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同步训练(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同步训练(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0 00:3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表选自《十二铜表法》,从中可以看出
A.法律主要服务罗马政治生活 B.罗马法主要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C.标志着罗马法已经走向成熟 D.法律侧重于规范程序和调整纠纷
2.古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古罗马执政官凯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那么古罗马人穿着中国的丝绸最早可能是在(  )
A.秦朝时 B.西汉时 C.唐朝时 D.宋朝时
3.罗马法专家曾指出,在《十二铜表法》中“可以看到一些残酷的原始规范(比如在数名债权人之间划分债务人躯体的规定),这种现象反映出“法”的最古老原则的顽固性,它本身体现着原始人的冷酷逻辑,人们仍然尊重这种逻辑”。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维护了旧氏贵族的利益 B.体现了社会转型期的特征
C.严重损害了平民的利益 D.保留了习惯法的部分条文
4.马克思说:“宗教是被压迫心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众生平等”主张得以广泛传播的现实背景是( )
A.封建等级制 B.种姓制度 C.世卿世禄 D.世家门阀
5.“腓尼基的商人和工匠从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埃及人那里学来了书写符号,并把它作为记账和立法的工具。”公元前1100年左右,腓尼基人发明了“简单和易于掌握的书写系统”,这“成为以后希腊和拉丁字母的基础”。这可用来说明
A.腓尼基人最早进入文明时代 B.腓尼基字母是现存最早的文字
C.商业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D.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
6.“赛里斯”(seres)由希腊文sere即“丝”一词演化而来,意思是“产丝之国”。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指出,赛里斯人以从森林中获取毛料而著称,他们将树叶浸入水以将白丝梳理下来,然后将这些线解开再织好,供应给罗马的妇女。直到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波桑尼阿斯才正确地认识到丝是来自于蚕这一小动物。这段材料最有助于研究
A.丝绸之路的影响 B.罗马帝国的繁荣 C.希腊文明的扩展 D.科学技术的进步
7.“透过法学家与哲学家的考察与研究”形成,“对法律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但却”没有法律条文”。以上评价针对的是古罗马的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8.约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雅利安人陆纥向东,向南进入伊高原及南亚地区。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保留了其强悍善战的特性,并建立了强盛一时的波斯帝国;而进入南亚的雅利安人则变得养尊处优,于哲学思第,难以抵初外敌入侵。材料可用于说明
A.古代印度宗教环境的复杂性 B.波斯帝国统治方式的残酯性
C.古代印度和波斯的文化交流 D.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9.暴力冲突是不同地区文明交流的形式之一。公元前4世纪前后,通过这种方式,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这一时期,担当希腊文化传播“使者”的是
A.罗马帝国 B.亚述帝国 C.波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10.结合图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江、大河流域农业往往很发达 B.文明之间的交往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C.古文明的发展具有相似性 D.人类尚未建立起国家机器
11.罗马共和国时期,权势人群称为保护人,弱势群体称为食客,保护人为食客提供恩赐,诸如食物与经济援助,还帮助他们进行法庭辩护,《十二铜表法》还规定欺骗食客的保护人是要受到诅咒的。这主要体现罗马共和国( )
A.食客是贵族寡头政体主要支柱 B.已具备近代陪审制雏形
C.成文法律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 D.社会纽带渗透契约精神
12.居住权制度起源于古罗马查士丁尼皇帝的一道赦令。就居住权的本质而言,很难把它完全与用益权的关系割断。因为,居住权人有权出租房屋,这是用益的主要方式之一。不过,居住权更加强调其人身属性,这令其有一些不同于用益权的差异,例如居住权不因为人格减等和不行使而消灭,该权利由权利人终身享有。这表明居住权( )
A.确立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 B.违背了自然法的精神要义
C.协调了帝国境内公民之间权益 D.暗含对用益权的适度限制
13.阿伊哈努姆城(今阿富汗东北部)建于公元前3世纪末,城中德尔菲神殿上用希腊文刻着“童年时,听话;青年时,自律;成年时,正义;老年时,智慧;死去时,安详”的箴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公元前303-前232年)颁布的一些法令都会附有希腊文译文。这些信息可以用来印证
A.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欧亚文明交流互鉴
B.“丝绸之路”促进了希腊文化向亚洲传播
C.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观念被普遍接受
D.古代希腊文明在文明交流中的中心地位
14.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以希腊——马其顿联军统帅的身份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亚历山大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已有,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同时,他还把东方大量的学术资料带到希腊。这反映出( )
A.不同地区文明碰撞交流 B.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
C.人们不断反思本土文化 D.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15.在古印度,高种姓男子娶低种姓女子称为“顺婚”。低种姓男子娶高种姓女子属于“逆婚”,法律不许。即使是“顺婚”所生的子女,也被认为是低贱的,他们的种姓要下降,只能从事被轻视的职业。这种婚姻制度的实质是(  )
A.维护贵族特权统治 B.剥夺女性的合法权益
