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第 2 课时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
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2.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3.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
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
4.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考点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1.判定.
(1)有两条边________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即“等边对
等角”.
(2)有两个角________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即“等角对等边”.相等相等相等重合底边上的高(中线)或顶角的角平分线 2.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________,即“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底边上的高互相________.
(3) 对称性: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在的直线.考点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判定.相等相等等腰(1)三条边都__________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__________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 60°的__________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性质.相等60°轴对称图形三 (1)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__________ .
(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______________.
(3)对称性:等边三角形是____________,有_______条
对称轴.考点3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判定.
(1)有一个角是________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性质.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________.
(2)直角三角形中 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_______.
(3)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长等于斜边长的_______.直角互余一半一半考点4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________斜边的平方.等于平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若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的平方和等
于第三边的________,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学有奇招】1.“等角对等边”应用极为广泛,但一定要注意前提条件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的前提不同,判定定理(1)
和(2)是在三角形条件下,判定定理(3)是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下. 3.辅助线问题:①等腰三角形中常作顶角的平分线、底边
上的高、中线;②当图形中不存在特殊三角形时,可根据已知
条件和图形特征,适当添加辅助线,使之构成特殊三角形,然
后利用有关性质进行计算与求解.)B1.有一个内角是 60°的等腰三角形是(
A.钝角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都不是2.边长为 4 的正三角形的高为()DA.2B.4C. D.2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 30°,腰长为a,则其底边上的高是____________.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 80°,则另两个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0°,50°或 80°,2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例题:(2013 年内蒙古赤峰)在等腰三角形中,马彪同学做
了如下探究:已知一个角是60°,则另两个角是唯一确定的(60°,
60°);已知一个角是90°,则另两个角也是唯一确定的(45°,45°);
已知一个角是120°,则另两个角也是唯一确定的(30°,30°).由
此马彪同学得出结论: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的度数,
则另两个角的度数是唯一确定的.马彪同学的结论是_________
的(填“正确”或“错误”). 思路分析:当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锐角时,这个锐角可
能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也可能是底角,需要分类讨论.
解析:如已知一个角是70°,当70°为顶角时,另外两个角
是底角,大小为55°;当70°为底角时,另外一个底角也是70°,
顶角是40°.故马彪的结论是错误的.答案:错误【试题精选】
1.(2013 年甘肃白银)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16,其一边长为 6,则另两边分别为______________.5,5 或 6,4 2.(2013 年湖北仙桃)如图 4-2-26,在△ABC 中,AB=AC,
∠A=120°,BC=6 cm,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点 M,交AB
于点 E,AC 的垂直平分线交 BC 于点 N,交 AC于点F,则 MN的长为()图 4-2-26A.4 cm
C.2 cm B.3 cm
D.1 cm答案:C3.(2013年山东淄博)如图4-2-27,AD∥BC,BD 平分∠ABC.求证:AB=AD.图 4-2-27 证明:∵AD∥BC,∴∠DBC=∠ADB.
又∵BD 平分∠ABC,∴∠ABD=∠DBC.
∴∠ABD=∠ADB.∴AB=AD.
名师点评:解决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计算问题时,一定要
分清顶角和底角、底边和腰,适当情况下应该分类讨论,找出
正确答案.证明两条线段、两个角相等的常用方法:若它们在
同一个三角形中,可利用角证边或用边证角,若它们在不同的
三角形中,则通过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实现.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例题:(2013 年山东济南)如图 4-2-28(1),小亮将升旗的绳
子拉到旗杆底端,绳子末端刚好接触到地面,然后将绳子末端
拉到距离旗杆 8 m 处,发现此时绳子末端距离地面 2 m.则旗)图 4-2-28杆的高度(滑轮上方的部分忽略不计)为(
A.12 m
B.13 m
C.16 m
D.17 m 解析:如图4-2-28(2),作BC⊥AE 于点C,则BC=DE=8.
