德怀身边的防卫很少。通过阅读选段,你认为他为什么敢于如此?
(3)阅读本文后,述说老一辈革命家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4)这是一篇外国记者记述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文章,和一般的回忆录或新闻报道相比,你觉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 【答案】
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到达延安,行程二万五千里,历经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大小战。长征是类精神的丰碑,它体现出一个被压迫的伟大民族,为了独立、自强和正义的事业,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品质。
【解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类的题目。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介绍红军长征的经过和精神”,要注意“经过”“精神”这两个关键词。解说词是口头解释、说明事物的文体。往往事先拟好文稿,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渲染,感染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实情、状态和意义,力争收到宣传效果。根据箭头的指向,长征从“瑞金”出发,经历的重大事件有“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懋功会师”“激战腊子口”等,然后“大会师”,最后到达“延安”。长征精神,可以写长征途中的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也可以写为了独立、自强和正义,不断拼搏、勇于牺牲的精神等。
2.【答案】(第一个时期)艺术家自觉记录抗战中的人民形象。(第二个时期)国家组织艺术家创作“革命美术”。(第三个时期)由国家叙事大型展览主导抗战艺术创作。
【解析】作答本题时,要抓住各个时期的重要特征,简明扼要地进行概括。
3.【答案】略
【解析】 作文时,应围绕活动主题“历史记忆、和平发展、共创未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展开。《大战中的插曲》所讲述的“将军救助日本孤女”的历史故事正是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友善仁义的历史明证,而当下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纪念活动,也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忘国耻,不忘历史,对现有国际和平环境的珍惜。
4.【答案】
(1)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曲折,具体指以下一些情形: 一次战斗后八路军救起幸存的日本姐妹,还帮妹妹脱离了危险;为了更好地安置姐妹俩,想来想去还是决定把她们送回日本;虽然父母死了,但是姐妹俩在八路军里得到了照顾,与我很亲近;八路军最终选择时机,妥善安排出行,将两个孩子送到石家庄;为了孩子和抗战,送走日本姐妹时还附了一封给日本官兵的信。
(2)①抗战是主旋律,显示的是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决心和勇气。在这样的背景下讲述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显示的是普通民众在战争中所蒙受的伤害,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日本对华战争的侵略性和残酷性,这也是抗战生活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原文中说:“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②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官兵的包容怜悯,彰显了人性的美好,反衬出战争的罪恶,不仅在战争年代能够激励中国将士抗击侵略的决心和勇气,也必定会在和平时期引导人们更加珍惜和平、保卫和平的决心和信念。原文中说:“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
【解析】(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本题要抓住关键句“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要阐述对主题的理解,就要回到原文寻找能表露作者观点的句子。把“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放在抗击日本侵略的百团大战的背景下讲述的特别意义有:抗战是主旋律,显示的是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决心和勇气;在战争年代能够激励中国将士抗击侵略的决心和勇气,也必定会在和平时期引导人们更加珍惜和平、保卫和平的决心和信念。
5.【答案】
(1)乐观、平易近人、生活简朴、精力旺盛、指挥能力强、工作认真、友善开朗、爱兵如子。
(2)彭德怀出身贫困、善良正直、爱兵如子,他和士兵、百姓鱼水情深,没有人会把他交给通缉他的国民党政府。
(3)老一辈革命家们一方面有着过人的勇敢和智慧,另一方面他们平易近人,和百姓没有距离;作为普通人,他们和善友好开朗,作为革命者,他们艰苦朴素、充满工作热忱。
(4)埃德加·斯诺常会将自己带入,形成和中国革命领袖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人物的特征,加深了对其精神世界的刻画。
1体会革命情(第一课时)同步测试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长征胜利万岁》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
B.《长征胜利万岁》多处引用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论述,加深读者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理解。
C.《大战中的插曲》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残酷战争中对革命乐观主义的坚守,也包含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D.《大战中的插曲》中全文收录致日本官兵的信,使这篇回忆录有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意义和政治高度。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杨成武,福建长汀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参加过长征,著有《杨成武回忆录》。
B.聂荣臻,四川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有《聂荣臻回忆录》。
C.回忆录可以是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也可以是一种自传体描述。作者也可以不亲身经历所述的历史事件。