C.巩固封建君主专制 D.制造种族歧视和压迫
16.公元前5世纪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当时最具历史影响的政治家是
A.梭伦
B.克里斯提尼
C.伯里克利(伯里克利)
D.查士丁尼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认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者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入三十县。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涉及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变法的这些经济措施。
(3)根据材料一、三,分别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提出担任官职新的条件,并简述两者的共同作用。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后汉书·西域传》对大秦有如下记载:“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①、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阅读并分析这段材料,了解并认识罗马与秦汉、安息交往的情况。
参考答案:
1.D
【详解】从题干中所列的法条数量来看,《十二铜表法》中主要涉及到的是财产继承、所有权纠纷以及侵犯他人权益时的处理方式等内容,而且有明确涉及到司法程序的法条,由此说明《十二铜表法》侧重规范程序和调整纠纷,D正确;通过法条数量可知,这一法律在政治生活涉及内容较少,排除A;通过题干无法判断该法律主要针对的哪一群体,排除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其不是罗马法成熟的标志,排除C。
2.B
【详解】材料中提到凯撒穿着丝袍出现在罗马剧场,此时中国正处于西汉时期。当时中国的丝绸是通过丝绸之路运到欧洲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当时中国称欧洲的罗马为大秦,罗马把中国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排除ACD。
3.D
【详解】《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它本身体现着原始人的冷酷逻辑”说明《十二铜表法》保留了原始习惯法的部分条文,D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十二铜表法》维护了旧贵族的利益,A错误;此时的罗马仍然是奴隶社会,并没有实现社会转型,B错误;《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C错误。
4.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建了佛教,提出“众生平等”的理念,针对的就是当时印度存在的种姓制度导致的不平等,B项正确;“众生平等”的主张能够广泛传播是因为当时种姓制度导致了严重的不平等,和封建等级制、世卿世禄制以及世家门阀制等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5.D
【详解】由材料“腓尼基的商人和工匠从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埃及人那里学来了书写符号,并把它作为记账和立法的工具”“公元前1100年左右,腓尼基人发明了‘简单和易于掌握的书写系统’”可知,腓尼基人在学习借鉴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埃及人的书写符号后发明出自己的文字,体现了文化交流对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D项正确;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是古埃及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腓尼基字母是现存最早的文字,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流对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未说明商业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两端。两大强国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是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因此材料有助于研究丝绸之路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罗马帝国的繁荣、希腊文明的扩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无关,BCD项排除。故选A。
7.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材料“对法律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没有具体法律条文”等相符合的,是古代罗马法中的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D选项符合题意;罗马法中的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都是具体的法律条文,ABC三项错误。
8.D
【详解】材料“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保留了其强悍善战的特性,并建立了强盛一时的波斯帝国”“进入南亚的雅利安人则变得养尊处优,于哲学思第,难以抵初外敌入侵”体现的高原和平原地区的环境对文明发展的不同影响,D正确;材料与古代印度宗教的复杂性无关,A排除;材料未涉及波斯帝国的统治方式,B排除;材料未涉及古代印度和波斯的文化交流,C排除。故选D。
9.D
【详解】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36年建立,公元前323年灭亡,是通过暴力方式传播希腊文化的使者,故选D;罗马帝国包括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7年,476年灭亡,东罗马帝国建立于476年,1453年灭亡,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亚述帝国公元前605年灭亡,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波斯帝国时间是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但不是传播希腊文化的使者,排除C。
【点睛】
10.A
