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2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大意。
3.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大意。
2.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问题导入:看到跳水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板书:跳水)
预设:我想到了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从高台上往下跳的画面。
点拨:跳水是一项优美的水上运动,它是从高处用各种姿势跃入水中或是从跳水器械上起跳,在空中完成一定动作姿势,并以特定动作入水的运动。但是在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跳水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让我们走进小小说《跳水》。之所以称它为小小说,是因为它篇幅短小,情节生动。(板书:列夫·托尔斯泰)
2.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吧!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①文学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②主要作品: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等。
③他人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
设计意图:用跳水切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形成情感的反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了解作者及他的成就,为课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教师明确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熟悉的词语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全文。
2.随文识字
放肆(sì) 桅(wéi)杆 用爪子撕(sī) 吓唬(hu)
龇(zī)牙咧(liě)嘴 瞄(miáo)准
3.集中识字
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肆(sì) 桅(wéi) 撕(sī) 唬(hǔ) 龇(zī) 咧(liě) 瞄(miáo)
点拨:
①“肆”的部首是“聿”,“肆”是毫无顾忌、任意妄为的意思。
②通过看图,我知道船上挂帆的杆子就是桅杆。
③“唬”单字读第三声,在“吓唬”一词中读轻声。
④“龇”和“咧”的意思,可以结合猴子逗孩子生气时所做的怪样子来理解。
⑤“瞄”的偏旁是“目”,其动作与眼睛有关。
4.认读词语
航行 风平浪静 取乐 放肆 桅杆 哭笑不得
眼巴巴 吓唬 船舱 海鸥 瞄准 心惊胆战
5.整体感知
(1)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模仿所给的例子,提炼课文内容要点。
出示例句:水手拿猴子取乐。
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船长逼孩子跳水。
(2)引导:请你依据内容要点,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预设:课文是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是起因,第2—4自然段是经过,在小说中,又分为发展和高潮,第5、6自然段是结果。(板书:起因 水手 取乐 猴子;经过 发展 猴子 逗弄 孩子 追赶 高潮 孩子走上横木,陷入险境 结果 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小结:概括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有助于我们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出示含有词语的句子,让学生反复朗读,巩固生字识记。集中识字,师生交流识字方法,特别是易错字的书写,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整体感知,故事涉及的人物众多,通过说清楚人物之间发生的事,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三、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聚焦描写孩子心情的语句,说说孩子心情变化的过程,探寻孩子心情变化的原因。
2.探究过程
(1)自主研读:批注阅读课文,画出体现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用合适的词概括他当时的心情,并结合关键词句,分析孩子心情变化的原因。
(2)小组交流:组内交流阅读成果,形成小组结论。
(3)派小组代表进行展示,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3.探究活动
(1)自主研读课文,小组交流,形成小组结论。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①引导:原文哪些词句可以直接体现孩子的心情变化?
他也笑得很开心。
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孩子气极了。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预设: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发起抖来,这些词句可以直接体现孩子的心情变化。
点拨:有些词语不能体现孩子的具体心理,这时候就要结合语言环境恰当选用自己积累的词语。
②引导:请你分析孩子心情产生变化的原因,结合孩子的具体表现,选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孩子的心情。
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预设:孩子看到水手们拿猴子取乐和猴子放肆的搞笑举动,因而“笑得很开心”。孩子此时的心情是快乐的、愉悦的、开心的。(板书:心情变化 开心)
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
预设:猴子抢走了帽子,水手们又在大笑,所以孩子哭笑不得。面对猴子的戏弄,水手们的嘲笑,孩子此时的心情是生气、无奈、难为情、尴尬、窘迫……(板书:尴尬)
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预设:水手们的笑声加上猴子的戏弄,使得孩子更加生气,致使孩子做出冲动的举动——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孩子此时的心情是生气、恼怒、愤怒……
点拨:此时孩子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预设:我太没有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抢回帽子。
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预设:猴子继续逗孩子生气,孩子气极了,不顾一切走向最高的横木。孩子此时的心情是恼怒、愤怒、暴怒……
点拨:让学生比较“生气、恼怒、愤怒、暴怒”等词在语义轻重方面的区别,并知道“暴怒”还有突然之间发作的意思,这两处分别选用“恼怒”和“愤怒”较为恰当。(板书:恼怒 愤怒)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预设:“只要……就……”“即使……也……”这两组关联词,说明此时孩子已经走上了绝路。这时候水手们都吓呆了,有的人还大叫起来,惊醒了孩子,孩子这才发现自己的处境是多么可怕。孩子此时的心情是害怕、恐惧、惊恐……(板书:惊恐)
点拨:让学生比较“害怕、恐惧、惊恐”等词在语义方面的区别,知道用“惊恐”较为恰当。
(3)引导思考,感受情节安排的巧妙。
①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语句找出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预设:水手的行为表现在推动事情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②播放《跳水》情境课文(跟读版),请学生朗读第1—4自然段,感受故事情节安排的巧妙。