D.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可以看作是一篇回忆录文章。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_______。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在红一方面军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_______,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艰难可以 人的肉体,困境可以消磨人的意志,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 )。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参观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馆时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长征的伟大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攻克不了的困难。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长征_______在路上。”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用奋斗幻化出翅膀,飞过坎坷,飞过岁月,飞向明天的辉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远征 红飘带 摧残 永远
B.体现 胜利路 摧残 永远
C.远征 红飘带 摧毁 始终
D.体现 胜利路 摧毁 始终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任何力量动摇理想信念
B.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C.但任何力量都不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D.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
(3)下列关于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夸张 比喻 排比
B.夸张 对偶 借代
C.双关 对偶 比拟
D.比喻 排比 比拟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毛主席接着说:“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二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止二百六十七天。”然后,他扳着手指说:“我们走过了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长征万岁!”会场里霎时升起欢呼声。
“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毛主席打断口号声继续说:“二万五千里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筹款数百万元。扩红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我们走遍了五岭山脉、苗山、雷公山、娄山、云雾山、大凉山、六盘山,渡过了于都河、信来河、潇水、湘江、清水江、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金沙江、大渡河、白龙江、渭水河,经过了苗、瑶、彝、回、藏等兄弟民族地区。我们完成的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然后又接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
(1) 毛主席说:“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结合毛主席的讲话内容,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2) 毛主席的讲话,在回顾长征时有大篇幅的内容是用罗列的方式呈现的,简要分析这样呈现的实际效果。
(3) 文中说:“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结合文意来看,应该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所包含的意义和影响?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刹住新的不正之风没有气势不行
“当时的自行车属于紧缺物资,凭票供应。作为县领导,习书记其实可以领取一张自行车票,但是,他主动放弃了这项福利。”一位当时的县委办公室干事记得,习近平第一次回京探亲,就通过火车托运回他在北京用的那辆自行车。
那时,县委、县政府只有两辆吉普车。习近平优先让老干部乘坐,除非出远门或有特别紧急的事,自己都是骑自行车出行。他对身边的同志说,骑车有三个好处:一是锻炼身体,二是接近群众,三是节约汽油。
当时的正定县境内,只有三条柏油路。下乡经常要走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习近平行走其间,丝毫( A )。
下乡路上,他与同行的人有说有笑,还常常问,这块地是哪个村的,那个砖窑归哪个村管理。他说,作为一名县级领导,必须充分掌握基层情况,这样才能分类指导。
滹沱河穿县而过,把正定分成了河北、河南两个片区。因为道路不畅,到河南片5个公社调研,要么乘车花费1个小时绕道石家庄,要么骑自行车直接穿过已经干涸的滹沱河。
习近平扛着自行车过河的情景,时任副县长的何玉一辈子也忘不了。
有一次,习近平和她骑车去河南片调研。行到滹沱河,自行车的车轮陷在沙土里,推也推不动,骑也骑不了。
拍着车把说,‘你天天给我服务,今天我把你扛起来吧。 说着就把自行车扛在肩上,踩着厚厚的沙土,一步步向前走去。”何玉说,她也连忙扛起自行车,跟着习近平穿过滹沱河。
回忆习近平在正定工作的岁月,很多老干部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形象:长年身着一身旧军装,脚穿一双军布鞋,下乡调研时斜背一个绿挎包,说话( B ),透着亲切。
“他是从中央大机关下来的,倒比很多基层干部还简朴。”大家说。
1982年初春,一天中午,县委大院的铁丝绳上,晒出一套被褥,引起了人们围观。
深绿色的军被,经过多年浆洗,颜色泛白,尺码有些偏小,又窄又短。褥子上面,缀满三角形“补丁”,有人数了数,有四五十块。
得知被褥的主人是刚来不久的县委副书记习近平,何玉急忙找到他。
“从招待所给你借套被褥吧,用着舒服些。”她关切地说。
“不用了,这套被褥我用习惯了。”习近平向她讲述了褥子背后的故事。原来,褥子上五颜六色的布块是母亲用家里的旧衣服裁剪后拼接成的。习近平15岁去陕北下乡后,就一直带在身边。
“咱们共产党人不能总为自己的生活小事考虑,生活小事考虑多了,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远了。”习近平说道。
故事传开,人们对这位年轻的县委副书记充满钦佩。
习近平刚来那年,县委大院里的一间平房是他的办公室兼宿舍。室内陈设极为简单:一张黄色的三屉桌,一个一人多高的两门书柜,两条长凳支起一扇床板当床铺。
那时的县委大院,只有一个大食堂,按点开饭,过时不候。习近平和大家一样,每到饭点,就拿着饭盆排队。
夏天,室内酷热难当,大食堂前的洋槐树下热闹起来。水泥板当餐桌,习近平常常和大家一起,蹲在地上吃饭。他总结说这样吃饭好:一是可以边吃边聊,相互交流;二是可以互相监督,减少浪费;三是可以边吃边谈工作,可谓一举三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习近平的日程表排得( C )。
“后来,习书记的办公室搬到新办公楼二层西头南屋,干部群众在深夜常常看到他办公室的灯光。”喜欢吟诗作赋的王志敏,后来写过一首《灯窗剪影》:月明雪霁小楼东,遥望南窗烛影红。解语百机伏案牍,平常巷陌最关情。
时任吴兴公社党委书记的高文兴至今记得,1984年为上一个项目向习近平汇报的事。
一天晚饭后,他赶赴习近平办公室,到达时已是晚上9点多,习近平正和一群人研究问题。他就在外面的房间等候,这一等竟然等了三个多小时。其间,工作人员多次催习近平吃晚饭。习近平送走最后一拨人后,马上听取他汇报。“习书记对我说,做人要后退一些,抓工作要抓牢抓死。”这句话让高文兴( D )。