【详解】据图1可知, 图片反映的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金字塔;图2 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图3是印度河流域的种姓制度。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建立在大河流域的三大文明古国文明成就,A项正确;材料中的三幅图片未涉及文明间的交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明发展的相似性,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而三幅图片反映的三大文明古国就是阶级国家,早已建立起国家机器,D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保护人和食客之间存在契约关系,保护人为食客提供恩赐并不得欺骗食客,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D项正确;食客是弱势群体,不是贵族寡头政体主要支柱,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陪审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罗马共和国的社会纽带渗透契约精神,并不是成文法律体系的建设,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居住权更加强调其人身属性,这令其有一些不同于用益权的差异”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用益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即居住权并不是无限制的,而是受到了一些限制,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居住权的有关内容,A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中的内容并不能说明居住权违背了自然法的精神要义,排除B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阿伊哈努姆城(今阿富汗东北部)建于公元前3世纪末,城中德尔菲神殿上用希腊文”、“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公元前303-前232年)颁布的一些法令都会附有希腊文译文”,可知希腊文化对亚洲国家文明所产生的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欧亚文明交流互鉴,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丝绸之路,排除B项;“普遍”表述错误,排除C项;“中心地位”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对外扩张中,一方面把希腊文化传播出去,同时还把东方文化据为己有,这表明不同地区文明相互借鉴吸收,A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了亚历山大的一些做法,还不能说明东西方文明的主动开放,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反思本土文化,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隔绝状态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第一等婆罗门掌握神权,第二等刹帝利掌握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吠舍向国家交税,第四等首陀罗几乎没有权利,最底层,受奴隶主剥削。这种制度的实质维护贵族特权统治。A项正确;材料与剥夺女性权益无关,排除B项;材料表明是古印度奴隶制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种族之间的歧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雅典的伯里克利约在公元前443—公元前429年执政,其执政时期雅典民主制度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故答案为C项。AB项,根据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与“黄金时代”不符,除;D项,查士丁尼是罗马帝国的皇帝之一,其在位时颁布的法典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成熟,与雅典民主政治无关,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17.(1)措施: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奖励耕织。
(2)简评: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封建经济,为秦国争霸和统一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从长远看,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3)条件:商鞅:军功;梭伦:财产。
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认为收孥(官奴婢)”可分析出重农抑商;根据材料“坏井田,开阡陌”可分析出废除井田制,开阡陌;根据材料“急耕战之赏”可分析出奖励耕织。
(2)简评:根据材料“坏井田,开阡陌”可分析出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材料“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可分析出发展了封建经济,为秦国争霸和统一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但从长远看,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3)条件:商鞅:根据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者论,不得为属籍”可分析出军功;梭伦:根据材料“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可分析出财产。
共同作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
18.(1)罗马与安息的交往:罗马与安息有直接的贸易往来。
(2)罗马与秦汉的交往:中国曾经派甘英出使大秦而未果。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到达了东汉,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双方的主要交往方式有贸易交流、派遣使者以及互换特产等,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
【详解】(1)根据“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可知罗马与安息的交往:罗马与安息有直接的贸易往来。
(2)罗马与秦汉的交往: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曾经派甘英出使大秦而未果。根据“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到达了东汉,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双方的主要交往方式有贸易交流、派遣使者以及互换特产等,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
同课章节目录