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共2个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8《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共2个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8 17:4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尼、艄”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尼、斯”等15个字,会写“纵横、船艄”等12个词语。
2.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两处表达的好处。理解课文第2-4自然段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关系,体会小艇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能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两处表达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开始第七单元的学习,跟着课文开展一次环球之旅,第一站走进威尼斯。(板书:威尼斯的小艇)
2.作者简介。马克·吐温(1835—1910)(板书:马克·吐温)
①生平简介:美国作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②主要作品:《百万英磅》《竞选州长》
③他人评价:萧伯纳曾称马克·吐温为语言大师。
3.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朗读,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错,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板书: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4.小结: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有许许多多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人们出行就要靠小艇,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因此,小艇的作用与“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密不可分。
设计意图:以名人笔下的威尼斯导入课文,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受威尼斯的美,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识记生字,交流易错字的识记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初读反馈
(1)随文识字:字词检测,读准字音。
威尼(ní)斯 船艄(shāo) 翘(qiào)起 保姆(mǔ)
祷(dǎo)告 雇(gù)好 哗(huá)笑
(2)集中识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ní shāo qiào mǔ dǎo gù huá
尼 艄 翘 姆 祷 雇 哗
预设:
①可以用加偏旁的方法来识记生字。如“尼”是“尸”加“匕”组成的新字;“姆”是“女”加“母”组成的新字;“哗”是“口”加“华”。
②可以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生字。如,“哨”“稍”和“艄”;“晓”“浇”和“翘”;“筹”“涛”和“祷”。
③还可以借助偏旁理解生字的意思。“雇”是形声字,“隹”是短尾鸟的总称,“户”是声旁。
(3)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预设:小艇的样子(第2自然段);乘坐小艇时的感受(第3自然段);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第4自然段);还有威尼斯人的活动(第5、6自然段)(板书:样子 乘坐感受 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 人们的活动)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梳理内容环节既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也让学生充分、自主地读文,在读中理清文章结构,在读中感悟文章语言的特点。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读的时候有一种静的感觉?哪些地方又给你动的感觉?读读相关的句子,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探究过程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感受到“静”或者“动”的语句。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依次展示朗读,达成共识后小组汇报朗读。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3.探究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归类发言,小组交流探究任务。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①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读的时候有一种静的感觉?哪些地方又给你动的感觉?
预设1:“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给人静的感觉。
预设2:“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给人动的感觉。
②教师追问: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把小艇比作水蛇, 让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小艇的造型和行动灵活轻快的特点能够适应威尼斯纵横交错的河道,符合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的条件。
③提问:这样一静一动的描写好在哪里?
预设:让我们生动地感受到小艇形如新月、动如水蛇的特点。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④学生朗读句子,体会小艇灵活便捷、速度快的特点。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①让学生朗读第3、4自然段,交流:哪些内容是动态描写,并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预设:
预设1: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
预设2: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
②组织全班交流: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预设:我从“毫不手忙脚乱”“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平稳地穿过”“还能急转弯”这些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
教师点拨:这里的动态描写在表现船夫驾驶技术好的同时,也展现岀水城的美和活力。
③提问:写船夫驾驶技术好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动感,这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关系?
预设:正因为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船夫日日驾驶小艇, 才练就了高超的本领。
(3)小组汇报朗读,师生共同点评。全班同学带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朗读交流过的重点句子。
设计意图:开展学习活动,感受威尼斯的美丽风光,为全文的学习、主题的理解埋下了伏笔。同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四、生字书写
过渡:同学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是否关注了本课的重点生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怎么书写才美观?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1.让学生读一读本课要写的字,观察后交流:写好这些字需要注意些什么?
尼 斯 艇 纵 艄 翘 垫 帘 姆 祷 雇 簇 哗 码 笼
教师点拨:
(1)“斯、艇、纵、艄、姆、祷、哗、码”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其中“斯”是左右同宽,其他字都是左窄右宽。“斯”中“其”最后一点与“斤”的撇相互避让。“艇”字最后一捺要收紧。“纵”的绞丝旁最后一提和“从”第一撇要相互呼应。“艄”的左半部分舟字旁中一横要与上下两点呼应。“姆”的“女”字旁与“母”的中间一横要相互呼应。“祷”字右半部分“寿”字第一撇要穿插到示字旁里面。“哗”字最后一竖是悬针竖。“码”字右半部分“马”的横折和竖折折钩均向左斜,横画位置稍靠上。
(2)“垫、帘、簇、笼”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垫”字上半部分的“执”写得扁平些,下半部分的“土”要伸长摆稳。“帘”上半部分的穴宝盖要能包住下半部分的“巾”。书写“笼”时注意竹字头要收缩,下半部分的“龙”要写得舒展些。
(3)“尼、翘、雇”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尼”字“匕”最后竖弯勾要稍舒展。“翘”字中的“尧”不要多写一点,第六笔竖弯钩要写得长一些。“雇”中“户”部竖撇出去时正好与“隹”的撇相接。
2.学生在方格纸中练习书写,每字两遍。教师提醒:书写要正确、端正,力求美观,注意写字和握笔姿势。
3.教师选择学生的书写作品进行展示,全班交流评价。针对本班的书写问题,教师示范书写易错字。学生把自己写得不满意的字再写一遍。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生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要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指导。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通过对小艇的样子、乘坐小艇的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和人们的活动的描写,让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威尼斯的动、静之美。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纵横 船艄 垫子 窗帘 操纵 手忙脚乱 保姆 簇拥 沉寂 停泊 码头 笼罩
2.课后作业:熟读课文,课外阅读描写地方风光的文章。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兴趣。
【板书设计】
那威尼斯的小艇
马克·吐温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5、6自然段,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理解这部分内容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关系。
2.能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提问回顾: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威尼斯,了解了小艇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预设:小艇的样子、乘坐感受、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人们的活动。
2.过渡: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威尼斯的小艇”,进一步去感受小艇带给人的独特体验。(板书:威尼斯的小艇)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通过简要回顾,关联上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回顾聚焦,再次进入文本情境。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体会哪些地方让人感受到动态美或静态美。
2.探究过程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表现动态美或静态美的语句。
(2)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静态与动态美,交流用怎样的语气读出不同的感受。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学生默读圈画表现动态美或静态美的语句,小组交流探究任务。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①提问: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动态美或静态美?
