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田忌赛马》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策、荐”2个生字,会写“赢、拳”等5个字,会写“赏识、脚力”等8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过程,说清田忌获胜的原因。
3.了解孙膑身份的变化,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过程,说清田忌获胜的原因。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过程,说清田忌获胜的原因。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很喜欢赛马。有一名齐国大将叫田忌,他特别喜欢赛马。有一次他和齐威王约定,进行一场比赛……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历史故事。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田忌赛马)
2.同学们读了课文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田忌和谁赛马?怎么比赛?结果怎么样?
3.在了解这个故事前,我们先来了解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①生平简介: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②代表作品: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记述了中国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50多万字,将历史书写的主体由“记事”转向“写人”,开创了以人为中心的写史模式,开创了纪传体的历史学和历史传记文学。
③他人评价:他被后人称为“历史之父”。他的名著《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质疑课文题目,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史记》及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教师明确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熟悉的词语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初读反馈
(1)随文识字
孙膑(bìn) 出谋划策(cè) 引荐(jiàn)
(2)集中识字
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cè jiàn
策 荐
①“策”通常指计谋、计策,可以组词“出谋划策、策略、对策”等。
②“荐”是“推举、介绍”的意思,可以组词“引荐、推荐、举荐”等。
(3)认读词语
赏识 脚力 胸有成竹 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 兴致勃勃 出谋划策 引荐
3.了解故事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1)田忌和谁赛马?怎么比赛?结果如何?这些你想知道的问题,通过朗读课文你知道了吗?
预设1:田忌和齐威王赛马。
预设2: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
预设3:结果田忌赢了比赛。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呢?其他内容又在写什么呢?
预设1:写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是第10-14自然段。
预设2:课文1-2自然段讲了孙膑是田忌的门客,田忌赏识他。
预设3:课文3-9自然段讲孙膑为田忌献策。(板书:孙膑献策)
预设4:课文15-16自然段写田忌向齐威王引荐孙膑,孙膑做了齐威王的军师。
(3)能不能把这些内容串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呢?
预设:孙膑是田忌的门客,田忌很赏识他。孙膑为田忌献策,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田忌赢了齐威王。田忌引荐孙膑,孙膑做了齐威王的军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朗读课文第1和16自然段,思考:孙膑的身份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他是个怎样的人?
2.探究过程
(1)朗读课文第1和16自然段,圈出表示孙膑身份的词语。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门客”“军师”等词。
(3)补充孙膑资料。
3.探究活动
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田忌对他非常赏识。
(1)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孙膑的身份是什么?
预设:孙膑是田忌的门客。
(2)理解“门客”。
预设:门客是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
(3)教师补充孙膑资料:孙膑,早年曾与庞涓一同学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得齐国使者帮助潜逃入齐,为田忌门客。田忌用贵客礼节接待了孙膑。
(4)从田忌用贵客礼节接待了孙膑,你看出了什么?
预设:田忌对孙膑的赏识。理解赏识是对人的才能或作品等的价值给予重视或赞扬。
田忌如实相告,并引荐了孙膑。后来,齐威王任命孙膑为军师。
(1)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此时孙膑的身份是什么?
预设:孙膑成了齐威王的军师。
(2)理解“军师”。
预设:军师指在军中为主帅出谋划策的人。
(3)孙膑为什么能从一个门客成为齐国的军师呢?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初识孙膑,用“门客”和“军师”相互碰撞,激起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深入学习赛马过程,借助图示说清田忌获胜的原因。
2.探究过程
(1)默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画出齐威王和田忌赛马时马的出场顺序及输赢的语句。
(2)连一连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说一说赛马的过程。
(3)质疑,引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探究活动
(1)过渡:孙膑从一个门客最终成为齐威王的军师,这与他为田忌献策赢得赛马紧密相关。我们先来看田忌与齐威王的这次对阵是怎么进行的。
(2)组织学生默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画出双方马出场的顺序以及输赢情况。
预设:
田忌 齐威王 输赢情况
下等马 上等马 输
上等马 中等马 胜
中等马 下等马 胜
板书: 田忌 齐威王
输 下等马 上等马
胜 上等马 中等马
胜 中等马 下等马
(3)出示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连一连,再说一说赛马的过程。
①根据图示,说一说二人对阵的过程。
②让学生说一说:田忌比赛获胜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点拨:可以联系赛后齐威王说的话,思考田忌获胜的原因。
预设1:因为田忌有意安排了马的出场顺序。
预设2:因为有人给他出谋划策了……
(板书: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齐威王好奇地问田忌:“你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不是有人给你出谋划策了?”
(4)让学生朗读第15自然段,读出齐威王好奇的语气。
(5)小结: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齐威王没有想到的,孙膑在这次比赛中起着关键作用。
(6)引导学生质疑:读到这里, 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吗?
预设1:孙膑怎么会想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这一计策呢?
预设2:孙膑在这场比赛中起了什么样的关键作用?