设计意图:通过找出孩子的表现体会孩子的心情,并联系上下文领悟到猴子是惹孩子生气的直接原因,而水手的笑让猴子更放肆,更让孩子不管不顾走到了危险境地。因此,水手的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情节安排上的巧妙之处。
四、生字书写
过渡: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你是否关注了本课的重点汉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的汉字?怎么书写怎么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艘 航 肆 帽 桅 撕 逗 唬 钩 扭 咧 舱 鸥 瞄
点拨:
(1)“艘、航、肆、帽、桅、撕、唬、钩、扭、咧、舱、鸥、瞄”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艘”右边是“叟”,注意右上部分的笔顺,撇、竖、横、横折、横、横、竖。
“撕”是左右结构,中间的“其”横画间距均匀,“斤”的竖为悬针竖。
“钩”注意右半部分是“勾”,不要错写成“勺”。
“舱”右半部分是“仓”,注意不要写成“仑”。
(2)“逗”是半包围结构,内外两部分要写得紧凑。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供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汉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要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指导。
五、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采用批注的方式,梳理孩子心情的变化,并说出变化的原因,了解孩子遇险的经过,体会到了作者情节的巧妙。那么文中的关键人物船长为什么会想到跳水这个方法的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探究吧!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航行 风平浪静 取乐 放肆 桅杆 哭笑不得
眼巴巴 吓唬 船舱 海鸥 瞄准 心惊胆战
2.课后作业:熟读课文《跳水》。
【板书设计】
起因:水手 猴子
发展:猴子 孩子(心情变化:开心→尴尬→恼怒→愤怒→惊恐)
跳水 经过
高潮:孩子走上横木,陷入绝境。
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跳水》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按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述故事内容。
2.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体会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
【教学重点】
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体会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
【教学难点】
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听写词语,引导:上节课学习的词语你都会写了吗?
航行 风平浪静 取乐 放肆 桅杆 哭笑不得 眼巴巴 吓唬 船舱 海鸥 瞄准 心惊胆战
2.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复述孩子遇险的经过。
(1)师生共同梳理把事情经过说清楚的方法。
①能按孩子心情变化的顺序说。
②能抓住动词把猴子的“放肆”和水手的“取乐”说清楚。
③能准确地表达出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情。
(2)学生以同桌为单位,练习复述故事。
(3)组织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3.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跳水”这课的生字词,了解了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知道孩子追猴子而遇险了,最后的结果怎样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体会船长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通过简要回顾,复述故事,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再次熟悉故事情节,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联系事情的“结果”,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体会船长的品质。
2.探究过程
(1)学习“结果”部分,引导学生提出疑惑。
(2)读第5自然段,联系船长看到的和做的,揣摩他当时的想法。
(3)联系课文想一想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体会船长的品质。
(4)读第6自然段,理解“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句话的含义。
3.探究活动
(1)让学生读课文的第5、6自然段,引导学生从内容的理解等方面提出疑惑。
预设:
①为什么船长要拿枪逼孩子跳水,难道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②为什么只有四十秒钟大家就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呢?
过渡: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学习,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2)出示学习任务: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船长看到了什么,用“ ”划出来,做了什么,用“ ”划出来。揣摩他逼孩子跳水时的想法。
出示: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①引导:读船长的语言,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有6个感叹号,船长说的每一句话都用了感叹号。(课件圈出感叹号)
预设2:语气急促。
预设3:都是短句,用了命令式的语气。
②引导:船长两次喊的语气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第二次语气更强烈,更急促。
③引导:此时,船长想了些什么?(小练笔:选择一次写)
预设1:情况危急,有什么办法才能救下我的孩子呢?
预设2:万一发生意外,我的孩子可是凶多吉少啊!
④学生交流小练笔,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没有把船长的这些想法写出来?
预设:孩子站在最高的横木上,极其危险,多等待一分钟就意味增加发生意外的风险。当时的情况,不允许船长多想。
(3)联系课文想一想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体会船长的品质。
①引导:联系课文想一想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预设:孩子站在最高桅杆的横木上,只要一不留神就会摔到甲板上,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当时船长的第一反应是要让孩子尽快离开横木。联系第一自然段中“风平浪静”,便可知道当时的海面是平静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孩子一落水,水性极好的水手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去救孩子,这样孩子生存的几率还是很大的。所以让孩子跳水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能拯救他的办法。
②引导: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船长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并付诸行动,说说船长具备怎样的品质?
