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训练题(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训练题(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9 23:5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必三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训练题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图是茶马古道路线图。唐宋以来,茶马古道成为西南边疆地区进行茶、马等物资交换的民间商贸通道,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推测(  )
A.主要贸易对象是缅甸、越南等地 B.茶马互市是唐宋的主要商贸形式
C.是朝贡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茶马古道促进了汉藏之间的交流
2.元代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巴图塔乘过中国海船,他说,中国海船每船可载1千人,船体宽阔,当时印度和中国之间的交通都操于中国之手。这反映了元代(  )
A.开始与摩洛哥建立起联系 B.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C.造船技术有了大幅度提升 D.通往印度的海路打通
3.公元4至7世纪,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18世纪,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甚至健康等方面。这说明(  )
A.地域差异影响文化的交流 B.东亚文明比欧洲文明开放
C.异域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 D.交通在文明传播中的作用
4.如表是关于蜀身毒道的一些记载。据此可以推断(  )
出处 记载
《汉书·张骞传》 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阿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著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
吕思勉《中国通史》 当时(汉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当原令经自四川经西康、云南入缅甸的路。
A.汉代张骞开通了蜀身毒道
B.早在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
C.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交流
D.中国的丝绸受到古印度上层人士的喜爱
5.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中国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这反映出(  )
A.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 B.文化传承具有多样性
C.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D.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6.根据下表信息,可知20世纪初(  )
时间 状况
1870—1910年 全球船的总吨位由1680万吨上升到2620万吨
1870—1913年 全世界铁路总长度由21万公里增加到110.2万公里
1870—1913年 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2倍
A.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B.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同时开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制度化 D.欧美国家对亚非拉加大投资力度
7.以下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变化表。下列属于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1913—1938年 1948—1960年 1960—1965年 1965—1970年
年均增长率(%) 0.7 6.8 7.9 11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美国扩大商品输出
C.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D.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8.在印尼发现一艘9世纪造于阿拉伯的沉船,残骸中发现6万个中国湖南长沙窑的瓷器,有些带有很像阿拉伯文的字母,但仔细看又不是真正的阿拉伯文,专家称之为“伪阿拉伯文”,这在当时中国外销瓷器中很常见。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瓷器是当时最主要出口物 B.东南亚是中国唐代瓷器主要外销区域
C.阿拉伯是东西方贸易桥梁 D.唐长沙窑适应消费市场调整艺术风格
9.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让商人自由经商,“为地方行旅谋安,于诸大道中置卫士”,配给驿站一定数量的人和兽,以及食物、饮料等必需品,窝阔台通过征服高丽与西征,打通了东北亚到中亚的丝绸之路。这反映了蒙古帝国(  )
A.游牧生活变为经商为主 B.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播
C.加快被征服地区的发展 D.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
10.草原丝绸之路因其商品特点而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它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A.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
B.中原地区比草原地区经济发达
C.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D.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唐代高僧曾把“孝”说成是贯通古今的根本大道,并尽量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反映了唐代(  )
A.三教并立,相互依存 B.政教合一,维护统治
C.三教矛盾已经化解无余 D.儒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12.1902年11月11日,天津《大公报》撰文指出“诚能多编戏曲以代演说,不但民智可开,而且民隐上达”,故所谓“开化之术”唯有“编戏曲”。这表明《大公报》(  )
A.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 B.呼吁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反对激进的革命思想 D.倡导京剧实行内容革新
13.“丝绸之路”以丝绸贸易而得名。近期,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提出了“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写本之路’”的论断。写本是指书写在简牍、纸张等载体上的文献,又称抄本。这些写本文献的存在(  )
A.重现了丝路贸易的兴盛 B.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变迁
C.得益于纸张的发明普及 D.可作为中西交往的凭证
14.公元前255年,塞琉古帝国下的巴克特里亚成为独立王国(位于今阿富汗等国地域内)。该王国曾出现过大量正面为亚洲象的大象头,反面为希腊胜利女神站像的金银币。这反映了(  )
A.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B.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
C.希腊化世界的形成 D.古代陆路贸易的发达
15.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这些新行业的出现(  )
A.适应了海上丝路贸易发展的需求 B.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C.说明广州居于国际贸易中心地位 D.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依赖海外贸易
二、非选择题
