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折销售[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打折销售[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8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7-04-22 23:05:00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北师大版《 数学 》七年级上册
5.8 打折销售
银川唐徕回民中学 梁粒波
打折销售
一、背景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三、课堂结构设计
四、教学媒体设计
五、教学活动设计
六、教学评价设计
1、学习任务分析
2、学生情况分析: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打折销售》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
元一次方程”第8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
一次方程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并会用一元一次方程
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取材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打折问题,
通过对打折销售中数量关系的分析,经历应用方程解决实际
问题的过程,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又是为今
后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好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让学生经历思考、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在活动
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因此,本节课的教
学重点是:
(1)探索打折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2)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等量关系。
2、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有理数、
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对于一
些生活当中的经济行为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教学过
程中,鼓励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
接受生活问题数学化。
根据生活经验能够基本正确的表述“成本、售价、定价、
利润、打折”等一些行业术语的含义,但容易忽视这些名词
当中所蕴含的数学关系。当然,也有少数学生在理解这些名
词时出现的困难等情况,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与一定
的关注。
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较差,不能将实
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来解决,这也是在教学活动应该注意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
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售价、标价、利润、利润率、成本价等概念。
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体验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归纳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
步骤。
(2)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
学生认识到从具体到抽象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体
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宗旨。
(3)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
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三、课堂结构设计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四、教学媒体设计
本节课将运用多媒体技术,投影技术结合板书进行教
学。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过程紧凑,内容衔接流畅,增
加课堂内容等。实物投影可以传承板书教学的优点,迅速
反馈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好的解法,为师生搭建了良好
的交流平台,打破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与计算机对话的单一
局面。而板书弥补了多媒体”一闪而过”的缺陷,给学生以充
裕的机会自我调整,并且板书设计为七年级学生起到书写的
示范作用
板书设计:
5.8 打折销售
售价= 商品标价×80%
售价= 商品标价×0.8
售价= 商品标价×
等量关系:
售价=商品标价×打折百分比
利润=售价—成本
售价=标价×提价百分比×打折百分比
解: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
元,根据题意得:
答: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125元
六、教学评价设计
1、初中数学课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
情境——建立模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
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
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
和信心。
2、为避免生硬的“说教”教学,由教师在课堂上还原生活
中常见的消费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参与到教学活
动中来,并且能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
情境,使大部分学生可以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拉近了老师
与学生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
3、对于部分学生来讲,解决应用题时寻找等量关系或
者正确运用等量关系来列方程仍然比较困难,所以在这部分
内容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语速不能过快,并且时刻观
察学生课堂的反应情况,然后给予积极的引导。在例题讲解
时将能够寻找到的等量关系一一列出,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
思路与习惯。
4、加强这部分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
深切体会到由具体到抽象,有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5、通过练习来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根
据学生在课堂小结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查漏补缺,调
控教学。
End…《打折销售》说课稿
银川唐徕回民中学 梁粒波
说课内容:北师大版《数学 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八节“打折销售”
课时:1课时
1、 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打折销售》是北京师范大学(版)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第8课时的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取材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打折问题,通过对打折销售中数量关系的分析,经历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又是为今后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好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经历思考、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探索打折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2)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等量关系。
2、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对于一些生活当中的经济行为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接受生活问题数学化。
根据生活经验能够基本正确的表述“成本、售价、定价、利润、打折”等一些行业术语的含义,但容易忽视这些名词当中所蕴含的数学关系。当然,也有少数学生在理解这些名词时出现的困难等情况,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与一定的关注。
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较差,不能将实际问题 转化为方程来解决,这也是在教学活动应该注意的。
2、 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了解售价、标价、利润、利润率、成本价等概念。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归纳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 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从具体到抽象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宗旨。
3、 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3、 课堂结构设计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四、教学媒体设计
本节课将运用多媒体技术,投影技术结合板书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过程紧凑,内容衔接流畅,增加课堂内容等。实物投影可以传承板书教学的优点,迅速反馈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好的解法,为师生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打破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与计算机对话的单一局面。而板书弥补了多媒体”一闪而过”的缺陷,给学生以充裕的机会自我调整,并且板书设计为七年级学生起到书写的示范作用