(7)小结:孙膑是怎么想到了这么巧妙的计策呢?下节课让我们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了解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过程,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田忌用什么方法赢了齐威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以此质疑,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孙膑的热情。
四、生字书写
过渡: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是否关注了本课的生字词呢?它们是什么结构的汉字?怎么书写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赢 拳 擦 策 荐
点拨:
(1)“拳、策、荐”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上小下大。“拳”字上半部分的撇捺要舒展,盖住下半部分的“手”。“策”字的下半部分不要误写成“束”。“荐”字的“艹”不宜过大,“子”的横稍长。
(2)“赢”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亡”“口”“月”“贝”“凡”几部分的占位比例要协调,大小要适当;上面的“亡”和“口”要扁一些,下面的“月”“贝”“凡”,要窄一些。
(3)“擦”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右半部分笔画较多,写的时候要注意笔画间的避让。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供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汉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要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指导。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阅读有关段落,了解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过程,知道了田忌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有孙膑为他出谋划策,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孙膑怎么会想到这一计策,我们又会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孙膑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吧!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赏识 脚力 胸有成竹 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 兴致勃勃 出谋划策 引荐
2.课后作业:熟读课文《田忌赛马》。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田忌 齐威王
输 下等马 上等马
胜 上等马 中等马
胜 中等马 下等马
孙膑献策 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田忌赛马》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能联系孙膑看到的情形,结合赛马对阵图,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2.关注田忌在赛马过程中的反应,并想象他的内心。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
赛马的故事。
3.拓展历史上其他动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引导学生找资料,讲故事,有效迁移。
【教学重点】
能联系孙膑看到的情形,结合赛马对阵图,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
【教学难点】
能联系孙膑看到的情形,结合赛马对阵图,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听写词语,引导:上节课学习的词语你都会写了吗?
赏识 脚力 胸有成竹 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 兴致勃勃 出谋划策 引荐
2.引导学生回顾:
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田忌赛马》,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历史故事?
预设: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孙膑为田忌献策,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田忌赢了比赛。(板书:田忌赛马 田忌 齐威王)
②看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图,回顾比赛过程,说说田忌获胜的原因。
预设:获胜原因是孙膑为田忌献策,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3.引导学生思考:孙膑是田忌在这场比赛中获胜的关键,他的计策是从何而来的呢?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学习课文第3-9自然段,能联系孙膑看到的情形,结合赛马对阵图,推想孙膑制定
计策的思维过程。
2.探究过程
(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
(2)关注关键语句,感受孙膑的胸有成竹和田忌的态度变化。
(3)推想孙膑的思维过程,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3.探究活动
(1)选择角色读好田忌和孙膑的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
①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
②让学生用概括的话说一说:孙膑对田忌说了什么?田忌的态度是怎样的?
一天,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几匹更好的马?”
孙膑说:“一匹也不用换。”
田忌有些不明白:“那怎么能有赢的把握呢?”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
预设:孙膑说他有方法让田忌在赛马时获胜,田忌一开始不明白,后来决定信任孙膑,都听他的。
③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田忌的态度变化?
预设1:从“有些不明白”感受到了田忌内心的疑惑。引导学生朗读田忌疑惑的语言。
预设2:从“全听他的”感受到了田忌对孙膑的信任。
学生交流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出田忌语气和态度的变化。
④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田忌决定“全听”孙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预设:田忌很信任他;孙膑胸有成竹。理解胸有成竹比喻处理事情前已有成熟的谋划考虑和打算。
⑤让学生再读孙膑的话,说说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他“胸有成竹”。
预设:抓住“保证”“请放心”“一定能”等词语。
学生交流时教师指导学生读出孙膑的“胸有成竹”。
(2)引导学生推想孙膑的思维过程:孙膑为什么会如此胸有成竹,他是如何想出计策的呢?
①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并交流:孙膑的“发现”是什么?
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预设:马的脚力相差不多,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理解脚力是走路的能力;两腿的力气。
②引导学生推测孙膑的想法,小组交流:如果你就是当时的孙膑,发现了这些客观条件之后,你会想到些什么?再读读描写比赛过程的内容,并借助对阵图,试着说说孙膑是怎么制定出这个计策的。
③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a.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用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
预设:从刚才的情形看,两人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他们的马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如果这样对阵,就不一定能获胜。
b.追问:既然不能这样对阵,孙膑想岀了什么办法?这样对阵,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什么?
预设:让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最后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这样对阵的话,就能胜两场输一场。
④教师小结:通过孙膑的妙计,田忌用的还是原来的马, 只是有意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就顺利地赢得了比赛。
⑤通过这件事,你觉得孙膑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预设: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而且足智多谋的人。
(板书: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敢于打破常规 足智多谋)
⑥孙膑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有深远影响力的人。进一步补充介绍孙膑:孙膑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家,两次击败魏国帮助齐国成就霸业,并且著有《孙膑兵法》一书,为后世留下了重要军事理论。
(3)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次朗读孙膑与田忌的对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孙膑的性格特点,理解孙膑所献计策的精妙之处。利用史实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孙膑,引导学生学习孙膑敢于打破常规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阅读第10-14自然段,思考:赛马的时候,田忌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想的呢?2.探究过程
(1)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明确要求。
(2)默读相关段落,圈画田忌态度的语句。
(3)想象田忌这样表现背后的内心活动。
3.探究活动
(1)默读第10-14自然段,提问:赛马的时候,田忌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圈画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一笑。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预设:田忌态度的变化是,第一场田忌输了的时候,他是“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接着他赢了第二场,于是“微微一笑”;最后一场胜了以后,田忌“满意地笑了”。
①第一场比赛输了,田忌不着急,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预设:我觉得田忌可能在想,我的下等马和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输了这一场比赛,这是意料之中的。我相信孙膑会让我赢的。
②第二场比赛赢了,田忌为什么只是微微一笑?他的心里可能又在想什么?