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大帝国的出现,跨文化互动进一步加速,广泛的贸易、旅行和交通网络建立起来,为遥远社会间持久而系统的交流打下了基础。在早期的互动网络中,丝绸之路网络是最为广阔的,大约公元前200年之后,它不仅便利了商业和物种交流,也便利了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作为陆路和海路网络,商人们通过它交易丝绸、香料、马匹、玻璃和其他商品,这一点人所共知;但丝绸之路也是宗教和文化传统传播的通道。陆路连接起从中国和朝鲜到大夏和印度再到更远的伊朗和地中海沿岸的各社会,而海路网络作为辅助手段,保证了航海者在中国、日本、东南亚、锡兰、印度、伊朗、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之间的航行。伊斯兰教兴起后,这些陆上通道和海上航线的运载量极大提高,不久,另外一个穿越撒哈拉沙漠的陆路网络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与地中海沿岸联系起来。
——【美】杰里·H·本特利《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15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7.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
——据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等
材料二
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文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
1990年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中,经济的迅发展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解决。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4分)并分别概括材料二中的两个历史时期世界广泛联系的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4分)
选必三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训练题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B D A C D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A D A A
1.【答案】D【解析】根据地图可知,茶马古道主要在中国境内,连接了四川、云南、西藏地区,故促进了汉藏之间的交流,故选D项;茶马古道的主线在中国境内,是西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的商品贸易通道,其辅线延伸到南亚、东南亚等国,故缅甸、越南等地不是主要贸易对象,排除A项;唐宋时期的有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贸易形式,而茶马古道是唐宋时期贸易的组成部分,主要活跃于西南地区,不属于主要贸易方式,排除B项;朝贡贸易体系是指政府允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贸易,而茶马古道是中国境内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的商品贸易通道,不属于朝贡贸易的范畴,排除C项。
2.【答案】B【解析】结合选必三第52页所学:西汉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宋元时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十分频繁,与题意相合,故选B项;早在汉代,非洲就与中国建立起联系,宋代时中非联系频繁,排除A项;《新唐书》记载:仅广州一地一次“能造海船五百艘”,其中,苍船长二十丈(约66.6米),能载六七百人,木兰舟能载1000人,排除C项;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打通通往印度的海路,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的茶在同属东亚文明的日本很容易传播,而在属于欧洲文明的英国则传播困难,体现出地域差异影响文化的交流,故选A项;茶传播过程的不同体现出地域差异影响文化的交流,而不是东亚文明比欧洲文明开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茶文化传播的地域差异,与异域文明间的交流融合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交通在茶文化传播的作用,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张骞通西域时发现蜀民已与印度有商贸往来,且《中国通史》也说汉朝“蜀物入印度”,说明早在汉朝时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故选B项;张骞通西域时,蜀身毒道已然形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蜀地与印度商贸往来,并未反映人口迁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汉朝四川地区与印度商贸往来,并未反映往来的内容,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法国设计师设计的衣服取名“孔子”并且是中国样式,民国的中山装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色,反映出中西文化互相影响,故选D项;这种文化上的交流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排除A项;中西文化交流,并非文化传承,排除B项;文化交流互相吸收和影响,但并没有同质化,排除C项。
6.【答案】A【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交通有了很大发展,贸易额显著增加,说明全球的联系加强,故选A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交通有了很大发展,贸易额显著增加,说明全球的联系加强,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同时开展说法正确,但从表格中无法得出这个结论,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制度化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加大对亚非拉国家的侵略力度,没有加大对亚非拉的投资力度,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表格数据显示自1948年开始世界贸易总额增长速度加快,据所学关贸总协定的知识可知,其原因在于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签署,其宗旨是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其重建的计划,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美国扩大商品输出影响的是美国的出口贸易额,与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世界货币体系建立更主要的是带来金融领域的变化,并不会直接影响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据材料“在印尼发现一艘9世纪造于阿拉伯的沉船,残骸中发现6万个中国湖南长沙窑的瓷器,有些带有很像阿拉伯文的字母,但仔细看又不是真正的阿拉伯文”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唐长沙窑出现了带有很像阿拉伯文的字母,但又不是真正的阿拉伯文的外销瓷器,这主要是为了适应海外消费市场的需要,在外销的瓷器上印有效仿外国的文字,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到瓷器的外销而没有明确瓷器在中国外销产品中的占比情况,没有比较信息,故“最主要出口物”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与阿拉伯地区的对外贸易,没有明确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情况,故“东南亚是中国唐代瓷器主要外销区域”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阿拉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突降,但材料仅涉及到中国外销瓷器中的纹饰带有阿拉伯风格,没有明确阿拉伯在贸易过程中的作用,故“阿拉伯是东西方贸易桥梁”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成吉思汗让商人自由经商”“打通了东北亚到中亚的丝绸之路”,可知蒙古帝国统治时期鼓励自由经商,重视丝绸之路的畅通,故选D项;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的属性并不会随着经济政策的改变而改变,排除A项;蒙古帝国鼓励经商和丝绸之路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的文明传播与交流,范围上具有广泛性,排除B项;鼓励自由贸易、设置驿站针对的是蒙古帝国所有统治地区,并不单指被征服地区,排除C项。