设AE=x,则 AB=x,AC=x-2.在Rt△ABC 中,AB2=AC2+
BC2,则 x2=(x-2)2+64,解得 x=17.答案:D【试题精选】
4.(2013 年贵州黔西南州)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3)和 4,则第三边的长为(
D
5.(2013 年湖北黄冈)如图 4-2-29,
已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BD 为中线,
延长 BC 至 E,使 CE=CD=1,连接 DE,则 DE=__________.图 4-2-29 名师点评:解决直角三角形的关键:一是能熟练运用勾股
定理及其逆定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解题时能灵活运用
直角三角形的一些性质,如两锐角之间的关系、斜边与斜边上
中线的关系;三是当几何问题中给出了线段长度时,往往要构
造直角三角形(如勾股数或添加辅助线将非直角三角形转化为
直角三角形).1.(2012 年广东肇庆)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4和8,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CA.16B.18C.20D.16 或 202.(2012 年广东广州)在Rt△ABC 中,∠C=90°,AC=9,BC=12,则点 C 到 AB 的距离是()AA.36
5B.12
25C.9
4D.34 3.(2011 年广东茂名)如图 4-2-30,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
形,点 B,C,D,E 在同一直线上,且 CG=CD,DF=DE,15°则∠E=________.
图 4-2-30图 4-2-31 4.(2013 年广东梅州)如图 4-2-31,已知△ABC 是腰长为 1
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以 Rt△ABC 的斜边 AC 为直角边,画第二
个等腰 Rt△ACD,再以 Rt△ACD 的斜边 AD 为直角边,画第三
个等腰 Rt△ADE,…,依此类推,则第 2013 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是__________. 5.(2013 年广东湛江)如图 4-2-32,所有正三角形的一边都
平行于 x 轴,一顶点在 y 轴上,从内到外,它们的边长依次为
2,4,6,8,…,顶点依次用 A1,A2,A3,A4,…,来表示,其中
A1A2 与 x 轴,底边 A1A2 与 A4A5,A4A5 与 A7A8,…,均相距一个
单位,则顶点 A3 的坐标是________,A92 的坐标是________.图 4-2-32 6.(2012年广东肇庆)如图4-2-33,已知 AC⊥BC,BD⊥AD,
AC 与 BD 交于点 O,AC=BD.
求证:(1)BC=AD;(2)△OAB 是等腰三角形.图 4-2-33证明:(1)∵AC⊥BC,BD⊥AD,
∴∠ADB=∠BCA=90°.在 Rt△ABC 和 Rt△BAD 中,
∵AB=BA,AC=BD,∴Rt△ABC≌Rt△BAD(HL).
∴BC=AD.(2)∵Rt△ABC≌Rt△BAD,
∴∠CAB=∠DBA.∴OA=OB.
∴△OAB 是等腰三角形. 7.(2013 年广东梅州)用如图 4-2-34 所示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部分边长及角的度数在图中已标出),完成以下两个探究问题:(1)(2)(1)(2)图4-2-35图4-2-34探究一:将以上两个三角形按图 4-2-35(1)拼接(BC 和 ED重合),在 BC 边上有一动点 P.(1)当点 P 运动到∠CFB 的角平分线上时,连接 AP,求线段 AP 的长; (2)当点 P 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 PA =FC 时,求∠PAB 的度数.
探究二:如图 4-2-35(2),将△DEF 的顶点 D 放在△ABC
的 BC 边上的中点处,并以点 D 为旋转中心旋转△DEF,使△
DEF 的两直角边与△ABC 的两直角边分别交于 M,N 两点,连
接 ,在旋转 DEF 的过程中,MNAMN 的周长是否存在有最
小值?若存在,求出它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探究一:(1)如图 14,过点 A 作 AG⊥BC,垂足为 G.
当点 P 运动到∠CFB 的角平分线上时,图14图15探究二:△AMN 的周长存在最小值.如图 16,连接 AD.
∵△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点 D 为斜边 BC 的中点,
∴AD=CD,∠C=∠MAD=45°.
∵∠EDF=90°,∠ADC=90°,
∴∠MDA=∠NDC.图 16∵在△AMD 与△CND 中,
∠MAD=∠C,
AD=CD,
∠MDA=∠NDC,
∴△AMD≌△CND(ASA).∴A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