预设并板书:机智、果断、沉着……
(4)读第6自然段,理解“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句话的含义。
①引导:请你想象船上的水手当时的神情、行为和心理活动。
预设1:水手们面面相觑,心里都像是被火烧着了似的,焦急不安。
预设2:有的水手倚在船栏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大海。看那神情,恨不得自己能望穿海水,知道孩子的安危。
预设3:有的水手双眉紧蹙,神情凝重,嘴里不停念叨:“希望没事,希望没事……”
②引导学生交流句中破折号的作用,说说为什么“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预设: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转折的意思。四十秒钟是短暂的。但当孩子落入水后,他在水中的安危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大家都心急如焚。在这样的情况下,四十秒钟就显得很漫长了。
设计意图: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通过小练笔的形式,了解船长的思维过程。重点抓住船长的语言,体会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的精神品质。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梳理信息,整体感悟,领悟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回归整体,体会“主要人物”与“故事发展”的关联。
2.探究过程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谁是课文中最关键的人物?为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为什么作者以“跳水”为题?
3.探究活动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谁是课文中最关键的人物?为什么?
预设1:是船长,因为是他最终化解了这场危机。
预设2:是船长,因为文章主要体现了他的品质,沉着、机智、果断。
点拨:判断一个人物是否为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作家的创作意图。
(2)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为什么作者以“跳水”为题?
预设1:这部分是故事中最精彩的内容。
预设2:孩子只有跳下水,才能逃过这场危机,可见“跳水”是故事的重要内容。
预设3:“跳水”这个方法是主要人物船长想出来的,从办法的妙处中能体会船长的果断机智,航海经验丰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主要人物与故事发展的关联,并初步学会判断小说主人公的方法,让学生回归课文整体去全面地评价欣赏课文。
三、拓展延伸
过渡:船长的机智果断让我们印象深刻,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有智慧的建筑大师格罗培斯,看看他有什么高明的设计。
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经过三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然而,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该怎样连接还没有确定最后的方案。
施工部打电话给正在法国参加庆典的格罗培斯,请他赶快定稿,以便按计划竣工和开放。
格罗培斯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他从事建筑研究四十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七十多处精美的杰作。①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常让他大伤脑筋。对迪斯尼乐园景点之间的道路方案,他已修改了五十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②接到催促的电报,他心里更加焦躁。巴黎的庆典一结束,他就让司机驾车带他去了地中海海滨。他想清理一下思绪,争取在回国前把方案定下来。
汽车在法国南部的乡间公路上奔驰,这儿是法国著名的葡萄产区,沿途漫山遍野都是当地农民的葡萄园。一路上,他看到许多葡萄园主把葡萄摘下来提到路边,向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叫卖,然而那些人和车很少有停下来的。
当他们的车子拐入一个小山谷时,却发现那儿停着许多车子。原来这儿是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你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五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据说这是一位老太太的葡萄园,她因年迈无力料理而想出这个办法。
起初她还担心这种办法是否能卖出葡萄,谁知在这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完。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他下车摘了一篮葡萄,就让司机调转车头,立即返回了巴黎。
回到住地,他给施工部拍了封电报:撒上草种,提前开放。③
施工部按格罗培斯的指示,在乐园的空地上撒满草种。没多久,小草出来了,整个乐园的空地被绿草覆盖。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④
批注:
①“杰作”这个词说明格罗培斯设计的精巧,更能衬托出格罗培斯面对麻烦时不随意、追求完美的性格特点。
②从“修改了五十多次”可以看出格罗培斯对路径设计非常负责任,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精益求精。
③格罗培斯在葡萄园看到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后,深受启发,想出了“撒上草种,提前开放”的路径设计策略。
④格罗培斯的迪士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为什么会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呢?(因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是根据游客的喜好设计的,让游客自由选择他们想走的路径,一切顺其自然。只有游客自己踩出来的路径才是最棒的!)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
四、课堂小结
这个故事太惊险了,结局总算是有惊无险。船长在紧急关头智救孩子,他的思维过程值得我们去细细思索,他在危急时刻沉着、机智、果断的处事风格,更让我们钦佩不已。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课文《跳水》。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急中生智的人物故事,一起来说一说吧!
【板书设计】
跳水
列夫·托尔斯泰
船长→性格特点→机智、果断、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