10.【答案】A【解析】“皮毛路”“茶马路”说明当时在草原丝绸之路上交易的主要是皮毛和茶马等物品,反映了草原丝绸之路所连接的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故A项正确;B.C两项不是条件,排除;D项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地位,排除。
11.【答案】A【解析】据材料“唐代高僧曾把“孝”说成是贯通古今的根本大道,并尽量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可以得出三教并立,相互依存,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政治统治和宗教的关系,故B项错误;三教矛盾已经化解无余 ,这种说法带有绝对化倾向,故C项错误;据材料“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可以看出儒家并不是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故D项错误。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不但民智可开,而且民隐上达”可知,《大公报》认为多编戏曲可以开启民智、上达民隐,即重视戏剧的社会作用,故选A项;编戏曲属于文化艺术改革,而非政治改革,排除B项;材料强调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不涉及是否反对激进的革命思想,排除C项;编戏剧从语言(使用白话文)、内容等角度入手,而不单纯是内容革新,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写本之路”记载了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史料,故选D项;“重现”不合逻辑,写本文献只是部分记载了丝绸之路的内容而已,排除A项;写本并非由书法家书写,且写本不是书法家展现艺术的平台,排除B项;写本包括简牍,简牍却出现在纸张之前,排除C项。
14.【答案】A【解析】据材料“正面为亚洲象的大象头,反面为希腊胜利女神站像的金银币”可知,中东地区的国家出现了古希腊元素的金银币,说明东西方文化存在交流融合,故选A项;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排除B项;希腊化世界包括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形成”说法错误,排除C项;金银币是巴克特里亚自己铸造的,不是通过古代陆路贸易运过来的,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宋时期广州出现的新行业都与海外贸易有关,说明新行业的出现适应了海上丝路贸易发展的需求,故选A项;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并未发生重大调整,排除B项;材料反映广州出现与海上丝绸之路相适应的新行业,但无法说明广州的地位,排除C项;中国经济发展并不依赖海外贸易,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5分)
阐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2分)
丝绸之路以经济为中心,以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为主,丰富了丝路沿线各个民族、国家的物质生活。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促进了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进步。(4分)
丝绸之路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的交往和交流,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和中华民族的统一。(3分)
丝绸之路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并联结了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中国和中亚、西亚、东南亚以及欧洲、非洲等地区人民往来的历史见证。通过这条通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据材料“不仅便利了商业和物种交流,也便利了文化交流”得出观点: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贸易、文化交流、链接世界各地文明等角度进行论述。 据材料“交易丝绸、香料、马匹、玻璃和其他商品”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促进了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进步; 据材料“宗教和文化传统传播的通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丝绸之路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的交往和交流,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和中华民族的统一;据材料“陆路连接起从中国和朝鲜到大夏和印度再到更远的伊朗和地中海沿岸的各社会,而海路……保证了航海者在中国、日本、东南亚、锡兰、印度、伊朗、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之间的航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丝绸之路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并联结了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中国和中亚、西亚、东南亚以及欧洲、非洲等地区人民往来的历史见证。通过这条通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7.【答案】
(1)新物种的传入,丰富物质生活;外来艺术丰富精神生活;佛教传入,影响中国文化。(4分)
(2)表现:物种的交流;人口流动;技术和文化传播;世界经济形成体系。(4分)
原因:1500—1800年间: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4分)
1900年后:两极格局瓦解;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新交通和通讯方式。(4分)
(3)文明交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互相尊重、和平互利的原则。(4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可知,新物种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结合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可知,外来艺术的传播,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佛教传入,影响了中国文化。
(2)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结合世界经济走向体系化、制度化的史实可知,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包括物种的交流,人口的流动,技术和文化的传播,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等。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结合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史实可知,1500—1800年间世界建立广泛联系的原因包括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黑奴贸易等;根据材料二“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结合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背景可知,1900年后世界建立广泛联系的原因包括两极格局瓦解,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新交通和通讯方式的推广与传播,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等。
(3)根据材料二“在全球化中,经济的迅发展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解决”等,结合对人类文明交流的历程的认识以及中国应对对全球问题的方案,可以得出,首先,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其次,对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我们要坚持互相尊重、和平互利的原则;最后,针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我们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