预设:我觉得此时田忌可能在想:“刚刚输了一场,现在赢了一场,打成平手,胜负还未分呢。不过我相信孙膑。”
③第三场比赛赢了,田忌满意地笑了?他的心里可能又在想什么?
预设:我觉得最后比赛田忌赢了,他可能在想:“孙膑真是足智多谋,让我这么轻松就赢得了比赛。”
(3)从田忌的态度变化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我感受到了田忌对孙膑的赏识和信任。
(4)读第15-16自然段,进一步感受田忌对孙膑的赏识。
齐威王好奇地问田忌:“你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不是有人给你出谋划策了 ”
田忌如实相告,并引荐了孙膑。后来,齐威王任命孙膑为军师。
①读对话,圈表示田忌对孙膑赏识的语句。
预设:如实相告 引荐
②想象说话:田忌会怎么向齐威王推荐孙膑呢?同桌合作,情景表演。
预设:田忌说:“大王,我这次能赢你,全靠孙膑给我出谋划策。他真是一个人才,只是让我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就轻松赢了比赛。这样智慧的人,大王应该重用他呀。”
齐威王说:“嗯,这样的人一定要重用,让他做我国的军师吧。”
(5)田忌和齐威王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田忌:赏识人才,善于接纳别人意见,举贤荐能 板书:赏识人才 举贤荐能
齐威王:懂得重用人才 板书:重用人才
4.成果展示
(1)这么精彩的故事值得我们分享给更多的人。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吗?
温馨提醒复述注意的地方:①不遗漏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关键信息。
②对话要采用转述的形式。
③可以展开合理想象,丰富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
(2)学生练习复述,展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全文,分析孙膑、田忌、齐威王的形象,进一步了解历史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田忌赛马》,了解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这个历史故事,也被孙膑的智慧所折服。孙膑能从一个门客一跃成为一个国家的军师,可谓人生赢家。而他取胜的法宝在于“思”和“变”。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我们也感受到田忌是个赏识人才、举贤荐能的人,而齐威王能重用人才,也为齐国成为大国奠定了基础。
四、课外拓展,语言实践
扩展阅读:历史上还有不少像《田忌赛马》这样以弱胜强的故事, 让我们来读读《曹刿论战》的故事吧。
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讨伐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这是高官们讨论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那些高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故此曹刿去见了鲁庄公。他问:“你准备凭什么作战?” ①鲁庄公答:“衣食这些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必须分给众人。” ②曹刿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你的。” ①鲁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我从来不敢虚报,都是很诚实地奉上。” 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和保佑你。” ①②鲁庄公又说:“大大小小的所有案件,我虽不能全部了解清楚,但我一定力争处理得合情合理。” ②曹刿说:“这才是你尽了本职的一件事。可以凭这个打一仗了。如果开战,请允许我一道去。” ①
鲁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与齐国军队战于长勺。鲁庄公想要击鼓开战。曹刿说:“不可以。”③于是他们看着齐军击鼓三次。这时曹刿才说:“可以击鼓了。”于是鲁军击鼓奋战,齐军大败溃逃。鲁庄公想迅速追击。④曹刿说:“不可以。”③然后他下车观察齐军逃跑后留下的车辙,又登车手扶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然后才说:“可以追击了。” ③于是鲁军乘胜追击齐军。④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曹刿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时,靠的就是勇气啊。⑤第一次击鼓后,士兵们勇气倍增。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完全衰竭了。在齐军衰竭之时,我军的勇气还是充盈的,所以我们取胜了。⑥齐国是个大国,他们的情况很难预测,我担心他们撤退时会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辙十分凌乱,又看到他们的旗帜已经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田忌赛马》中田忌能获胜是因为孙膑给田忌献策,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长勺之战,魏国能以弱胜强,战胜齐国,又是什么原因呢?
批注:
①曹刿在自告奋勇去见鲁公时,又考核鲁庄公,从而看出曹刿有远见卓识,取信于民。
②鲁庄公能破例接待既无官职、又无名望的曹刿,并能开诚布公地和他讨论,鲁庄公
也是个重视人才的国君。
③从曹刿的语言、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他善于观察,非常细心,思维缜密。
④三个“于是”说明鲁公善于听取意见,采纳了曹刿的意见,掌握了有利于反攻和追
击的时机。
⑤原来曹刿不让出兵,他是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的策略。这是赢的关键。可见曹
刿善用谋略,有军事才能。
⑥曹刿做事谨慎,细心,能根据看到的情况作出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感受人物特点,加深对文章内
容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田忌赛马的故事说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听。
3.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故事读读。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