因为忙于工作,习近平经常无法按时吃饭。散会晚了,从食堂拿两个馒头、一块卤豆腐,就算是一餐。下乡调研回来晚了,食堂已经关门,就在办公室用小煤炉煮挂面。
知道习近平生活比较艰苦,有时碰到他下乡,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就把自家种的红薯、花生拿来让他带回去,但习近平总是委婉地拒绝。
1983年冬天,因为高负荷的工作、不规律的饮食,习近平病了。
“开始他不在意,但是高烧几天不退。到医院去看,医生要求他马上住院。习书记不同意,医生后来作出妥协:白天可以忙工作,晚上必须来输液。这样,习书记才住进了医院。”一位当时的县委办公室干事回忆道。
县委办公室的同志们来看望习近平,一脸歉意:“我们没照顾好您,让您累病了。”
习近平微笑着说:“这点小病不算什么。”3天后,他坚决要求出院,重新投入到夜以继日的工作中。
“太苦你了。”习近平的亲属来信说。
工作再繁忙,习近平都坚持学习。
“每天晚上,习书记处理完工作,就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张银耀告诉记者,习近平读书的时间大多是在晚上10点到次日凌晨2点左右。有时,下乡调研需要住上几日,他也会带上好几本书。
习近平生病住院期间,原建设日报记者郭素芝前去看望,发现他没有拿其他行李,却带着两大包书。“他一边看,一边拿笔勾划,做读书笔记。”郭素芝回忆说。
(节选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
(1)将下列词语填到原文中,最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不以为苦 B.不紧不慢 C.紧锣密鼓 D.终身受益
(2)这篇回忆文章重点写了习近平同志哪些典型语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意大利议长曾经问习近平同志,成为中国的国家主席是一种什么心情,习近平同志回答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结合本文,谈谈他带给你的启示。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C项,《大战中的插曲》没有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作家作品以及文体知识。C项,回忆录是写亲身经历的事情。
3.【答案】
(1)A
(2)B
(3)D
【解析】
(1)本题中的第一空,若选用“远征”,则与该句的“长征”形成主宾搭配;若选用“体现”,则前面的定语应为主谓式,故选用“远征”。第二空,“红飘带”与后面的“鲜血染成的”相对应,更恰当。第三空,摧残肉体、消磨意志、夺走生命,层层递进,所以用“摧残”更合适。第四空,永远,即永久、长远,强调长久性;始终,指从开始到最后的整个过程,暗含有始有终。句子强调长征的长久性,故选“永远”。
(2)文中括号前面是摧残肉体、消磨意志、夺走生命,语意层层递进,后文使用转折句,更具有对比性,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把“没有”放到“任何力量”前面,更能突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的坚定,故排除C项。
(3)“长征这条红飘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困境可以消磨人的意志,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奋斗幻化出翅膀,飞过坎坷,飞过岁月,飞向明天的辉煌”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4.【答案】
(1)毛主席说红军的长征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从文意来看,既指红军这次长征,历时一年多,时间长;行程有二万五千里,里程长;辗转十一省,空间广。也指在长征中红军经历的困难多,发展的成就多,以及红军的最后胜利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巨大。
(2)这些罗列看上去繁复,其实不累赘。因为讲话中的这些罗列与长征的真实历程紧密联系。罗列越是丰富,就越能引导大家深入把握长征的特点。这样的罗列不仅有利于突出红军长征时间之长、空间之广以及历程之艰辛等各方面的特点,也反映出共产党人在长征中建设红军的收获之丰富和价值之巨大,如数家珍般的罗列也流露出一种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豪迈和自信。
(3)文中所说的“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指的是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中国人民的道路的认识。在当时,这是一个正在不断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的建立,有利于红军在长征之后更迅速地发展和壮大,也有利于在壮大和发展中不断强化中国人民对于长征和红军的认可与支持,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红军团结民众,为红军最后解放中国积聚更多的力量。
【解析】(1)此题考查分析重点句子含意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理解。完成时,应尽量多角度考虑,既要结合情节本身,又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此题抓住“名副其实”和“前所未有”分析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能力。“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全文内容,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理解。要我们赏析的句子一般都是有特点的句子,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①内容上,概括写了什么,要么是表达作者什么情感。②结构上的作用: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总结全文,突出中心,深化主题。③主旨上:揭示了什么。阅读此题可知:①内容上,这样的罗列不仅有利于突出红军长征时间之长、空间之广以及历程之艰辛等各方面的特点,也反映出共产党人在长征中建设红军的收获之丰富和价值之巨大,如数家珍般的罗列也流露出一种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豪迈和自信。②结构上,突出中心,罗列越是丰富,就越能引导大家深入把握长征的特点。
(3)此题考查分析重点句子含意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理解。完成时,应尽量多角度考虑,既要结合情节本身,又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此题“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指的是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中国人民的道路的认识。
5.【答案】
(1)C
(2)“不用了,这套被褥我用习惯了。”“咱们共产党人不能总为自己的生活小事考虑,生活小事考虑多了,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远了。”等,典型语言对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
(3)从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的态度看他如何将日常工作与对待人民联系在一起,又如何牺牲个人享受与得失,全身心投入到为人民谋福利中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