预设1:第5自然段商人“匆匆走下小艇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让我感受到动态的美。(板书:动态描写)
预设2:小孩坐小艇去“呼吸新鲜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去“作祷告”也带给我动态的感觉。
②启发思考:这里的动态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这里的动态描写表现出众多小艇灵活穿梭在河道中的样子,生趣盎然。
预设2: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小艇带给威尼斯的活力。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③这一段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动态美或静态美?
预设:“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了动态美。
追问:这里的动态描写让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感受到戏院散场后的热闹、繁华。
点拨:从白天到夜晚,小艇都与人们的工作和休闲密不可分,可见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这部分的内容与文章的中心是紧密联系的。
④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动态美或静态美?
预设1:“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板书:静态描写)
追问:这一段静态描写让你有种怎样的感受?
预设:让我感受到夜晚的威尼斯十分安宁、静谧,就像一幅绝美的画。
⑤小结:艇动、艇歇,这一静一动的描写衬托出小艇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威尼斯的动态美还是静态美,都展现出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板书: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⑥小组汇报朗读,师生共同点评。学生整体朗读第5、6自然段,读出动、静之美。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小艇在威尼斯生活中的动静兼宜的美,从而深入理解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学生默读课后《阅读链接》,思考:在介绍威尼斯时,三位作家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填写表格。
2.探究过程
(1)生生合作: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2)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代表抓住关键词句交流,分享阅读成果。
(3)融合信息:明确比较表格的填写,展示学习成果。
3.探究活动
(1)学生自主默读课文,小组交流探究任务。
文章 游览途经地 景物的动态美或静态美 作者的感受
《威尼斯的小艇》
《威尼斯》
《威尼斯之夜》




(2)成果展示: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文章 游览途经地 景物的动态美或静态美 作者的感受
《威尼斯的小艇》 河道、石桥、两边建筑、戏院、河道两边 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说不完的情趣
《威尼斯》 火车站、大运河、小河道、桥、钟楼、亚得里亚海 在圣马可广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 别致、美景似江南水乡
《威尼斯之夜》 湖心、皇家花园附近、运河边上、河道、石板小路旁 晚风从椴树顶上轻轻吹过,把片片花瓣撒落到水面上,天竺葵和三叶草淡淡的芳香一阵阵向你袭来…… 妩媚、可爱无法用语言描绘、如梦境一般、清新和恬静






(3)三位作家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预设1: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两个片段都是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写的,都写了小艇。
预设2: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都表达了对威尼斯的独特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的探究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梳理不同的描写方法,另一方面紧扣单元的教学目标,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和领悟上,在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更加关注表达。
三、拓展延伸
过渡:在《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马克·吐温介绍了小艇的特点、乘坐感受以及小艇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课文通过大量的动态与静态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小艇作为威尼斯主要交通工具的独特作用。那么在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密西西比河风光》的这篇文章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密西西比河风光(节选)
夏多布里昂
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①
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看它头上的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②
东岸的风光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河边、山巅、岩石上、幽谷里,各种颜色、各种芳香的树木杂处一堂,茁壮生长,高耸入云。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在树下交错,在树枝上攀缘,一直爬到树的顶梢。它们从槭树伸延到鹅掌楸,从鹅掌楸伸延到蜀葵,形成无数洞穴、无数拱顶、无数柱廊。那些在树间攀缘的藤蔓常常迷失方向,它们越过小溪,在水面搭起花桥。木兰树在丛莽之中挺拔而起,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圆顶。它树顶开放的硕大的白花,俯瞰着整个丛林。除了在它身边摇着绿扇的棕榈,没有任何树木可以同它媲美。③
丛林中无数的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魅力和生气。
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是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鸟喙啄击橡树干的笃笃声,野兽穿越丛林的沙沙声,动物吞噬食物或咬碎果核的咂咂声;潺潺的流水、啁啾的小鸟、低哞的野牛和咕咕叫的斑鸠使这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④
——选自《世界名人漫游札记》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批注:
①课文通过总分的结构,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的旖旎。
②通过动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密西西比河西岸植物繁茂、动物众多的景象。
③通过静态描写,写出了密西西比河东岸草原广阔、万籁无声的景象。
④将东岸的静谧安适与西岸的热闹喧嚣进行了对比,表现了密西西比河两岸的动植物动静皆宜,和谐相处。
设计意图:在学习文章之后,借助这篇节选文章,帮助学生加深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体会。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围绕小艇讲了它的样子、乘坐感受、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威尼斯人的活动四方面内容,我们感受了文中动态和静态描写的巧妙表达,领略了威尼斯奇特的风光,感受到了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感悟到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
五、布置作业
1.如果你生活在威尼斯,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你一天生活的情境,和同学交流。
2.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物,要写出特点来。
【板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
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