五、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我们逛商场时,会发现店铺里除了对其销售商品的售价进行标示,如下图问题1: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货品的打折信息?问题2:如果商品打8折,那么商品的标价与最后售出的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呢?明晰:除了商品售价= 商品标价×80%打八折除了将商品标价乘以80%以外,还可以用其它的有理数表示商品售价= 商品标价×0.8商品售价= 商品标价× 在学生回答问题1后,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的“打八折”是什么意思?如果标价100元钱的商品打八折后,售价是多少元?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 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图片,一是增加趣味性,减少问题与学生的距离感,二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打折销售是怎么回事。根据初一学生思维较依赖于具体直观事物的特点,对概念的解释,因此数量关系的给出都要让学生先有直观感觉。这比直接给出公式应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接下来的内容做好认知上的准备。
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二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直接给出打折信息名词串,让学生去思考:进价:商家进货时的价格。售价:商家与顾客成交时的价格。标价:商家为商品标出的价格。利润:商家得到的经济利益。打折:在标价的基础上对商品 所进行的降价行为。问题提出: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八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问题:1、我们怎么来设未知量?2、既然打折,那么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3、这道题还有其他等量关系么?则可得方程:解:设这种服装的成本为 x 元。答: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125元 教师要求学生只要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叙述清楚量与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可。四人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参入到学生中去展开讨论。这个问题的等量关系的寻找对于学生比较困难,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此方程解法有多种,可以将学生所解方程的过程用投影仪展示,由学生自己来比较哪一种解方程的方法更简便。 学生仅仅能对根据生活常识描述一些基本的量,但不能准确辨析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增加这一部分内容为本节课的重点做好准备。随着问题串的解决,可以使学生轻而易举地列出方程,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利用等量关系列方程,可以将现实当中的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从而突破了难点。
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三自主探究问题活动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一柜台老板看隔壁打折销售生意如此红火,于是也将某物品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八折出售,每件以224元出售,到底老板一件衣服的利润多少?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帮忙算一算。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通过这节课你明白了什么?等量关系列方程应该注意一些什么?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最后给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由学生独立思考,在思考之前,由教师提问,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将不同的做法用投影展示给同学,其他学生可以质疑。由学生畅所欲言。 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使学生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布置作业分层落实 完成课后习题5.8 第1、2题。2.做一次社会调查,自己编一道实际生活中有关打折销售的问题并给予解决。作业1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完成,而作业2是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的。 贯彻《新课程标准》中“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采用分层次落实作业,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六、教学评价设计
1、初中数学课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2、为避免生硬的“说教”教学,由教师在课堂上还原生活中常见的消费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能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出发,创造情境,使大部分学生可以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
3、对于部分学生来讲,解决应用题时寻找等量关系或者正确运用等量关系来列方程仍然比较困难,所以在这部分内容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语速不能过快,并且时刻观察学生课堂的反应情况,然后给予积极的引导。在例题讲解时将能够寻找到的等量关系一一列出,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思路与习惯。
4、加强这部分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由具体到抽象,有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5、通过练习来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在课堂小结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查漏补缺,调控教学。
PAGE
~ 1 ~(共10张PPT)
§5.8 打折 销售
标价:100.00
八折
打八折以后,这件毛衣是多
少元呢?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元)
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图片,一是增加趣味性,减少问题与学生的距离感,二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打折销售是怎么回事。
问题1:
问题2:如果商品打8折,那么商品的标价与打折后售出的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呢?
板书:
售价= 商品标价×80%
售价= 商品标价×0.8
售价= 商品标价×
等量关系:
售价=商品标价×打折百分比
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
根据初一学生思维较依赖于具体直观事物的特点,因此对概念的解释,数量关系的给出都要让学生先有直观感觉。这比直接给出公式应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接下来的内容做好认知上的准备。
问题3: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下面的词语呢?
进价:商家进货时的价格。
售价:商家与顾客成交时的价格。
标价:商家为商品标出的价格。
利润:商家得到的经济利益。
打折:在标价的基础上对商品
所进行的降价行为。
板书:
利润 = 售价 — 成本
教师要求学生只要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叙述清楚量与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可。
学生仅仅能对根据生活常识描述一些基本的量,但不能准确辨析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增加这一部分内容为本节课的重点做好准备。
活动二、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问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八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问:
1、我们怎么来设未知量?
2、既然打折,那么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3、这道题还有其他等量关系么?
明析:
利润=售价—成本
售价=标价×提价百分比×打折百分比
四人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参入到学生中去讨论。这个问题的等量关系的寻找对于学生比较困难,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一些引导。
随着问题串的解决,可以使学生轻而易举地列出方程,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利用等量关系列方程,可以将现实当中的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从而突破了难点。
解: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
元,根据题意得:
答: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125元
此方程解法有多种,可以将学生所解方程的过程用投影仪展示,由学生自己来比较哪一种解方程的方法更简便。
最后由教师将完整的解题步骤书写于黑板。
板书:
活动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一柜台老板看隔壁打折销售生意如此红火,于是也将某物品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八折出售,每件以224元出售,到底老板一件衣服的利润多少?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帮忙算一算。
解: 设一件衣服的利润为 x 元,根据
题意得:
答:每件衣服的利润是24元。
交给学生独立思考,在思考之前,教师提问,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将不同的做法用投影展示给同学,其他学生可以质疑。
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使学生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活动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
2、通过这节课你明白了什么?
3、等量关系列方程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4、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由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布置作业,分层落实
1、完成课后习题5.8 第1、2题。
2、做一次社会调查,自己编一道实际生活中有关打折销售的问题并给予解决。
作业1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完成,而作业2是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的。
贯彻《新课程标准》中“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采用分层次落实作业,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